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底板巷道的围岩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底板巷道的围岩稳定性对于保障矿井生产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底板巷道的围岩变形和破坏往往难以控制,因此需要研究控制底板巷道围岩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煤矿采煤深度加深和采动规模的扩大,底板巷道的围岩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采动影响是围岩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底板巷道的围岩受到多次采动影响后,其稳定性更加差,控制难度也更大。
因此,研究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对于解决底板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两次采动对底板巷道围岩的影响机理,研究其变形和破坏规律。
2.探究采用支护结构控制底板巷道围岩的方法,提出合适的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同时,结合岩体力学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3.针对底板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特点,研究新型的围岩加固技术和控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底板巷道围岩在两次采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探究支护结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现有围岩加固技术的研究,提出新型的围岩加固技术和控制方法,以应对底板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1.深入分析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为后续的支护设计和围岩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多种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和评估方法,为不同条件下底板巷道围岩的支护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3.提出新型的围岩加固技术和控制方法,为底板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保障。
本研究对于解决底板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所提出的支护设计方案和围岩加固技术,还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
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采矿方式的不断更新换代,软岩回采已成为煤炭采矿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传统的软岩回采方式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加上煤炭行业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探索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软岩回采技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的研究,探索一种针对软岩回采的新型技术,以提高回采效率、降低成本,并最大程度地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的工况特点及问题分析(2)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的理论研究:①成巷技术的种类及工作原理;②成巷技术对巷道稳定性、安全性的影响;③快速成巷技术在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的应用前景探讨。
(3)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①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的实验设计;②快速成巷技术对巷道稳定性、开挖效率的影响分析;③对巷道快速成巷技术进行评价和总结。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材料,了解国内外快速成巷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确定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应用的理论依据。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在巷道开挖中的应用效果,验证成巷技术的可行性、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数值模拟法:利用有限元模拟软岩回采巷道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轨迹与应力场,并采取不同的成巷技术对比分析。
三、预期成果和重要性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得出以下预期成果:1.对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快速成巷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效果、适用范围,进行系统分析和实验测试验证;2.明确小康矿极软岩回采巷道与快速成巷技术相结合时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3.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不同的成巷技术,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经济的的软岩回采技术;4.为推广快速成巷技术在小康矿及其他软岩回采场地的应用,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促进我国煤炭采矿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极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毕业答辩)

4 巷道围岩力学特征与围岩应力数值模拟
4.1 建立模型 水井头矿主采煤层为Ⅱ煤,厚1~2.6m,平均 厚1.9m,倾角20°~40°,普氏硬度f=1.5,煤 层上方为砂质泥岩,呈灰黑色,含植物化石及 黄铁矿结核,厚12m。巷道所在岩层为40m厚 的中粒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状。巷道下方为 46m厚的深灰色砂质泥岩。
巷道破坏原因 (1)工程地质条件恶劣,主要表现在巷道埋深 大、构造应力影响较大,围岩较破碎、强度低、 膨胀性强; (2)支护强度不足,尤其是两帮支护强度低, 没有锚索支护,未能充分调动深部围岩强度; (3)未采取底板控制措施,导致底鼓严重; (4)U型钢支架型号小、砌碹支护壁后充填不密 实,使支护体受力不均匀。
湖南科技大学07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答辩
极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报 告 人: 朱香辉 专 业:采矿工程 指导老师:王卫军(教授)
目
1 2 3
录
绪 论 极软岩层巷道耦合支护机理研究 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4 力学特征与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影响值 5 6 3 7
模拟 高应力极软岩层支护原理及数值模拟 工程实践 结论与展望
模型底部边界水平、垂直位移固定
(ux=0,uy=0),左右两侧模型边界的水平位 移固定(ux=0),采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网格划分模型
4.2 巷道围岩力学特性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普通软岩和极软岩层在相同应力作用下数值模拟结果
砂质泥岩
煤层
中粒砂岩
砂质泥岩
数值计算模型
力学参数
计算模型
根据FLAC软件计算精度对网格划分大小的要求,
计算模型模拟范围为:宽×高=100m×100m,网 格为200×200,划分为40000个单元,巷道开挖 部分采用网格细化处理,以提高其计算精度。计 算模拟模型的上部边界距地表约440米,则模型的 上表面施加均匀的垂直应力11Mpa 。
巷道围岩控制进展情况汇报

巷道围岩控制进展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利用,巷道围岩控制成为了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对巷道围岩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将我单位巷道围岩控制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围岩勘探与评价。
