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表面积测定实验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比表面积是用来描述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
它在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表面积的测定,探究不同物体的表面特性,并探讨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表面积的测定,分别是粉末状的活性炭、颗粒状的沙子和块状的黏土。
实验所需仪器包括比表面积仪、电子天平和烘箱。
首先,我们将每种材料样品分别放入烘箱中,在恒定的温度下烘干一段时间,以确保样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
然后,将烘干后的样品放入比表面积仪中进行测量。
仪器会通过吸附和脱附的过程,测量样品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计算出比表面积。
实验结果和讨论:我们测得的比表面积数据如下:活性炭为1500 m²/g,沙子为50 m²/g,黏土为10 m²/g。
从结果可以看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大,而黏土的比表面积最小。
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而黏土则是块状材料,表面积相对较小。
比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反映了不同材料的表面特性。
活性炭的高比表面积意味着它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和更大的吸附容量,因此在吸附、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沙子和黏土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小,这与它们的颗粒形状和结构有关。
沙子颗粒较大,黏土则是块状结构,因此它们的表面积较小,限制了它们在吸附和反应等方面的应用。
此外,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样品的烘干过程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微小颗粒的流失,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比表面积仪的测量范围有限,对于极小或极大的比表面积样品可能无法进行准确测量。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结论:通过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材料的比表面积数据,并探讨了其表面特性和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比表面积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性参数,在材料科学和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水泥比表面积试验步骤

水泥比表面积试验步骤引言在水泥工业中,水泥比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指标,用于评估水泥的细度和反应活性,对于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泥比表面积试验的步骤。
实验目的通过表面积测定仪测量水泥的比表面积,评估水泥的细度和反应活性。
实验仪器和试剂•表面积测定仪•研钵和研钉•焙烧瓷杯•精密天平•水泥样品实验步骤步骤一:收集样品1.从生产线或仓库中随机选择几个代表性样品,确保样品代表了整个水泥批次。
2.将每个样品编号并记录。
步骤二:研磨水泥样品1.将每个样品的质量称量到研钵中,记录质量。
2.使用研钉将水泥样品研磨至细粉末状,确保样品完全研磨均匀。
步骤三:烧灼水泥样品1.将研磨后的水泥样品倒入焙烧瓷杯中。
2.将焙烧瓷杯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焙烧。
3.根据所使用的水泥类型和规范,选择适当的焙烧温度和时间。
步骤四:测量试样质量1.从高温炉中取出焙烧后的水泥样品。
2.使用精密天平称量试样的质量,记录结果。
步骤五:执行表面积测定1.打开表面积测定仪,并进行预热和校准。
2.将焙烧后的水泥样品倒入测定仪的测量室中。
3.关闭测量室,并开始表面积测定。
4.测定完成后,记录测量结果。
步骤六:计算比表面积1.使用所采用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水泥的比表面积。
2.将计算结果记录并统计。
结果分析根据测定的水泥比表面积,可以对水泥的细度和反应活性进行评估。
较大的比表面积通常表示水泥颗粒较细,并且更容易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反应活性更高。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1.为什么要进行焙烧?焙烧过程可以去除水泥样品中的含水量和化学结合水,确保测得的比表面积准确可靠。
解决方案:根据水泥的类型和规范,选择适当的焙烧温度和时间进行焙烧。
2.如何选择合适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因所采用的仪器和测量原理而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解决方案:参考相关的水泥标准和规范,选择可靠和适用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3.如何确保测量准确性?准确称量样品质量、仔细执行实验步骤、校准仪器并进行质量控制是确保测量准确性的关键。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定比表面积的大小,并掌握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以及了解实际应用中比表面积的意义。
