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文献综述
唐僧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唐僧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唐僧是中国神话《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于唐朝,被封为玄奘大师的高僧,因其一颗化缘心和顽强的意志坚持着曲折而艰辛的取经之旅。
他的形象和性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对道德、伦理和信仰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唐僧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并阐述他的意义和价值。
一、唐僧的形象唐僧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角,他的形象被堪称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形象之一。
他的外貌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头戴高幞帽,身穿袈裟,手执佛珠,满脸皱纹,骨瘦如柴。
这些特征既展示了他道家文化的外在标志也代表了一个真正的僧人形象。
在受困和通行的过程中,唐僧的形象也逐渐发生变化,他的头发渐生白发,皮肤也变得黝黑,彰显了他历经千辛万苦,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唐僧的性格1、谦虚谨慎唐僧作为一位高僧,其修行和见识自然有过人之处。
但他从不骄傲自大,对待人事物总是心存敬畏和谦虚谨慎。
他的一生专注于文化艺术和佛道理念的学习,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个人看法。
2、心怀慈悲唐僧在取经之路上总是情深意重地护持那些遭逢险境的人们。
他常常伸出双手拯救路上的孤儿、病患,甚至连那些看似可恶的妖怪也不落于他的慈悲之下。
他的这种心怀慈悲的精神成为了近世人们所推崇的道德标志。
3、不屈不挠唐僧的取经之路是充满艰险与险阻,并且总是不断受到各种来自此路上的各种阻碍和考验。
但唐僧坚定不移地为达成自己大愿而奔走,他对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忠诚坚决有力,尽管多次被误解和陷害,但唐僧一次次化险为夷,在这种不屈不挠地精神引领下踏上天涯的旅途。
4、善于分辨唐僧经受着各种妖魔鬼怪的恶意诱惑,但他却总能坚定不移把握佛教信仰和法义,通过自己辨识能力得到的智慧获得自我认知。
他的分辨之能力在西游记中是显著的,他不仅不能被妖怪所迷惑、不能被欺瞒,还能仁慈地指引那些走错路的人。
三、唐僧的意义唐僧的形象和性格以及其一生所承担的神圣任务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精神和道德信仰的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报告 读书笔记 读后感 《西游记》中的唐僧人物形象剖析

《西游记》中的唐僧人物形象剖析摘要: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取经事业的领导者,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然而对唐僧人物形象的研究却极少。
其实,唐僧的人物形象非常典型,他诚心向佛,即使危险重重也执着勇往直前,情性和善,举止文雅,思想造诣极高,他嫉恶如仇却又不分青红皂白,他心地善良不忍伤害任何生命,却又总冤枉自己的徒弟,他软弱无能却又勇敢向前,他常被欺骗却依然坦诚待人,即使人蝎变换百般诱惑也不以色乱而意志坚定。
然而人们经常将他与孙悟空对立起来考虑,对他产生误解,但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唐僧也只是一个凡人,我们应以平常人的角度去看待他。
关键词:唐僧,人物形象,误解,凡人一众所周知,唐僧俗名陈韦,法号玄奘,是唐代真实的宗教人物。
他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偷越边境,毅然西上,以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终于取回经书,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充分体现了唐僧不畏艰险、奋发有为、勇于进取的务实精神。
就是这样一个形象,随着国势和民族个性的弱化,也在改变着自身的面貌,历代关于唐僧的文学著作都在逐渐弱化唐僧的形象,而他的个性也逐渐变得孱弱。
《西游记》中的唐僧,首先表现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具有特殊的身份和较高程度的专业知识,其佛学造诣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没有他,西天取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他对取经抱着坚定的信念,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殉道精神。
明明知道此去吉凶难保,仍然不顾一切,束装前进;沿途多次被妖魔捆绑、吊打,甚至要被蒸煮,他并没有退缩之意。
而且他不慕荣华,善良富于同情心。
这些,都体现了唐僧作为佛教徒虔诚的宗教信念。
他也有不少缺点。
他懦弱无能,胆小怕事。
而且是非不分,人妖不辨,盲目慈悲,固执己见。
有时又自私自利,推卸责任。
总之,集中到一点,则表现为精神境界的崇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匮乏与性格的孱弱。
然而,片面地强调唐僧的缺点,使他身上的优点,如人们常提到的,他有着冒死求经的信心和决心,决不受财势的笼络、美色的诱惑、权势的引诱等等,皆被淡化了。
浅谈-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浅谈中的唐僧形象摘要:《西游记》的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他们跟某种动物的体态习性糅合在一起,人物一起,人物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的巧妙结合,使《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具有神话、童话的浓厚色彩,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又很注意个性化。
《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是在取经师徒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比较差。
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述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是单调、重复的手法。
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的“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他惊得“坐不稳鞍,翻跟头跌下白马”。
但他对取经的坚定信念、丝毫不为财色诱惑,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普度众生的“大我”精神也是令我们所佩叹的。
特别在德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唐僧胆小怕事信念圣僧人生修养《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塑造得成功,而有些就显得稍逊一筹,其中对唐僧的塑造却是显得贫弱。
一、历史中的玄奘与艺术形象中的唐僧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取经,他历经艰难困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了几万里路,终于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
