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案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案2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学法指导: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优秀10篇)202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作者分享了10篇化学初三上册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篇一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了解我校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和物理成绩,可以看出每个班级的优秀人数欠少,学困生较多,只有少数学生的成绩处于及格线左右,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对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这将对化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农村地区,学生缺乏了解信息,了解科技的渠道,学生拿到化学教材,看到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他们感到很新奇,有较强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总体分析本教材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
在理论和舒述中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顺序及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顺序拟定的。
同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本教材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较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优秀9篇)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优秀9篇)初三化学课件ppt 篇一初三下册化学课件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
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19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2.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反应类型;3.化学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方法;4.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Unit1 纯物质的认识1.纯物质与杂质:理解纯物质和杂质的概念及区别;2.分离纯物质:了解不同物质分离的方法及实验操作;3.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Unit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其意义;2.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基本规律;3.化学反应的类型:掌握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
Unit3 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实验操作;3.电化学反应:了解电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Unit4 酸碱中和反应1.酸和碱的定义:了解酸碱的概念及其特征;2.酸碱中和反应:掌握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实验操作;3.pH值:了解pH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Unit5 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表达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氧化数方法表达式;2.氧化还原反应的种类和实验验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种类和实验操作;3.电化学电池和电解池:掌握电化学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和应用。
Unit6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化学能:了解化学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3.化学平衡: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Unit7 化学与环境1.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化学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污染防治:了解污染防治的方法及其实际应用;3.绿色化学:了解绿色化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Unit8 化学与生活1.化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2.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安全问题;3.化学品安全:了解化学品安全与防护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
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
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
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二、学情分析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2024年初三下册化学教育教学计划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优质

2024年初三下册化学教育教学计划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3.第三单元:身边的化学4.第四单元:化学与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实验操作。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计划1.第一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第二周: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理、步骤、注意事项(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3.第三周:身边的化学(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水的净化和净化方法(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4.第四周:化学与生活(1)食品中的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2)生活中的化学:燃料、能源、环保(3)药物中的化学: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增强直观性。
3.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案示例【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讲解: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3.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性质。
2.讲解: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举例说明。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绪言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亲近化学,热爱化学,体验探究活动及学习化学的乐趣。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的培养。
实验准备:澄清石灰水,试管、玻璃管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回顾旧识:1、在九年级以前,你所了解的哪些知识是与化学有关的?2、你知道的化学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引入新课:(情景设计)1、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2、小猫为什么不怕热?结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交流讨论:1、你想象的未来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2、什么是化学?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去研究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3、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利生产农药和化肥——增加粮食的产量用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健康化开发新能源、合成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活变得美好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物质内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后你如何利用它们制造新产品知道人类认识、利用、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如食盐(氯化钠)调味品——防腐氢氧化钠、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食制盐酸氯气塑料、农药化工原料漂白粉盐有机合成盐酸氢气金属冶炼化肥有机合成4、化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2)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如半导体、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
3)知道物质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
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第二课时:回顾旧识: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2、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探究实验: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旧手绢浸入配好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的拧干,用镊子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地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湿透的手绢有没有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讲授新课:三、人类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简史第一阶段:发现和使用火第二阶段:很漫长,发现了一些应用产品:1、冶金工业:(1)铜的冶炼孔雀石铜(翠绿色)(红色)(2)铁的冶炼铁矿石铁2、陶瓷工业3、酿造业:酒、醋4、黑火药:硝(硝酸钾)、磺(硫磺)、炭(木炭)比例:一硫二硝三木炭5、纸、染料出示:我国古代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图第三阶段: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学科。
第四阶段: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阶段:已能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探索纳米技术制造出特定功能的产品。
展示图片:现代化学研究所使用的仪器和制造的新材料四、如何学好化学:1.树立信心。
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
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
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
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
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结: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结:略作业:练习课后反思: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探究: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
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回顾旧识: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维猜想: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作出猜想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课后反思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基本操作)【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准备: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药品的取用一、学生实验要求(板书)1、复习、预习,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时,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桌上实验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
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注意安全,并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3、实验完毕,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介绍实验报告册的格式)4、实验完毕,拆开实验装置,把仪器中废弃的物质倒入废液缸,把需要回收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然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二、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板书)展示常用仪器,逐一介绍其名称、性能和用途。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板书)1、药品的取用(板书)强调:(1)取用时,应注意的“三不”(2)节约药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