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毕加索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
论毕加索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

论毕加索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项晓乐摘要: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是多重视点交织,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多为侧面与正面结合的“双面人”。
其差异是,画家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主要追求抽象形式和几何形排列组合所构成的趣味,强调分量与形式的单纯化,表现主义时期作品的画法更加自由,具有感性与亲和性,色彩也更有感染力。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表现主义时期绘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3-0056-04在全世界前10名拍卖价最高的画作里,毕加索的作品占据四幅。
作为第一个生前便由卢浮宫收藏画作的画家,毕加索勤奋而高寿,他一生创作了三万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1885幅。
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经历了青少年时期、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原始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变形时期和表现主义时期等,他因创作方法的多变和作品风格的多样而被誉为“永远年轻的画家”。
毕加索曾从后印象派、野兽派和古典主义中汲取营养,并受到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影响,他不懈地尝试了从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
塞尚曾指出:“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球形、圆锥形、圆柱形来塑造,”“必须学习画这些形体。
”[1]295毕加索是博观而约取的:“就我而言,艺术之中无所谓过去或是未来,希腊人、埃及人,以及前代的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过去的艺术,也许它在今日远比往昔更有生命。
”[2]13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突破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利用透视明暗表现三维空间的传统,“当一个画家看到他所要画的对象的正面时,难道对象就没有侧面和背面么?这种客观的形态能不能通过某种手段,哪怕是暗示的手法表现出来呢?一个正面很美丽的女郎,她的美丽的侧面也同时客观地存在着。
我们能不能‘同具有连贯性。
他认为研究叙述与戏剧空间问题,首先要区分“戏剧的空间”和“戏剧空间叙事”这两个研究范畴。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立体主义,也被称作为“立方主义”,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毕加索主张通过解析重构和错位等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意志,立体主义和立方主义中的“立体”和“立方”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体积感和纵深感,而是运用一定的绘画手法将对象做出改造。
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把多种视角的画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包含原对象的诸多元素和成分的全新对象。
立体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艺术倾向,试图在二维的画布上从固定的视角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强调画布的二维性质,而不是创造深度的幻觉。
这种绘画方式并没有使用透视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对色调(光和影)的运用,将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平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视角,既暗示了它们的三维形态,又指向了画布的二维平面。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形成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牙马拉加,天才、任性、高产等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
他在绘画的方式上自始至终追求新鲜事物,不断地突破自我和传统理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79 年,他在绘画、雕塑、陶瓷、诗歌、写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20 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改变,他常在“蜕变”中寻求创新,这种蜕变即融合,他经常把各种绘画理念、手法、风格掰开揉碎再进行融合。
立体主义起源于1905 年,由巴勃罗·毕加索开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作为一个引起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带领许多艺术家从传统的透视画法转变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但立体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更多的是必然结果下的产物。
一是受到当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去透过表面,去描绘肉眼未必能够看见的东西,艺术不再照搬照抄现实事物,而是去发现所描绘的物体的本质,借助这种洞察力来获取对物体的真实情况的掌握。
二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迫使绘画风格开始变化,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很自如地运用了摄影的多种曝光,把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对象聚集到一起,引发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这一特征在之后作品中也有体现。
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

志。
பைடு நூலகம்
当然 ,作为伟 大的艺术家 ,毕 加索 始终 在努力寻找重建 的途径 ,在他 漫长
的男子形象 。毕加索 以这种精 心组织 的 构 图,将一 个个充满动感 与刺激 的夸 张 变形 的形象 ,表 现得 统一 有序 。
构进 行理性分析 的传统 , 试 图通过对空
间与物象 的分解 与重构 ,组建一种绘 画 性 的空 间 及 形体 结 构 。1 9 1 2 年 以后 ,
块 报纸表示一 只瓶子 ,那块 印有木纹 的 纸 ,则代表着一 把提琴 。而几根用 木炭
们提 出了 自然 与绘画何者是现 实 ,何者 是幻觉 的问题 。立体主义虽然 是绘画上 的风格 ,但 对 2 0世纪 的雕 塑 和建 筑也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历史 意 义 的杰 作 。画 中表 现 的是 1 9 3 7 年德 国空军疯狂轰 炸西班牙小城 格尔尼
卡的暴行 。作 为一个具有强烈正 义感的 艺术家 ,毕加 索对 于这一野蛮行 径表现
皆富于动感 ,可是它们 的组构 形式却 明 显流露 出某种 古典意味 。我们 看见 ,在
同情心描绘穷人 的生 活。此时 ,他的作 品充满悲剧性 。瘦 削的形 象和冷灰 的蓝 色调 ,使他 的画 面充 满孤独和绝望 、灾 难与不幸 的感觉 ,人 们把这一时期称 为 其创作 的 “ 蓝色时期” ( 1 9 0 0 - -1 9 0 4 年) 。 1 9 0 4 -1 9 0 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 的 “ 粉