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第二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的佛教遗迹兼土地出产、风俗人情等状况。
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讲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
这两部书虽写真人真事,但因一是佛教发源在的见闻,二是教徒的传说,所以都有神异的色彩,《大唐西域记》里面便是记述了许多宗教传闻和佛经里面的故事。
又由于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竟能孤身西行,取经还东,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所以取经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了现实而有了越来越多的神异内容。
《西游记》的作者大胆的改造了唐僧取经故事原来的思想内容。
历史人物的玄奘跟《西游记》里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唐僧是大不相同的。
浅谈唐僧的人物形象

浅谈唐僧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师徒四人的形象为世人所津道。
唐僧作为那四人中唯一的“凡人”,性格可谓复杂多变,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亦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下面我将从人性的善恶两方面分析唐僧的形象。
一、唐僧的善性形象唐僧正直善良,拥有慈悲、博爱之心,心容天下万物、世间苍生,同时唐僧也体现出儒家的“有教无类”、感化顽劣的典型儒家思想。
唐僧作为一名从小就入佛门,学习佛教思想的人,他对世间万物,小到蚂蚁、跳蚤,大到猛兽、妖魔鬼怪,他都不忍伤害。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即使打坐时,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也不忍伤害,即使各路妖魔鬼怪有意要害死自己,最后都宽恕他们。
他给村民讲佛理,在女儿国点化执着爱情的女儿国国王。
真正的佛教徒,内心大无畏,为让妖精改邪归正能破诳语戒。
他批评悟空对妖精的偏见,批评八戒的懒惰,对沙僧的教导使其内心向佛,感化顽劣。
对于素未谋面的人,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好比如《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乌鸡国国王给他托梦,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就大发恻隐之心,让徒弟们去营救,帮他解除苦难,再重回到人间。
从在这些事例中都可看出唐僧的慈悲与博爱,尊重生命、心容万物的佛家思想,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
唐僧严明律己、意志坚定、不畏艰险。
他以德高为范,是一个虔诚执著、不动女色的真罗汉。
在《西游记》中十三回合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中写道三藏在刘伯钦家时因为没有素斋只能吃大荤大肉,但三藏却很果断的说:“贫僧一直是吃素食长大,如果没有素斋,我就是饿上三天五日也绝不沾一点大荤破了斋戒。
”,可见他的意志之坚。
在取经的过程中即便困难重重,却也从不懈怠动摇。
不为享乐利诱而动心,不为色相蛊惑而易志。
不管是女儿国国王的痴情纠缠,还是琵琶洞蝎子精、杏树精威逼成亲,唐僧都不为所动。
即使取经途中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唐僧仍对西天取经的重任念念不忘,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
唐僧那种坚贞不屈、九死无悔、严明律己、意志坚定、不畏艰辛的精神,给人们留下许多深刻有益的启示和教诲。
《西游记》中唐僧真实形象研究

《西游记》中唐僧真实形象研究作者:周晨晨常爽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随着其形式不断被演绎与改编,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经历流变与重塑,失去了真实原貌。
本文以《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唐僧的复杂形象与矛盾性格进行重新阐释,通过分析与研究,以期实现对人性本真的回归。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真实形象中国古代的“西游”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不同的“西游”版本类型,演绎出各不相同的取经故事和多样化的唐僧师徒形象。
明代作家吴承恩以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为蓝本,大量汲取民间传说的精华,创作完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从而实现了由戏曲向小说的蜕变,“实现了取经故事与修心主旨的升华”。
[1]作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小说《西游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原著中的唐僧形象本就颇多争议,自86版电视剧《西游记》对唐僧形象进行重塑后,其形象在不断发生流变。
固然新的唐僧深受观众喜爱,但其形象却失去了原著中应有的复杂与真实。
《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不同于其他作品类型中单一化得人物形象。
在吴承恩笔下,他是一个得道高僧,又拥有着凡人的弱点。
其本性是善良的,却又时常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自我。
因而,他是一个十足的矛盾体,复杂而又真实。
一.坚定不移与胆小懦弱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有一点特别长处,就是他的滑稽意味。
……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2]。
唐僧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前后矛盾的行为,一方面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却又胆小懦弱。
在还未出发之前,唐僧对西天取经抱有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3]“并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
[3]寺里的僧人问起“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3]玄奘则“以手指自心”答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唐僧形象分析范文

唐僧形象分析范文唐僧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分为两个层面的形象:一是作为佛门高僧的形象,二是作为人类形象。
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唐僧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作为佛门高僧的形象。
唐僧是东土大唐皇帝的一位贤良之士,他以智慧和慈悲著称。
作为佛门高僧,唐僧具备了无比的智慧和慈悲心。
他对世人的苦难和众生的痛苦始终保持着关怀和同情,立志要去西天取经,化解人间疾苦。
在面对妖魔鬼怪的时候,唐僧总是坚持以慈悲心态对待,深信众生皆有佛性,努力用智慧和宽容去解除妖魔鬼怪的恶行。
他从不屈服于外貌和形象,而是看重内心和人性的存在。
他认为无论是修行者还是妖魔鬼怪,都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化,获得转化和救赎。
这种慈悲心不仅体现在对他的徒弟们的教化,更在于他对众生的温暖和关怀。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险和考验后,唐僧用智慧和慈悲的教诲,使得妖魔鬼怪们都得到了净福,最终实现了人人得道、人人悟道的目标。
