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一致性评价
制药行业一致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方案

制药行业一致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方案第1章引言 (3)1.1 一致性评价概述 (3)1.2 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 (3)第2章一致性评价法规与指南 (4)2.1 国内外法规概述 (4)2.1.1 国际法规 (4)2.1.2 国内法规 (4)2.2 一致性评价指南解读 (4)2.2.1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指导原则 (5)2.2.2 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5)2.3 法规与指南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5)2.3.1 优化药品研发流程 (5)2.3.2 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 (5)2.3.3 促进药品国际化 (5)2.3.4 保障患者用药权益 (5)第3章药品质量特性与质量标准 (6)3.1 药品质量特性 (6)3.2 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6)3.3 质量标准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 (6)第4章原料药一致性评价与质量控制 (7)4.1 原料药质量特性分析 (7)4.1.1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7)4.1.2 药理活性分析 (7)4.1.3 杂质分析 (7)4.2 原料药质量控制策略 (7)4.2.1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 (7)4.2.2 原料药生产过程控制 (7)4.2.3 原料药质量控制检测 (7)4.3 原料药生产工艺对质量的影响 (7)4.3.1 生产工艺的选择 (7)4.3.2 工艺参数优化 (8)4.3.3 生产设备与设施 (8)第5章制剂一致性评价与质量控制 (8)5.1 制剂质量特性分析 (8)5.1.1 物理性质 (8)5.1.2 化学性质 (8)5.1.3 生物性质 (8)5.2 制剂质量控制策略 (8)5.2.1 原料药质量控制 (8)5.2.2 制剂工艺控制 (8)5.2.3 质量标准制定 (8)5.3 制剂生产工艺对质量的影响 (9)5.3.1 原料药与辅料的选用 (9)5.3.2 制剂工艺参数 (9)5.3.3 设备与设施 (9)5.3.4 生产人员素质 (9)第6章分析方法与验证 (9)6.1 分析方法概述 (9)6.2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9)6.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10)6.2.2 分析方法的验证 (10)6.3 分析方法在制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0)第7章稳定性研究 (11)7.1 稳定性试验方法 (11)7.1.1 加速稳定性试验 (11)7.1.2 长期稳定性试验 (11)7.1.3 实验室稳定性试验 (11)7.2 稳定性预测与评价 (11)7.2.1 数据分析 (11)7.2.2 数学模型 (11)7.2.3 临界稳定性参数 (11)7.3 稳定性研究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11)7.3.1 药品注册与审批 (11)7.3.2 质量控制 (12)7.3.3 药品生产与储存 (12)7.3.4 药品召回与风险控制 (12)7.3.5 药品使用指南 (12)7.3.6 新药研发 (12)第8章交叉污染与防止措施 (12)8.1 交叉污染的来源与风险分析 (12)8.1.1 交叉污染的定义 (12)8.1.2 交叉污染的来源 (12)8.1.3 交叉污染的风险分析 (13)8.2 交叉污染的防止策略 (13)8.2.1 设备与设施 (13)8.2.2 物料与人员 (13)8.2.3 生产工艺与操作 (13)8.2.4 清洁与消毒 (13)8.3 清洁验证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13)8.3.1 清洁验证的定义 (13)8.3.2 清洁验证的必要性 (13)8.3.3 清洁验证的步骤 (14)8.3.4 清洁验证的要求 (14)第9章质量风险管理 (14)9.1.1 风险识别 (14)9.1.2 风险评估 (14)9.2 风险控制策略与措施 (14)9.2.1 风险控制策略 (14)9.2.2 风险控制措施 (15)9.3 质量风险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15)9.3.1 产品研发阶段 (15)9.3.2 生产过程控制 (15)9.3.3 市场准入与监管 (15)9.3.4 售后服务与风险监测 (15)第10章持续改进与质量控制 (15)10.1 持续改进的意义与原则 (15)10.1.1 持续改进的意义 (15)10.1.2 持续改进的原则 (16)10.2 持续改进的方法与工具 (16)10.2.1 持续改进方法 (16)10.2.2 持续改进工具 (16)10.3 持续改进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实践 (16)10.3.1 应用案例 (16)10.3.2 实践措施 (16)第1章引言1.1 一致性评价概述一致性评价作为药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药品质量、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一致性评价介绍

确定参比制剂遴选原则
参比制剂原则上首选原研药品,也可以选用国际公认的同种药品。 仿制药是指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
用的药品。
参比制剂是指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对照药品,通常为被
仿制的对象,如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参比制剂应为处方工 艺合理、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药品。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 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 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8 | Presentation Title | Presenter Name | Date | Subject | Business Use Only
各国对于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标准不同主要国家/地区 对于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规定
国家/地区 90% CI
AUC0-t % Cmax%
加拿大 90-112
美国
80-125
欧盟90-1Leabharlann 1 澳大利亚 80-125
日本
80-125
中国
80-125
80-125 80-125 90-111 80-125 80-125 70-143
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
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申请中央基建投资、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
7 | Presentation Title | Presenter Name | Date | Subject | Business Use Only
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 给予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 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 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 范围内。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 照研究方法评价效力,其优先顺 序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 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什么意思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什么意思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什么意思?这里我就给大家解释一下。