红色时期 ”,他 这一时期的作 品以描绘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毕加索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油画是毕加索在1937年为纪念西班牙内战中一场惨烈的空袭而创作的,它是一幅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人类在战争和暴力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恐惧。
下面我们将对《格尔尼卡》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解析。
从艺术形式上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派的画法,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风格。
这种风格以将物体拆分成几何形状、多角度的展现和重叠等特征而闻名,它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和色彩法则,使画面更具有凝练而又有力度的表现形式。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运用了这种立体派的画法,将惨烈的空袭场景呈现出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幅骑在马上的士兵、哭泣的母亲、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等元素,这些元素被刻意的零散摆放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混乱和痛苦的氛围。
通过这种立体派的手法,毕加索成功地表现出了战争所带来的无序和破坏。
从符号和象征意义上看,《格尔尼卡》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中间的哭泣的母亲,她代表了母亲、家庭和爱的象征,她的哀伤和无奈也代表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痛苦和绝望。
其次是骑马的士兵,他代表了暴力和战争,他的凶狠和威胁充分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最后是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他们代表了无辜的生命和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和悲伤使整幅画充满了悲悯和忧伤。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从整体氛围和情绪上看,《格尔尼卡》充满了悲悯和忧伤的情感,它通过画面上的混乱和痛苦的元素来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整幅画面的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这种冷色调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更使画面中的痛苦和绝望更加突出。
毕加索还在画面的左上角加入了一盏明亮的灯,它代表了希望和光明,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一种抗争和宣示。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创新的绘画风格和多元的艺术实践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并探讨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早期风格与蓝色时期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蓝色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冷静的蓝色调为主,充满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他的画作中常常描绘出孤独、忧郁和悲伤的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敏感和关注。
二、立体主义与新角度的呈现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在巴黎的立体主义运动中达到巅峰。
立体主义强调通过多个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对象,使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运用了大胆的几何形状和折叠的面部,使人物和物体同时展示出多个角度的特征。
这种新颖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抽象主义与形式的解构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的绘画风格逐渐转向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通过对现实形象进行简化和变形,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毕加索开始将物体解构为几何形状和线条,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刻板的表现方式。
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奇特的图形和形状,使观者感受到形式和色彩的自由。
四、立体构造与雕塑艺术除了绘画,毕加索还涉足雕塑领域。
他以创新的方式将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立体构造艺术。
立体构造艺术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在平面作品中展现出立体感。
毕加索通过剪纸、拼贴和雕塑等手法,使他的作品变得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通过形态的变化来诠释他对人体和物体的理解。
五、影响与遗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对整个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绘画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实验性的发展。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展示在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通过创新的风格和多元的实践,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他的画作以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立体构造艺术等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毕加索的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后来画风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的立体主义。
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他的最大特点。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毕加索的作品风格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浅谈如何理解毕加索的作品

索对贫困生活 的亲身体验 和反应 , 我们称他 的这一 时 期为蓝色 时期 。1 9 0 4 -1 9 0 6年是他 的第二个 创作 时
期, 称玫瑰时期 。此时的毕加索不论在 经济还是社会 地位及生活环境都有 了很 大的改变 。 他摆脱 了忧郁 的 蓝色调 子 , 追求 具有空气 感和光感 的表 现 , 用 粉红 色 调子和更结实 的造 型。 这 时的毕 加索描绘充满柔情 和 甜美 的新形 象 。他 最后 一个创 作 时期 为综合 时 期 。
类的艺术与文化 , 相信有 一天当你能理解这些 作品的
美妙之处时 , 你将在艺术 的道路 上迈进一大步 。
参考文献 :
【 1 】 陈加 洛. 外国美术 史纲要. 西南 师范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5 年 1 月第一版.