其次是作为人类形象的唐僧。
唐僧在形象上,虽然是一个高僧,但仍然表现出了一些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他有时过于乐观和天真,对于凶险的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天真的信任,容易上当受骗。
而作为一个神秘的形象,他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往往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善良和纯真的信任。
这种人性的脆弱也是唐僧形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不仅坚守佛门教义,还具备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接纳。
另外,唐僧还表现出了一种勇于承担责任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他不畏艰险,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使命。
他在对抗妖魔鬼怪的过程中,展现了坚毅和勇敢的一面,这也是他作为人类形象的重要特征。
总结来说,唐僧形象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慈悲心的高僧,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教化了无数妖魔鬼怪,使得人间变得美好而幸福。
同时,他也具备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这使得他与读者产生共鸣并更加亲近。
他的形象既是现实世界中对于高僧形象的一个化身,也是对人性的审视和探索。
通过唐僧的形象,我们看到了“大智若愚”的智慧和“救人即救己”的慈悲心,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对现实人性保持着希望和坚定信念的形象。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浅析《西游记》中唐僧人物形象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篇名著,其中唐僧人物性格复杂多样。
他时而善良,时而胆小懦弱。
他勇于招纳贤才、却又单纯老实,他的性格是多重的。
但他的坚强毅力是令人叹服的,对于他来说既是严明律己的典型人物也是一被现实淘汰的人物,在当今的社会中他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也许并不被所有人接受。
关键词严明律己顽强懦弱复杂探索引言《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部力作,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的过程。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有探索性的,本文主要探讨唐僧的精神意志与性格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一、唐僧的意志与精神(一)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唐僧不免是一个执着追求,顽强毅力的一位取经人。
这在观音菩萨在寻求取经人时就表现的一个特点,当唐僧决定做取经人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艰险而停下来,更不会因为凡心,七情六欲而半途而废。
神都有七情六欲,何况是人呢?一个成功的取经人需要成功的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到金,作为一个本来就是佛门中人的僧人来说,他的追求不过是取得金身成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的追求是执着的永不言弃的。
如在十三回合中唐僧初遇猛虎咆哮,长蛇盘绕。
“又耐马腰软蹄弯,扶倒在地。
打也打不起来牵也牵不动,真哟个万分凄楚,己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唐僧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屈身放弃,反而毅然的继续前进,他不曾想过前面的路有多艰道有多险,他的毅力并非所有人都能与之相譬,对于他来说去西天取经得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他磨练了这种意志。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要成功的前提是拥有信念,而成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功的基础就是因为拥有信念所以具有坚强毅力,这是一个所谓成功的人来说是一定要具有这个基本条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唐僧到西天是否取得真经,他都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人,因为在这过程中虽然他只是一个和尚,他也是值得被人学习、被人赞扬、被人当作榜样。
西游记之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之唐僧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全书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历和修行,展示了佛教教义和智慧的力量。
唐僧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勇往直前、慈悲为怀的形象,同时也暴露了他的人性弱点。
本文将对唐僧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唐僧的形象是一个具有勇气和决心的人。
在修行旅途中,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极其艰险且充满挫折的,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和坚持真理,毫不畏惧地走到了大雪山、火焰山等各大困险之地。
例如,在大雪山上,唐僧在途中遇到了六耳猕猴的考验,虽然六耳猕猴尽情展示了他的神通,但唐僧仍旧目不转睛,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取得了他的帮助。
可以看出,唐僧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使他成为值得敬仰的人物形象。
其次,唐僧的形象显示了他的慈悲心和智慧。
他作为一个佛教僧侣,一直以慈悲和智慧为行为准则,尽力帮助有困难的生灵,并教导他们正道。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面对各种妖魔鬼怪和恶劣环境,始终保持慈悲心态对待,并用他的智慧解决问题。
例如,在遇到猪八戒和唐僧争斗的情况下,他运用智慧,成功地让猪八戒投降。
还有在白骨洞中,他可以化解红孩儿的恶念,让红孩儿重归正道。
这些情节表明了唐僧作为佛教僧侣的慈悲和智慧。
然而,唐僧的形象也存在一些人性弱点。
他有时会表现出犹豫和怀疑的情绪。
例如,他在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恐惧而胆怯,表现出对身边伙伴的怀疑。
在遇到三打白骨精的时候,他一度怀疑自己的伙伴是否真的能够保护自己。
尽管这些犹豫和怀疑并不完全是唐僧的错,但这些情节凸显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导师的一些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唐僧是一个具有勇气和决心的人物,通过坚持真理来完成他的使命。
他的慈悲心和智慧使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帮助有困难的生灵并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尽管他也有犹豫和怀疑的情绪,但这些弱点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导师的伟大价值。
