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爱情诗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一、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
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爱情诗二首教案

爱情诗二首教案教案标题:爱情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爱情诗,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择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如《红豆词》和《长恨歌》。
2. 诗歌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爱情诗句或诗人的名言,引起学生对爱情诗的兴趣。
2. 欣赏诗歌:播放《红豆词》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进行诗歌欣赏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红豆词》中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欣赏诗歌:同样的步骤,欣赏《长恨歌》并进行诗歌分析。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如题材、情感表达、词句运用等。
6. 诗歌创作: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7.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音频或视频素材:《红豆词》和《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
2. 诗歌分析材料:提供《红豆词》和《长恨歌》的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创作指导材料:提供一些创作指导材料,如爱情诗的写作技巧、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欣赏、分析和创作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作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
六、拓展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爱情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爱情诗展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爱情诗作品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分享。
(完整版)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 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爱情诗二首教案

爱情诗二首教案爱情的主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本诗以一棵橡树的视角,表达了它对木棉树的爱慕之情。
这种爱情并非人类所理解的那种,而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没有欲望和私欲的成分。
这种爱情超越了物种的界限,是一种跨越物种的爱情。
诗中的爱情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三)鉴赏第二部分意象的意义本诗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凌霄花”、“流岚”、“虹霓”等。
这些意象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凌霄花”象征着高尚的情操,而“流岚”则象征着橡树内心的波动。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四)鉴赏第三部分诗歌的特点本诗是一首朦胧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刻的意蕴。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朦胧的风格,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等、独立的,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和奉献。
诗人用“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平等的爱情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
诗人还用“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蜜蜂”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于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在这个比喻中,诗人并没有用传统的“你是我的公主,我是你的骑士”等俗套的形象,而是用更加平等、互相依存的关系来表达爱情。
最后,诗人用“我们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相爱,而不是因为彼此需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
这个观点,不仅是对于传统爱情观的颠覆,更是对于当代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种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以激情昂扬的语言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
而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中职语文《爱情诗二首》之《致橡树》教案

《爱情诗二首》之《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
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
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3、情感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
的文学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教材《爱情诗两首》教案

1.自由朗读,读标准、 读流畅 2.整体朗读,把握节奏、 语气和停顿 3.推选朗读,读出轻重 抑扬,读出情感
一类:急流、小河、荒林、 废墟、草屋、云朵、破旗 ——阔大、粗犷富有男性 的阳刚之气 壮美 另一类:小鱼、小鸟、 常春藤、火焰、夕阳 ——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 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秀美
对 比
生死相依、 纯洁忠贞的 理想爱情
爱的力量凌霄花Biblioteka 鸟儿、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木棉----橡树
×
一方攀附 单方痴恋
一味奉献
柔美----阳刚
赞成:独立平等、互敬互爱的爱情观
提示:
1、艺术手法
2、爱情观
你站哪一边?
《自由与爱情》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爱情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
爱情诗二首
课
型
新授
教案
序号
64—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析读、讲读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
学法
指导
教师教容及教学程
(信息化资源运用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课前5分钟
一、课文导入、作者简介。
(10分钟)
二、生字生词
(5分钟)
三、内容理解
(10分钟)
四、修辞分析
(20分钟)
五、质疑析疑
(5分钟)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对偶
例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授课人段玮婷【教学目标】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 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力卩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 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其特点是:1 •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
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欢迎。
下载体现。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等。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
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
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四、品读课文1 •解题:一边听朗读,一边思考【问】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2 •内容鉴赏: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
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问】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鸟儿:借树阴栖身蔽日(一厢情愿的频频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附他人的形象。
【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依附型泉源:送来清凉(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险峰:增加、衬托(默默支撑和铺垫)日光:奉献光热春雨:提供水份【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
例:也不止像日光一一无限奉上一生的光热也不止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因为身为神缨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
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
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反面形象来展现的。
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的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
【问】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奉献型【问】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完全一样。
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
“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 “春雨”也不能作。
【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喻,层层深入,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并坚决的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摒弃,那么,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表达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
【问】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展现“木棉”这一形象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相触” “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 “叶” 句侧重在外形上的亲密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意味。
“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敬如宾。
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孟光,就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
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示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
“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铜枝铁干” “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 “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
理想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能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
否则,只能像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他们不是一方蔽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
“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性。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一一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问】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谐调。
从内容特征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加”、“衬托”,都是单方面的依靠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相互”“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
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问】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较。
)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第二课时本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品读鉴赏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异国情趣,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