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婚姻观的跨文化比较东西方年轻人的差异

婚姻观的跨文化比较东西方年轻人的差异

婚姻观的跨文化比较东西方年轻人的差异婚姻观的跨文化比较:东西方年轻人的差异婚姻观念是反映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东西方文化中,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期望常常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年轻人在婚姻观上的不同看法,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社会背景与观念东方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等,婚姻被认为是家庭与社会传统的延续。

在这些国家,家族的声誉和传统被视为重要,并且通常会影响到个体婚姻观的形成。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等,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幸福追求。

在东方文化中,年轻人更倾向于尊重家庭期望和长辈意见。

他们将婚姻视为责任和义务,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和家庭的团结。

相比之下,西方年轻人更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感。

他们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伴侣,寻求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伴侣选择的标准与考量东方年轻人在选择伴侣时更看重经济稳定、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这与家族合作和族群认同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西方年轻人更注重情感或爱情,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幸福与情感契合度。

他们更关注伴侣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相处方式等。

三、结婚年龄和婚前恋爱观念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结婚年龄相对较早。

由于家庭压力和社会期待,东方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早期步入婚姻状态。

相比之下,西方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事业和婚前恋爱期的发展。

他们更愿意探索多种选择,并在发展个人生活和职业方面保持更长时间的自由。

四、婚姻关系的期望与维持东方年轻人更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他们更多地接受婚姻中的各种责任和角色,倾向于通过牺牲和忍耐维持婚姻关系。

相比之下,西方年轻人更注重婚姻中的个体满足与平等。

他们更看重婚姻中的共同兴趣和互助关系,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妥协来维持婚姻。

五、婚姻观念的变革与融合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东西方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也在逐渐趋于融合。

东方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人的个人自由和平等观念,并更加注重自我实现。

同时,西方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的承担。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喜宴》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婚姻观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1. 中国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中国,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 西方婚姻观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婚姻观念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而非仅仅基于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考虑。

此外,西方社会对同性恋、异国恋等多元化婚恋关系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电影《喜宴》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对同性恋的接纳与冲突,以及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四、电影中体现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使得家庭成员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对家庭观念的看法相对较为开放。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使得人们更注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3. 接受度的差异电影《喜宴》中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的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婚姻观差异婚礼,是一对男女通往婚姻的大门,一场婚礼的到来总是伴随着各种婚礼习俗,而不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婚礼习俗各不相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1.色彩差异首先我们最能一目了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礼上,使用的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结婚是喜庆的代表色的大红色,希望新人能够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国外结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纯洁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纯真的爱情,因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愿新人婚后像天使一样生活的美好幸福。

2.仪式差异其次,就是婚礼上仪式的区别,比如在中式婚礼中父母环节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双方给父母行叩拜礼,敬茶等,这传扬的是中国的孝道,结婚是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讲过对方的父母,正式认门,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而西方国家是没有叩拜礼敬茶这些环节的,我们在婚礼上能看到的关于父母的环节其实就一个,而且还只能看到父亲,就是父亲在进场的时候,女儿挽着父亲的手,父亲亲自将女儿待到新郎面前,将女儿交给对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样去爱护呵护自己的女儿。

3.服饰差异中国与西方结婚,服饰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国基本采用的是唐装或者是汉服,女性穿着就是凤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装或者汉服的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饰礼服、婚纱,一般情况下都是婚纱,近年来我国也很多穿婚纱结婚的,男士就是西装,在重要场合男士的服装都是西装,是最得体最隆重的服饰。

4.总结如果是一一列举的话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互相之间的借鉴采纳,形成了很多结合式的婚礼新形势,比如年轻人喜欢西式也喜欢中式的,在迎亲时候采用中式婚礼格调,酒店仪式的时候采用西式婚礼,这也是很好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中西方婚礼仪式中式婚礼仪式为什么要射轿帘?花轿停后,新郎手执弓箭,分别向天、地、新娘空射三箭,意喻举箭弓逢凶化吉。

