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

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

22.在下表的状态下,根据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可以得出( )

A.甲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乙国的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甲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两国在两种产品上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别

23.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24.相互需求理论的提出者是()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阿佛雷德·马歇尔 D.约翰·穆勒25.约翰·穆勒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

A.需求偏好差异 B.劳动生产率差异 C.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D.要素禀赋差异

26.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对对方国家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A.低B.高 C.不确定 D.不变

27.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

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 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

28.根据相互需求理论,国际贸易交换比例的变动是由于()

A.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动 B.贸易条件恶化 C.贸易规模扩大D.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29.提出相互需求曲线的是()

A.阿佛雷德·马歇尔B.约翰·穆勒 C.李斯特 D.李嘉图

30.相互需求理论是( )

A.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动态扩展 B.对国际分工结果的补充说明

C.对贸易利益的决定与分配进行补充说明 D.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

2.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

3.贸易差额理论认为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是金银。()

4.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提出的发展本国工业政策有助于实现贸易顺差。()

5.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6.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7.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前提之一是贸易双方实行完全分工。()

8.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9.亚当·斯密认为绝对优势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效率高。()10.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11.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12.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参与贸易的前提是至少在一种产品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13.只有生产成本低的产品才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

14.比较优势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15.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仅来自于劳动效率差异。()

16.如果某国找不到一种产品生产效率高于贸易伙伴国,则二者之间不会存在贸易行为。()17.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1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19.如果考虑货币因素,具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20.19世纪英国的《谷物法》严重地损害了英国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21.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22.如果一国工资水平高于贸易伙伴国,则其产品不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

23. 相互需求理论揭示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24.按照相互需求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是由两国对彼此产品的需求强度来决定的。()25.按照相互需求原理,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强。()

26.国际市场价格离本国国内交换价格越近,则本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反之则越小。()27.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国际互利交换比例范围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决定。()

28.相互需求理论用相互需求强度说明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2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3.相互需求

四、简答题

1.简述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中发展本国工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4.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5.简述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6.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与相互需求理论的区别。

五、计算分析题

1.美国小麦4公斤/天,布1码/天,英国小麦1公斤/天,布2码/天。请回答:(1)两国比较优势的产品是什么?(2)国际交换比小麦:布=4:4,两国各获利多少?

2.美国小麦4公斤/天,布3码/天;英国小麦1公斤/天,布2码/天。美国工资率6美元/天,英国工资率1英镑/天。请回答:(1)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应出口什么产品?(2)小麦和布在两国的价格是多少?

3.美国1小时可以产出2公斤小麦或1码布,英国1小时可以产出3公斤小麦或4码布。要求:分析明两国各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品是什么?

4.根据下表情况,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美国的工资率是6美元,英国的工资率为1英镑,小麦和布在美国和英国的国内价格是多少?(2)如果汇率为1英镑=2美元时,小麦与布的美元价格是多少?(3)在此汇率下,两国进出口结构如何?(4)两国互利贸易的汇率范围是什么?

六、综合分析题

1.“中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2.50美元,如果允许中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5美元一件的T恤衫,而不进口2.50美元的工资率。”试分析这段话。2.美国的服装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墨西哥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但美国却从中国和墨西哥大量进口服装,这是为什么?

3.1996年情人节恰好与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日期2月20日相隔不到一周。这一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在苗圃停留,为他的妻子购买一打玫瑰。他趁此机会做了一次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将美国鲜花种植者挤出了该行业。确实,美国的冬季玫瑰有一部分是由南美进口的,且所占市场份额日益上升。要求:(1)可以用所学的哪个理论分析这一事件?(2)分析美国从南美进口

鲜花对美国、美国鲜花种植者和美国消费者来说是否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C 5.A 6.A 7.A 8.D 9.B 10.D 11.C 12.B 13.C 14.B 15.C 16.A 17.C 18.D 19.D 20.A 21.D 22.C 23.D 24.C 25.A 26.A 27.A 28.A 39.C

