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一)前言本工法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归纳了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顶管施工中防止管道轴线偏差的通用做法,并针对自动导向测量系统进行了侧重描述。
(二)工法特点1、在管道内每相距一定的距离设置一台自动全站仪。
2、在顶进管机头的后一节管道里安装四台激光测距仪。
3、在每台全站仪的上方或者下放设置一台棱镜,并使棱镜的中心和全站仪的旋转中心位于同一垂线上。
4、在机头上测绘出控制点,使测绘点处于设计轴线和其垂线上。
5、设置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控制将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数据进行传输、收集和处理。
6、数据传输:因管道内无法进行无线通讯,故系统必须采用有线通讯进行数据传输、利用通讯电缆将整个系统连接。
7、信号控制箱: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及每台自动全站仪须设置信号控制箱,信号控制箱同时供给全站仪12V直流电源,连续供电。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中。
(四)工艺原理1、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技术主要就是应用于长距离顶管施工时的自动监测、自动导向测量等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测量项目,这种测量项目要求长时间反复跟踪测量。
2、在研发的系统软件支持下,自动测量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各站点上的全站仪相互配合、自动有序地测量各导线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及边长,如同人工测量一样,由导线起点逐站进行。
前后视仪器上的棱镜自动对准测站,相应的望远镜自动低头,以免干扰测站仪器的照准,其他站上的仪器自动面向侧方,以免视场上出现多个棱镜。
角度和边长测量数据自动传回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机显示系统的测量结果。
各站导线测量每循环测量一次,约为3~4min。
每次测量完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3、确保整条顶管管道无变形、沉降的前提下,计算机使用研发的系统软件根据激光测距仪传输回的数据,对盾构机头的姿态进行实时监控。
每次测量完成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1.一般要求:(1)管径小于、等于800mm时,不得采用人工方法掘进。
(2)采用敞开式掘进顶管,土层中有水时,必须采取降水等控制措施。
(3)人工挖土,土质为砂、砂砾石时,应采用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4)顶管施工中,渗漏、遗洒的液压油和清洗废液等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清洁。
(5)采用密闭式掘进顶管,管口与掘进机、中继间的连接和管道间的接口必须严密,不得漏水。
(6)施工前,应根据顶进方法、管径、最大顶力等对后背结构、顶进设备、中继间等进行施工设计,确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7)利用已完成顶进的管段作后背时,顶力中心应与已完成管段中心重合;顶力必须小于已完成管段与周边土壤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背管口应衬垫可塑性材料保护。
(8)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和穿越房屋、轨道交通、铁路、道路、公路和地下管道等建(构)筑物时,宜采用密闭式机械掘进顶管。
(9)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监测点,设专人对施工影响区内的地面、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进行观察量测并记录,确认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2.设备与辅助装置(1)施工前,应根据顶进中的最大顶力选择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
(2)施工前,必须对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进行检查,经试运行,确认合格。
顶管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目的 (1)三、工程简介 (1)四、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2)五、测量放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六、平面控制测量 (3)七、高程控制网测量 (3)八、联系测量 (4)九、顶管施工测量 (5)十、竣工测量 (6)十一、测量误差控制 (6)十二、顶管施工测量及测量纠偏方法 (6)十三、测量精度控制措施 (7)十四、测量成果管理 (8)十五、测量工作注意事项 (8)一、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
(2)招投标文件。
(3)本工程招标答疑及澄清文件、补遗文件。
(4)广州市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二、编制目的本测量专项方案宗旨是按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规律,并按相关测量规范要求,制定相应可行的具体测量措施,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确保施工班组按照设计、规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进度。
三、工程简介3.1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第二批)施工总承包(标段三)工程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南堤路建设单位:广州市番禺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设计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监理公司本工程属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桥南街南堤路污水干管工程(国防基地~德兴桥)。
本工程属于前锋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市桥河以南,西起国防基地,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主要污染源为市桥河以南沿线的生活生产污水,并转输涌边涌,福涌,桥南路等生活污水。
本标段西起市桥三桥,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工程主要沿现状道路铺设污水收集管,收集沿线污水,国防基地~栏陵涌段污水管收集沿线污水后,通过福北路与龙福路相交处设置泵井提升至龙福路己建污水管,栏陵涌以东的污水管自西往东,沿现状道路铺设,最后接入沙湾二号示站前的己建污水管,污水主管管径 ,埋深为 , ,主要采用顶管施工。
工程合同造价:2601.32万。
合同工期:180日历天。
顶管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市政工程施工计算手册》《××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市城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工程测量规范》《×××施工组织设计》《×××设计文件》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在建×××道路红线宽度为40m(立交桥桥区为60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