中西方婚姻制度差异

中西方婚姻制度差异

中西方婚姻制度差异婚姻是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存在差异。

中西方婚姻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方面。

首先,在婚姻观念上,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的婚姻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人对婚姻的看法、期望以及婚姻的目的。

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爱情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婚姻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存在的,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结果。

而在中方,婚姻被看作是家族与社会维系的一种方式,强调亲密、互补和社会责任,是传承家族血统和保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婚姻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婚姻方式更多样化,婚姻形式较为灵活。

除了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之外,还存在一夫多妻制、同性婚姻等多种方式。

而在中方,传统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主流,在法律层面也是明确规定的。

尽管如今的中国社会对于同性婚姻的容忍度在逐渐提高,但在法律上并未完全合法化。

再者,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婚姻登记机关为了保障双方的权益,会要求严格的证件和手续,而且在离婚过程中也相对简化。

离婚是自由选择的行为,只要双方没有分歧,程序相对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婚姻关系。

而在中国,婚姻登记过程相对简化,但离婚程序相对复杂,需要双方双方对家庭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进行协商,如果没有达成一致,需要经过法院判决才能解除婚姻关系。

此外,中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离婚相对普遍且被接受。

如果婚姻关系无法修复,双方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而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离婚被视为失败和破坏家庭的行为。

因此,许多夫妻即使面临重大难题,也会选择妥协和维持婚姻,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总结起来,中西方婚姻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方面。

中西方婚姻制度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所致。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差异,包括婚姻观念、相亲文化、表达方式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

首先,东方和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基石,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往往比个人的感情更为重要。

因此,东方人更倾向于以婚姻为目标,追求结婚和组建家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感。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人的感情为导向,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

他们更强调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其次,东方和西方的相亲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相亲是一种传统的婚姻方式。

父母往往会为子女安排相亲,以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合的伴侣,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人们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感觉和选择,而不是家庭的安排。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相互吸引,而不是家庭的背景和条件。

第三,东方和西方的爱情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含蓄和保守。

他们不习惯公开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行动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送礼物、照顾对方的家庭和生活等。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直接。

人们习惯于公开表达爱意,通过言语和身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更注重直接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公开展示自己的爱意。

最后,东方和西方的性别角色在爱情中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的角色。

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扮演着更加平等的角色,分享家庭和责任。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

综上所述,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择偶标准

中西方择偶标准

中西方择偶标准
中西方择偶标准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共同点:
1. 人品和品质:无论中西方,都看重对方的品质和道德观念,如诚信、善良、负责任等。

2. 相貌和外貌:中西方都倾向于选择外貌吸引力较高的伴侣,但中西方对外貌的标准有所差异。

3. 能力和经济状况:中西方都看重对方的能力和经济状况,对于找到一个能够支持自己和家庭的人有共同的追求。

4. 年龄和家庭背景:中西方在选择伴侣时,都会考虑年龄和家庭背景的匹配程度。

差异点:
1. 传统和现代观念:中西方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有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中,西方社会更加强调婚姻的平等和伴侣的个人发展,而中方更加重视传统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2. 文化因素:中西方的文化不同,导致对择偶标准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文化中倾向于注重亲密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

3. 家庭压力:中西方在选择伴侣时,面对的家庭压力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对于择偶的影响较大,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

4. 心理需求:中西方在择偶时,对于伴侣的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

中方更倾向于找到一个能够给予安全感和稳定感的伴侣,而西方更倾向于找一个能给予自由和理解的伴侣。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择偶标准上有一些共同点,如人品、外貌、能力和经济状况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对传统和现代观念、文化因素、家庭压力和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婚姻观念。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婚姻观念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

一、家庭观念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形成与文化,历史,家庭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家庭重男轻女心态也广泛存在,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早日成家立业,子孙满堂。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个人自由和独立被更加注重。

二、婚前恋爱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婚姻往往是建立在婚前的恋爱和了解的基础上的,约定俗成的婚姻和相亲等传统形式相对较少。

