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想北平》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1 想北平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1 想北平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1 想北平教案[三维目标]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布置预习: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一、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师X学校毕业,被派到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X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某某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二、导入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

高一语文教案《想北平》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引入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

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

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

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想得落泪 (第8段)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爱的极致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2. 关于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互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类似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有何异同?2. 时代背景:了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3. 学生合作探讨,评价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九、教学拓展资源:1. 老舍其他作品推荐:《骆驼祥子》、《茶馆》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想北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想北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想北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解决生字词,握大意,理解主旨;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3.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4.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学习】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正音正字。

廿()粘合()菜圃()什刹()海橘()子3.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质疑:【课堂学习】问题一:思考:标题的“想”能否换成“写”为什么?问题二: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

这样写有何作用?问题三:速读4——6节,讨论:1.这几小节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2.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创作手法?具体内容是什么?3.老舍为何要写北平的物产、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问题四:你认为文中有哪些语句较为精彩?请谈谈理由,并进而体会老舍的语言的特点。

高一语文教案-[原创]-新课标《想北平》教案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原创]-新课标《想北平》教案 精品

想北平老舍一、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念之情。

2、了解散文中的衬托手法。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书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手法。

二、重点、难点1、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对话的体验,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四、课前预习1、你所了解的老舍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3、阅读文章,弄清老舍与北平的关系,思考老舍为什么爱北平,并把爱北平上升到爱母亲的高度?4、在对话框里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回忆作者情况: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与世。

他的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在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三、以解题带动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意,明确写作特点:1、想:研习课文1~3节⑴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了“想”?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让学生在原文中寻找答案,“说不出”作为导引,文章一开头,老舍就说“我真爱北平”但随后接着说“但这个爱是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在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⑵追问: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我的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给。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文章的构思,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作品。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3. 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变化。

3. 散文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味。

(2)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和手法。

(2)举例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2)分享自己珍贵的家乡记忆。

6. 课堂小结(2)强调关注家乡文化、传承家乡历史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中的北平描写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其他关于北平的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能够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分析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故乡——北平。

(2)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编写一篇读后感。

2. 研究老舍的其他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以及这种怀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把握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片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对类似文学作品的了解。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阅读4-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去突出这些特点的。

(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

他在上阶梯教师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

”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答:【美文欣赏】我爱你,汉语辽宁刘卫民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汉语。

唯有汉语!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

哦,汉语,奇妙的精神造物!它们绝非只是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

“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

”(舒婷)每于关键时刻,却因语言的贫乏而抓耳挠腮、脸红脖粗甚或搜肠刮肚、顿足捶胸──那份尴尬、那份难堪,远胜于皮肉的创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怎样的遗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古风,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怎样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屡过其门而不入?请听听语言学家的礼赞吧:汉字,除了声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汉字的形和意,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可见,汉字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汉字形体方正,结构匀称,声韵结合,音调优美,又具有整齐的结构美和悦耳的音乐美。

若论书法之妙和吟诵之美,其气象万千、其铿锵有致──实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相与媲美的。

汉语讲究严格的词序、句序,稍有颠倒,表意则变,“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则有天渊之别。

然而方块之间却也自由灵动、意味无穷!汉语言简意赅,词少意丰,又有突出的逻辑性、隽永的含蓄性,无比的简洁性……请听听汉语的阳刚之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再听听汉语的阴柔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再看看诗人秦观写给好友苏轼的一封“信”(回环诗):暮赏已花时归醒去微马力如酒飞再看看孟姜女庙前的一副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再看看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哦,汉语,我们的母亲的声音和呼吸!你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你可以变战争为和平。

是你,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你使我们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是你帮我们表达了爱心,是你助我们伸张了正义……哦,汉语,叫我怎能不爱你!【补白】台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春雨。

杏花。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地。

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江苏语文高级老师、教育专家)《想北平》学案1合作讨论题参考答案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作者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看似平常最奇崛。

”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的“你”,“你”中的“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就走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可以按以下思路引导:问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表达出了这种感情?(找出“文眼”:“与我的心灵相黏合”)问2:既然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说不出来”呢?从文中找找原因。

原因1:如爱母亲,无声、无处不在(“与我的心灵相黏合”“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原因2:“不能”像诗人一样用“好听好看的字”说出来。

问3:作者真的写不出“好听好看的字”来吗?文中找一找。

问4:作者显然不是写不出“好听好看的字”,而是别有用意。

作者用意何在?用意:1)突出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2)不用常法写北平。

问5:作者独辟蹊径用了什么不同一般的方法写心中的北平呢?学生研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从取材、技巧、语言风格等角度把握老舍“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文章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质朴大气的北平、作者深厚的情感的统一(“京味”)课后作业答案这是道长句化短句的题目,先得找出主干“某电子集团做出反应”。

然后,找原因,即“事件打击经济”,“事件使信息产业雪上加霜”。

美国发生的“9•1l”恐怖袭击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的经济,它使今年以来已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想北平》学案2合作讨论参考答案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方法:①对比衬托巴黎或热闹或空旷——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巴黎布局虽较伦敦、罗马匀调,但“比起北平来还差上点儿”——北平布局合理美国的橘子遇到北平的玉李“还不愧杀”——北平贴近自然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文中“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经老舍说出,虽平常普通,通俗易懂,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课后作业答案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