在巷道围岩控制工程中,围岩的勘探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们采用了地质雷达、岩芯钻探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巷道围岩进行了全面的勘探与评价。
通过对围岩的岩性、构造、断裂、岩层稳定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为后续的围岩支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针对巷道围岩控制的实际情况,我们结合地质勘探资料,采用了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喷锚、钢拱架等多种支护结构,并根据围岩的不同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优化。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了支护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及时掌握巷道围岩的变化情况,我们建设了完善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变形监测仪、应力监测仪等设备,对围岩的变形和应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了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了巷道围岩的安全稳定。
四、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
在巷道围岩控制工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围岩控制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五、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在巷道围岩控制工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围岩的变化情况不确定性大、支护结构的施工难度较大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围岩变化情况的监测与预警,加强对支护结构施工的管理与控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提高巷道围岩控制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单位在巷道围岩控制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贡献力量。
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矿井取煤势必会遇到一些工程难题。
其中,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小煤柱回采难度较大,尤其是对围岩控制的要求较高。
研究岩层变形规律和围岩控制技术,对于实现安全高效的煤炭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1.分析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的地质特征和力学性质。
2.探讨岩层变形规律及围岩控制技术。
3.综合运用有限元模拟及现场试验,研究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
4.提出巷道围岩的控制方案,从设计上来实现对围岩的有效控制。
三、研究方法1.现场实验法:通过巷道围岩的现场试验,集中收集煤矿开采的实际数据和技术要求;2.数值模拟法:以FLAC3D软件为工具,建立数值模型,对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3.现场观测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长期观测和数据收集,对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进行检验。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深入探究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和破坏机理。
2.提出巷道围岩的控制方案,并进行实际应用。
3.提高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水平,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对于煤炭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首先,本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在煤炭工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其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合理且完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最后,本研究借鉴了一定的前人经验和研究成果,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六、研究计划和预算1.研究周期:2年;2.研究经费:50万元;3.研究计划:第一年:收集有关资料和现场实验;第二年: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提出围岩控制方案并进行应用验收。
七、参考文献1.姚荣善,高立法,《煤矿压力与应力分析》,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
2.邵志军,纪璐莲,徐庆华,《煤层厚度对孤岛工作面天然裂隙开放扩展影响的数值分析》,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年,36(4):621-627。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

收稿日期:2012-10-15作者简介:杨凯凯(1985-),男,山东东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
doi :10.3969/j.issn.1005-2798.2013.01.010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杨凯凯,林登阁,何成松(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摘要:阳城煤矿-650m 水平巷道所处地层的地质构造复杂,巷道横穿断层破碎带,围岩松动破碎,支撑压力大,支护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依据抗让结合的原则,对深部复杂软岩巷道采取锚杆、锚索、锚注等技术进行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水平巷道;稳定性;支护结构;二次支护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98(2013)01-0028-02随着矿井开采规模的不断加大,深部开采已成为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原岩应力与构造应力不断升高,软岩增多,巷道变形量增大,支护困难[1]。
深部复杂软岩巷道与硐室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已成为当今地下工程中的支护难题之一。
高强锚杆、注浆锚杆、锚索等支护技术综合应用的增多改善了围岩受力状态,提高了其承载力。
1工程概况阳城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 /a ,井深700多m ,巷道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岩层松软,属于大埋深、极复杂条件下的软岩巷道。
-650m 水平巷道穿过季庄断层破碎带,围岩破碎,其主要成分为泥岩,岩层软弱,遇水膨胀。
此类巷道存在底鼓现象,尤其是过断层区域,巷道支护相当困难,巷道支护后不久即产生拱顶开裂和严重的底鼓现象,巷道急需修复处理。
为避免巷道再次产生变形破坏,应采取一定措施加固围岩,尤其是巷道底板的治理[2]。
文章设计采用锚杆+锚索+注浆锚杆锚注的“三锚”支护方式进行加固治理,达到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2巷道破坏机理分析同一煤矿不同区段的变形或破坏程度不同,破坏机理也不尽相同。
