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六章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1.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8分)答: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

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

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

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 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s突然增加到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

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s突然降到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2. 论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

(7分)答: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它可以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其中不整合接触可进一步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⑴ 整合接触是指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

它表明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

⑵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其特点是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的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再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⑶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角度相交,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了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升,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然后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202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202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绪论名词解释: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述分析:“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根据实例分析,论述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名词解释:地转偏向力波浪潮汐引潮力海流(洋流)浊流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冰川黄道面大气的主要组成大气圈的结构论述分析:简述冰川的形成过程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名词解释:地震波纵波横波莫霍面古登堡面低速带岩石圈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大小地温梯度磁异常克拉克值丰度值地壳主要元素矿物摩氏硬度解理断口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陆地壳大洋地壳重力异常重力均衡论述分析: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划分依据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同位素地质年龄生物和植物的演化时期地质年代表论述分析:说明并分析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名词解释:风化作用温差风化冰劈作用残积物风化壳差异风化作用球形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岩溶作用石林冰蚀谷风蚀谷河谷波切台波筑台论述分析: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冲积物的主要特征简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对比V型谷,U型谷,风蚀谷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第六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名词解释:搬运作用机械搬运推移跃移悬移载移化学搬运作用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洪积物浅海洪积扇坡积物黄土三角洲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论述分析:简述机械搬运的方式及特点简述湖泊化学沉积作用(潮湿&干旱)简述浅海的沉积作用(碎屑&化学&生物)对比分析河流上游与下游流水地质作用的特点请举例说明,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名词解释:岩浆岩浆作用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侵入作用变质作用裂隙式火山中心式火山岩基岩株岩床岩墙岩盆岩盖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的)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泥质岩类脱水论述分析:试述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及其主要产物简述岩溶侵入作用及其产物(深成&浅成)简述变质作用及其基本类型(区域&动力&接触&混合岩化)第八章构造运动名词解释:构造运动河流阶地夷平面准平原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褶皱枢纽轴面背斜向斜地质构造地震震级烈度论述分析:简述地层的接触关系的类型、其代表的构造意义及野外研究方法试述判断古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岩相变化&接触关系)试述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野外研究方法水平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四种以上),并描述其变形特点第九章地球动力系统名词解释:威尔逊旋回论述分析: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板块边界类型简述节理分期与配套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第十章地球的资源名词解释:自然资源矿产矿床第十一章地球的环境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述分析:分析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并论证其治理方法分析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预防方法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于。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7.3 地下水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

7.3 地下水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

7.3地下水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一、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是在地下进行的,称为潜蚀作用。

冲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刷破坏的作用,仅在松散堆积物或胶结较差的沉积物区才具较明显作用。

溶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和分离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从而引起岩石破坏及物质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过程及其产物。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广西桂林与云南路南石林闻名于世。

1. 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易溶的卤盐岩岩盐(NaCl ),钾岩(KCl ),镁岩(MgCl 2)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石膏(CaSO 4⋅2H 2O ),芒硝(Na 2SO 4⋅10H 2O )难溶的碳酸盐类石灰岩(CaCO 3),白云岩(CaMg (CO 3)2)(2)水的溶蚀性空气:CO 2水:CO 2+H 2O H 2CO 3H ++HCO3-岩石:H ++CaCO 3HCO 3-+Ca 2+综合:CO 2+H 2O+CaCO 3Ca 2++2(HCO 3-)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

纯水的溶蚀作用很弱人类活动———酸雨(3)水的流动性◆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其溶解力是有限的,2所饱和。

很容易被CaCO3◆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浓度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提高水的溶解力。

◆湿热地区雨量丰富,地表水不断补充地下水,使溶液不饱和,常保持较高的溶蚀力;而干旱地区则相反。

(4)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与连通性,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比孔隙度更为重要。

2.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1)溶沟与石芽溶沟石芽埋藏石芽半裸露石芽裸露石芽(2)落水洞、漏斗、溶蚀竖井、天坑漏斗河流溶蚀洼地溶蚀竖井(3)溶洞、暗河、溶蚀谷和天生桥潜水面附近,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层面、节理面和断裂带从高水位向低水位作近于水平方向的流动,溶蚀形成近于水平的洞穴称溶洞。

