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漳州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漳州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这里是一个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好地方。
这些年,我的家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你看!街道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有小贩的叫卖声;有人们的谈笑声;有“叮铃铃”的喇叭声,也有悠悠的唱歌声……哦!我明白了,这是我们漳州的流动美!你瞧!公园里百花争艳,百鸟齐鸣。
那亭台阁楼上的刻印、镂空,那凉亭木柱上的雕刻,那古典楼房上的书画……那九龙公园里的九龙戏珠更是古典,九龙姿态各异,灵动飞扬,龙头啸呤,或昂或俯;龙身翻腾,或隐或现;龙尾摇曳,或左或右,无不维妙维肖。
那龙争的宝珠,晶莹剔透,光华四射……更透露了一种古典美。
无不显现工人们的高超技艺,那画上的牡丹,那柱上的“龙凤呈祥”……眼前这一景仿佛是位能工巧匠精心描绘的奇妙画卷。
哦!我明白了。
这是我们漳州的精雕细琢的美!你看!漳州的商场里精品荟萃,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商品摆满了货架,大大小小的商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商场里顾客如云,人头攒动。
花花绿绿的广告摆的错落有致。
夜晚里,漳州是个不夜城:霓虹灯闪烁着,广告招牌亮着,路灯发光着,车灯照耀着…….此时的漳州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哦!我明白了,这是我们漳州的繁华美!你瞧!乡村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好一片人间天堂!哦!我明白了,这是我们漳州的生机勃勃的美,是漳州的自然美!田野里,金灿灿的稻谷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深深的埋下了头;要说最温顺的,恐怕就得数那梯田了。
它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等人们采摘它身上的谷物,默默地看着农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
瞧!漳州的龙眼一派丰收的景象,只见一串串龙眼像一个淘气的小娃娃,躲在翠绿的叶子中,探着小脑袋,窥视着人间,好像在分享村民们丰收的喜悦,一棵棵龙眼树如盖如伞,遮住山村,撑着蓝天,把山村装扮得更加秀丽。
沉甸甸的香蕉把香蕉妈妈压弯了腰,一大串里面有十几小串。
一大串就有几十斤,一小串最少也有好几斤。
漳州城乡建设调研报告

漳州城乡建设调研报告漳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与漳州市区相比,城乡建设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调研。
首先,漳州的城乡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市区的建设相对较好,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但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却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大部分农村居民依靠农业为生,而传统农业对土地和资源的依赖较大,发展遭遇瓶颈。
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农村的住房条件较差,房屋质量低,居住环境差。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同时,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人们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交通的改善力度,加宽道路,修建更多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交通便利性。
同时,加强对农村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鼓励农村居民发展非农业产业,拓宽就业和收入渠道。
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此外,加强对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提高农村住房质量,加强房屋安全和环保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
最后,加强政府对城乡建设的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建设的监管,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总之,漳州的城乡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加强政府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漳州城乡建设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后进村 调研报告

后进村调研报告“后进村”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某省的一个“后进村”,以下是本次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1.了解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深入了解该村人口结构和居民生活状况;3.分析该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原因;4.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推动该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50户村民,分析了村民的收入状况、教育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状况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田面积较大,农产品销售形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商品附加值不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和运用有限。
2.社会发展状况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输出,但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狭窄、畜禽养殖基地不健全;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职业培训机构和人才引进机制。
3.存在问题和困难政府投入不足,农村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控制不到位,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
四、原因分析1.政府投入不足,重视度不高;2.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和运用有限;3.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
五、改善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通过引进优秀企业和产业链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2.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4.成立村级合作社,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市场拓展;5.加大教育投入,引进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六、总结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后进村”,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村的发展主要受制于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