一致性评价就是针对已经批准上市,并且具有同等治疗作用的药物进行再次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从本质上讲,就是确保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一、一致性评价的内涵:二、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方面存在差异1、仿制药生产技术及工艺要求不同2、生产企业必须对新上市的品种进行临床验证3、根据中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符合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可以申请药品的一致性评价,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就是指对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仿制药与被仿制药
之间的相同的活性成分或者相同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进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和质量一致性考察的过程。
通俗来说就是仿制药生产厂商只需要在外包装上标示与原研药完全一样即可销售。
- 1 -。
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药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拟适用的患者人群,并且在试验期间应保证患者病情稳定。
BE试验----给药方法
❖ 单次给药研究----通常推荐 ! ❖ 稳态研究----有时出于安全性考虑,需入选正
在进行药物治疗,且治疗不可间断的患者时, 可在多次给药达稳态后进行等效性研究。
BE试验----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
为考察食物的影响,有时需要 进行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 !
目标 最终使仿制产品质量达到和原研制剂一致
评价中心业务范围
❖ 原研制剂来源筛选和质量剖析,包括晶型、粒径、溶出曲线、杂质谱分析、异构 体、包材分析等;
❖ 原料合成工艺优化、精制方法研究等; ❖ 针对关键指标筛选原料供应商,为制剂生产商提供原料分析报告,判断质量优劣; ❖ 制剂一致性评价,提出制剂提升产品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 制剂工艺优化、处方修改、辅料来源及型号规格筛选,使产品达到原研制剂的质
目前我国99%的药物是仿制药!绝大多数 药物都没有和原研制剂进行过一致性评价!
国家层面的推动政策
❖没有按照一致性评价原则审批的所有仿制药,均需重新评价。 ❖首先进行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化药仿 制口服固体制剂——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否则注销文号。 ❖其他仿制药在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3年内不通过评价的,注销文号。 ❖同一品种3家以上通过一致性评价,招投标中不予考虑未通过的。 ❖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允许其在说明书和标签上予以标注,在临床 应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卖弄给予支持。 ❖可申报该品种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其他企业生产; ❖发改委,工业及信息化部对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支持。
BE试验----研究总体设计
1)两制剂、两顺序、 两周期、单次、 交叉试验设计;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注册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注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指将仿制药与原研药进行比较,评估其在质量、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一致性。
仿制药注册是指仿制药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条件下,通过提交相关材料并经过政府药品监管机构批准,取得上市许可证的过程。
首先,质量一致性评价是对原研药和仿制药在物质质量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药品的活性成分、辅料、制剂特性、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确定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物质质量上是否一致,以保证仿制药的质量可控、稳定。
其次,体外生物等效性评价是对仿制药和原研药在体外药效学特性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溶出度、溶解度、释放度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确定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体外方面的药效学性质是否一致。
最后,临床一致性评价是对仿制药和原研药在临床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仿制药和原研药在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疗效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确定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方面的一致性。
药品注册是指将仿制药的相关材料提交给政府药品监管机构,经过审评批准,并获得上市许可证的过程。
由于仿制药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与原研药相似,因此在提交注册申请时,可以利用原研药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
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对仿制药的注册要求不同,因此仿制药注册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仿制药注册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仿制药的基本信息、质量控制资料、制造工艺及设备资料、临床试验报告等。
其中,质量控制资料包括药品的质量标准、药品的制剂特性等;制造工艺及设备资料包括药品的制剂制备方法、原辅材料的选用等;临床试验报告包括仿制药在人体临床试验中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疗效等数据。
在审核注册申请时,政府药品监管机构会根据法规和标准对申请材料进行评估,确保仿制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一旦通过审评,仿制药将获得上市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综上所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对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安全性和疗效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其是否与原研药一致;药品注册是通过提交相关材料并经过政府药品监管机构的审核批准,获得上市许可证的过程。
七大关键词解读药品一致性评价