影响巷道变形的因素很多,如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矿物组成、岩体构造、支护结构形式及施工质量等均对巷道变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李智峰(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摘要矿井开采进入深部以后,原有的支护方式及支护强度已很难适应深井煤巷的变形特征,巷道围岩变形根本无法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该文通过对深井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技术,实现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长期稳定,也为该类巷道推行锚杆联合支护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深井软岩锚喷支护中图分类号TD3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2-27作者简介:李智峰(1972-),男,辽宁彰武人,中级职称,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
现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煤矿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与范围显著增加,巷道布置出现了以下发展方向:(1)在巷道层位方面,永久性巷道从岩巷向煤巷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缩短建井周期;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回采巷道从岩石项板煤巷向煤层项板巷道和全煤巷道发展。
(2)在巷道断面形状与大小方面,拱形断面向矩形断面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与断面利用率,回采巷道有利于采煤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小断面向大断面发展,以满足大型采掘设备与高开采强度的要求。
(3)在回采巷道数量方面,单巷布置向多巷发展,以满足高瓦斯矿井及大型矿井运输、通风的要求。
(4)从巷道赋存条件方面,埋深从浅部向深部发展,简单地质条件向复杂地质条件发展,特别是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问题,增加了巷道支护难度,对支护技术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1-3]。
因此,本文从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针对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巷道支护方式和技术参数,通过现场工业试验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1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也随之增加,由于围岩强度小,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塑性变形临界或强度极限,要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必须由深部岩石来承载巷道动压,当一个平衡点被破坏,就要求有一个新的平衡点来支持,这样必然造成巷道围岩松动圈增大,由浅入深,因而巷道收敛变形量急剧增加,稳定性差,给巷道稳定性控制带来困难。
巷道围岩支护进展报告

巷道围岩支护进展报告近期,对巷道围岩支护进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监测,现将相关情况进行报告如下:一、背景介绍我们团队日前对某巷道进行了勘察,并发现了一些围岩支护存在的问题。
该巷道的围岩出现了初现裂缝、脱落和变形等现象,给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因此,我们计划对其围岩开展支护工作并进行长期监测,以确保巷道的安全运营。
二、支护方案为了解决巷道围岩的问题,我们制定了一套综合支护方案。
具体措施包括:1. 预支护:对巷道现有围岩进行清理、加固和修补,以减少初现裂缝的进一步扩展。
2. 钢支护:在巷道壁面进行钢架的安装,以增强围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锚杆支护:逐步施工并设置锚杆,将巷道围岩牢固地与锚杆连接,增加整体的抗震和抗变形能力。
三、施工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巷道围岩的预支护工作。
通过对初现裂缝进行清理和修补,有效减缓了裂缝扩展的速度,并加固了脆弱的围岩部分。
此外,我们还对巷道壁面进行了彻底的检修,确保了支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监测情况为了实时掌握巷道围岩的变化情况,我们安装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
该系统包括应变仪、位移仪、裂缝计等设备,能够准确测量围岩的变形和位移情况。
在实际监测中,我们发现巷道围岩的变形速度已经明显减缓,相关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显示出支护工作的初步成效。
五、下一步计划在巷道围岩支护的进展中,我们下一步计划是继续进行钢支护和锚杆支护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1. 钢支护:根据实际情况,安装适当数量的钢架,增强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锚杆支护:依据支护设计,逐步进行锚杆的施工和固定,确保巷道围岩与锚杆牢固连接。
六、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巷道围岩支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通过预支护工作的完成,初现裂缝得到了有效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后续的钢支护和锚杆支护工作,以确保巷道的长期稳定安全。
我们将持续监测巷道围岩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改进支护方案,为巷道的运营和安全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宗基院士[2,3]于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同样矿物成分、同样结构形态,在不同工程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应力应变,以形成不同的本构关系。例如坚硬的花岗岩,在高温高压工程条件下,会产生不同应力应变。
(2)轴变论理论
于学馥教授[4]提出,认为:巷道坍塌可以自行稳定,开挖扰动破坏了岩体的平衡,这个不平衡系统具有自组织功能。
(14)薛亚东、康天合[27]根据对煤层巷道围岩岩性和层次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巷道受力破坏规律和形式受围岩结构,特别是煤层与顶底板强度对比关系的影响。一般规律是煤层相对顶底板越软,则两帮多发生楔形或倒楔形破坏,顶板易形成大块状垮落体;煤层相对顶底板越硬,则两帮多发生片状或鼓形破坏,顶板易形成单抛物拱垮落体。
采矿工程
研究方向
围岩支护
导
师
姓名
王卫军
技术职务
教授
学术专长
围岩支护
主要研究内容
1、极软岩层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2、围岩塑性区范围大小对巷道围岩变形量与底臌量影响规律;
3、建立不同支护条件下极软岩巷道的力学模型,进行极软岩层围岩控制原理的研究,为极软岩层巷道锚杆支护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II.立论依据
II-1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7)应力控制理论
应力控制理论[12]也称围岩弱化法、卸压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某些部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围岩内的应力及能量分布,人为降低支撑压力区的承载能力,使支撑压力向围岩深部转移。
(8)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
何满潮提出了以转化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为核心的一种新的软岩巷道支护理论[13~21]。涵盖了从软岩的定义、软岩的基本属性、软岩的连续性概化,到软岩变形力学机制的确定、软岩支护载荷的确定和软岩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等。
(12)王元仁[25]认为深井煤层巷道支护形式必须有良好的让压性能,同时又能对巷道围岩的松弛部分能够有效的控制,使围岩(应力)不无限地向深部扩大转移。
(13)侯朝炯、马念杰[26]系统研究了各种围岩条件下煤层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围岩塑性区首先从强度最低的部位开始,最终以帮、角塑性区最大这一煤层巷道塑性区发展规律。
2007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学位类别学术性学位
学位论文题目极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生姓名朱香辉
研究方向巷道围岩控制
指导教师姓名王卫军(教授)
2008年12月23日填写
I.
