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天然药物经采集、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与保健,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鉴定、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等内容。

常见中药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黄连:中药, 苦寒, 归肝、胆经。

•人参:中药, 甘温, 归脾、肺经。

•当归:中药, 甘温, 归心、肝、脾经。

•白芍:中药, 苦凉, 归脾、肝经。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2、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3、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4、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6、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7、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如当归、白芍、党参.8、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9、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

如党参、黄芪、板蓝根10、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11、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12、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13、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14、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16、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8、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19、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20、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1、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22、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23、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1.镶嵌细胞:槟榔2.铜皮铁骨狮子头:质优的田三七。

三七表面光亮灰黄似铜色,断面棕黑似铁色,质坚如骨。

3.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常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

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4.挂甲: 又叫“透甲”。

指牛黄用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的现象。

5.云锦花纹云锦花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多指根类药材外侧皮部的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花纹如云锦(云朵)状,俗称“云锦花纹”或“云朵花纹。

”)6.乌金衣: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7.走油:是指将加工好的原料放入滚油之中迅速拖过,为继后的烹调提供前沿基础的加工方法。

8.错入组织:种子类中药概述中提到肉豆蔻的外胚乳伸入内胚乳,棉纱,形成“错入组织”。

9.星点:星点指大黄根茎横断面可见的暗红橙色的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

如星星点缀。

其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10.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11.芦头:人参的顶端根茎。

12.通天眼:顶端部分光滑,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

13.当门子: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滤纸;,14.蝴蝶片: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加工纵切成饮片后,由于边缘不整齐,片形似蝴蝶。

15. 过桥:味连表面黄褐色,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又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大,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又称跳秆。

)16.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如西党参等。

17. 珠贝:浙贝按大小分两种规格,大的加工成“大贝”,小的不摘除心芽加工成“珠贝”。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纹理呈车辐状,如防⼰。

3、菊花⼼,指根和根茎的横切⾯的中⼼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松贝外层鳞⽚两瓣,⼤⼩悬殊,⼤瓣紧抱⼩瓣。

未抱部分呈新⽉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或红棕⾊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顶端有红棕⾊⾄深红棕⾊的⼲枯芽苞。

10、等⾯叶,上下表⽪均有栅栏组织的叶⼦。

11、⽓孔指数:叶单位⾯积上⽓孔数占表⽪细胞数与⽓孔数之和的百分⽐。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晶。

13、嵌晶纤维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黄加清⽔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

16、乌⾦⾐,⽜黄有的表⾯挂有⼀层⿊⾊光亮的薄膜。

17、当门⼦,麝⾹仁野⽣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形⽽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形深灰⾊的⾓质鳞⽚1枚。

20、镜⼝胶⾯,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平坦,外层⽩⾊,中间棕⾊或⿊⾊有光泽。

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状结晶,习称起霜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细胞群的⽪,折断⾯常呈颗粒状突起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折断⾯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合欢⽪23、芦头,⼈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药在⽩⾊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组织,个别种⼦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上每平⽅毫⽶中脉岛的数⽬。

27、栅表⽐,叶⽚的⼀个表⽪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

28、⼦实体,真菌⽣殖时期形成有⼀定形状和结构能产⽣孢⼦的菌丝体。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中药: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11、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2、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3、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4、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5、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获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6、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十七酥脆的方法。

17、潬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18、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9、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0、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21、、22、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3、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动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或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中医药学中治疗疾病。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中药的首要成分是药材。

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植物或动物的各种部分,如叶、茎、根、皮、果实等。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是制备中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是制备中药的一项常见技术。

炮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焙干、炙烤、炒制等。

炮制过程中掌握火候和时间的精确度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中药的配伍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相互调剂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原则一般包括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增强等。

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常用的制剂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的液体药物,用于口服或外用。

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易于口服。

散剂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颗粒状,便于包装和用量控制。

膏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糊状,便于外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药性是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的。

不同药性的中药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所差异。

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也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不同中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中药研究是科学的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评价、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就是中医防治疾病得物质基础之一,它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得,具有完整得理论体系与独特应用形式得药物。

2.中药学:就是以研究中药得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得一门学科。

3.道地药材:就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得药材。

4.炮制:就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与部分药材得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与水飞。

6.水飞:就是将不溶于水得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

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与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就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得方法。

其目得就是除去药物中得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与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就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

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就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就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得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就是为便于保存并缓与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就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得一种方法。

目得就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得性能):就是指药物得性质与作用。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得寒热温凉得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得药味。

16.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在体内得作用趋向。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得趋向。

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得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就是指药物得毒性或副作用,就是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

19.配伍:就是按照一定得组合原则,有目得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得药物配合应用。

20.中药七情:就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

其中单行就是单味药得应用,其她就是药与药之间得配伍关系。

21.相须:性能相似得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得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得毒副作用。

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

如生半夏与生南星得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

24.相恶:两药合用,可就是药效降低或消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

25.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

如甘遂反甘草。

26.配伍禁忌:就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得“相恶”与“相反”。

27.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

28.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谓之解表药。

29.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得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

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

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30.宣通鼻窍:通过药物得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

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

31.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得药物,谓之清热药。

32.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

又称“败胃”。

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

如黄连。

33.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

通乳药物适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

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

34.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

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

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得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

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

35.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

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

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

36.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得药物称为泻下药。

37.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液新生得药物作用。

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

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38.釜底抽薪:指用寒性得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得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得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此属寒下法。

药如大黄、芒硝等。

39.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得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40.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得药物作用。

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

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

41.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展谓之舒筋。

具有舒筋作用得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

药如木瓜、薏苡仁等。

42.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得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43.运脾:健运脾胃之义。

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

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

药如苍术,砂仁。

44.醒脾:苏醒脾胃之义。

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

如藿香,佩兰豆蔻等。

45.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得运化功能,谓之燥湿健脾。

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

药如苍术,厚朴。

46.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

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

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得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

如苏合香等。

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

如苍术。

4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得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48.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

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得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

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

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

49.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泻之义。

又称“利小便实大便“。

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

50.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谓之温里药。

51.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

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得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

52.引火归原:就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得虚阳(虚火)下归于肾得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得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子。

5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之为理气药。

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与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得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得药则以降气为主。

54.破气:就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得行气散结、开郁导滞得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得一种方法。

药如青皮、枳实。

55.纳气平喘:就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得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得气喘证得一种方法。

药如沉香、磁石。

56.通阳散结:就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得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得一种方法。

药如薤白。

57.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

就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得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得一种方法。

58.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得药物,称之为消食药。

59.消食与胃:就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与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得作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得一种方法。

60.回乳消胀:就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得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得一种方法。

61.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得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得一种方法。

62.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止血药。

63.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

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得出血证候。

药如参三七。

64.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得出血证。

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

65.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

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

66.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得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

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

药如败酱草,大蓟等。

67.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

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

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

68.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得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

69.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经闭。

药如大黄,桃仁等。

70.与血:调与血分之义。

适用于血分失于与顺得病症。

药如当归,鸡血藤,红花,月季花等。

71.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

药如丹参、桃仁等。

72.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

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

续筋接骨得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

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

药如自然铜,续断。

7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

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得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