关键词之一:评价对象和要求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对象是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评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 年版)中 2007 年 10 月 1 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 289 个品种,应在 2018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要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 2021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对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 年版)中的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评价品种,要求其批准证明文件现行有效,剂型规格要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规定的相同。
而对于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 3 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关键词之二:研究和评价方法原则上应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
对符合《人体生物等效性豁免指导原则》的品种,由药品生产企业申报,一致性评价办公室组织审核后公布,允许生产企业采取体外溶出试验的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其它品种则要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对于无参比制剂的,要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研究。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的测定能表明药品的质量特性,是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的参考。
原则上,应先开展溶出曲线的研究,可提高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也为将药品特征溶出曲线列入相应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为上市后药品监督检查提供重要技术指标。
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应根据《化学药生物等效性试验实行备案管理的公告》规定的程序备案,并按照《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研究。
对于无参比制剂的需要按照药审中心制订的《临床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临床有效性试验。
对于未改变处方、工艺的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可考虑采用备案的原则,备案后企业可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开展相应的临床试验。
药物一致性评价介绍

其他相关技术与方法
其他相关技术与方法包括临床试验、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等,这些方法可以为药物一致 性评价提供额外的证据和支持。
临床试验可以评估仿制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进行对比分析。药理毒理学研究可 以评估仿制药对机体的作用和潜在的毒性反应。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评估仿制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接轨
未来政府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推动药物一致性评价的 国际接轨,提高中国仿制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03
药物一致性评价的技术与方 法
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是药物一致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处方、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在药学研究中,需要对比分析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成分、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异同,以确保仿 制药的质量与原研药一致。
在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需要注意受试者的选择、试验 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方面,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对比研究
质量对比研究是药物一致性评价的核心 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对仿制药与原研药 的质量对比分析。
质量对比研究包括对药物的成分、剂型、外 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方 面的检测和对比分析,以确保仿制药的质量 与原研药一致。
技术和资金支持是药物一致性评 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需 要加大投入力度。
案例一:某仿制药企业在药物一 致性评价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 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未能通过评 价,导致产品被退市。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以下教训与反思
深入理解药物一致性评价标准是 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加强与监管 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

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是指在原创药物专利保护期过期后,其他制药企业根据原始创新药物的已公开批准文档制备销售的药物。
仿制药的出现旨在降低药物的价格,并提高合理使用,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药物治疗。
然而,由于仿制药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其质量和疗效与原创药物有一定差异。
因此,针对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进行一致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一致性评价是指通过对仿制药与原创药物的药理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评估仿制药与原创药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评价包括药物的质量一致性评价和药效学一致性评价。
药物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检测和分析仿制药与原创药物在药物成分、纯度、杂质等方面的一致性。
该评价方法主要依靠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标准,包括检验、检测和分析等手段进行评价。
例如,检测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含量、杂质的种类和含量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药品研究所、药品检查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独立机构进行验证和分析,以确保仿制药的质量与原创药物一致。
在药效学一致性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仿制药与原创药物在治疗效果上的一致性。
临床试验要求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比较仿制药与原创药物在疗效上的差异。
临床试验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安全性与耐受性研究等内容。
