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40cf8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4.png)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如何读懂诗歌?(教案)针对问题: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
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
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诗歌(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回顾、重温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十二看”。
2、方法技巧的迁移使用,当堂拆解《蜀相》、读懂《蜀相》,以形成读懂诗歌的能力,并完成《蜀相》相关习题。
3、连通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型,达成鉴赏诗歌、优化答题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课时:1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一是,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关于诗歌鉴赏题型,大多同学得分很少丢分很多。
老师自己也在问是关于诗歌鉴赏,我们讲少了么?同学们说讲得不算少!可是为什么做不来题呢?叫些同学来问,原来是大多同学说不是鉴赏和答题的问题,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诗歌!不知诗歌讲的是什么意思,而至于答案也就无从说起,只能乱答一通了。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点”,第5节“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歌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艺术手法,创作简单的抒情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识别与分析,情感的理解与表达。
难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效果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体会内心的情感波动。
提问:大家能感受到哪些具体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引发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意象的概念和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示例分析,讲解意象如何与情感结合,形成诗歌的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展示经典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小组内分享。
指定几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进行讨论。
5. 创作实践(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短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挑选几篇作品进行评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2. 主要内容:意象:物象、情境、心境情感:喜悦、悲伤、怀古、思乡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杜甫《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不少于500字。
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你对春天的感受。
2. 答案要点提示:分析中要包含至少三个意象的详细解读。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王昌龄的《出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鉴赏指导书籍3. 相关诗人的介绍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讲解:对每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等。
3. 练习:让学生对每首诗进行欣赏和鉴赏,回答相关的问题。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用欣赏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诗人,更多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是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核心部分,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微课)教学设计石河子第二中学冯健教学目标:1 结合高考诗歌模拟练习题,认识诗歌在试卷中的呈现内容,由此总结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2 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重点分析模拟练习题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总结的方法对诗歌考察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把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季氏》中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用现代化来说就是: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生存,由此可见,《诗经》在当时社会上地位和作用。
当然,不独诗歌如是,诗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即将高考的我们来说,虽不至于离开诗歌无法生存,但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拿到一个很好的分数,所以我们需要在考场上——快速读懂诗歌。
二、结合高考试题,具体研习(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呈现形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试题或者词牌和题目、正文(字词和内容)、诗人和注释(二)怎样才算读懂诗歌借助字词理解诗歌的字面内容,结合标题、注释、作者与情语领会诗人的情感。
1读懂诗歌的内容借助注释中提示的字词(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理解“端溪石池浓作墨”的意思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磨好了墨”。
借助学过的字词(“磊落”“空”“峥嵘”),理解“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的意思为“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借助文言句法知识,理解“酒为旗鼓笔刀槊”一句为省略句补充省略,呈现译文“势从天落银河倾”一句调整、补充呈现译文在古诗中,尤其是在近体诗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或出于声律的要求,诗人常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结构习惯,灵活的进行词语的组合,或颠倒语序,或跳跃省略,或运用修辞……王安石把这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欣赏”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钱塘湖春行》三首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现代文解读古典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把握和现代文解读。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三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学习:a. 学生自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b.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c. 分析三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d. 逐句解析诗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文解读古典诗歌。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鉴赏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诗歌鉴赏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读懂诗歌2. 板书内容:a. 三首诗歌的、作者;b. 诗歌背景、意境;c. 诗歌重点词语、句式;d. 诗歌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取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歌,进行现代文解读;b. 比较分析三首诗歌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b.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 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入了解诗歌背景,提高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把握;2. 现代文解读能力的培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高考二轮复习
0218 09:48
::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
(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
(1分)“山,依旧
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情感1分)【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感叹世人为功名奔波追逐,劝人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
(二)【方法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方法: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2.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
(2)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
温馨提示:1、以上几点通常应综合使用,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读懂的切入口。
2、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内容;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三、题例巩固
讲评重点:灵活使用上述的读懂方法,选好读懂的切入口,明确读懂诗歌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题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5届高考模拟广东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答: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或:隔断对“江东路”的眺望)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或:对“江东”的思念被阻隔,无法传递)
【研讨交流重点】
1.抓住信息品读,快速把握情感:(如:炼字、意象、标题)
2.理解关键诗句,快速读懂内容:
错例:①江水把两岸的烟树阻隔。
②写了诗人壮志未酬,但仕途艰辛,被人所阻隔
①江水隔开了烟和树。
②江水阻隔了江东的道路。
——1、断章取义,理解错误。
2、只答表层,没有深层。
强调: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 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问题:①为什么要写“梦”?②为什么要写“雁”?
答:为虚写想象的内容,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强调:要学会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二)【题例分析(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
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
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学习重点】
1.请按照读懂的两个步骤阅读诗歌,概括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完成练习题。
2.学生谈答题思路:找到什么样的切入口,形成怎样的答案
3.对照参考答案自主评分,明确存在问题
强调: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诗歌内容,全面概括主旨
四、布置作业
(一)按照读懂的两个层次,给下面这首诗(2007年广东高考题)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二)先按读懂的两个层次阅读下面这首词(2015高考模拟广州市一模),再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浪淘沙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
建议:选择熟悉的生活,努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想。
有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最能聚焦情感。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准确形象的修饰语最能显示的写作功底。
不要让语言华丽朦胧得只能跟着感觉唱,却经不住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