本标段为×××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第四标段,北起规划三路(不含×××与规划三路交叉口),与第三标段相接,南至×××路(包含×××与×××路交叉口),道路桩号为K4+270~K5+282.565,全长1012.565m。
本工程包含道路、桥梁、雨水、给水、中水、电力、泵站、独立式公厕、绿化、照明、交通等各个单位工程。
其中给水和中水工程需要采用顶管方式穿过××路,设计情况具体如下:(1)给水管直径为DN800螺旋焊接钢管,顶管长度为45m,采用钢承口D2150钢筋混凝土管(III)外套管顶管施工;(2)中水管直径为DN300螺旋焊接钢管,顶管长度为48m,采用钢承口D1350钢筋混凝土管(III)外套管顶管施工;(3)给水、中水管线共用顶管坑及接收坑,给水、中水管线间距为5m。
(4)顶管坑尺寸为9.0m×6.0m×11.49m;接收坑为9.0m×4.0m×10.9m。
2.2.开挖深度范围的土质情况顶管位臵土层结构分布如下:●表层为人工堆积之素填土①层,以亚砂土为主,可见植物根茎,含有少量砖渣、灰渣,厚度为0.60~0.80m;●细砂②X层,饱和,中密,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10~2.10m;●亚粘土③1层,饱和,可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压缩性很差,厚度为1.90~2.10m;●亚粘土③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0.80~3.40m;●亚砂土④1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3.70~6.40m;●细砂④X层,饱和,密实,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90m左右;●亚砂土④1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10~1.40m。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设备管理手段,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在当今的井下开采中越来越受到矿业企业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即是通过对矿井顶板、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进行科学的检测与监控来确保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
一、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配备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监测设备、收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1.监测设备顶管监控设备是我国煤矿井下矿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它是用于检测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变形的专用设备。
其中包括坑口监测设备、采区监测设备、移动终端等。
(1)坑口监测设备罗盘扫描仪、测斜仪、应变计、GPS、温度监测仪等。
(2)采区监测设备应变计、位移计、钢筋应变计、水压力计、移动终端等。
2.收集系统顶管监控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分析、应用需要专门的软件系统支持。
根据不同的监测设备采用不同的收集系统,如Haoye采集系统、华硕采集系统、苹果采集系统等。
3.数据处理系统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中的数据处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可视化分析,从而更清晰地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变形情况,从而保证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性。
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图形处理软件(如AutoCAD等)、数据处理软件(如Office、Matlab、Origin、Surpac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系统顶管监控技术可以通过确立监测预警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地质构造的变形并及时预警。
预警信息可以传递到煤矿生产管理中心,从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生产指导井下生产通常会涉及到钻孔、爆炸破碎等活动,这些活动会对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帮助矿业企业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从而指导矿井生产的实施。
3.安全评估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
当地质构造发生变形时,可以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对变形情况做出评估,制定相应措施,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顶管穿越通胡路第三方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本工程第三方安全监测主要内容:(1)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沉降及土体深层沉降监测;(2)对与拟建管线交叉的W×H=2000×1600mm雨水管线进行沉降监测;(3)对顶管接收坑(35#竖井)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及对竖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4)在顶管施工开始前及施工结束并进行回填注浆后对施工影响范围内道路下方土体密实情况各进行一次雷达检测;(5)在顶管施工结束并进行回填注浆后对管道背后土体密实情况进行一次雷达检测;(6)施工期间,每天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现场巡视。
1监测实施(1)测点布设依据《运潮减河(芙蓉路~六环西侧路)截污工程顶管穿越通胡路设计咨询报告》并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进行道路沉降测点的布置,施工监测应与第三方监测共点联测。
初始值采集完成后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接桩。
具体如下:①拟建管线由通胡路与东六环西侧路交叉口西北角向东南顶进,顶管工作坑坑边距通胡路北侧步道约10m范围内作为试验段:在拟建管线中线上方间隔5m布设1个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共布设2个,埋设深度约为3.5 m;②沿拟建管线穿越方向在拟建管线上方间隔20m布设1个主测断面,共布设4个,每个断面7个测点,测点间距由拟建管线中线向两侧各为2m、3m、5m;断面之间,在拟建管线中线上方布设1个道路沉降测点;本段共埋设2个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均位于拟建管线中线上方,埋设深度约为3m;③在拟建管线与W×H=2000×1600mm雨水管线交叉处两侧各布设1个管线沉降测点,共布设2个;④在顶管接收坑周边布设布设4个地表沉降测点,在竖井四周圈梁布设4个水平位移测点。
测点布置平面图见下图1-1~1-3。