然而,通过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可以逐步改善该村的发展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农村发展调研报告(3)

福建农村发展调研报告(3)福建农村发展调研报告所以国家也应该稳定物价,抑制通胀,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稳定信心,更敢去消费,也更愿去消费。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老百姓关注预期消费的传统,使得自己手里的钱却不愿花。
而根治的'办法就是拥有良好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使农民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预期消费不再堪忧,才会把手里的钱拿出来,加大对即期商品的消费。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大山,其中又以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尤为突出。
所以国家有责任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尽早的建成惠及绝大部分农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只有这样,为农民的未来构建一条医疗防线,让其无后顾之忧,才会增强其消费信心,把钱花费在商品上,进而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
(五)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进一步要丰富商业网点,让农村商品更加丰富,商业竞争更加充分,更多惠及农民;而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执法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杜绝商业欺诈,坚决防止挫伤农民消费积极性的事情发生。
总之,通过舆-论,来真正的唤醒农民消费者心中的那份消费欲,让正解冻的农民存款开始流向消费市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55年来,福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9.2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35.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
改革开放前30年,全省农村经济几度波折。
1952-195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7.5%;1958-1961年,全省农业生产遭到空前破坏,年均下降13.5%;1962-1965年,全省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年均增长14.5%;1966-1977年十一年间,年均仅增长2.4%,农业落后状况成为福建国民经济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9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03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长7.0%。
漳州的调研报告

漳州的调研报告漳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我校学生社团希望在暑期进行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调研,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化特色及旅游资源等,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供依据。
本次调研选择了福建省漳州市作为调研地点。
二、调研方式和时间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本次调研,通过与当地居民、学生等的交流,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调研时间持续了一周。
三、漳州市概况漳州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台江湾东南沿岸,东临台湾海峡。
漳州市海岸线绵延约480公里,沙滩分布广泛,风景秀丽。
漳州市总面积为10129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450万。
四、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漳州市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重要的制造业有建材、电子、化工等。
近年来,漳州市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日益凸显,出口产品涉及玩具、电器、工艺品等。
旅游业也在漳州市逐渐发展壮大,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五、文化特色漳州市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音乐等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闽南人文化中注重家庭和乡土之情,强调亲情和友情。
六、旅游资源漳州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宗教圣地等。
象屿风景区、东山岛和天风山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漳州市还有一些特色街区和小镇,如南靖土楼和平和古城等,展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七、总结和建议通过对漳州市的调研,我们了解到漳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
然而,在旅游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我们建议漳州市加大旅游业的投资力度,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设施的水平。
以上是我们对漳州市的调研结果和建议,希望对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有所帮助。
谢谢。
(注:以上报告仅做参考,具体数据和情况还需进一步调研和完善。
)。
福建漳州调研报告

福建漳州调研报告福建漳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建漳州的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漳州的经济发展情况、重点产业和潜在机遇,为后续的合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从时间范围上,我们在一个星期内走访了漳州的各主要城区,参观了相关企业和园区,与多个重要干部和企业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三、漳州的经济概况1. 漳州作为福建省的副省级城市,地处东南沿海,是一个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2. 漳州的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其中,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工业以纺织、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服务业涵盖了旅游、金融和物流等多个领域。
3. 漳州的经济发展较为稳定,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对外贸易也呈上升趋势。
四、漳州的特色产业1. 农产品加工业:漳州地区以水果和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尤其以花卉和水产品的加工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这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和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
