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认识角评课稿1《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

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

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8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8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8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8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

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1. 课程概述说到角,嘿,你可能会想:“这玩意儿不就是个小三角吗?”其实不然,角可是一门大有学问的东西,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上次的课,听完以后我真是脑洞大开,收获满满!课堂上老师用活泼的语言把角的概念讲得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就像在讲故事一样。

比如,老师一开场就提到,角其实无处不在,就像你每天喝的水,离不开啊!当你在路口转弯时,那一瞬间形成的角,正是你生活中的小细节。

听得我眼前一亮,心想:“原来角这么重要!”1.1 角的定义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角,特别用了一些简单的词汇,把角拆分开来说。

原来,角是两条边相交形成的区域,就像两位好朋友在街角相遇,嘿,握握手,打个招呼,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老师用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直是妙趣横生。

让我突然觉得,学习数学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轻松得很。

1.2 角的分类接下来,老师又聊到了角的分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直角、锐角、钝角,每一种角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直角就像是一个性格稳重的人,永远都是90度,给人一种“我就是这样,没得商量”的感觉;锐角则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总是小于90度,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印象;而钝角则像个慵懒的老爷爷,懒洋洋地大于90度,给人一种很有包容力的感觉。

哎呀,听着听着,我都开始为这些角角们取昵称了。

2. 学习体验这堂课的学习体验真是非同寻常,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互动让我们完全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

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有同学说:“我觉得锐角就像是年轻人的奋斗,充满朝气!”另一位同学则调侃道:“钝角就是懒散的生活,放松很重要!”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不禁哈哈大笑,心想:“这真是一堂快乐的数学课!”2.1 互动与参与而且,老师还让我们动手画角,哇,那真是好玩得不得了!拿起量角器,就像拿起武器,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开始“斗角”了。

老师不停地在旁边指导,轻声细语,特别有耐心。

画完后,大家互相交流,发现自己画的角各有千秋,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啊!这种互动让我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激情。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今天我们来聊聊角的初步认识,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其实不然。

想想看,角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哈哈,角的世界可大了。

比如说,门的开合,那就是个角,桌子上的纸也是个角。

走到哪儿都有它的身影,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今天的课上,老师就带我们去认识这些小家伙,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听说,角不光是几条线的相交,它还有好多种类和用途,简直像是数学界的小明星。

哇,感觉这个角也有些明星范儿了。

老师先给我们普及了一下基本知识,简单易懂,就像教我们怎么吃西瓜一样轻松。

直角、锐角、钝角,这些词听上去有点高深,但其实就像我们的朋友,有些圆润可爱,有些又尖又锐。

特别是锐角,简直像个调皮的小孩子,充满活力,总是想要冲到前面。

直角呢,就像个稳重的大叔,永远是四四方方,绝对不让你失望。

钝角则更像个大肚子阿叔,虽然看上去不那么精明,但也别小看了它的魅力。

课堂上,我们还玩了个小游戏。

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负责找角的身影。

这个活动可有趣了!小伙伴们四处跑,像小猎豹一样寻找,翻翻桌子、瞧瞧墙角,寻找那些隐藏得妙不可言的角。

有的小组甚至找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像是书架的边缘、窗帘的褶皱,真是看得人心花怒放。

每找到一个角,大家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欢呼雀跃,简直像过年似的。

老师也笑得合不拢嘴,真的是被我们这群小捣蛋鬼逗乐了。

讲到这里,老师突然来了个转折,问我们:“你们觉得角有什么用呢?”这问题一抛出来,瞬间引发了讨论。

有人说,角可以用来做房子的设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一边讨论一边摇头,觉得有道理。

还有小伙伴说,角在运动中也很重要,像打篮球时的投篮角度,绝对不能小瞧。

听着大家的发言,觉得这角真的不简单,仿佛它有了生命,开始在我们生活中活蹦乱跳。

有趣的是,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关于古代的建筑师如何利用角来设计宏伟的建筑。

他们可是用角造出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和宫殿。

这一讲,我们都听得入了神,感觉角不仅仅是个几何概念,竟然还能如此宏伟。

角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教师参与最多的教研活动。

听、评别人的课和被人听、评课几乎伴随着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下面是角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王老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贴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开始,王老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认识以学图形中的角。

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后面学习角打下伏笔。

三、设计动眼、动口、动手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动手、动脑、动口、全员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乐于参与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认识角。

然后自然的过度到角的特征上,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构成的。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体现了教材特点,又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

本课教学的设计,教师站在数学知识的角度上,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今后要以此为基础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如标角就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王老师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添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今后的学习衔接更为紧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

这节课的教法设计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

我还有些想法和老师共勉。

一、如不能简洁的引导学生掌握角的概念,浪费时间比较多;在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大小有关时,学生虽然用自己的活动角和老师一起动手操作进行了验证,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理解体会还不够深刻。

对学生的现有水平的评估不够准确。

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有点过难。

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

比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

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

);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

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汇总[10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汇总[10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汇总[10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

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角的认识
评课记录:
本学期的第16周星期五,我们学校数学科组的全体老师听了我的一节初一数学课《角的认识》,课后,数学科组的老师集中,针对本节课进行评课研讨,给出各自的意见、建议。

下面是综合大家的评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到位,切合学生的实际。

通过观察得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恰当,难度合理,解决课堂的三个目标均达到较好的效果。

2、由角的两种定义,包括静态与动态,让学生更加清晰角的形成。

3、介绍角的四种表示法,形象生动,同时提出注意事项,学生选择理想的表示法。

三、学生学习成效:
1、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思考,并提问,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学气氛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学生能在乐学中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教学活动参与度高。

3、老师比较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
生。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
4、老师与学生一起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四、意见和改良建议:
1、老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占用了学生训练的时间,建议少讲多练。

2、课堂效率,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