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在显著地体现出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念。
首先,中国家庭强调父母
对子女的权威和尊重,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和尊重父母的决定。
子
女应当敬重和父母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权威,父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最高者,尊重祖辈
的传统是家庭生活所需要的。
此外,在中国家庭中,扩大家庭和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所
有家庭成员都要争取最大限度地维护家庭和谐,而不是相互之间争吵和冲突。
因此,家庭
成员之间一般不公开表达个人态度和情绪,也不提出个人意见,而是共同努力维护家庭和谐,尊重家庭传统传承。
然而,西方家庭侧重于充分尊重子女的权利,关注和尊重孩子的个人发展,以及让孩
子更有助于他们的未来的意见。
此外,孩子的意见更多地得到认可,因此家庭成员更多地
表达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家庭间的沟通不畅。
西方家庭的传统也被广泛地
接受,家庭平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夫妻之间更加平等,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子女教育,
家庭经济管理等问题,相互尊重和理解。
总之,中国和西方家庭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家庭强调父母权威和尊重祖辈的传统,而西方家庭更看重个人的发展,支持亲子之间的平等,尊重子女的权利等原则。
虽然家庭
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差异,但家庭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相互支持,经常共享和沟通的社会单元,它是孩子们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成长和提高自我认知的重要家园,无论从哪种文化背
景考虑,它都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以下是20个常见的差异:1. 家庭结构: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西方家庭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视。
2. 家庭观念:中方家庭观念以孝悌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西方家庭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3. 子女教育:中国父母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期望较高;西方父母则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4. 婚姻观念: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慎重考虑;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感受。
5. 家庭成员关系: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相互依存度较高;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独立。
6. 家庭角色:中国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比较权威,子女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加平等。
7. 家庭价值观:中国家庭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团结;西方家庭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8. 养老观念:中国人普遍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希望子女能够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西方人则更加注重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9. 家庭财产观念:中国家庭财产观念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比较模糊;西方家庭财产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财产权利和独立性。
10. 家庭礼仪:中国家庭礼仪比较繁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西方家庭礼仪则相对简单,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舒适。
11. 家庭隐私观念:中国家庭隐私观念相对较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公开;西方家庭隐私观念则比较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12. 家庭生活方式:中国家庭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和支持;西方家庭生活方式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13. 家庭沟通方式:中国家庭沟通方式比较含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西方家庭沟通方式则比较直接,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
14. 家庭消费观念:中国家庭消费观念比较节俭,注重储蓄和理财;西方家庭消费观念则更加注重享受和消费。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以下是四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每篇都是1200字以上。
这些论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的分析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和孩子,而在西方,家庭的核心是夫妻。
这种差异在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次,中西方在交际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直接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集体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尊重。
这种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中西方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营养和药膳养生等方面,倾向于吃低脂肪、低糖分和低盐分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快餐和高热量食物,在食物味道和多样性上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选择。
这种差异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中都有深远的原因。
最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很大,宗教信仰是其文化基础之一、相反,中国文化是多教派共存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传统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交际方式、食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导致的。
这些差异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的方式,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文章对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及根源进行分析,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克服家庭文化上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正确的认识中西方家庭文化上的差异,求同存异,在中西方交流融合中和谐发展。
一、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一)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
家庭受时代的影响,每个家庭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的家庭,是由家长管制一切,而作为家长的,只能是男人。
巴金先生的名著《家》就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是由其家长——高老太爷决定,在那个时代,女人连继承权都没有。
在宗族至面,女子出嫁等于永远被开除出宗族。
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在家庭里,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家族观念,喜欢宗族群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保留着这一习惯,特别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宗族范围内聚餐。
在特定的节日里,加强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家庭永远是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族利益)。
相比于中国人,西方人对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往往比家庭利益重要。
对于西方人,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者,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主要因素,家庭的利益和意愿是次要因素。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作者:杨晶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差异喜宴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
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