简况
学位论文题目
极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研
究
生
姓名
朱香辉
学籍号
0701103
入学年月
2007.9
学院
能源学院
专业
(3)联合支护理论
陆家梁、冯豫、郑雨天、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联合支护技术[5~8],其观点认为:对于软岩支护,一味地追求加强刚度是难以奏效的,要先柔后刚,先让后抗,柔让适度,稳定支护。
(4)锚喷—弧板支护理论
郑雨天、孙钧、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锚喷—弧板支护理论[9]认为对软岩总是强调放压是不行的,放压到一定程度,要坚决顶住。锚喷代表“柔”,弧板(钢筋混凝土)代表“刚”。
(9)傅鹤林、韩汝才、朱汉华[22]按岩体结构观点对隧道围岩进行分类,进而确定不同类型破碎围岩中隧道荷载计算的力学模型,对确定破碎围岩隧道的支护方案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0)李大伟、侯朝炯[23]认为控制低强度软岩巷道的大变形应采用一次锚喷网、二次大刚度、高强度的支护方式。
(11)高明仕,张农,郭春生[24]分析了三维锚索支护的力学原理,认为对于特厚松软煤层巷道采用三维锚索可以有效解决其顶板的稳定性问题,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松动圈理论
松动圈理论[10]是由董方庭提出。主要内容:凡是坚硬围岩的裸体巷道,其围岩松动圈都接近于0,此时巷道的弹塑性变形虽然存在,但不需要支护。松动圈越大,收敛变形越大,支护难度越大。
(6)主次承载区支护理论
主次承载区支护理论[11]是由方祖烈提出。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挖后,在围岩中形成拉压区域,压缩域在围岩深部,体现了围岩的自撑能力,是维护巷道稳定的主承载区。张拉区域位于巷道周围,通过支护加固,也形成一定的承载力,只起辅助作用。主次承载区的协调作用决定巷道的最终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软岩工程相关的全国性会议召开了20余次,对地下工程软岩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煤矿矿压专业委员会软岩分会召开了全国的软岩科研、施工、生产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交流、提高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全国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成立,更为软岩工程理论与技术的交流与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煤矿煤系地层中,具有软岩的矿井分布十分广泛,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到广东、广西,东起山东、浙江,西到新疆、青海,具有软岩的矿井遍布全国各主要产煤省区。每年巷道掘进量约6000其中10%以上的巷道为软岩巷道[1],并且软岩巷道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复杂,从浅部单一的软岩巷道到深部复杂的松软散巷道,巷道围岩所表现出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不仅造成巷道断面变形量大、返修率高和维护费用大,而且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矿井经济技术指标。因此,有必要对引起巷道变形的因素和合理的控制措施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扩大研究范围,通过建立极软岩巷道断面数学模型,进行RFPA数值模拟等,研究包括巷道围岩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巷道顶板围岩位移变形规律以及加强顶板顶角锚杆支护对顶板岩层受力变形的影响等,从而揭示锚杆锚固机理及极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力学本质。
II-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中英文参考书目)
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软岩巷道支护系统研究工作始于1985年春,北京市西部九龙山向斜北翼安家滩井田西部向斜轴处,木支架大巷遇到灰黑色泥岩,发生强烈底鼓,后改用五节棚支护,再加底梁,均无效,巷道失稳而报废。自此上报,提出软岩支护难题。后开发辽宁的沈北矿区,在前屯矿建设时出现井口大变形,支护挤裂,无法继续掘进,停工维修,前掘后塌,停掘返修,工程难前进而报废,以致停工数年。此后,该矿区的蒲河矿、大桥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在前屯矿二、三井和红庙进行了多种巷道支护形式的实验和测试工作,在巷道断面、支护形式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