图1-2 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图图1-3 竖井测点布置平面图二、监测控制指标及监控管理等级量测数据的控制指标值主要根据运营安全要求和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依据《运潮减河(芙蓉路~六环西侧路)截污工程顶管穿越通胡路设计咨询报告》:本工程变形管理等级按照“双控”指标(累计变形值、变化速率)来控制,“双控”指标之一超过控制值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详见表2-1。
07大口径长距离顶管测量专项方案

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顶管施工测量专项方案项目总工:项目经理: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零一一年一月目录1 编制及测量依据 (2)2工程概况 (2)3测量任务和内容 (2)4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3)4.1施工首级测量控制网的检测 (4)4.2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测量 (4)4.2.1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 (5)4.2.2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5)4.3联系测量 (6)4.3.1趋近导线和趋近水准测量 (7)4.3.2顶管井定向测量 (7)4.3.3高程传递测量 (7)4.4施工放样测量 (8)4.5 顶管施工测量 (9)4.5.1顶管机出洞测量 (9)4.5.2日常顶进测量 (9)4.5.3 顶管进洞测量 (12)4.6顶管贯通测量 (12)4.7 管道竣工测量 (12)5测量误差分析 (12)5.1测量误差控制 (13)5.2地下控制平差和中线调整 (13)6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 (14)6.1主要测量人员配备 (14)6.2主要测量仪器配备 (14)7测量工作管理 (15)7.1测量人员管理 (15)7.2仪器管理 (15)7.3资料管理 (15)8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16)9施工测量复核程序图 (17)1 编制及测量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GJJ8-9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4)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东段输送干管)SST2.6标施工设计资料;(5)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东段输送干管)SST2.6标工程测量桩位交接表。
(6)沿线建筑调查资料、沿线市政管线调查资料。
2工程概况XX市污水治理XXX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主要建设内容长度约为26.21km的污水输送干管。
起点自浦东新区外环线和罗山路交叉口处西北侧向南穿越外环线后沿外观规划绿带500m边线敷设,从环东二大道立交起沿迎宾大道一直至远东大道西侧,敷设在道路南侧现状50绿带内,并沿远东大道西侧绿带敷设至龙东大道,最后沿龙东支路南侧规划绿带敷设进入XXX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长江。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并做到及时报警需进行基坑、地表变形观察。
通过监测资料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
必要时,通过及时修改设计,使之更加合理,施工也更加安全。
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监测仪器水准仪、全站仪、棱镜2工作井沉降监测2.1测点布置2.2监测与巡视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对基坑进行监测,监测报警值及监测频率如下: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根据规范要求,顶管工作井监测周期如下:(1)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时,为1次/2天;(2)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至槽底时,为1次/1天;(3)顶管施工时间≤7d,1次/1天;(4)顶管施工时间7~14d,1次/2天;(5)顶管施工时间14~28d,1次/5天;(6)顶管施工时间>28d,1次/10天。
(7)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开挖后每天派人到现场巡视,巡视工作内容如下:1)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3)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5)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6)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7)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8)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9)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巡视检查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3地表沉降监测地面最终沉降控制值按照隆起不大于10mm,沉降不大于30mm控制,沉降速率不大于3mm/天。
3.1监测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均为规划拆迁范围,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一些经验,确定本次监测范围为顶管中心轴线处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排工程监控量测方案成都华阳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五月目录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5)3. 设计基本原则 (5)4. 设计依据 (7)5. 监测项目内容 (8)6. 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 (7)7. 监测工作布置 (9)8.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13)9.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5)10.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16)1.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本项目位于成都市中和片区。
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路为城市支路。
设计起点为新中街(老成仁路),终点为华路街。
1.2项目背景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位于中和老城区中心,承担片区交通,周边建筑物已完全形成,主要为居民居住地,现状道路无市政人行道,现状道路无完整的雨污水系统。
1.3主要工程范围、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路为城市支路。
设计起点为新中街(老成仁路),终点为华路街,道路全长687.088m,红线宽度16m。
