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才子欧阳修
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

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他才华出众,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更以散文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成就异常突出。
他的少年时期有许多刻苦好学以及充分显露其才华的故事,本文选其有代表性的三则。
欧阳修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
他的父亲叫欧阳观,好读经书,能诗善文,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州府。
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
欧阳修刚刚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于任上,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家产。
孤儿寡母实在无法生活下去,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靠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
待安顿下来后,郑氏自谋出路,靠给人缝衣服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母亲很想让欧阳修读书,可是家中买不起纸和笔。
母亲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深知读书对儿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儿子读书。
欧阳修家的住处,有一个大池塘,母亲郑氏常去池塘洗衣服。
这一天,郑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发现一种叫荻的草,顶端像苇穗,可做笔毛用,可在地上画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
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字”的由来。
欧阳修天资超人,刻苦强记,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母亲用“画荻教字”的办法,学完了《诗经》、《论语》、《汉书》和《左传》等十余部经典著作,初步学会了写诗和作文章。
有一天,郑氏教欧阳修《汉书》,当读到其中的《范滂传》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说:“我若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准许还是不准许?”郑氏则笑着回答:“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东汉著名学者,年轻时以节俭有名,为官后以清廉著称。
这说明欧阳修在六七岁时,读书就有独到见解,而且崇拜历史上的廉洁官员。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文学理论家。
他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欧阳彬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从小,欧阳修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文学,尤其擅长诗词。
他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得到了认可,被誉为“才子佳人”。
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始于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清廉的作风,深受皇帝赵祯的赏识。
然而,由于赵祯政权的不稳定,欧阳修多次被贬谪,甚至被流放到边疆。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文化的热爱,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诗词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脱俗,语言优美流畅。
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他的代表作品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除了诗词创作,欧阳修还在文学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达道德和价值观。
他还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编纂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于后世的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阳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宋代文化的缩影。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北宋文学的巨星。
欧阳修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品德并重,只有不断努力和追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
欧阳修的励志小故事

欧阳修的励志小故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其一、虚心求教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快马追字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
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
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
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
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
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
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
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整肃文风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醉叟,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欧阳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他的父亲欧阳彬是一位文学家,对欧阳修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少年时代即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被誉为“少年才子”。
在政治上,欧阳修曾历任宰相,为政务清廉,深受朝野爱戴。
他主张“以民为本,以德为先”,提倡宽政,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使得当时的政治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文学上,欧阳修以豪放洒脱的文风著称,他的词作开豪放一派,被誉为“豪放派”代表。
他的词作多以豪放洒脱、豪情激昂为主,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代表作《浪淘沙·北戍》、《蝶恋花》等都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然而,欧阳修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遭到贬谪、流放,饱尝人生沧桑。
在流放期间,他仍然不忘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欧阳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文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一生经历,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鼓舞。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
欧阳修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他的一生经历,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鼓舞。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
欧阳修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也是一部永远激励人心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有哪些

欧阳修的故事有哪些欧阳修,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欧阳修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有故事说欧阳修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
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
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
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
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
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勤学的故事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
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
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
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
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欧阳修的性格怎样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
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
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
【名人故事】欧阳修百里追文

