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3分=15分)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紧闭,⽽其间隔的向斜⽐较平缓开阔的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
复背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复向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地堑: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条⾛向基本⼀致、倾斜⽅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个共同的上升盘。
构造变动:岩⽯的原始层位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所发⽣的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发⽣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何形体。
地质作⽤:地质学将⾃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称地质作⽤。
内⼒地质作⽤:内⼒地质作⽤是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能以及地球⾃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外⼒地质作⽤: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的⼤⽓圈、⽔圈、⽣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冰川等地质营⼒,从⽽产⽣了各种地质作⽤。
风化作⽤: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温、⼤⽓、⽔及⽣物等作⽤,使地壳的岩⽯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作⽤剥蚀作⽤:外动⼒地质作⽤的各种营⼒,如风、地⾯流⽔、冰川、以及湖、海中波浪、各种⽔流和动⼒流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产⽣破坏,并把破碎或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的作⽤。
地温梯度:地球深度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
标准化⽯: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等特点,这种化⽯称为标准化⽯。
解理:矿物受外⼒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尖灭:当岩层向某⼀⽅向逐渐变薄并消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将今论古原理: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现象和结果、利⽤现今地质作⽤的规律,来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总结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_考研重点_个人

一.名词解释1.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以古示今:指通过过去的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推出现今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2.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3.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4.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
5.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
海沟是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其长度常达1000Km以上,宽度近100Km,深度多在6000m以上。
6.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7.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米。
8.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的气流以水平方向为主的高空大气层。
9.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10.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11.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浊流中的悬浮物质是沙、粉沙、泥质物,有时还带有砾石,其发源在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
12.紊流: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13.包气带水: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包气带是指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地带。
14.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15.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16.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7.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速度从7 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 km/s突然增至4.4 km/s。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表过程与地貌、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等。
它不仅是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的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知识点入手,探讨地球科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诞生时是一个炽热的火球。
通过数十亿年的冷却和演化,地球逐渐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各种地貌和生态环境。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演化对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地壳构造的两个主要部分。
地壳构造的变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互移动的现象,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构造变形是指地壳因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断裂。
3. 地表过程与地貌地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化学和生物作用。
地表过程对地球表面的地貌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风蚀、水蚀、冰蚀和地壳运动等地表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地表过程也包括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这些作用决定了岩石的形成和分布,对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地球是一个富含各种材料的行星,矿产资源是地球材料的重要部分。
地球材料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和水等。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材料,主要由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经过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固体物质。
矿产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有用矿物和岩石,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如地球的气候系统、水资源与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等。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
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
④志留纪(S),是笔石的时代。
⑤泥盆纪(D)是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为鱼类的时代。
⑥石炭纪(C)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成煤期;⑦二叠纪(P)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的概念?答: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8种元素是?答:O、Si、Al、Fe、Ca、Mg、Na、K。
3、地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Si、Al、Fe、Mg。
4、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Fe、Ni、S。
5、水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H、Cl、Na。