2. 电子信息产业:漳州拥有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其中以手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为主导。
该产业链条完整,配套齐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3. 旅游业:漳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南靖土楼、漳州东山岛和云水谣等。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五、漳州的潜在机遇和挑战1. 潜在机遇:漳州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城市发展潜力大。
其特色产业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2. 主要挑战:漳州仍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挑战。
此外,人口拥挤和环境保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建议1. 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4. 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知名度。
漳州古城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漳州古城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漳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漳州古城以其多种多样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而闻名,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将深入漳州古城,对其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漳州古城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状况,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也将通过调研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要包括实地调研、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将深入漳州古城的各个景点、商业街、居民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全面了解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商业发展状况。
同时,我们还将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与当地居民、游客和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们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四、调研内容1. 漳州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漳州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包括古城墙、古宅、庙宇、古街等,这些都是当地的宝贵文化财富。
我们将深入研究漳州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了解相关政策、机构和措施。
同时,还将调查漳州古城的文化传承情况,包括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等。
2. 漳州古城的旅游资源和服务状况漳州古城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
我们将对漳州古城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化表现和旅游设施等。
同时,还将研究漳州古城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了解游客满意度、消费行为和游客需求等。
3. 漳州古城的商业发展和城市规划漳州古城的商业发展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将重点关注漳州古城的商业街区、商业企业和城市规划。
漳州高频事项调研报告

漳州高频事项调研报告近日,我对漳州市进行了一次高频事项调研,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漳州市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漳州市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首先,经济是漳州市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
漳州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很多外来投资。
在漳州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生产基地。
例如,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其次,文化和教育也是漳州市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
漳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漳州市还重视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漳州市设立了分校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此外,交通也是漳州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漳州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这些交通设施的完善,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也提高了漳州市的区位优势和商业环境。
综上所述,漳州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然而,在调研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区域。
该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以保护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最后,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潜力需要挖掘,例如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总结起来,漳州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持续努力和改革创新,相信漳州市的未来发展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5年3月6日 调研地点: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调研对象:后村
1.1自然环境
1.1.1后村地理
后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
市港尾镇、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
发区内,距厦门约8km 、距龙海市
区约26km 、距漳州港约3.5km 。
后村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靠海,其
地势较为平坦,由于聚落环抱于
多山之中是个阳光强烈多雨多海
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方。
由于
后村地处漳州开发区,如今漳州
开发区开通的交通有厦漳跨海大
桥、沿海大通道(经龙海、漳浦、
云霄、东山、诏安等公路)、港尾
铁路、招银疏港高速公路,还有如今还在规划中的海底隧道,由右图1可看出其交通很便捷。