实验原理: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通常用m²/g来表示。
比表面积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催化剂的活性、吸附物的吸附能力等都与比表面积有关。
本实验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
实验步骤:
1.将样品放置在升温器中,将温度升至550℃,然后降温至室温。
2.将样品放置在氮气吸附仪中,以2mL/min的速率冲洗样品30分钟,使样品充分脱气。
3.将样品置于温度为-196℃的液氮中,反复吸附和脱附氮气,测量吸附和脱附氮气的体积,计算比表面积。
4.测量完毕后,将样品置于室温下,等待样品脱附氮气。
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测定后,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比表面积为38.6m²/g。
实验分析:
氮气吸附法是比表面积测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在样品表面的吸附作用,测定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氮气吸附法来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得到了38.6m²/g的结果。
这个结果反映了样品的表面积与重量之比,表明该样品的表面积相对较大。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比表面积,并掌握了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比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比表面积对于催化剂和吸附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测定比表面积具有很大的意义。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比表面积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许多工业应用密切相关。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物质的吸附或吸附剂对物质的吸附能力,可以得到物质的比表面积。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比表面积测定实验主要基于吸附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吸附剂,如活性炭或硅胶,将待测物质吸附在其表面上。
然后通过测量吸附剂表面上吸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吸附剂和待测物质,确保表面干净,无杂质。
2. 称量吸附剂:称取一定质量的吸附剂,并记录质量。
3. 吸附:将待测物质与吸附剂混合,并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接触。
4. 干燥:将混合物在恒温烘箱中干燥,以去除水分。
5. 称量:将干燥后的混合物称取一定质量,并记录质量。
6. 计算:根据吸附剂的质量、吸附物质的质量以及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的单位通常是平方米/克或平方米/立方米,它表示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实验讨论:比表面积的测定对于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催化剂的活性,因为催化剂的活性通常与其表面积密切相关。
在材料科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
在环境科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土壤或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实验结论:通过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并了解了比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和实际应用。
比表面积的测定对于研究物质的性质、优化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物质的吸附能力来得到物质的比表面积。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比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和实际应用。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了解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2.掌握溶液吸附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1.固体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的固体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通常用平方米/克来表示;2.溶液吸附法是利用气体或液体在样品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来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一种方法;3.溶液吸附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较低温度下,用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对固体样品进行吸附,然后通过测定吸附剂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出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仪器和药品:1.比表面积测定仪;2.甲醛溶液;3.乙二醇溶液。