通过这些临床试验,可以评估仿制药与原创药物在治疗效果上的一致性。
在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审核。
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仿制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制度,确保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符合标准要求。
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仿制药生产企业的审批和监督,确保其生产的仿制药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样检验。
另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仿制药的不良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一致性评价SFDA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当中国医药市场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的时候,我国的药物研发的水准却一直无法与之相匹配,这不仅表现在我国能够被国际认可的创新药物极度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就连我们在仿制人家的原研药物的时候,也远没有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做到真正意义的等效。
叫响“做制药大国,还要做制药强国”这句口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这不单单要在新药上有所建树,更要先在研发创新药物的思路以及提高仿制药的质量上取得突破。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今年2月13日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药品安全的独立规划。
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
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其中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常用的仿制药在2015年前完成,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不予再注册,注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生产的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作为申报再注册的依据,为何要对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中国有句谚语作了生动而精辟的回答:“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对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通俗地讲,就是拿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比对与评价。
这与“抄方”比对“原方”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其科学含量更高,方法更复杂,工作更艰巨。
现今的质量标准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的拟定仍较为宽泛,甚至有时出发点是为了让产品合格。
比如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这一指标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因此有20%的范围供发挥。
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谢沐风老师说,从他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几乎没有该项不合格的样品。
再如,我国药典拟定的“重量差异”项检查仅有精密度要求,而无准确度要求。
故相当一部分企业迫于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了“低限投料”方式来争取更大利润。
而这仍能堂而皇之的通过检查。
我国药典拟定“含量均匀度”为A+1.8S<15.0,而国外药典拟定A+2.4S(或2.2S)<15.0;当初检不合格可再补充20片,再采用A+1.4S<15.0(n=30)评估,而国外药典第二级评价则是A+1.8S<15.0。
由于我国药典要求低,合格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还有针对有关物质检测,我国药典对没有针对性制定系统适用性试验与目标杂质限度,很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测定要求,检不出杂质,或杂质限度拟定出发点只是为了让产品合格而定,因此该项检测仍是容易合格。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固体制剂最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溶出度”,由于我国长期对该实验认知的偏颇,很多品种的拟定皆是为了让其合格,采用的是没有区分力的实验条件,如拟定可溶解度高的溶出介质、严重背离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高转速(100~200转)、溶出介质中添加有机溶剂或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出限度拟定宽松等,仍是未能很准确地把握关键点,检测自然容易合格。
而国外的质量标准或检测要求,皆是尽可能拟定高溶出限度。
其实,我国仿制药水平参差不齐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在1996年之前,我国的仿制药均是由各省卫生部门批准生产,当时口服化学药品不需要做生物等效性试验。
2002年,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后,统一换发了文号,都变成了国药准字。
而恰恰这部分地标升国标的仿制药品种数量相当庞大,正是一致性评价的一个重点。
1996年之后,虽然很多药物是按照新药批准的,但其实这所谓的“新药”大多数是仿制国外的药物。
这类品种都是按照法规做了一些“实验”,也未要求做生物等效性实验。
而且监管部门往往会同时批准很多厂家生产。
2007年,我国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之后上市的仿制药,有些品种虽然完成了生物等效性研究,但由于当时对对照药的选择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结果可能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家仿制原研药,达到了90%,虽然是等效了,但实际只相当于原研药80%的生物利用度,越仿制越低。
谢沐风认为,我国仿制药制剂的质量水平不但比日本落后30年,比美国落后40年,甚至与近邻印度相比,也有10年的差距,而且这样的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扭转“仿标准”的错误认知,强调“等效性”我国作为仿制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在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对仿制药的认识均停留在“仿标准”,以标准的一致来代替产品质量的一致。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对比研究不可能全面深入,不可能保障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一致。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杜冠华认为,现行的质量标准只是控制成分,控制含量,控制外观性状,这其实是追求末节而不是根本,只反映了药品的一个侧面,而真正的药品质量标准要做的是仿制药能够与原研药一样做到药效稳定、一致。
而我国的仿制药能做到化学等同已非易事,根本无从提起做到生物等同、安全等同、临床等同。
