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湘教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和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对于本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进行知识难度的提升以及知识的熟练应用。

重点难点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活动【导入】教学导入最近学校中出现了一股采摘桑葚的热潮,我也加入的采摘的队伍,而且收获颇丰。

我就发现在学校的西南角的位置,有两棵桑葚树,距离不远,但是结出的果实品质差异很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活动】教师进行知识上的逐层追问引入课堂内容以后,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当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为什么学校中的两棵桑葚树所结桑葚品质差异如此大?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而且难度逐级深入。

通过这种逐层的追问,让学生熟悉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活动】阅读材料,自主学习展示阅读材料。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

通过材料的阅读,一方面了解冬小麦种植过程,并熟悉每一个种植环节农民都投入了哪些要素,另一方面也懂得农民生产的不易,平时应该注重节约。

【练习】课上练习,巩固效果展示两道典型题目,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巩固。

【活动】影响养殖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本节复习课我将农业分别动物和植物两个方面进行。

在介绍完种植业活动以后,进行承转过度。

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女儿,我想帮她养一些蚕。

但是我没有养蚕的经验,咱们班有哪位同学曾经养过蚕,给我传授一些经验?通过养蚕这一事件,来引导学生讨论:养殖业过程中所要投入的要素有哪些?【练习】巩固练习展示典型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能够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归纳说明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并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难点:①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课前准备:提前三天下发学案,第二天收上来详细批改,批改完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补充,为新课做准备。

教学过程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导课】《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明确学习任务。

][根据分配任务,开始讨论,时间8分钟,8钟时间包括讨论,板书。

讨论结束开始分组展示,老师进行点拨、补充。

]【完成目标】目标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阅读教材P59及有关资料了解什么是农业。

[ 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没有问题,在这里需要对不同定义的农业加以分。

广义:农(种植)、林、牧、渔。

狭义:种植业 ]2.阅读教材P59阅读部分及查阅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从这部分内容开始,学生开始根据各个小材料,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小组讨论、板书,展示讨论成果。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7-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7-湘教版

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内容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能说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和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展示感受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展示:展示俩副不同的农业景观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不一样的农业景观,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区别,间接的去思考发展此农业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直观的各种农业图片情境。

结合图片学生自主给农业下定义。

2、课间展示问题情境:“如果让你经营一块农场,你进行农业活动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你应该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讨论回答。

3、课件展示:展示影响农业的三大因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大因素的具体内容。

4、课件展示问题情境:展示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作物,分析二者的生长环境,景观特点,找出南北方俩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读两地区的作物分布图和降谁分布图,学生讨论回答,解释为什么?5、课件展示问题情境:浙江的基塘农业景观图,观察作物的分布以及生产模式,找出这种农业布局的合理性?地形学生读图回答。

6、课件展示问题情境:中国的龙井茶遐迩闻名,曾被日本茶道研究者带到本国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7以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的发展影发学生思考,我们家乡例如河套平原为什么可以发展种植业而我们的所在地不能,只能发展畜牧业,主要的区位差别?8据传说大蒜能治疗甲型流感,大蒜的市场需求量激增,2009年大蒜价格飙升20倍,由2008年的每斤0.2元上涨到2009年的每斤4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第一课时【导入】:3分钟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首先来看看我们本次的学习目标定位,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见到的农业的类型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见到的农业类型。

【承转】:4分钟师:首先先进入我们第一小节的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告诉老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三大条件呢?首先我们来看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具体来一个一个看一下(根据PPT讲解各个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练习】:8分钟师:好学习了以上几个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条件,我们来做一些活动题,考察一下我们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吧(4个活动材料题)生: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承转】4分钟师:我们刚刚学习了自然条件,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大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有政策市场交通运输3方面(结合PPT内容进行讲解,必要时举一些实例)生:做好相应笔记,【练习】6分钟师:好学习了以上几个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社会经济条件,我们来做一些活动题,考察一下我们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吧(3个活动材料题)生: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承转+练习】2分钟师:我们来看到最后一个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科技因素。

(与之前相同,先讲解科学技术条件相关知识,再进行材料题巩固)【课堂练习】2分钟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生:根据PPT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问题,【活动探究】5分钟师:请同学们观看PPT,假如你是一位镇长,你的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通过生活导入法的方式导入新课,为新知识的学习合理铺垫讲授法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大量的知识,利于本课的学习设置相应题型进行及时巩固讲授法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大量的知识,利于本课的学习设置相应题型进行及时巩固进行习题巩固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教室气生:讨论两分钟之后,举手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5-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5-湘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第页(总页)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课时教学流程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设计☆板书设计1.基础:教材P60-62 活动2.提升:亲自考察你们家乡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试着写一篇小论文或实践报告。

教学反思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载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一改传统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再结合实例巩固练习,这节课主要是以红枣的生长与发展的相关材料,总结归纳出农业区位因素,既增加了情趣,又提高了学习热情和课堂效率。

巩固提升部分,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升华,渗透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最后的实践探究,是课堂的进一步延伸。

但是,学生课堂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达标检测说出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导因素:1、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2、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瓜果之乡。

新疆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影响其瓜果品质的主导因素?()3、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4、《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5、地处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称,影响该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6、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7、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8、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9、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10、2016年,我国玉米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

()。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高中地理《3.2.1农业区位因素》教案湘教版

高中地理《3.2.1农业区位因素》教案湘教版

《3.2.1 农业区位因素》
一、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2、教学难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劳动力、市场、政策、交通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7-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7-湘教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1教学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

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学情分析本班是这个年级的重点班,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挺高,基础都比较好。

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所以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导课:同学们举例子说明我们准旗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这种农作物的分布?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通过对农作物的分析和教师引导同学们得出农业区位的概念。

一是农作物的位置,而是农作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政策等,我们可以把他分成两大类。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同学们分组讨论。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讨论内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因素?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

也就是说影响农业的因素中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经济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两段话让同学们讨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过度: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同学们回答:不是。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变化:如人们对地形的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农作物生长的上限提高了。

过度:我们在做农业这种类型题的时候如何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全面分析和主导因素分析。

全面分析是从两方面分析:主要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例如:分析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就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
【点拨】
1.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
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茶树:南方的酸性土壤,甜菜:北方的碱性土壤。

(3)地形:
平原: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山地丘陵:畜牧业与林业,原因:耕作不便,不易于保持水土。

(4)水源:灌溉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需求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决定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规模。

(2)交通:园艺业与乳畜业,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而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中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品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的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思考】以上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而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因素更多地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更多的考虑自然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点拨】社会经济因素。

原因:自然条件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条件多变。

其中市场是最终决定要素。

【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

例: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珠江三解洲的基溏生产——地形;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市场;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3.农业生产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