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探索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廖文祥 (成都福道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青羊中医诊所,四川成都 610074)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本诊所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4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康复治疗,后者接受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效果。
结果:疼痛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研究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情绪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以及反射障碍,并使患者常出现颈椎棘突、棘突间的直接压痛、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以及皮肤感觉减退等[1]。
诸多研究表明,中医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针灸和推拿方式可以直接刺激对应穴位,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此外,联合康复治疗可以进一步巩固治疗的效果。
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流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8例,均为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本诊所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纳入标准:(1)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2)临床资料完整;(3)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4)无认知障碍、沟通障碍以及精神系统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椤動脈型頸椎病是常見的頸部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旨在觀察針灸推拿治療對椤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
通過一項臨床試驗,我們設計了治療方法,選擇適當的研究對象,並明確了觀察指標。
結果顯示,針灸推拿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改善頸部功能。
結論部分指出,針灸推拿治療對椤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同時,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局限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綜合而言,針灸推拿治療對椤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效果、观察、试验设计、研究对象、治疗方法、观察指标、结果分析、有效性、临床应用、前景、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椤字调理治法,即是中医术语,当身体内部流的气、血、津液、精等不平衡,便可导致形状发生病症。
椤字调理利用指压、推拿等手法来调整身体内部的流动,使得气血津液等元素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传统中,椤字调理治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椤字调理治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2、目前研究现状目前关于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还比较有限,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严格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数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椤树医院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临床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应用针灸推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探讨针灸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了解针灸推拿治疗是否可以显著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颈部功能活动度,以及减少相关症状如头晕、恶心等的发生频率。
我们还希望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通过对椤树医院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与记录,我们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关于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16期 -19-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A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acupuncture and massage朱丽(江苏省南通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6)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6-0019-证型:ADI【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颈椎病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均有40例患者,单纯针灸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针灸推拿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加推拿治疗。
结果: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证候测评积分[(34.26±6.33)VS(33.48±6.20)]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月以后,针灸推拿组证候测评积分为(8.13±2.13),低于单纯针灸组的(14.25±4.1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单纯针灸组的80.00%(P<0.05)。
结论:对于颈椎病患者,针灸能够疏通筋骨,推拿能起到舒经活络、消肿止痛、散瘀活血的作用,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能够互相协调,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临床价值【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8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gital random grouping,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received massage more.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syndromes in two groups were (34.26±6.33) and (33.48±6.20) respectively (P>0.05). In 15 days,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syndrome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as (8.13±2.13), which was lower than (14.25±4.14)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 efficiency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as 95.00%, which was lower than 80.00%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plus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shows a good effect,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Acupuncture; Massage;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valu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16.008颈椎病作为临床多发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生活压力过大、慢性劳损、椎管狭窄或退行性病变等,都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所以做好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1],针灸、理疗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法,在颈椎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2]。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部酸痛、头昏目眩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增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针灸推拿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结合临床观察的数据,探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
一、病例资料本次临床观察共选取了5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0岁至65岁之间。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肩背酸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患者纳入标准为颈椎MRI显示出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病变等明显异常,并排除了其他明显疾病的患者。
二、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具体操作为:1. 针灸治疗:采用温针、疏通经络的方法,选取风池、肩井、肩髎、大椎、风市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每次针灸20-30分钟,每周1-2次。
2.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配合针灸治疗,通过搓揉、拍打、推压等手法来调整患者的颈部肌肉和局部组织。
每次按摩30分钟,每周1-2次。
三、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了临床观察和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 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评分表对患者的颈部疼痛进行评定,以评定疼痛的强度和频率。
2. 功能评定: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的颈椎功能进行评定,以评定患者的颈部活动度和肌力。
3. 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以评定患者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
四、临床观察结果经过连续8周的治疗后,5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如下:1. 疼痛评分:治疗后50例患者的颈部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7.8分降至治疗后的3.2分,疼痛明显减轻。
经过统计分析,5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治愈率为40%,显效率为40%,有效率为10%。
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五、讨论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灸推拿治疗对颈椎病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结果。
首先介绍了针灸推拿的原理和颈椎病的病因及表现。
随后详细阐述了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通过对病人进行针灸推拿治疗,观察其症状变化和疗效评价,得出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对颈椎病有一定的有效性,临床观察也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机制和疗效评价方法。
通过本研究对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临床观察,治疗方法,病因,疗效,研究设计,结果分析,有效性,意义,建议,进一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对于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研究相对较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观察针对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