二、判断改错题

1.√ 2.×。将“解释了”改为“没有解释”。

3.√。 4.√。 5.×。将“所有产品”改为“制成品”。

6.×。将“贸易差额理论”改为“绝对优势理论”。

7.√。 8.√。 9.√。 10.√。 11.×。将“绝对优势理论”改为“比较优势理论”

12.√。 13.×。产品生产成本低仅仅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需求强度等也会影响一国产品进出口结构。14.×。将“比较优势理论”改为“绝对优势理论”。

15.×。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等也会形成比较优势。

16.×。将“不会”改为“也会”。 17.√。 18.×。两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效率相同时不会发生互利贸易。19.√。 20.×。将“贵族地主阶级”改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21.×。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除了比较优势例外情况,任何国家参与自由贸易均可获利。

22.×。如果该国劳动生产率高,也有可能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

23.×。将“相互需求理论”改为“比较优势理论”。

24.√。 25.×。将“强度大”改为“强度小”,或将“能力强”改为“能力弱”。

26.×。将“越大”改为“越小”,将“越小”改为“越大”。

27.√。 28.√ 29.×。更接近大国封闭条件下国内价格。因为两国间的贸易量不足以对大国国内供求造成太大的影响。19.√。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有更高效率,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绝对优势更大或绝对劣势更小,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相互需求:一方出售商品就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同时也形成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就是相互需求。

四、简答题

1.简述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中发展本国工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鼓励生育政策,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2)实行低工资政策,以降低产品成本;(3)高薪聘请外国工匠,禁止熟练技术工人外流和机器设备输出政策,在保持本国技术优势基础上,引入外国先进技术;(4)制订工业管理条例,提高产品质量。

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当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有更高效率(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效率更低(具有绝对劣势)时,两国应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各国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地利益,国家财富增加。3.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产品。这样分工的结果仍会使各国资源可以被有效的使用,而且两国产品的产出会增加,通过贸易分配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利。

4.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二者均以生产成本的差异作为互利贸易的基础;(2)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殊

情形。

区别:(1)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两国间成本的绝对数量,分析贸易双方各具绝对优势的特殊情形;(2)李嘉图比较两国劳动成本的相对数量(百分比),分析一方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方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的双方贸易。

5.简述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国际交换比例是在两国国内交换比较范围内,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也就是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它的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降低,必须以更多的本国产品交换对方国家的产品。相反,对对方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它的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就会提高,即可以用较少的产品去交换对方较多的产品。

6.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与相互需求理论的区别。

比较优势理论是从成本和供给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互利性贸易的基础是两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各具有比较优势,通过相互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利益,但没有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相互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互利性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对对方产品有需求,通过相互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利益,并说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了贸易利益在双方间的分配情况。五、计算分析题

1.(1)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小麦;英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布。

(2)美国多得3单位布;英国多2单位小麦。

2.(1)美国应出口小麦,英国应出口布。

(2)美国:小麦为美元,布为2美元;英国:小麦为1英镑,布为英镑。

3.美国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英国的小麦和布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小麦,英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布。

4.(1)美国:小麦为美元,布为6美元,英国:小麦为1英镑,布为英镑。

(2)英国的产品美元价格:小麦为2美元,布为1美元。

(3)美国向英国出口小麦,而英国向美国出口布。

(4)两国互利贸易的英镑与美元的汇率范围是1英镑等于美元至12美元之间。

六、综合分析题

1.中国廉价产品进入会冲击美国同行业,可能导致某些工人失业,但不会使美国工人工资水平也降到与中国相同的水平,因为中国廉价产品进入可能导致的美国失业仅仅是结构性失业,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会恢复正常水平。

2.因为在考虑货币因素的情况下,具有劳动生产率优势未必具有出口优势,即各国工资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具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国家不具有出口优势。如果中国和墨西哥服装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低于美国,或者两国本币汇率存在低估,抵补两国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可能导致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产品价格低于美国,则美国就会从中国和墨西哥大量进口服装。

