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法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是指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推断出某个文言词句中实词的具体含义或概括其意思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 参考字典解释:查阅文言字典或相关的古代文献,寻找该词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2. 理解文句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从谓语、宾语、定语等元素入手,推断实词的意义。

3. 推测相反词义:根据上下文的对比,推测实词的意义可能与其相反。

4. 综合语境含义:结合段落的主题和论述内容,推断实词的意义,考虑其在文中的角色和作用。

5. 联想原义:通过联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尝试找到词语的本来意思。

在推断实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型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推断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二 、成 语 还 原法
“ 音代替” 同 ,可 借 助 于 音 的联 系
来推 断 。如 :
“ 用 、任用 ” 的意 思 。 重 2 ( o 6年 天 津 卷 )南 迫 、 2o 洛 阳 。迫 :逼 迫 。要 解 释 此 句 中 的 “ ” 字 , 不妨 再 看 原 文 中 的 迫 前 一 句 “ 通上 党 ” 北 ,与 “ 迫 南
文 学 教 育2 o .5 o 9O
推 断 文 言 实 词 词 义 的 几 种 方 法


温 故 知 新法
图 昔文 旁
为 “ 财 ”义 , 则 “ 生 ”就 是 资 资 两 个 名 词 “ 财 、 生 活 ” 作 定 资 语 ,而 这 是 不 通 的 ,正 确 的理 解 应该 是 动 宾 短 语 “ 生 ” 谋 。
“ 米 ” 由此 推 知 为 “ 买 粮 人 , 购 食 ”之 意 。
成 语 是 人 们 长 期 以 来 习 用
的 ,成 语 的含 义 未 因 时 间 的 流 逝 而 改 变 ,为 我 们 推 断 实 词 词 义 提
洛 阳”结构 完全 一致 ,故 “ ” 迫
和 “ ” 就 属 于 意 义 接 近 的 对 举 通
1 、君 径 造 袁所 寓之 法 华寺 。
2 ( 。 4年 全 国 卷 )常 通 、 2¨ 0
商 贩 , 贸 籴粮 食 。 例 1 中 “ ” 的 义 符 为 造 “ ” 联 系 下 文 , “ 所 寓 之 法 之 袁 华寺 ” ,不 难 推 断 与 处 所 关 联 的 词 义 是 “ 、去 ” 的 意 思 。 例 2 到 中 “ ” 是 与 “ ”相 对 的 会 意 籴 粜 字 ,把该 字 拆 分 为 上 下 两 部 分 即
五 、形 音 推断 法 汉 字 中 的 形 声 字 占百 分 之 八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海南宁夏卷试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3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4
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5
6
答案:D赞许。
7
词 性 不 对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出类拔萃,超出)
(不期而遇 约定)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
5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医而尤其故
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语境分析推断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应答”。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对称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掩盖
彰显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 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的“折节”的意思,可确定“折节” 是改变志节的意思。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 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 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 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 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 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 与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 与人的行为有关
禾-- 五谷
皿-- 器具 宀-- 房舍
贝-- 金钱
纟-- 丝麻 求-- 毛皮 鸟雀
歹-- 死亡
月-- 肉 目--- 眼
隹(zhuī )--
课堂训练
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 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2013年高考全国卷)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振巩昌、临洮饥民 分析:振通“赈” , 救济
课堂训练

2、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
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 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011年高考全国卷)
1、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阻拦,截断
(2013年高考大纲卷)
2、诸贵假以劲弓
(2013年高考湖北卷)
借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成语对应法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解析】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 “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 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解释错误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答案】C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被鹤氅衣。 (2013年高考山东卷)
通“披”,穿着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试试看:
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 2、畔主背亲 “畔”—通“叛” 背叛 3、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 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
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 推知它的意义。
试试看
解释划线的词语
1、 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2、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制裁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视力
课堂训练
解释划线的词语
1、2012(福建):履苍莽中
“履”在本句中充当 谓语,应该解释为动 词“踏” 。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绡:丝织品﹚ ﹙缢:上吊,吊死﹚ (缒:用绳子往下吊)
②自缢于庭树
把握规律 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 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 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 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 解“坚硬的盔甲,“锐” 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 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
试试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试试看: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里佩着
丢弃 2、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答案】C,制度
课堂训练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新课标)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2、2011(广东):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谓语,动 词,做官。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 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 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量的文言词义,联系自
己熟悉的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
会有很大的帮助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 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试试看:
1、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疾,大;彰,明显、显著


参考答案:C、约束 制裁 痛绳(严厉地制裁 ) 联系成语——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 接受法律的制裁
34
课堂训练
5. (2013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C.振巩昌、临洮饥民 D.勒石纪之而还 登:升职。 录:记载。 振:救济。 勒:铭刻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联系:“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试试看: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 屡试不爽:差错。屡次试验都不错。
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分析通“掌” 执掌
想想看: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结构观察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卒为羁旅 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 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 义。【答案】C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 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
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 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 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 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 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 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试试看
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 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 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 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 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 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
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
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人众车舆(2013年高考安徽卷)
(2011年高考湖北卷)
众多 遭受 学习
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③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2009年高考四川卷)
④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2011年高考北京卷)
大体 大的方面
想想看: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 是地方乊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 “固”为险固的地方乊意。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试试看: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烤)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
(赏)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