【 2 】 ( 法) 布拉 萨依. 毕 加 索谈话 录. 湖南文 艺 出版
法描绘发生 的事 。 毕加索 的《 格尔尼卡》 则是超越时代
的作 品。用象 征的手法把他们巧妙 的结合起来 , 给人 们带来 了巨大的视 觉冲击力和心灵 的震撼 。 这幅画并
1 9 0 7 年毕加 索受 后印象派 塞 尚的影 响 ,放弃 了古典
的写实 风格和 优雅 的表 现手法 , 创作 出惊人之 作《 亚 维农少女》 , 标志着立 体主义的诞生, 被后人 称为传统
关键词: 巴 勃罗・ 毕 加索; 蓝色时 期; 玫 瑰时 期;
综合 时期 ; 后印 象派; 塞尚 ; 立体主义
对于长期接受 东方文化熏陶 的中国观众来说 , 欣 赏毕加索 的作 品不 是一件容易 的事 ,他 存在着地域 、 民族和整个社会 环境的差异 。 所以怎样理解毕加 索的 作品 , 是一个循序 渐进和不断学 习及提 高艺术修养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毕加索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江思和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摘要:20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其创作生涯中,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并将其发扬光大。
可是,他的所有作品并不都是立体主义,而有相当一部分是现实主义风格。
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绘画中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何理解他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作品的实质,说明这不是一种成功的艺术样式,可是它的出现又是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解释毕加索为何要用两种艺术样式进行创作。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审美;统治阶级How to understand the duality of Picasso's painting consciousness?S. J.Tsinghua University EEA52 Beijing 100084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famous art master Picasso in his writing career, created the cubist painting genre and carry forward it. However, not all of his works are cubism, and there is plenty of realism. Why would he us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styles in his own painting? How to understand the dual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 paintings?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the cubist works that it is not a successful art style, but it is favored by rulers to explain why Picasso use two kinds of creation styles.Key words: Picasso; Cubism; Realism; Art; Aesthetic; The ruling class1.前言:毕加索作为20世纪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他被无数人推崇,许多人称他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创造了立体主义,发展了抽象主义,并将这些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将现代艺术带领到了新的方向:绝对自由的,与现实无关的,纯审美的方向。
他的许多著名画作,例如《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等,都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人或物品进行了扭曲,分解与重新组合,以此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感。
可是,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这样的作品几乎毫无美感可言,他们甚至不能理解画面上的内容,更不要说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了。
人们只能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是艺术大师的画作,岂是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可是,艺术大师的画作普通人就一定看不懂吗,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艺术作品真的是好的艺术作品吗,真的是因为普通人的鉴赏力不够而不能理解所谓的高雅艺术吗?2.对上述问题的讨论:2.1. 艺术大师的作品普通人就一定看不懂吗现在我们来依次探讨上述问题。
首先,艺术大师的作品普通人就一定看不懂吗?显然不是。
从古代直到不久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位艺术大师所作的作品都是让大多数人看来很舒服,很有美感的。
他们的作品鲜明地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命的美感,让人从内心觉得震撼。
比如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一个个都展现了人作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那种强健的体魄和昂扬的精神,他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给欣赏者以力量和信心,大家都很认同他们是美的,也都很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强。
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大师都用写实的笔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他们将人的思想人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欣赏者一看到就会觉得真实亲切。
圣母子像中圣母那温柔慈祥的目光,《最后的晚餐》中每个门徒个性迥异的表情,他们都用最细致的笔触刻画最真实的人物,在我们看来这种作品很具有美感。
可见,在毕加索之前,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希望最大限度还原真实,让人人都能看得懂,艺术大师的作品普通人就一定看不懂的说法是不对的。
2.2. 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艺术作品真的是好的艺术作品吗那么类似的,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艺术作品真的是好的艺术作品吗?这一点要从艺术或者审美的出发点来谈。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是艺术的生命力。
审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外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事物的欣赏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与感性生命直接相关的生命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潜在的生命本能。
可见,艺术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诉求,而审美审的是本能上认为它有生命力的事物。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不能让人很好地了解它的诉求是什么,它想要借此表达什么情感,那么就失去了作为艺术品的价值。