后村周边其3km 范围内具有齐全的基础设施,有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金水仙大剧院、漳州开发区医院、南太武高尔夫球场、厦大附中和附小等,还有著名的南炮台人文景观。
1.1.2后村环境
后村位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东侧,两者隔路相望。
过去尽管后村依山靠海,却是一片蛮荒之地,居住在此的农民以种植杨梅、出海捕鱼、上山打石为生。
后来一群商人在这周边开发创办了漳州开发区,20几年之后,这个闽南农村因为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出现而成为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处在“城非城,村非村”的尴尬之中。
由于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开山填海,吸引了大量的建设工人入住后村,从漳州市地图 福建省地图 漳州 后村 图 1 后村
而开辟了后村的出租房产业。
因此越来越多的古树被拔起和传统建筑被拆除,建起四五层的自建小楼房,建筑密集且铁皮房胡乱搭建,缺乏规划,环境脏、乱、差。
1.2过去的后村
闽南古民居始建于明代至清代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漳州月港(今海澄镇)和厦门港繁荣兴盛的历史时期。
这个位于闽南中心地带且沿海的龙海,通过明清时期的漳州月港和厦门港的兴盛促进了周边地方对外的文化交流,这样的文化交流影响表现在当地的生活和建筑上,这样的影响如今我们可以从在厦门或者漳州其他地区看到与龙海地区相似的古民居上看出来。
闽南地区称这些古民居为古厝,这种具有适合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坡屋顶以及无论是屋瓦还是墙体或地砖都是红色的民居被誉为“红砖文化”。
不仅是在龙海的其他地方还是后村,都具有这种鲜明“红砖文化”特色的古厝。
过去的后村,居民以上山种植杨梅、出海捕鱼和上山打石为生。
如今的后村,经过漳州开发区20多年的开发创业,使得周
边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为这个地
区的城市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后
村在漳州校区建起之后,以学校
师生为服务对象的饮食商业和出
租房为主,后村逐渐发展起来。
这样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使古
厝无人居住甚至被拆除,因为过
去的古厝无法满足现在居民的生
活。
如右图是不同时间的后村,
我们可以看到红砖古厝在减少。
2005年
2008年
2010年
2015年
2.1现状调研
2.1.1基地情况
此毕设的基地在后村的
西侧,以后村村内的一棵百年
老树为中心,圈起来的大约3
公顷面积的基地。
后村其主要
结构布局为沿主干道分布在
其一侧,另一侧则是漳州校
区,后村东侧为南太武高尔夫
球场。
这块基地如今只有百年
老树四周还存在古厝,其他都
是居民的自建房和铁皮房商
铺。
后村如今是处于规划杂乱,环境脏乱的现状。
2.1.2后村古厝
从我2010年夏来到漳校到调研后村之前,我走过最多的无疑是那些有商铺存在的地方。
之前我只知道在北门出来正对后村的那条小路进去就能看到一座古厝,那是我唯一知道的一座后村古厝,而且我看着这座古厝从之前的后村自行车行到如今回归它的本质,成为了后村某个家族的祠堂,不知道在今年夏天来临的时候,是否它又变成了车行?其实在这座古厝隔着一座四层的自建房的东侧还有一座古厝,只可惜古厝的院子被加建了两座小平房,我
不知道在调研之前我是否就
知道这座古厝的存在,反正两
座小平房已经挡住了后面的
古厝,使其被淹没。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这两座古厝是齐平的,且是一样的体量,所以我可
以联想到东侧的这座古厝曾经也是和西侧的古厝一样的布
局。
此次调研最让我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好几座古厝,心情相
当激动,让我看到了后村曾经美好的面貌。
最最让我意外的主干道 次干道
百年老树
是后村自行车行对面隐藏了一小座古厝,同样它差不多和东侧的古厝一样被隐藏掉了,挡住它的是加建出的铁皮房,这样就成为了一间手机店。
路过此次无数次,甚至还进去过一次,我都没有发现这是一座小古厝。
在百年老树的北侧和东侧也有古厝存
在,北侧有一座古厝(图2)被改造成一座
饲养场,加建的小平房为猪圈,院子放养
着鸡鸭,整个环境很是脏乱,而且气味难
闻。
这座古厝的北侧还有整齐排列的三座,
有点破旧,其中一座好像有人居住,从入
口可以看到其院子也有养着鸡鸭,整个入
口给我的感觉是里面很是私密,所以不敢
踏入。
从图3就可以看出曾经后村和传统
的村落一样,民居之间产生的街巷感,只
可惜如今垃圾成排,可见此路很少有人行
走。
百年老树东侧算是在这块基地里面,
集中且保存较好有人居住的古厝,但是由
于与周边多层自建房紧邻,而导致古厝屋
顶都是垃圾(图4)。
这片古厝保存还算完
好且简洁干净(图5),只是当我走到这里,
从周边散发出来的陌生安静得恐怖,有点
阴森可怕。
我路过的所有古厝,没有一间
是大门开着,但是从院子里养的小鸡还有
院子里摆放的水桶告诉我,这里有人居住。
2.1.3后村自建房
无论在漳州的哪个农村,无处不在都能看到差不多的自建
房,都是砖混结构。
后村的自建房无不例外也是如此,可能相
对比较高,大部分四五层高。
每栋都差不多,平平凡凡。
部分
自建房是一层店铺,楼上居住,甚至是出租房。
栋与栋之间紧
图2 图3
图5 图4
密挨着,有的甚至一点间距也没有的连在一起,呈现着无规划的杂乱。
3.1案例分析
3.1.1成都水井坊博物馆
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是家琨事务所的一个新作品,位于成都市水津街1号,是个酒类主题的博物馆。
用地面积12148㎡,建筑面积8670㎡,采用混凝土、再生转、瓦板岩、重竹、钢和玻璃为材料,在保护尊重基地内的文物建筑的同时,进行了谦逊的加建,使新旧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组平凡而不平庸的博物馆。
第一次看到水井坊博物馆的照片的时候,觉得它很亲和,与后村古厝给我的感觉不一样。
不仅是因为博物馆是公共开放
的,古厝是居住相对私密的原因,更是因
为博物馆屋顶坡度较缓,伸展渐宽的人行
道和路边广场上的低矮雨棚,给我们表现
出一个文雅谦虚的入口和柔和的体量,吸
引着我们。
这个案例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其将传统建筑的当代回归当作生活方式的回归。
设计者通过减弱体量,模糊屋顶的曲折,模糊建筑,用平凡的建筑体现当下及过去酒坊的日常,引导我们关注建筑内的生活活力,将普通的日常事物上升到美的境界。
我们并不是通过模仿传统建筑就能继承传统建筑的精神,而是应该保留传统建筑并回归其曾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重新建构,继承的同时又能发扬其精神内涵。
3.1.2从回忆到回归
这是一个获奖作品,设计者在关注老城传统建筑更新问题时,发现传统建筑不是被拆就是被围起来,甚至还有通过模仿,这些做法都使传统建筑被脱离了生活而失去了传统的味道。
设计者做的是找回传统建筑的记忆,回归生活,并加入现代积极的元
素,激活传统建筑注入其活力,这才是传统建筑应该有的平凡生活。
设计者通过观察现在传统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恢复其生活活力的同时,注入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其它功能,激活其活力。
从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纯粹单一的保护传统建筑并不能使其真正焕发生机,没有功能依托的建筑最终还是要被抛弃而消亡。
有人说过:“更新老房子最好的方法是让它一直被使用下去成为带着生活活力的平凡建筑。
”建筑如何激活,是我将寻找的答案。
3.2古厝的激活
3.2.1功能空间改造
在后村,对于传统建筑被拆除的大部分原因是其功能空间未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保护,到最终因为得不到利益而举步维艰。
挖掘传统建筑的潜力,从本质上置换与重构其功能空间(重新划分与组合内部空间)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让其成为有活力的平凡建筑才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措施。
当旧空间与现代功能要求无法得到调和,可以采取“留皮去骨“的方式,将原来的居住功能转换为商业功能。
3.2.2新旧交融
当传统建筑的功能空间无法满足时,为了完善其功能空间,会对传统建筑进行扩建使其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扩建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新与旧的过渡与融合,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