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
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
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
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一)家庭结构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
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
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
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
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西方的家庭差异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家庭的一些方面做了比较。
从家庭住宅内外构造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着手,举例说明,具体地阐述了中西方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字:住宅、家庭关系。
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一种对外形式,形如一个大的厂房,在里面孕育了成千上万、个性异同的人们。
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家庭生活构成了每个社会成员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是个人对其成长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
因此可以说文化的不同是起源于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
家庭是形成各种不同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场所。
通过家庭体系,生活方式又得以广泛传播。
首先从住宅方面来说,中西方的住宅就有很大差异。
西方人的住宅一般会有或大或小的院子。
院子的周围也一般会有小树,却很少有高大的围墙阻隔着室内与室外。
也有的西方人的住宅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小树阻挡。
他们只是用窗帘或小窗等一些简易饰物来阻隔院内与院外。
大多数中国人的住宅都有高大的围墙来区分室内和室外。
从外面看,房子就像是藏着许多秘密的城堡,往往只能看到房子的顶部。
坚固的大门把院子内外分界开来。
有的时候,高大的围墙外围还种着高高的树,层层的保护,以避免行人的视线不小心进入院内。
更有的,在屋里摆一屏风,即使大门敞开也无法看到室内是怎样的情况。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室内情形也完全相反。
在中国人家中,个人权力一般是不存在的。
不仅父母家人有干涉孩子的权力,子女也有权随意动用父母的东西,这是中国所谓的一家人论,看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亲切的感觉。
如果孩子损坏了父母的东西而受到责骂也只是因为他们太小或者说不小心、不懂事,并不是因为孩子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尤其在中国北方的某些地方,房子是连在一起一长排的,或围成一个形状连在一起,好比火车的车厢。
所有房间有顺序地排列,并不是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门,有的时候要通过别人的门才能走出去,这样,不分家庭的单独权力。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姓名:xxx 学号:123456789 班级: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
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
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
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
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
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
中外家庭观念的区别

中外家庭观念的区别中外家庭观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价值观中国家庭注重家族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互相扶持。
家庭成员通常会为家庭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价值观和独立性。
他们倾向于将个人的成就和兴趣放在首位,而家庭的利益则是次要的。
2.家庭角色和责任在中国家庭中,父母通常拥有更高的权威和责任。
他们负责决策和指导家庭成员,而孩子们则需要尊重和遵循父母的意愿。
在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孩子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3.家庭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强调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和培养。
他们认为通过严格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自律能力。
然而,西方家庭更注重自由和个性发展,他们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4.家庭生活重心中国家庭注重家庭生活和社会责任,他们将家庭放在首位,并尽力为家庭创造稳定和和谐的环境。
相比之下,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和事业上。
5.家庭关系中国家庭注重亲情和血缘关系,他们认为家庭成员应该相互扶持和帮助。
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矛盾。
然而,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关系和朋友关系,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和朋友来建立和维护关系。
总之,中外家庭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背景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融,中外家庭观念也在逐渐接近和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彼此的长处和优点,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作者:杨晶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差异喜宴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
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
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
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
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
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一)家庭结构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
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
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
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
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变化,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多了起来,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家庭模式。
一些中国人没有给予处在这些家庭模式中的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容忍度,这些人的家庭选择会被放大到他们从属的小社会中。
这些与传统不符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各个方面的压力,一些要选择丁克和有同性伴侣的年轻人通常会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
对于西方家庭来说,他们的主要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相对来说,西方人没有那么强烈的血缘意识,但他们同样很看重家庭。
他们会和父母生活到成年,但大多数年轻人在成年之后会建立自己的家庭,基本没有几代人同住的现象。
人们对于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同性家庭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容忍度。
在《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伟同的父母所代表的中国延伸家庭,他们夫妻一直生活在一起,只是因为儿子的事业在美国所以不能跟他们住在一起。
赛罗的父母所代表的西方核心家庭,他和两个姐姐都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甚至父母也处于长久分开的状态。
同时,对于中西方同性伴侣的态度也在影片中有表现,高伟同作为一个受中国思维影响很深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对父母坦白身份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选择隐瞒。
他的同性伴侣赛门却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家人,并且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高伟同宁愿填写那些无聊的婚介信息也不愿意向父母公开自己的身份。
(二)家庭关系1.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首先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孝”的意识,孩子需要在父母年迈的时候照顾和赡养他们。