唐僧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崇高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宗教史的一大奇迹,在这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奇迹身后,既产生了诸如《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样的纪实性作品,也催生出了《西游记》这样的虚构性小说。
伴随着其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研究渐成风气,学者们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及艺术塑造的特点,对唐僧人物形象的探讨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刘毓忱、蔡铁鹰、张锦池、竺洪波对唐僧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于唐僧人物形象的研究颇多,但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具体而言,以下学者研究颇具代表性:
在对于唐僧人物形象方面,胡光舟1980年1月出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吴承恩与西游记》中说道:“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
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
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19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
一语道出了小说中唐僧这一人物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几乎是用厌恶的心态来对待唐僧的。
对唐僧的评价,往往也是负面多于正面,因而,免不了以“愚氓”和“乡愿”来形容他。
李志梅发表于2003年第2期的运城学院学报上的“《西游记》中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文章中从文本入手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与孙悟空的对比对唐僧这一人物进行论述。
他认为人们对唐僧的印象向来不是很好,在于唐僧的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人们往往是以他的徒弟特别是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人物的标准来对唐僧进行批评的,而忽略了唐僧是作为一个凡人而存在的,人与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见绌,但唐僧这一人物却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真正处境。
也正因为如此,从唐僧身上,人们看到了太多的真实的自己无法摆脱的弱点,唐僧反而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而充满着理想或者夸张色彩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却成了他们最喜爱的人物了。
陈弦章在“宗教情怀的形象倾诉——《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新论”中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唐僧形象是值得重新探究的,他具有双层象征意义。
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玄奘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独自上路,前途几万里,凶险莫测,没有任何的助手和伴侣,期间遇到的危险,可谓九死一生。
然而他都能化险为夷,甚至以自己的坦荡和虔诚,感化了很多拦路抢劫的强盗,使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善良。
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广博,赢得了路途中各国君王的赏识。
他的旅行,不是侵略,不是掠夺,不是展示,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凭着自己的无上勇气、虔诚和毅力,来探询宗教、哲学、文化上的真理。
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
此外,在唐僧思想性格方面,张锦池发表于1995年第5期的《学习与探索》中的“论唐僧形象的演化”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游记》中唐僧做了论述。
唐僧带给人的误解很大程度上与其人格表现的形态有关。
成功的文学形象其展现的人格往往具有隐蔽性的一面,除了它直接呈现给读者的行动,还应该在这些行动的细微处隐藏着行动的原因以及不被人注意却正体现了人物本心的“内语言”。
张锦
池先生说唐三藏“似扁型而实圆型,似苍白而实丰满”。
“似”的就是表面的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以为的,而“实”的才是真正的内蕴,也即隐蔽性人格。
分析一个角色,应该从“实”处着眼,而不是以“似”时为真。
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对于唐僧的成见,静下心来仔细玩味书中关于唐僧言行的描写,就不难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包含丰富,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唐僧形象具有复杂、多面的矛盾的人格。
小说中唐僧之所以拥有复杂人格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发展淋漓尽致的时代,《西游记》在明代淡化神像,开始重视个性解放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成,书中很多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以往小说的单一扁平模式且多具有人性美。
乐云在《内敛与张扬——对唐僧人格心理的双重阐释》中把唐僧的人格心理分析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他是取经事业的领导人,取经大业的重担要求他性格内敛,但他又经常不堪重负,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现为怯懦与恐惧。
“儒”的层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面,唐僧从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气质很重的人,具有很强的名士风流情结,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临风而泣、对月伤怀的多愁善感,以及对深情与真率的不懈追求。
此时,“道”成为他舒解压力,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着重于研究唐僧形象中各个方面的意义等,由于范围之广泛,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综上所述,唐僧形象近年来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我们不能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看法亦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揣摩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以期达到更真实的理解小说。
本文献综述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更好的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