因此,在婚姻观念方面,西方社会更加注重心灵上的匹配和婚姻的自由选择。

而在中国,婚姻往往是由家庭和长辈安排,以家庭利益为重,父母的意见也往往会对子女的婚恋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离婚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离婚已经不再是一个耻辱的话题,离婚的人数也较大,在社会中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而在中国,离婚在传统中依然被视为一个不光彩的行为,受到严重的歧视和社会压力,因此人们对于婚姻的维系十分重视。

四、婚姻责任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观念不同。

在中国,婚姻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支持和负责,因此离婚被视为一个损害家庭的行为。

而在西方国家,婚姻的责任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负责精神,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综上所述,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家庭观念,恋爱观念,离婚观念和婚姻责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证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所带来的婚姻观念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我很喜欢的演员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的百度百科上,妻子一栏上的名称是Vanessa Paradis——某法国玉女歌手。

因为她,德普结束了浪子的生活,开始变成一个居家好男人,曾以颓废形象定格银幕他开始以慈父形象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推着婴儿车,拿着尿布,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派对。

他们之间有2个孩子,他在左上臂的内侧纹了3颗心,分别代表着Vanessa Paradis、女儿Lily-Rose和儿子Jack。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V anessa Paradis并不是他的妻子,他们俩没有结婚。

这不奇怪,因为西方人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先想到婚姻的。

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

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40、50岁也不会考虑去结婚。

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讶又兴奋。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

如果是20大几了没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

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是直奔主题去结婚。

相识一年后,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

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

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

“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

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除了在结婚目的上的差异之外,中西方对婚姻家庭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

曾在05年年底,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
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内尔松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了训练师琼斯,等到前两节比赛结束,琼斯就拉住小麦传达了这个消息。

焦急的麦迪立刻换掉球衣,迫不及待地赶往医院,一个多小时后,儿子出生了,火箭也输球了。

虽然麦迪知道自己对球队无比重要,他的离开很可能让火箭赔掉一场胜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

家庭永远都是第一位,这个时候,火箭形势再凶险,也只能退居其后。

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

对NBA熟悉一点人都会知道,只要NBA 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无疑义。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

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中西方对结婚后的家庭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式婚姻中的夫妻关系。

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往往在婚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婚姻结构是由于传统的文化分工造成的,即“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分工。

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而妻子的任务是管理家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

西方人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用他们的话说:“Husband and wire shouhlbe equal partners.”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对于纷繁的家务琐事,夫妻也共同承担如果去西方人家里做客,便不难发现,男士下厨房是常有的事儿,他们的手艺可能比妻子还要好。

对于照顾孩子的责任,双方也要共同分担要子元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角色,丈夫也需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夫妇同时承担双亲身份,不再有父、母在与子女关系中角色的分担和隔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来华任教的美国女教师,给班上的中国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丈夫连同其母亲、太太及幼儿一同跌进了河水,当时的情形只允许这位丈夫搭救一个人,那么你认为他理应先去救谁?立刻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说理所当然先救母亲,此时正是报效老人养育之恩的关键时刻。

另有同学的见解是救孩子最要紧,孩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待大家都踊跃发言后,女教师的眉头皱了起来,不满地大声责问:“你们中间居然无人愿意拯救太太,为
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一片寂静。

女教师侃侃而谈:“我认为最值得先救太太。

因为母亲年事已高,她临近走完人生之旅;幼儿尚小还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

然而,当妻子在与你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劫后余生必然会使你们之间更加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并且你们将还会有孩子的。

”显然家庭成员关系的次序划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尽显无疑。

照中国孝字当头的儒家思想,年长者祖父母、父母在家庭中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绝不能断了香火;然后就是兄弟如手足,大家同根生;最后才轮到夫妻关系,妻子是客人相敬如宾。

在西方则不同,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家庭的编排顺序是:夫妻、儿女、父母、兄弟姐妹。

按《圣经》的说法,神创造了男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太太联合成为一体,夫妻为家的基础。

以上几点,并不能涵盖中西方婚恋观念中的全部差异,仅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望得到指证。

政管学院09093班
张茜
030903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