针对颈椎病这一常见病症,我们希望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治疗,观察其疗效以及对病情的改善情况。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针灸推拿治疗在颈椎病患者身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上提供针对颈椎病的新治疗方法。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推广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通过明确的研究目的,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设计临床观察方案,获取可靠的数据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颈椎病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应用针灸推拿方式对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84例患有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
采用常规牵引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牵引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颈椎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功能复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颈椎病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针灸推拿方式对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治疗颈椎病指的是颈椎的椎间发生病理学改变,是由盘组织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出现增生,及周围组织结构发生劳损、痉挛、变性甚至粘连等症状而导致出现的一种综合症候群,在临床上还被称为颈椎综合征或颈肩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1]。
本次研究对颈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推拿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84例患有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2.7±1.5)岁;患病时间4个月-13年,平均患病时间(5.2±0.6)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2.9±1.4)岁;患病时间6个月-14年,平均患病时间(5.4±0.5)年。
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1.2.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牵引治疗方式实施治疗。
1.2.2治疗组治疗方法在常规牵引治疗基础上,实施针灸推拿治疗,针刺取穴主要包括风府、肩井、大椎、天宗、肩俞、肩贞、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每次留针30min,每天一次,针灸治疗后,通过松劲、扳劲、动劲、舒筋等手法进行推拿治疗,每次持续50min左右,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针灸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6-23T11:14:04.0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陈静[导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从事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工作。
陈静(绵竹市中医医院四川绵竹 618200)【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34-02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从事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工作。
因而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采用针灸治疗各型颈椎病2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本组200例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7岁;30岁以下24例,30~50岁86例,50岁以上90例。
职业:工人62例,农民28例,专业技术人员/干部95例,家属12例,学生3例。
临床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属于骨痹范畴,由于病因不同,临床上分为风湿、肾虚和外伤血瘀三型。
风湿型:由于受风寒湿邪溶于颈部经络,邪气留恋日久,由肌肤注于脊骨所致。
颈项疼痛,遇风寒加重,活动失灵,起病急,舌苔白腻,脉多沉缓。
本组属此型者104例,占52%。
肾虚型:多因年迈肾精亏乏,髓海不足,筋骨失养所致。
症见颈项酸沉,绵绵而痛,转动困难。
有上肢麻木、腰脊冷痛、眩晕耳鸣等肾虚之症。
舌淡苔薄,脉沉弱。
本组属些型者43例,占21.5%。
外伤血瘀型:多由于跌打或砸挫等损伤脉络,经脉瘀滞,气血凝涩,不得宣通,久痛入络,筋骨失充,导致骨质退变。
症见颈项刺痛,经久不愈,痛连肩臂,肢体麻木,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成沉弦,本组属此型者53例,占26.5%。
治疗方法:根据经络和治疗原理,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手法,如对风湿型病人根据祛寒散湿、温经通络的治则。
选用主穴:大椎、风池、大柱、天宗、肩井、悬钟、肩髃穴、合谷。
分析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浅析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在近年来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实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针对发病率较高的颈椎病,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效果;针灸推拿颈椎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1-1.5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例颈椎病患者根据症状进行临床分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
结果:临床治愈159例,占79.5%;显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无效6例,占3%;总有效率97%。
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愈来愈年轻化,长期伏案工作人员,是颈椎病高危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治疗。
近年来,笔者采用颈部夹脊穴位温针疗法为主,配合刺络放血与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分型及症状:全部病例均依x光片、ct或核磁共振临床检查确定诊断。
1.1颈型:颈后部疼痛、酸胀,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有压痛。
1.2神经根型:一侧颈肩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
仰头、咳嗽时症状加重,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压头牵拉试验阳性。
1.3椎动脉型:与头颈活动相关,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耳鸣耳聋、头痛偏一侧,严重者可出现猝倒。
引颈旋转
试验阳性。
1.4交感神经型:心慌、胸闷、手足多汗。
1.5脊髓型:双侧下肢沉重无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渐发展行走困难。
1.6混合型: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症状称为混合型。
2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4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9年。
其中神经根型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全部病例均依x光片、ct
或核磁共振临床检查确定诊断。
3针灸方法分型选穴
3.1神经根型: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3.2颈型: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3.3椎动脉型:风池、颈夹脊穴、百会。
3.4交感神经型: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
3.5脊髓型: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3.6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症: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
颈5-6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
拇指、食指麻木。
颈6-7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
食指、中指麻木。
颈7-胸1适应症: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麻木。
3.7颈部夹脊取穴法:根据x光片或ct所提示的颈椎病变及症状
进行颈夹脊针刺,强调针感至患侧肩背、前臂、手指为佳。
平补平泻手法,施以温针治疗,每日一次。
3.8以上穴位辨证加减,针刺得之后施以平补平泻法,均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并配合刺络放血:根据病变的相应夹脊穴寻找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局部放血,三棱针散刺,立即拔罐吸出瘀血5ml左右。
4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2-3个症状。
有效:症状减轻。
无效:针前针后症状无改善。
4.2治疗结果:本组200例,临床治愈159例占79.5%,显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无效6例占3%,总有效率97%。
5体会
颈椎病致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慢性劳损,颈部外伤为主要因素,体位姿势不当、工作职业习惯、情绪紧张、疲劳、潮湿受凉是发病主因。
中医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病证范畴[2]。
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
针刺、温针疗法配合放血、推拿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夹脊穴温针起到直达病灶部位,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拔罐,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可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血流量,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恢复或改善颈椎的稳定性,改善疼痛、麻木等症状。
加以中医推拿整复颈椎小关节错位,可以缓解颈肌高张力状态,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静脉淋巴回流,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的吸收,改善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针灸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需西医手术为佳。
本人认为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颈椎病更重要自我保健调理,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避免颈部保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工作之余,可以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前俯后仰,左右环顾等颈部动作,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活动量亦应由弱到强,逐渐适应,顺时针、逆时针的环绕动作,反复运动,切忌急剧大幅度的猛烈活动,感觉头晕时,应立即停止。
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或缓解颈椎病目的。
睡眠时,注意选择平卧位,低枕头为好,避免高卧位看电视、看书的不良习惯。
帮助病人纠正不良体位睡眠和生活习惯,调整心理状态,去除紧张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干预,逐渐建立一种新的健康行为模式,以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6
[2] 陈国选,刘读文,中西医病名汇通[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