事实上,在2007年SFDA重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之前,基于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对仿制药的认知程度,仿制药的医药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原辅料质量的控制、剂型的选择、处方及工艺参数的筛选、试验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
此外,由于早期对仿制药的审评标准也不够严格,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相比,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一直以来,业内普遍认为我国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一看法在进行了4年的“全国评价性抽验工作”中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中已被证明。
此次结果显示,部分产品与原研药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等效性的指标上,而这两项指标是反应药品等效的重要指标。
研究人员仅在体外实验中就已发现,仿制药制剂的体外多条溶出曲线与原研品比皆相差甚远。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体外溶出曲线都相差甚远,可以想见,这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上的差距会有多大。
专家指出,我国对于药品质控质保的要求并不能完全揭示内在质量的差距。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溶出度试验仅是采用一个介质、一个时间点、一个限度来控制,与日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简单也不尽完美。
一位在某药企从事仿制药物研发的研究人员说,他在对原研药和国产首家或具有市场代表性仿制药的溶出(释放)曲线对比研究时发现,大部分国产的仿制药仅仅只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介质的曲线能与原研药达到一致,其他介质的f2值基本上达不到50(f2因子需大于50),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相似因子值更低。
谢沐风指出,我国溶出度试验标准拟定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让药品合格”,这与发达国家“通过拟定严格的溶出度质量标准,或者说拟定出能够真正反映药品内在优良品质的质量标准,来促使制药企业进行深入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
药品有效性问题,是体现制药行业作为高科技行业的核心所在。
国家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求仿制药达到与被仿制药的“一致性”:不仅化学等效,而且生物等效,治疗等效。
换言之,就是让仿制药担当起“替代”原创药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允许貌合神离的“替身”招摇过市。
一致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替代”,不要“替身”;保留“有效的合格药”,剔除“合格的无效药”。
一致性评价的实施构想“我们目前在评价性抽验、再注册、中药注射剂质量评价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为执行一致性工作提供了可行性。
”SFDA药品注册司副巡视员李茂忠介绍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设想:SFDA将以提高与淘汰相结合,政府引导推动与企业主动作为相结合,全面统筹与重点推进相结合为总体思路,以基本药物品种为重点,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组织国家实验室和相关机构启动质量比对研究工作,同时引导和指导企业自行开展产品与被仿产品(原研药)的质量比对研究工作,促进仿制药品质量的持续提高,推动产品不断升级。
达到质量一致性要求的,将得到药品在招标采购、定价、报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达不到要求的,将予以淘汰。
SFDA将结合仿制药注册审评审批工作建立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建立上市药品溶出曲线数据库和仿制药处方信息数据库;成立专门机构及专家委员会,建立专门信息管理平台,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健全与相关部委间的沟通机制;同时加强产品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的长效机制。
“这项工作是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的惠民工程,为整体提升我国仿制药质量提供了契机,是一次历史性机遇,任务十分艰巨,意义十分重大。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表示。
一致性评价的难度杜冠华冷静指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听起来很好,做起来难度其实非常大。
目前,我国4000多家生产企业共持有药品批准文号18.7万个,其中,化学药品批准文号12.1万个,绝大多数为仿制药。
而根据SFDA开展的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结果显示,部分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质量上存在差距。
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一件千辛万苦的难事。
其难之一,涉及的数量多。
我国仿制药生产企业和品种众多,在基本药物中,仅570个化药品种就涉及3.3万个批准文号,24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想象,工作量十分巨大。
其难之二,拥有的经验少。
对我们而言,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难之三,承受的压力大。
经过评价,将有一批药品因达不到要求而必须退市,触及企业的实际利益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涉及文号企业数量大、相关工作经验少、承受压力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SFDA副局长吴浈表示。
其实,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美国在1938年实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法,淘汰安全性不足的药物,而1971年启动生物等效性评价,此后经历10多年,淘汰了6000个品种。
自1949年,英国药品处方管理联合委员会评价了5000种药品,到1975年,对1968年药品法出台前上市且没有经受任何独立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审查的3.6万种药品(包括4000种专有处方药)进行评价审查。
用世界眼光来看待我国开展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说是一次“历史的补课”甚为贴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这项工作,正是在为国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而创造条件,提供契机。
有专家指出,要避免像当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那样,高标准严要求的开始,却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始的时候,先做好顶层设计,才是最关键的桥段。
一致性评价的进展SFDA局长尹力已明确指出,2013年中和2015年底,SFDA将牵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个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
目前,SFDA一方面正在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研究制定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据悉,即将组建“一致性评价办公室”,设置在中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