这种“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把“孝”当作基本的道德标准,如《孝经》指出孝道就像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转,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最基本和首要的德行。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孝”仍旧是道德中很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对父母没有孝的概念,但他们依然爱自己的父母,这种感情在《圣经》十诫中有提到: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that thy days may be long upo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y God giveth thee.(你孝顺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互不干涉的,在美国,孩子满十八岁后就要搬出原来的家庭,自己谋生。
结婚后,他们会建立一个自己的核心家庭。
他们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赡养父母的意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也希望独立生活。
《喜宴》中,高伟同的母亲问到赛门的家庭时,他这样回答:“My mother is in Boston,My father, I suppose is in Arizona. Both of my two sisters are in San Francisco.”这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成员都是各自居住的,I suppose也表示他和家人没有很紧密的联系。
其次是中国孩子对于父母的服从。
中国家庭重视跨代之间的等级关系,家庭成员很少会要求属于他们的权益或者隐私,因为他们的长辈有绝对的指挥权安排家里的事物,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向,孩子只能服从和顺从,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
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在中国也有着长久的历史,中国父亲通常扮演家庭财富创造者的角色,是家庭成员的统治者、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家庭特权的拥有者。
相应的,孩子被要求服从,而且这种对父权的服从也被视为孝顺。
在《喜宴》中,当高伟同父亲的老部下得知高伟同的婚礼举办得很简单之后立即建议举办一个热闹盛大的中式婚礼,而伟同却百般不愿意,而当老陈说“我这不是给你办,我是给师长办,你要说个不字的话,就是不孝”时,伟同不得不按照老陈的建议举办中式婚礼。
和中国父权制意识形态和孩子的服从不同,在西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没有权利对孩子的事做决定或者干涉孩子的自由,同样地,孩子更希望能够被平等地对待而不是一味服从父母。
2.夫妻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男性一般会被看作家庭的支柱,他们主要处理一些外部事务,会更多地投身到事业和家庭财富的创造方面,因此对于家务或是家庭工作都做得很少。
受到男权和父权思想的双面影响,男性在夫妻关系中同样处于一种支配地位。
很多中国女性不会为事业投入太多精力,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们主要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
很多女性把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她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相夫教子。
这种现象《喜宴》中也有表现,如:当高伟同和赛门用英语吵架时,高伟同的母亲问道:“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待太久了,所以赛门生气了么?”话音未落立刻遭到丈夫的呵斥:“闭嘴,吃你的饭。
”还有高伟同的母亲与顾薇薇的对话:“薇薇,妈有时候真是羡慕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能够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有才能,不用靠男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女人毕竟是女人,丈夫与孩子还是最重要的,是不是?”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式的夫妻关系。
和中国不同,在西方,家庭事务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都由男女两方承担。
他们更加渴望独立和平等。
因此,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男性在夫妻关系中不是统治地位,他们会在家庭事务上跟妻子商量,分享自己的观点。
女性比较独立,不会将丈夫和孩子看作自己生活的重心。
三、差异形成的原因(一)传统经济的影响几千年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家庭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这种经济体系使得居民通过精耕细作的小规模劳动达到自给自足,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且一直保留下来,逐步成了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中重要的部分。
在不断发展的农耕经济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需要有人管理规划,因此在这基础上有了宗法制的雏形,他们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传承为中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的大家族团体。
此外,还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比如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大多数家族常常住在同一区域的现象。
现在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及重视血缘、“落叶归根”等思想都受到由传统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
西方也存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生活方式,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产品变成了商品并出现了货币,这使得西方在经济方面很早就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商品生产行为和经营模式,打破了家庭这种独立生产的传统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贫瘠的土地资源不足以供养过多的人口,他们不得不进行强制性海外移民。
不重视血缘、家庭成员间不紧密联系等现象也不难理解。
(二)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文化当然不可避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其中“礼”指的是人在集体环境下要长幼有序,讲究礼仪,要严格遵守本分。
儒家文化极力主张区别社会尊卑关系,主张服从、主张承认家庭的权力、主张男子治外女子治内的家庭分工,还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后来,朱熹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准则。
可见,中国家庭所表现出对孝的重视,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序长幼、别内外等思想都带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西方基督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在家庭文化方面,家庭权威是让步于宗教义务的。
比如《圣经·新约》中记载了耶稣的话:“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这使人们把原本对于家庭的责任引向对宗教的效忠,产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维模式。
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更是加深了西方人对个体价值和个人尊严的要求,树起了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旗帜。
在这样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西方人不依靠家庭,不依赖他人,而是自我依附的处世态度和原则。
四、结语我们了解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其中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也要看到,家庭文化仅仅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内容,在文化思维交流时必然还会发现更大的不同产生更多的碰撞,因此我们在文化交流时更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对于差异巨大的部分要追本溯源,尽可能地理解和接受,做到求同存异。
这样才能使文化交流顺利进行,才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1]陈京丽.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65-68.[2]郭俊.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侯畅.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6(07):185-186.[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6]魏爽.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视角下分析中美家庭文化差异[J].才智,2017(02):190-191.[7]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9]张从益.中国文化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0]赵亚军.探析跨文化交际冲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J].现代交际,2016(07):127.[11]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