主要工程量如下:由于中和片区.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中家巷)道排工程部分污水管道埋深较深。
约4~8m,为简化施工、减少施工工作量,采用顶管方法施工。
1.4工程条件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与本工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堆层中孔隙潜水。
建设场地的软弱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局部少量淤泥分布,主要分布在现有公路路基及两侧。
该类土性质差,压缩性高,强度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作路基时易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路堤失稳等现象。
线路通过的街道,民房较为密集,拆除后将遗留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房子老宅基基础埋深2.0~3.5m,主要由碎石、块石和砼块组成,老宅基已经受荷,其力学强度相对较高。
本工程场地地下水丰富,水量较大,并且地下水埋设较浅,地下水含量较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极微。
1.5地下水类型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与本工程关系较密切的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潜水。
孔隙性潜水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的砂卵石土中,主要含水层为砂卵石土。
水量较为丰富,赋水性及透水性较强,勘察期间测得静止水位埋深3.00~3.50m,相对应水位高程480.91~482.25m 之间,勘察期间正值枯水期,水位平均高程在481.42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位丰、枯水期年变幅一般为 1.50~2.00m,最高历史水位为483.00, 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有成功的降水设计与施工经验分析,砂卵石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好,属强透水层;上部的粉土层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层。
本场地地下水渗透系数K取19m/d,场地环境为二类。
1.6工程地质层特征及评述本次勘察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等组成现对各地层特征描述如下:填筑土(Q4ml):主要为杂填土,局部素填土,松散,稍湿,表层以建筑垃圾为主,含少许粘性土。
主要分布于既有街道及街道两侧,工程性质较差,未经处理不宜利用。
粉质粘土(Q4al):灰色、褐黄色,可塑,局部软塑, 光泽较差,干强度较高,含少量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层理与裂隙不发育,该层在场地分布较广,由于钻孔间距较大,存在软塑分布区域较大。
粉土(Q4al):浅灰~灰褐色,稍密。
主要由云母片和侵染颗粒组成,结构较均匀,该层在场地普遍分淤泥(Q4al):灰褐色,软塑,主要由粘性土及粉土组成,含有大量的植物腐殖质;该层分布于鱼塘及农田及藕塘等;卵石土(Q4al+pl):浅灰~黄灰色,湿~饱和,卵石成分主要为火成岩,呈圆形~亚圆形,磨圆度较好,中等~微风化,卵石粒径一般为>6cm,最大大于20cm,充填约15%~35%的砂类土及细粒土。
根据其密实程度及充填物多少,按《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及其密实程度将卵石层按密实度分为四个亚层:1)松散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顶板,局部地段夹薄层的中砂,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N120锤击数2~4击/10cm。
2)稍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卵石含量55~60%,N120锤击数4~7击/10cm。
3)中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卵石含量60~70%,N120锤击数7~10击/10cm。
4)密实卵石:主要分布卵石层中下部,卵石含量大于70%,N120锤击数大于10击/10cm。
2.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
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
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设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2)可靠性原则●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沿线道路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设计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5.监测项目内容1、现场道路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支护沉降位移监测监测项目简介表如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
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
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6.测点布设、观测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6.1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外业观测使用广东科力达自动精平水准仪,标称精度:±0.4mm/km,读数精度为0.1mm。
1)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广东科力达自动精平水准仪及配套铟钢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三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铟钢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内业计算采用EXCEL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6.2 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6.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采用苏州迅威全站仪来测试。
7.监测工作布置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桩基施工的区域、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匹配;同时参照围护桩位置、附属结构位置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顶管工程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基坑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
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7.1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拟在基坑圈梁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4个测点,编号Wi (i为点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