6、生物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C、H、N、S。
7、大气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N、O、Ar。
8、矿物的概念?答:天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化合物或单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9、下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D)A.石英、煤、云母;B.辉石、沥青、金刚石;C.人造水晶、矿泉水、方解石;D.高岭石、长石、金刚石;10、矿物颜色和条痕之间有何区别?答:矿物颜色是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后表现出的互补色。
条痕为矿物粉末的颜色,比矿物颜色更稳定。
11.条痕对下列哪一类矿物更具有鉴定意义?(A )A.不透明矿物;B.半透明矿物;C.透明矿物;D非金属矿物;12、什么是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答: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光泽为矿物新鲜面反射光线的能力。
折光率愈大,反射率愈高,光泽愈强。
按弱强分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和金属光泽四级。
13、什么是矿物的解理和断口?答:解理为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平面裂开的性质。
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断口为一些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的平面方向破裂,而是呈不规则状破裂,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
14.下列具有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B )A.方解石;B.白云母;C.辉石;D.橄榄石;15、常见矿物的摩氏硬度答: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
16、野外常用工具的硬度答:指甲(2.5)、铜(3.5)、小刀(5.5)、玻璃片(6.5)。
17、矿物比重的分级特征?答:轻:d<2.5;中等:2.5<d<4;重:d>4。
18、按照晶体化学特征,如何来进行矿物的分类,举常见的矿物实例并写出化学式?答:矿物可分为:①自然元素矿物(金(Au)、铜(Cu)和银(Ag)等),②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方铅矿(PbS)、闪锌矿(ZnS)、黄铜矿(CuFeS2)和黄铁矿(FeS2)等);③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石英(SiO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褐铁矿Fe(OH)3);④含氧盐矿物(菱铁矿(FeCO3)重晶石(BaSO4)、石膏(CaSO4·2H2O))和⑤卤化物矿物(石盐(NaCl))。
19、以长石、石英和方解石3种矿物为例,说明如何来进行矿物的肉眼鉴定?答:①矿物肉眼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和物理性质两个方面;②形态有矿物单体和集合体两种,如长石单体为板状或板柱状,集合体为粒状,石英单体为柱状、集合体为晶簇状;③物理性质主要有包括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解理和断口,硬度、比重和密度,磁性和熔点等;④长石、石英和方解石均为浅色矿物,不能用颜色和条痕来进行鉴定,可用下列方法来鉴定: A、节理和断口,长石有两组解理,石英无解理,方解石有三组解理,石英有典型贝壳状的断口,而长石和方解石没有; B、摩氏硬度:长石为6,石英为7,方解石为3。
第四章大气圈1、大气圈的概念?答:包裹在固体地球之外的、由大气构成的连续层圈。
2、大气圈有何作用?答:(1)阻挡紫外线;(2)保温作用;(3)调节能量分配和改造地面性质。
3、大气圈是如何阻挡紫外线的?答: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0.39~0.76μm ),但也有少量紫外线和红外线;热层吸收波长小于0.175 μm的紫外线,波长为0.175~0.39 μm 的紫外线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99%以上,保护了生物圈的繁衍昌盛。
4、温室气体有哪些?答:主要有CO2、H2O和CH4。
5、全球可分为七个气压带,赤道属于低气压带。
6、大气圈中氮N2占78.08%,O2占20.95和Ar占0.93%,其它占0.04%。
7、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哪些层,说明其空间高度和温度变化趋势?答: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对流层(0-12km,温度逐渐变低)、平流层(12-55km,温度逐渐升高)、中间层(55-85km,温度逐渐变低)、热层(85-800km,温度逐渐升高)和散逸层(大于800km,温度逐渐升高)。
8、判断题:气压梯度越大,空气流动越快,风速越高。
(√)9、判断题:理论上,气压梯度驱动的气流应从两极流向赤道。
(√)10、气压等直线的概念?答: 大气(对流层)中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11、气压梯度:一个地区气压随单位高度变化的大小。
12、判断题:冷锋天气模式形成强大的积雨云,产生阵性降水。
(√)13、判断题:暖锋天气模式形成一系列层状云系和大面积降水。
(√)14冷锋天气模式和暖锋天气模式的区别?答:冷锋天气模式又称急行冷锋。
由于冷空气在近地面层冲击前方暖空气,使其作强烈对流运动,形成强大的积雨云,产生阵性降水。
暖锋天气模式是指暖空气沿锋面缓慢滑升,达到凝结高度后会形成一系列层状云系和大面积降水。
15、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态。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
16、根据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量、风和湿度等)的特点,可以把世界气候分成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17、地球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的冰期:震旦纪全球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南半球大冰期和第四纪全球大冰期。
18、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数万年的周期,与地球运动的三个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以及公转轨道近日点的进动)有关。
19、Ga、Ma和Ka的关系。
Ga:10亿年,Ma:百万年,Ka:千年。
第五章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答:指分布在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交汇处及其附近有限空间的、由有生命的有机体组成的连续层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也可表述为:生物及其占领的空间的总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2、以人类为例,说明生物分类的单位有那些?答: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亚纲、目、超科、科、亚科、属、种的十级分类。
人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真兽亚纲、灵长类猿猴亚目、类人猿超科、人属、人种。
3、生物界可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4、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答: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在中、新生代普遍,主要为林木,如落叶松、冷杉、苏铁、银杏和马尾松等。
被子植物是高级的种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的早期,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真正有花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住所、衣料、药品和花卉等,如水稻、小麦、甘蔗和马铃薯等。
答: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并在其生命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
6、DNA是什么?答:DNA为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糖、磷酸盐、碱基三种分子组成的大分子,它的次一级单元是核苷酸。
7、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8、RNA是什么?答:RNA为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9、提出“原始汤”假说的科学家是:奥巴林。
10、“原始汤”的主要成分为:CH4、H2、NH3和H2O。
11、用实验证实“原始汤”假说的科学家是:米勒。
12、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答:上新世至第四纪初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最古人类出现于约700万年。
13、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群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
14、生态系统的概念?答: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15、生物群落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还原)者。
16、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