3.(1)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这一问题;(2)站在国家角度这不是一件坏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应在冬季从南美进口鲜花;站在鲜花种植者角度这是一件坏事,因为在美国冬季时,鲜花种植成本较高,而此时南美正值夏季,鲜花种植成本较低,从南美进口鲜花将导致美国自己种植的鲜花卖不出去;站在消费者角度这一事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美国冬季从南美进口的鲜花比美国自己种植鲜花价格低,会相应提高消费者社会福利。

传统国际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中国第一章:1.1 国际贸易综述 1.2 简述国际贸易定义 1.3 国际贸易的分类 1.4 国际贸易的特点 1.5 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 1.6 跨境电商进出口流程第二章:2.1 出口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 2.2 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 2.3 出口合同的履行及注意事项第三章:3.1 外贸术语的定义 3.2 外贸11种贸易术语的介绍 3.3 报价构成要素说明 3.4 外贸术语的选择及表达特点 3.5 外贸FOB/CIF/CFR报价核算事例第四章:4.1 外贸国内总费用简述 4.2 海关监管条件查询及商检费4.3 商检局检验类别查询 4.4 报关费及国内杂费说明 4.5 拥金和折扣费用 4.6 保险费的应用及计算 4.7 商品出口退税 4.8 生产企业免、抵、退计算方式 4.9预计利润核算第五章:5.1国际贸易的结算 5.2 票据的简介 5.3 汇付和托收 5.4 信用证运用 5.5 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使用第六章:6.1 国际物流运输概述 6.2 国际快递公司货运介绍 6.3 EMS/DHL/UPS/FEDEX/TNT 介绍 6.6 国际快递费用及特点对比 6.5 几大快递公司联系方式 6.6 快递公司如何选取

6.7 国际快递费用计算 6.8 国际海洋运输简介6.9 国际海洋运输特点分析 6.10 国际海洋运输公司及查询 6.11 国际航洋运输航线查询及选取6.12 中国海运COSCO公司简介 6.13 中国海运COSCO在线登录及订舱说明 6.14 国际海运流程及报价 6.15 外贸海运费构成 6.16 外贸海运费的计算标准及事例第七章: 7.1 如何控制外贸交易风险 7.2 外贸交易风险表现形式及特点 7.3 国际贸易中风险范围 7.4 常见的五中外贸风险防范 7.5 FOB贸易术语下风险及说明 7.6 货到港客户压价/不提货 7.7 不同国家海关对海运提单的控制7.8 货运风险保障的保险使用 7.9 汇率风险的说明及防范 7.10 付款方式产生费用及风险对比 7.11 外贸客户分析及筛选 7.12 外贸风险防范,增加安全系数第八章: 8.1 外贸预计利润核算 8.2 外贸企业成功经验分享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一、概念界定及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E-Commerce),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 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 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 业活动,又可称为跨境电子商务,其本质是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领 域的使用,是国际贸易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按照跨境电 子商务货物流动方向可分为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出口, 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交易模式有企业间的交易的B2B模式,企业与 个人消费者间交易的B2C模式以及个人之间的交易的C2C模式,当前 以B2B模式和B2C模式为主,而每种模式都出现了一些第三方的跨境 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化,如以B2B模式为主的阿里巴巴和 敦煌网,发展为我国最大B2C交易平台的兰亭集势,而跨境电子商务 进口有海淘为主的B2C模式、类似于广州珠江新城保税体验店的“网 购保税”模式以及海外代购模式。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地区 有以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跨 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当前 各地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实行持续的尝试和创新,力图能在新 型对外贸易方式中获得先发优势,但在这过程中如何能把握机遇,对 政府和企业都带来挑战,文章分析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以及 困境,并实行相对应的思考,最终期望政府能有效规范和引导跨境电 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地区获得先发优势,企业从中获得发展。 二、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迅速发展,中国传 统外贸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进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其中2013年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占比为88.2%,跨境进口以个人零散“海淘”商品为主,从交易模式来看我 国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以B2B交易模式占比达90%,其余10%为B2C交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第三章 1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 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 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 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 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 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 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 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 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 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 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 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 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