同样,如果一件艺术品不能让人很轻松地看出它的生命力,而需要人动用各种逻辑思维细节摸索猜测创作者的意图,那么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它也是不好的。
由此可见,那些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作品不能算作好的艺术品。
2.3. 是因为普通人的鉴赏力不够而不能理解所谓的高雅艺术吗最后,真的是因为普通人的鉴赏力不够而不能理解所谓的高雅艺术吗?有许多人说,大师的作品是意蕴丰富内涵深刻的,普通人鉴赏力不够而不能看出什么门道,只有鉴赏力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分辨出来这是大师之作,这是精妙绝伦的。
看似那些自称为鉴赏家的人很厉害,好像掌握了艺术的真谛。
可是,很多反例的出现打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位英国母亲将自己两岁儿子用果汁随意乱涂的涂鸦作品上传到网上,并没有说明它的作者。
不知哪位“鉴赏家”发现了这幅作品,并认定这是某位艺术大师的名作,于是他对此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得到许多“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紧接着,更多的人站了出来进行赞赏与评价,当他们得知这只是两岁儿童的涂鸦作品时,我想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无地自容,脸红到耳根。
毕加索自己也说过:不要问我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你有问过花儿你为什么长成这样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毕加索自己也认为自己的抽象作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是有鉴赏力就能理解的。
大家不能理解那些所谓艺术品,不是大家没有鉴赏力,而是作品本身就没有被鉴赏的理由,对它们所谓的鉴赏不过是看作者名气凭空猜测打一发马后炮罢了。
3.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两种风格不同的画作经过上述分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真的不能算作什么艺术,或者叫成功的艺术品,那么,他真的一无是处,就是个江湖骗子吗?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那些作品不能算作真正艺术,反而陶醉在自己创造的艺术泡沫里不能自拔吗?其实不然。
他自己对这一切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其实毕加索晚年他也自己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越不懂就越仰慕我,而我一个人在的时候,从来不敢以艺术家自居。
当中国的艺术大师张大千慕名而来拜访他的时候,他说我们这里没有艺术,艺术在你们那儿。
他也清楚地知道抽象的形式不能算作真正伟大的艺术,要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要想真真抒发内心的情感,还要靠写实的画法。
就像他在画对和平的向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怜悯,以及画自己的亲人子女时,不得不回归现实主义,让大多数人都看得懂。
那么关键问题出现了:他为什么要画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呢?倘若他认为现实主义是能够真正表达情感的,抽象的画风是对艺术的扭曲,那他为什么要创造立体主义,并且将现代艺术引向一种错误的歪曲的道路?倘若他认为抽象的画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主义将被淘汰,那他为什么在想要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时候要选择现实主义,而不是坚持自己一贯的立体主义画风?3.1.引例问题的答案可以由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来给出。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骗子从皇帝那里得到许多财富,却给皇帝制作了一件“没有重量没有触感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得见”的衣服,当皇帝走在大街上时,沿途的成年百姓毫无例外地称赞衣服有多漂亮,虽然他们什么都没有看见。
毕加索就像故事中的骗子,利用了人们的盲从心理和虚伪本性,迎合了统治者,毫不费力地用立体主义的“新衣”赚取了名誉和金钱。
其实他自己也清楚“新衣”什么都不能做,所以自己穿的时候还是穿普通的衣服而不是穿着“新衣”招摇过市。
3.2. 为什么要画立体主义、抽象主义下面分别分析他为什么要创作这两种风格的绘画。
首先,为什么要画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没有实际意义,毫无美感可言的作品。
有需求就会有生产,这是一条显而易见的道理。
资本主义作为推翻封建主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新生势力,当它建立符合自己利益需求和道德准则的制度后,它一定会千方百计使其稳定地发展下去。
当年资本主义打着自由的大旗对腐朽落后的封建禁欲主义进行了致命打击,它让人民意识到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不应该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一切压迫人的制度都应该粉碎,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所以当时有大量反映人自我意识的作品出现,越是写实的作品越能唤起人们本能的追求自由起来反抗的意识,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的革命。
可是当资本主义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处在被压迫的地位,只是由之前的封建领主直接压迫变成了资本家的间接剥削,那个美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并没有到来。
根据自由的理念,人民必将起来继续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真正维护自己利益的制度。
倘若艺术思潮继续沿着之前的道路发展,资本主义的统治就会受到威胁。
于是统治者开始暗中打压现实主义,并努力寻找一种代替现实主义引领艺术发展潮流而又利于自己统治的艺术形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被看中了。
于是在统治者的扶植下,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开始成为正统,成为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高雅艺术,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认可。
大家都认可,如果自己站出来反对,那么一定会被认为是另类,会被社会排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装》里面的情形。
毕加索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当然不回去违背统治者的意愿,相反,他可以借此机会用那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画作去为自己赢取名誉和金钱,何乐而不为。
3.3.为什么还要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其次,他为什么还要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这说明他还是没有迷失自我的,内心还是清楚要想表达情感需要用什么艺术样式,这也体现了它的聪明之处。
毕加索在16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绘画水平,他的自画像栩栩如生,可以算作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
就像他自己所说:我用了16年,我就达到了拉斐尔的水平,但是我却也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去回到儿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