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了解其主要类型及特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等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形态特征;
2.提问:“你们听说过长江三峡、黄河壶口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河流地貌的发育,让我们一起探索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我国,河流地貌广泛分布,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等,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等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形态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以长江三峡为例,详细讲解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运、水电开发等。最后,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河流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讲授.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以长江三峡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结合实际案例,阐述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运、水电开发等;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是否只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承转第四站长江之旅第四站:冲击-洪积扇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平面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段地貌河流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侵蚀地貌侵蚀类型河谷变化河谷形态形成阶段搬运堆积地貌类型形态特点位置成因环节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实践出真知——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实验要求:每组要明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实验目的: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一瓶沙子、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斜放于桌面上;(3)将沙子自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前段时间,我们听了我校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选点,教材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来剖析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一地理原理规则。
第二,应用,教材所选的两个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案例,是本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的应用。
第三,人地关系,教材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呈现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上,罗老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核心问题的活动主题是“东东的长江游记”。
它涉及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个子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3 个子问题,“东东的长江游记”主题活动分成“游览虎跳峡”、“游览三峡”、“游览中下游”、“到达上海”和“照片里的聚落”5个活动情境。
下面仅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 教师展示“长江水系”图片,并配乐讲述游记:“东东的长江游记:暑假,大学地理教授刘老师,带她的儿子东东游览长江。
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镇出发……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游览长江!”[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情境1] 游览虎跳峡学生观察“长江水系”图,河谷的演变过程图、3幅河床形态示意图(见右图)和虎跳峡风光视频。
教师配合虎跳峡风光视频,讲“东东的长江游记---虎跳峡风光”:他们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
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问题]1.虎跳峡们于长江的哪一河段?2.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3.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4.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5.在这种作用力下,虎跳峡的河床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6.从甲、乙、丙三幅河床形态示意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能够从名称、特点和原因三各方面来描述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课堂探究】【探究一】河流侵蚀形式及其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情景一 观看动态视频,思考交流:(1)现象描述(2)原因思考(3)确定侵蚀类型情景二 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现象对比(纵剖面)(2)侵蚀作用差异(3)确定侵蚀类型【归纳总结】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例1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河口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C.侧蚀使河床加深D.侧蚀使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探究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侵蚀方向 对河谷的影响 分布河段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V ”型谷 下蚀 侧蚀 “U ”型谷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依据下图完成表格【深化探究】情景一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描述该地貌的形状特点(2)说出从顶端到边缘地势的变化特点(3)猜想在实际中,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变化特点情景二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在ABCD中,哪侧是侵蚀岸?哪侧是堆积岸?(2)在ABCD中,哪侧建港口码头?哪侧建村落?说出你的理由。
例2观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影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洪积河【归纳总结】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习题--一展身手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4分)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2.发源于我国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①上游河流下蚀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②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槽形河谷。
③河口处形成了宽阔的三角洲,这是侵蚀作用的结果④上游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大于下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3.开展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核心素养。
4.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特征,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感知和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河流地貌发育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3.总结河流地貌发育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如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其他地区的河流地貌发育过程,撰写一篇小论文。
2.提醒学生关注作业要求,注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4.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和写作能力,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4.问题导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共同分析长江三峡地区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估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2.提出问题:“长江三峡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其发育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本节内容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对于地表形态,本节内容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3.与原大纲的对比: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本标准在原大纲的要求是:1、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前段时间,我们听了我校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选点,教材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来剖析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一地理原理规则。
第二,应用,教材所选的两个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案例,是本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的应用。
第三,人地关系,教材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呈现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上,罗老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核心问题的活动主题是“东东的长江游记”。
它涉及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个子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3 个子问题,“东东的长江游记”主题活动分成“游览虎跳峡”、“游览三峡”、“游览中下游”、“到达上海”和“照片里的聚落”5个活动情境。
下面仅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 教师展示“长江水系”图片,并配乐讲述游记:“东东的长江游记:暑假,大学地理教授刘老师,带她的儿子东东游览长江。
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镇出发……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游览长江!”
[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1] 游览虎跳峡
学生观察“长江水系”图,河谷的演变过程图、3幅河床形态示意图(见右图)和虎跳峡风光视频。
教师配合虎跳峡风光视频,讲“东东的长江游记---虎跳峡风光”:他们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
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
[问题]1.虎跳峡们于长江的哪一河段?2.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3.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4.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 5.在这种作用力下,虎跳峡的河床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6.从甲、乙、丙三幅河床形态示意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行动]学生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串,需要阅读地图,并运用定位法在图上对虎跳峡进行空间定位;分析虎跳峡地质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规则,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种类;分析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和原因;归纳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分析虎跳峡的河床形态的变化;判断具体的虎跳峡河床形态。
通过阅读、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学习行为,学生要能够用简图或文字的方式识记河流侵蚀地貌的类
型;借鉴教师示范的图文学习策略,用列表等方法在大脑中对图文材料进行组织,用思维导图等方法在大脑中对图文材料进行编码与储存;以自己善长的方式概括出“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流水对河谷侵蚀的作用力(动力冲刷、溶解和磨蚀)和表现形态,为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奠定知识、能力基础和空间观、历史观。
[情境] 当东东正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东东的妈妈刘老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东东听后百思不得其解!东东的妈妈刘老师提示东东:你可以从虎跳峡的演变过程思考。
[问题] 1.在河谷发育的初期,其主要侵蚀方式是什么?河谷的形态特征表现如何?2.在河谷发育的中期,其主要侵蚀方式是什么?河谷的形态特征表现如何?3.在河谷发育的成熟期,其主要侵蚀方式是什么?河谷的形态特征表现如何?4.经历数万年后,虎跳峡还会不会在目前的位置?
[应用] 学生运用已生成的“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流水对河谷侵蚀的作用力(动力冲刷、溶解和磨蚀)和表现形态等知识、能力、观点去分析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并预测虎跳峡未来的演变……
本人认为;本节教学可以“人地协调”的地理思想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外力作用下河流地貌的类型为切入点,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脉络,重点突出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探究学习方式,通过“长江游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要求。
已顺利完成热地理核心素养里”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