实验步骤:1.将测定仪清洗干净,并将样品装入测定仪中;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试剂溶液,并将溶液装入测定仪;3.在恒定温度下,将溶液加入测定仪中,并记录下溶质浓度变化的数据;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获得准确的吸附剂溶液中溶质浓度变化曲线;2.根据吸附剂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3.对比不同样品的比表面积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溶液吸附法成功地测定了固体样品的比表面积,并获取了准确的实验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比表面积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溶液吸附法是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方法。
我们还发现不同样品的比表面积差异较大,说明样品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对比表面积有较大的影响。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1.实验中部分数据出现了较大的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或仪器设备故障引起的。
在以后的实验中,应该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同时要注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稳定,从而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价值:1.固体比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特性参数,对于催化剂、吸附剂等材料的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溶液吸附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和易于控制实验条件等优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比表面积测定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Surface —Solution Adsorption实验原理比表面(1克固体物质所具有的总面积)是粉末多孔性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它在催化、色谱、环保、纺织等许多生产和科研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是利用亚甲基蓝染料水溶液吸附法测定微球硅胶的比表面,因为亚甲基蓝在所知的染料中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可被大多数固体物质所吸附,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单分子层吸附,即符合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
根据单分子层次吸附理论,当吸附达到饱和时,吸附质分子铺满整个吸附表面而不留空位,此时1克吸附剂吸附吸附质分子所占的表面积,等于所吸附吸附质的分子数与每个分子在表面层所占面积的乘积。
式中:S :比表面cm 2/g A :亚甲基蓝分子平均截面积81.3×10-16cm 2M :亚甲基蓝的摩尔质量373.9 N A :阿佛加德罗常数W :硅胶的重量(克) ΔW :硅胶饱和吸附时亚甲基蓝的重量(克)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定ΔW ,所测试样的ΔW 不能太小(即比表面不能太小),否则误差较大,也就是说本方法测定比表面较大的试样所得结果较为满意。
亚甲基蓝水溶液在可见光区有两个吸收峰(445纳米和665纳米)。
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吸附前后溶液吸光度变化,按右式计算: 式中:C 0:吸附前溶液的浓度(mg/ml ) C :吸附达单层饱和后溶液浓度(mg/ml )V :溶液的体积(ml ) 10-3:毫克(mg )转化为克(g )的系数仪器和试剂722型分光光度计 1台 康氏振荡机 1台容量瓶100mL 8个 碘量瓶100mL 1只吸耳球 1个 移液管50mL 、25mL 各1支刻度吸管10mL 1支 亚甲基蓝贮备液(500×10-3mg/ml )微球硅胶实验步骤1、比表面的测定1)配制亚甲基蓝浓度为50×10-3mg/ml 溶液准确分配浓度为500×10-3mg/ml 亚甲基蓝贮备液10ml 加到1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1.实验原理采用DBT-127型电动勃氏透气比表面积仪测定。
该仪器主要根据国家标准GB8074-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有关规定,并参照美国ASMTC204-75透气改进制成。
基本原理是采用一定量的空气,透过具有一定空隙率和一定厚度的压实粉层时所受的阻力不同而进行测定的,它广泛应用于测定水泥、陶瓷、磨料、金属、煤炭、食品、火药等粉状物料的比表面积。
2.仪器主要技术参数2.1透气圆筒内腔直径12.7+0.05mm2.2透气圆筒内腔试料层高度15±0.5mm2.3穿孔板孔数35个穿孔板孔径 1.0mm穿孔板板厚1-0.10mm2.4电磁泵工作电压周波220V 50HZ2.5电磁泵功耗<15V2.6仪器重量3.2Kg(连仪器箱总重6.5Kg)2.7外形尺寸460mm×220mm×170mm(连仪器箱外型为550mm×180mm×250mm)3. 仪器结构4.实验操作步骤4.1仪器的校正4.1.1校准物料——使用比表面积接近2800cm2/g和4000cm2/g的标准物料对试验仪器进行校正。