【名人故事】欧阳修百里追文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金朝、北宋辽阳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及被誉为“欧阳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彬是金州(今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县尉。
因为父亲的官职,欧阳修是一个读书人家庭的孩子,家境优渥。
他自幼博学多才,善于文学、诗歌、书法、音乐和篆刻等艺术。
他的文学才华早在年轻时期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誉为才子。
欧阳修的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是他创作的《百里追文》。
这是一篇长达一千字的文章,讲述了欧阳修在百里追踪蛇,历经七天七夜,终于将蛇捉到的故事。
这个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
欧阳修因此被誉为“百里追文”的创作者,成为了传世的文学巨匠。
《百里追文》的作者欧阳修也是一位政治家,曾任北宋宰相。
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能力,在北宋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颇有政绩。
他依托文学才华,在政治上也是一位尊荣的人物。
除了文学和政治成就,欧阳修还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在文学批评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被后人称为欧阳文学。
他提出了文风清丽、自然平和、诗意愉快,即所谓的“清丽自然”。
这种文风影响至今,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观点,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欧阳修的一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他在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的《百里追文》不仅是一篇传世的名篇,也是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成就之一。
他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人生传记,也是一部文学史、政治史的缩影。
欧阳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称颂传颂,成为了不朽的名人。
欧阳修的一生固然光辉夺目,但他也有着人生的坎坷和磨难。
他因文学才华而名扬天下,却因谏言直言而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
在政治上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犹如一颗明珠,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旧闪烁着光芒。
这样的一生,也让人不禁为之感叹和敬佩。
欧阳修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不朽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故事:才子欧阳修
欧阳修不但身居副宰相的要职,还是北宋文坛盟主,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的家经常高朋满座,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经常到宰相
府高谈阔论把酒论诗。
华灯把厅堂照耀得如同白昼,觥筹交错,相映成趣。
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但传到欧阳修的祖父时家道已
经衰落。
欧阳修4岁时父亲病故,生活无着,母亲只好带他到湖北投
奔叔父。
母亲教子很严,叔父是个小官,家境也不富裕,甚至不能给
欧阳修*提供学习用的纸笔。
母亲就带着欧阳修来到一条小河边,就地
取材,用荻草作笔,在松软的沙地上完成欧阳修的启蒙教育,一笔一
画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字,“画荻教子,荻草学书”从此传为美谈。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22岁的欧阳修跟随岳父胥偃来到京
师汴梁(今开封),连考四场,三场第一。
他一出场就是一个“白鹤亮翅”,冠绝京华。
但性格决定命运,他的仕途并不通达,为北宋政府“工作”40余年,几度贬谪,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宗师。
欧阳修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新五代史》《新唐书》等。
他的
《醉翁亭记》《秋声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创立了应用文概念,开拓性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以实用为主。
他的诗、词、赋、散文都很美,被贬滁州后写出了千古不朽的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这些山在仕途上和人的心中是画地
为牢的屏障,在文学家眼里却是突出“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的
画框。
醉心秀美的山水和自己营造的悠然心境中,欧阳修乐而忘忧.他
是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被召回京城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举荐奖掖
大批文学新人,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人
中有王安石、曾巩、苏轼父子。
在举荐苏轼时有好心人说:“怕是十
年之后世人只知道苏轼,不知道先生了。
”欧阳修淡然一笑,高贵洒
脱、大家风范的胸襟气度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不光知道苏
大学士,更敬重欧阳修。
但欧阳修的长相却不像雕塑中塑造的那么完美。
他还长了两个外
露的兔牙,又矮又瘦。
一次,皇帝接见他,被皇后看到了,皇后皱起
眉头说没见过这么丑的人。
就连风流宰相晏殊见了他也说他的长相和
其清新典雅的文字大相径庭。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男才女貌,男人在才不在貌,多少美女慧眼识珠,为他的智慧与才华所倾倒。
欧阳修先后娶的三个老婆个个如花似玉,系出名门。
欧阳修年轻时,不失为一风流才子。
欧阳修过65岁生日时,当年的门生都已功成
名就,文学上更是功名卓卓,超过老师。
他们都赶过来祝老师生日快乐。
一位美女“粉丝”一边殷勤把盏一边说:“先生‘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既然不关风月,那和什么相关呢?”欧阳修反问:“我笑起来的样子很难看吗?”“不难看,先生的魅力指数在座的都
比不上。
”智慧豁达无私善良的男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欧阳修是唐宋
八大家宋代的领军人物,无论从政和著述都成绩颇丰,作出过重要的
贡献,不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世界文学也是名闻
遐尔。
欧阳修享年66岁,死后,安葬在河南的新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