第三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唯一的正确选项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一阶齐次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 A. 规模报酬不变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报酬递减 D. 不确定 2. 下列关于生产函数描述正确的是()。 A. 给出了各种要素完全投入时所生产的产品组合 B. 给出了各种要素最优组合时生产出的产品数量 C. 给出了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情况 D. 给出了一个厂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使用不同要素的组合情况 3.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意味着一国生产成本递增的产品是()。 A. 仅是商品X B. 仅是商品Y C. 两种商品均是 D. 两种商品均不是 4. 以下哪项不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A. 国家之间技术不同 B. 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C. 生产要素之间是不完全替代的 D. 在所有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5. 下列关于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错误的是()。 A. 斜率为负 B. 凸向原点 C. 互不相交 D. 不会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 6. 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 A.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B.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C.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D.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7. 下列有关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正确的是()。 A. 社会无差异曲线和个人社会无差异曲线完全无关 B. 社会无差异曲线互相相交,不能用作分析的工具 C. 社会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 D. 相交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补偿原则来解释 8. 下面有关处于孤立均衡的国家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此国的消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 B.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 C.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公切线斜率即相对商品价格 D. X对Y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对Y的边际替代率,并且等于Px/Py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年月:

目录 1.引言 (3)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 2.1古典贸易理论 (3) 2.1.1重商主义 (3) 2.1.2绝对优势理论 (3) 2.1.3比较优势理论 (4)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 3.1时代背景 (5) 3.2主要挑战 (5)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 3.2.3区域贸易发展 (5)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 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 4.1.1偏好相似理论 (6)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 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社会经济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为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电子商务中的营销渠道,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下就是关于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影响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传统国际贸易形式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最终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跨境电商的涵及特征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跨境电商平台中用户可通过其来实现电子支付,并完成商品送达信息,因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其与传统的贸易方式存在的一定的不同之处,即其交易环节较为便捷,且交易环境也更为健康,因而值得对其展开广泛的推广行为。而跨境电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具备全球性的特点,即由于其在进行国际贸易

交易的过程中要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展开相应的交易行为,因而在交易环境中跨境电商必然会凸显出全球性的特征;第二,跨境电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为其应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因而实现了无形性交易形式,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为了达到书籍的交易目的,那么该国家只需购买其他国家书籍的数据权,即可享受到阅读相关信息的方式,此种交易方式就无实物的显现,从而可以看出跨境电商还具备无形性的特征;第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跨境电商的特征还表现在无纸交易方面,即其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已经完全实现了电子信息的交易形式,因而给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便利。 二、我国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法律规不健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跨境电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规不健全的问题。xx年我国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关政府部门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特定要素、要素价格均等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2、简述斯托怕-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内容。 3、简述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 4、“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 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 分析上面这段话。 5、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 6、国际贸易可能造成一国发生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有哪些? (三)计算题 1、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 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a.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b.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c.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d.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2、中国相对于菲律宾而言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假设中国和菲律宾生产每单位大米和钢铁的 要素投入如下: 中国菲律宾 大米钢铁大米钢铁 劳动投入.50 .25 .80 .35 土地投入.20 .15 .10 .20 资本投入.30 .60 .10 .45 a.如果开放贸易,中国应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b.如果各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开放贸易使得中国的哪些要素得益?哪些要素受损? c.如果只有劳动力可以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土地和资本不能流动。情况又如 何? (四)图形分析题 1、运用图示分析说明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2、运用图形分析说明大国的贫困化增长。 3、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生产要素增长对小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4、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公共要素增长的影响。 5、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特定要素增长的影响。 6、“一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该产品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越大”。请评论并用图说明。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介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目录 1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4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 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 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 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地比另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一国以比另一国低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商品的能力。 (四)、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五)、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 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背景: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引发了持续一代人的争论。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六)、相互需求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