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中药:按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物偏性)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六)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七)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1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技能考试常见名词汇总

中药学综合技能考试常见名词汇总中药学综合技能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一个科目,新东方在线医学教育频道整理相关知识如下: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 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 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 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 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 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8ac99a2e-6ea7-11ec-b299-7cb59b590d7d 篇一: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中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一种医学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配伍有目的地根据疾病的需要和药物性质的特点,有选择地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杀死一种药物可以减少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相反,这两种药物的结合会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就性能和疗效而言,具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可以一起使用。
一种药物为主,一种药物为辅。
辅助药物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水飞法是一种利用药物在水中的沉淀特性分离极细粉末的方法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淬火方法:将药红煅烧后,迅速放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变脆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中医的属性和性质,包括四气五味、经络、兴衰和毒性,是中医作用的基本属性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五味药的味道包括酸、苦、甜、辣、咸、涩、淡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经络药物对身体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每种药物的成人每日剂量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可以清热,治疗内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本发明的祛香除湿药具有香味,性质温和干燥。
其主要作用是祛湿运脾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一种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并促进排便的药物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理气药和理气机可以治疗气滞、气逆综合征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活血化瘀药能通畅血液循环,疏通淤血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开窍药芳香,开窍醒脑,治疗闭证眩晕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补虚药可以补虚强弱,纠正人体气阴两虚的病例偏倚,治疗虚证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清风解痉药能平复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止血药可以止血驱虫药祛除杀灭人体寄生虫有毒药物对人体的危害。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篇一: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驱虫药祛除杀灭人体寄生虫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根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成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标准的局部中药。
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
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 适应症. 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讲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9.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展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0.水制法:11.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局部称为“泡〞。
12.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参加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枯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13.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有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14.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外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5.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展加热的方法.16.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17.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参加其他辅料进展炮制药物的方法.18.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份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19.单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20.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中药学的四个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四个名词解释一、中药学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相关知识的学科,是中医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药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药学旨在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草药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中药学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中药学中,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学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中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中药的药效、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帮助合理选择中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三、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储存、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中药学中,药剂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炮制和配伍技术,以及中药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剂学的研究帮助中医药工作者合理处理和配伍中药,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保证药物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中药学中,质量控制是指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制备工艺的规范和管理、产品的质量检测等方面,旨在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质量控制的实施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减少药物的变异性,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是一门较为复杂和专业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帮助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治疗方式。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药学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
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
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
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
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
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
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
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
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
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
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
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
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
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
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
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
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
驱虫药祛除杀灭人体寄生虫
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
药物总称或药物的偏性
烊化用热的汤药将胶质类药物以及不宜煎煮的药物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