(完整版)地球科学概论 海洋

(完整版)地球科学概论 海洋

滨海及海岸带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海蚀作 用的结果使海岸从陡岸向缓岸转化;使曲折的岬 湾岸变为平直海岸;使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海岸向 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海岸转化
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 岸,泥质海岸四类。其中后三类是由松散碎屑物 组成的。它们遭受海蚀作用的改造过程以及其所 形成的剥蚀地形都具有一定差别
砂质海岸的改造是波浪或潮汐的动能引 起的。进浪和潮流可带动砂粒向海岸方 向运动,海水退回时底流又把部分砂粒 带回海中
同时由于海风等共同作用,使得沙质海 岸的沙的成分变的越来越均匀,分选很 磨圆都变的非常高,这一地带也是人们 经常观光游览的去处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按搬运方式可分为化学搬运和机械搬运 波浪、潮流和海流是海洋搬运的主要营力
海蚀崖的基部将继续受浪击,形成新的海蚀 凹槽,并发生新的重力塌落,如此反复进行, 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会使崖壁节节后 退,在崖前形成一个表面平坦,高度几乎接 近海平面,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平台,称为 波切台
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 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 称波筑台
由于波浪的长期作用,砂粒的分选性和磨圆度 均较好,其成分比较单一,以石英砂为最常见
由于浅水波浪底部水质点的摆动,或因底流和 潮流的单向流动影响,可使潮间带中的砂质沉 积物表面形成波状起伏的波痕。潮间带的波痕 常为不对称波痕,浅海带的波痕则为对称波痕
此外,还常可发现泥裂、雨痕、足迹、流痕等 动力地质痕迹。这些痕迹可作为鉴别滨海环境 的重要标志
在海蚀崖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因 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 海蚀作用程度的差异,可形成海穹、海蚀 柱等海蚀地形
如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 海蚀洞、一旦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 座海蚀天生桥,称海穹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搬运和沉积作用

搬运和沉积作用

搬运和沉积作用
1. 搬运作用就像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你看那河流把泥沙从上游一路搬到下游,多厉害呀!例子:黄河每年搬运大量泥沙。

2. 沉积作用不就是把搬来的东西放下嘛,就像我们把东西整理好放在一个地方一样。

例子:河口处形成大片的沉积平原。

3. 哎呀,搬运和沉积作用真的好神奇呀,它们一直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呢!例子: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搬运和沉积的结果。

4. 搬运作用难道不是很有趣吗?就像蚂蚁搬食物一样坚持不懈。

例子:冰川搬运巨大的石块。

5. 沉积作用就如同慢慢堆积财富,一点点地形成厚厚的地层。

例子:海洋底部的沉积物逐年加厚。

6. 你想想看,搬运和沉积作用多像一场接力赛呀,一个负责搬,一个负责放。

例子:山脉的形成与搬运沉积作用紧密相关。

7. 搬运作用可真是不辞辛劳呀,把各种物质从这里搬到那里。

例子:海浪不断搬运着岸边的沙石。

8. 沉积作用是不是像个安静的守护者,把搬运来的东西好好保存起来。

例子:湖底的淤泥就是这样沉积下来的。

9. 哇塞,搬运和沉积作用真的是太重要了,没有它们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呢?例子:三角洲就是典型的搬运沉积形成的地貌。

10.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魔法呀,不断创造着奇妙的景象。

例子:溶洞中的钟乳石就是水搬运和沉积的杰作。

我的观点结论:搬运和沉积作用是大自然中非常神奇且重要的过程,它们造就了各种奇妙的地貌和地质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宇宙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客观物质世界。

2.恒星是由于帜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3.星际空间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

4.星际物质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

5.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6.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称之为黄道面。

7.大地水准面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8.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9.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10.气象学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11.水文学和海洋学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为研究对象。

12.土壤学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

13.地质学研究的主题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

14.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这事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发推古代地质事件的发生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15.贝尼奥夫带在海沟湖岛系中,地表都位于靠大陆一侧而且正是这种系统中才出现深源地震,并且震源深度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近海深处都是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这一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其倾向一般45度左右,这一带称为贝尼奥夫带。

16.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度地带。

17.恒星是由帜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18.岛弧大陆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群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