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最新版)目录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四、如何高效背诵新闻史正文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备考新传考研的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涵盖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因此,在新传考研的备考过程中,背诵新闻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新闻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始于 17 世纪初,随着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

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17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兴起,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等。

2.20 世纪初至中期的新闻事业繁荣: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闻机构和传媒集团,如美国的 CNN、中国的新华社等。

3.20 世纪后期至 21 世纪初的新闻传播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

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理论的演变、新闻业务的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在背诵新闻史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掌握重要新闻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2.新闻理论的演变: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报道原则等,了解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3.新闻业务的变革:了解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编辑等业务的发展变革,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兴业务。

4.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关注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印刷技术到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总分:15.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分数:5.00)1.台湾“报禁”(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所谓的报禁包括“三限”,除“限证”外,还包括“限张”和“限印”。

)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10.00)2.简述澳门“新闻纸”的情况。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澳门回归以前,澳门政府唯一与新闻管理有关的机构是隶属于“传播旅游暨文化事务政务司”的“澳门政府新闻司”。

其权力很有限,主要为澳门新闻事业提供支援和为政府负责公关工作。

回归以后,掌管新闻的职权由新闻局负责,直接隶属于行政长官办公室,另设一名局长与副局长,附设有新闻厅,研究及刊物处。

随着澳门有线及卫星电视频道增多,广播事务的管理非常重要。

现在牌照的审理及批准由行政长官办公室直接负责,内容及营支监管由新闻局负责,而电信暨资讯科技办公室负责监管频谱的动用。

为了吸引海外媒体到澳门投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卫星电视业务,只要申请者符合法律规定,妥善利用澳门频谱,保证播放内容符合规定,都会获得发牌经营。

这政策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以及提升澳门的国际形象,而澳门本地居民亦可获得更多的资讯。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国新、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考研初试新闻学基础试题新闻史部分总汇一、名词解释部分1、邸报(90、98):我国最早的报纸。

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2、新华通讯社(9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新华社。

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1 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90):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体之一。

4、Radio Beijing(1990):即北京电台。

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诞生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51年其更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从陕北迁往北平,同时利用接收国民党北平电台的设备开始广播,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北京电视台(1990):新闻史上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北京市观众为服务对象的电视台,1977年筹建并开播。

6、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92):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新闻界同仁夏衍等人共同发起成立,60多年来,伴随中国革命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2.宋代小报: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3.“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过敏党,镇压了过敏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过敏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7. 《中外纪闻》: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8.左叶事件”: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由我国领导人刘少奇陪同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馆,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担任向导,维持秩序。

当时现场出现拥护现象。

某记者示意让他离开镜头。

据说左叶发了火。

鸣放开始后,《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报》、《解放日报》或发表报道,或发表评论,批评左叶,认为这是有些官员不尊重记者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一些大中城市,新闻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要求尊重新闻记者,改善工作条件。

许多报纸都发了消息和言论,“左叶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

对于轰动一时的“左叶事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了调查核实,《人民日报》认定这一事件“是右派进攻全国新闻界所使用的武器之一”。

次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都就对左叶事件的宣传报道进行了检讨。

9.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①论述报纸的多种功能。

②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

③提出言论自由要求。

④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1861年为《华字日报》撰稿,1874年与黄平甫合作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并为该报撰写文章,鼓吹变法,1885年创弢园书局,1886年担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0.维新派办报活动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

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

④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立了“时务文体”,涌现出了大批的政论作家,出现了最早的政论报纸。

11.“拒检运动”: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接着,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由《宪政》月刊等16家杂志社联署于8月17日发表,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

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9月1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抨击国民党当局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

在成都、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出版界也纷纷成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委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收复区除外)。

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2..《申报》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于史量才,史自任总经理接办后,重视报纸的经营,对报纸进行改革,使其成为著名大报。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持反对态度,在史量才授意下,排字工人将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有意错排成“洪害”。

1932年7月,又创办《申报月刊》,1933年起又编印《申报年鉴》。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

上海沦陷时,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二、《申报》的发展历程a)(一)《申报》的创刊(1872年4月30日)1、从竞争中深入民间;2、社会新闻的福与祸;3、《申报》馆的五大附属出版物《环宇琐记》、《民报》、《环瀛画报》、《点石斋画报》,出版“聚珍版丛书”。

(二)上海报界围攻《申报》总主笔黄协损(1900年初—1902年底,历时三年)(三)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美查回国后,《申报》由报馆买办席子眉之弟席子佩接办。

至民国后,上海报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席子佩对办报颇有倦意,2、史量才的早年经历3、史量才意外获巨资(相关人物:交际花沈秋水,政客陶保俊、沪军都督陈英士。

) 4、1912年8月,史量才以12万两白银买下《申报》2.(四)《申报》与袁世凯的较量(五)史量才的报刊经营策略 1、适应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增加新栏目,扩大发行量。

2、视广告为生命线。

3、重新闻、轻言论的办报方针4、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设备。

(六)“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政治立场转变 1、从拥蒋到批蒋。

2、史量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3、1932年《申报》创刊60周年,史量才聘用进步人士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组成《申报》总管处,进行全面改革。

3.七)史量才遇害经过(八)日寇对《申报》的劫夺 1、日陆军占领《申报》。

4.2、日陆军与日海军对《申报》的争夺。

3、《申报》的反动宣传。

5.八)抗战后国民党控制《申报》(九)上海解放后,解放军军管会接管《申报》。

1949年5月28日,《申报》改组为《解放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联合机关报。

13.《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14、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15.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一)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立,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红中社”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播发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2、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

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后迁往延安。

(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1、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团结抗战,“红中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自1939年起,新华社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3、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

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1、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

2、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人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3、1983年,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目标。

至1998年,目标基本实现。

(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1、“消息汇总”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3、监督功能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16.郭士立: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

1831年,他进入中国境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宗教方面的,也有宗教以外的。

在鸦片战争中,他曾经担任过英国军队的参谋和翻译以及向导。

1834年担任“中国益智会”的秘书,并在844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著述家,有各种文字写成的著作,其中神学方面的有《上帝真教传》、《正教安慰》等;此外,他的中国航海游记和书信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他经常到欧洲各地演说,呼吁青年到中国传教,在他的影响下,1854年成立了。

1851年,他因病在香港去世。

17.林乐知(1836~1907)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

同治三年(1864年)3月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

期满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后又再次受聘担任英文教习,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

期间,他上午教书,下午译书,16年中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列国陆国制》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

四年在上海创办中西女塾。

林乐知还曾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主要著译(或合作的)还有《中东战纪本末》、《广学兴国策》、《新治安策》、《中国历代度支考》、《五大洲女俗通考全集》等。

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8.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曾先后任《大公报》记者、新华社副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长、《人民日报》社会等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