标准物料在使用前应保持与室温相同.4.1.2粉料层体积的测定测定粉料层的体积用下述水银排代法a.将二片滤纸沿筒壁放入透气筒内,用推杆(附件一)的大端往下按,直到滤纸平正地放在穿孔板上,然后装满水银,用一薄玻璃板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圆筒上口平齐,从圆筒中倒出水银称重,记录水银质量P1。
b.从圆筒中取出一片滤纸,然后加人适量的粉料,再盖上一层滤纸用捣器压实,直到捣器的支持环与圆筒顶边接触为止,取出捣器,再在圆筒上部空间加入水银,同上述方法使水银面与圆筒上口平齐,再倒出水银称重,记录水银质量P2。
(称重精确到0.05g) c.试料层占有的体积用下式计算:(精确到0.005cm2)V=(P1-P2)/ρ水银(1)式中:V——试料层体积/c,rf)P1——圆筒内未装料时,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P2——圆筒内装料后,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ρ水银——试验温度下水银的密度(g/cm3)(见表一)试粉层体积的测定,至少应进行二次,每次应单独压实,取二次数值相差不超过0.005cm3的平均值,并记录测定过程中圆筒附近的温度,每隔一季度到半年应重新校正试料层体积。
水泥比表面积试验记录

水泥比表面积试验记录实验目的:测量水泥的比表面积,为评价水泥的品质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利用比表面积测定仪器(如比气体吸附仪),通过吸附物质在水泥颗粒表面的能力来计算水泥颗粒的比表面积。
具体原理为根据气体吸附等温线计算出吸附剂(如氮气)在水泥表面吸附的量,通过计算得出水泥的比表面积。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洁并烘干实验用具。
校准并预热比表面积测定仪器。
2.取一定质量(如10克)的水泥样品,尽量使粒度均匀。
3.将水泥样品分散在1升分散液中,搅拌均匀。
4.将分散液中的水泥浸没在水槽中,保持在标准条件下一段时间(如24小时)。
5.氮气吸附实验:-将分浸泡后的水泥样品置于比表面积测定仪器中。
-通过控制仪器的吸附温度和压力,进行气体吸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计算比表面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附剂(氮气)在水泥样品表面上的吸附量。
-通过比较吸附量与理论吸附量的差异,计算出水泥样品的比表面积。
实验记录: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验地点:XXXX实验室实验数据:取样量(克)吸附量(cm3/g)----------------------------------100.5201.2301.8402.5503.0实验结果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水泥的比表面积如下:样品质量为10克时,比表面积为0.05 m2/g(0.5 cm3/g / 10 cm3/g)样品质量为20克时,比表面积为0.06 m2/g(1.2 cm3/g / 20 cm3/g)样品质量为30克时,比表面积为0.06 m2/g(1.8 cm3/g / 30 cm3/g)样品质量为40克时样品质量为50克时,比表面积为0.06 m2/g(3.0 cm3/g / 50cm3/g)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水泥样品的比表面积在0.05-0.06m2/g之间。
根据国际标准,水泥的比表面积应在0.5-0.8m2/g之间,说明该水泥的颗粒比表面积偏低,可能存在颗粒形态不理想或掺杂杂质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
1.实验原理
采用DBT-127型电动勃氏透气比表面积仪测定。
该仪器主要根据国家标准GB8074-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有关规定,并参照美国ASMTC204-75透气改进制成。
基本原理是采用一定量的空气,透过具有一定空隙率和一定厚度的压实粉层时所受的阻力不同而进行测定的,它广泛应用于测定水泥、陶瓷、磨料、金属、煤炭、食品、火药等粉状物料的比表面积。
2.仪器主要技术参数
2.1透气圆筒内腔直径12.7+0.05mm
2.2透气圆筒内腔试料层高度15±0.5mm
2.3穿孔板孔数35个
穿孔板孔径 1.0mm
穿孔板板厚1-0.10mm
2.4电磁泵工作电压周波220V 50HZ
2.5电磁泵功耗<15V
2.6仪器重量
3.2Kg(连仪器箱总重6.5Kg)
2.7外形尺寸460mm×220mm×170mm
(连仪器箱外型为550mm×180mm×250mm)
3. 仪器结构
4.实验操作步骤
4.1仪器的校正
4.1.1校准物料——使用比表面积接近2800cm2/g和4000cm2/g的标准物料对试验仪器进行校正。
标准物料在使用前应保持与室温相同.
4.1.2粉料层体积的测定
测定粉料层的体积用下述水银排代法
a.将二片滤纸沿筒壁放入透气筒内,用推杆(附件一)的大端往下按,直到滤纸平正地放在穿孔板上,然后装满水银,用一薄玻璃板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圆筒上口平齐,从圆筒中倒出水银称重,记录水银质量P1。
b.从圆筒中取出一片滤纸,然后加人适量的粉料,再盖上一层滤纸用捣器压实,直到捣器的支持环与圆筒顶边接触为止,取出捣器,再在圆筒上部空间加入水银,同上述方法使水银面与圆筒上口平齐,再倒出水银称重,记录水银质量P2。
(称重精确到0.05g) c.试料层占有的体积用下式计算:(精确到0.005cm2)
V=(P1-P2)/ρ水银(1)
式中:V——试料层体积/c,rf)
P1——圆筒内未装料时,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P2——圆筒内装料后,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ρ水银——试验温度下水银的密度(g/cm3)(见表一)
试粉层体积的测定,至少应进行二次,每次应单独压实,取二次数值相差不超过0.005cm3的平均值,并记录测定过程中圆筒附近的温度,每隔一季度到半年应重新校正试料层体积。
注1:应制备坚实的水泥层,如太松或水泥层不到要求的体积时,应调整水泥的试用量。
表一在不同温度下水银密度、空气粘度n和根号n
4.2漏气检查
将透气圆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紧,把它接到压力机上用抽气泵,压力机一臀中抽出部份气体,然后关闭阀门,压力机中液面如有任何连续下降表示系统内漏气,需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4.3试样准备
4.3.1将110±5℃下烘干,冷却到室温的标准试样,倒入100ml的密封瓶内用力摇动
2min,将结块成团的试样振碎,使试样松散,静置2min后,打开瓶盖,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沉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去。
4.3.2水泥试样,应先通过0.9mm的方孔筛,再在110±5℃下烘干,冷却至室温。
4.3.3确定试用量,校正试验用的标准试样重量和测定水泥的重量,应达到制备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为0.500±0.005计算式为:
W=ρV(1-ε)
式中:W——需要的试用量(g)
ρ——试样密度(g/cm3)
V——按4.1.2节测定的试料层体积(cm3)
ε——试料层空隙率(注2)
注2:空隙率是指试料层中孔的容积与试料层总的容积之比,一般水泥采用0.500±0.005。
如有些粉料按上式算出的试样量在圆筒的有效体积中容纳不下,或经捣实后,未能充满圆筒的有效体积,则允许适当地改变空隙率。
4.4试料层制备:将穿孔板放入透气圆筒的突缘上,带记号的一面向下,用推杆把一片滤纸(注3)送到穿孔板上,边缘压紧,称取按1.3.3节确定的水泥量,精确到0.01g倒入圆筒。
轻敲圆筒的边,使水泥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圆筒顶边。
旋转二周,慢慢取出捣器,制备试样,应将透气圆筒插在筒座上进行操作。
注3:穿孔板上的滤纸,应与圆筒内径相同,边缘光滑的圆片,每次测定需用新的滤纸片,采用中密(中速定量分析滤纸)。
4.5透气试验
4.5.1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连接到压力计上,要保证紧密连接,不漏气(注4),并不能再振动所制备的试料层。
4.5.2先关闭压力计臂上之旋塞,开动抽气泵(注5),慢慢打开旋塞,平稳地从U型管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液面升到最上面的一条刻线时关闭旋塞和气泵。
当压力计的液体的凹月面达到第二条刻线时开始计时,当液体的凹月面达第三条刻线时停止记时,记录液体通过第二、第三条刻线时的秒数并记下试验时温度(℃)。
注4:为避免漏气,可先在圆筒下锥面涂一薄层活塞油脂,然后把它插入压力计顶端锥形磨口处,旋转二周。
注5:抽气泵负压的大小可调整橡胶管上管夹的松紧程度,管夹平时应拆下放在附件盒内,全保护橡胶管。
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1当被测物料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相同,试验时的温度相差≤3℃时,可按下式计算:
⑶
如试验时温度相差大于±3℃时,则按下式计算:
⑷
式中:S——被测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Ss一—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T——被测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Ts——标准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n——被测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s)
ns——标准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s)
5.2如被测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空隙率不同,试验时温差≤±3℃时,则采用下式计算:
(5)
若二者试验时温差大于±3℃时,则按下式计算:
(6)
式中:ε——被测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εs——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5.3如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与标准试样不同,试验时温度≤±3℃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⑺
若二者试验时温度相差大于±3℃时,则采用下式计算:
(8)
式中:ρ——被测试样的密度(g/cm3)
ps——标准试样的密度(g/cm3)
5.4水泥比表面积应由二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如二次试验结果相差2%以上时,应重新试验,计算应精确到10cm2/g,10cm2/g以下的数值按四舍五入计。
5.5以10cm2/g为单位算得的比表面积值换算为m2/kg为单位的比表面积值,需乘以系数0.10。
6.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6.1对仪器要经常擦拭,保持清洁,不用时应装入仪器箱内。
6.2压力计中液面应保持规定高度。
6.3试验结束后将圆桶及穿孔板擦净,放入附件盒内备用。
6.4试验前应注意检查电磁泵是否运转正常,负压要事前调整防止误将液体吸入电磁泵内。
如已吸收液体,应将电磁泵空运转一段时间,待液体自然排净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