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名词解释9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着的药材。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
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
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
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2.酸甘化阴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3.逆流挽舟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叫“逆流挽舟”。
如败毒散,原方治气虚外感,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意即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
4.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
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5.培土生金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需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
方中使用大量健脾醒脾的药,再加“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培土生金。
6.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阳虚证,用补阳药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如右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阴虚证,用补阴药的同时,佐以补阳之品,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之温运,制阴药之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如左归丸:补药如枸杞,山药,山茱萸,再配龟鹿二胶,龟板胶补阴,鹿角胶补阳。
8.刚柔相济方剂的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
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则优势互补。
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不伤阴,柔药滋阴不损阳,共同达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目的。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动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或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中医药学中治疗疾病。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中药的首要成分是药材。
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植物或动物的各种部分,如叶、茎、根、皮、果实等。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是制备中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是制备中药的一项常见技术。
炮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焙干、炙烤、炒制等。
炮制过程中掌握火候和时间的精确度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中药的配伍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相互调剂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原则一般包括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增强等。
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常用的制剂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的液体药物,用于口服或外用。
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易于口服。
散剂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颗粒状,便于包装和用量控制。
膏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糊状,便于外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药性是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的。
不同药性的中药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所差异。
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也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不同中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中药研究是科学的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评价、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名词解释
利气即行气见该条
利气宽中见行气宽中条
利气宽胸见行气宽胸条
利气散结通利气机以消除寒湿痰浊之凝结谓之利气散结利气散结之品性味多辛温或辛苦有辛温行散辛开苦泻之功
适用于因寒湿痰浊凝聚所致的胸满咳喘胸痹胸痛或肢体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痰核等证药如白芥子薤白等
利关节使肢体关节活动利落之义能利关节的药大多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证药如牛膝独活威灵仙等
利尿通淋见“通淋”条
利咽消肿见“利咽喉”条
利咽喉消除咽喉肿痛使咽喉通利之义利咽喉药大多寒性具有散风热清肺清痰等不同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肺有蕴热或痰热内结引起的咽喉肿痛散风热者药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清肺者药如山豆根马勃玄参等;消痰者药如桔梗射干等
利胆通利胆汁之义湿热之邪郁于肝胆胆道不利胆汁滞留发为黄疸或为结石利胆药中偏于治疗黄疸的药如茵陈、栀子等称为“利胆退黄”;偏于治疗胆结石的药如金钱草、郁金等称为“利胆排石”
利胆退黄见利胆条
中医药名词解释
利胆排石见利胆条
利胸膈通利胸膈之义用于气滞或痰浊停留胸膈而致的胸闷气喘或疼痛等症药如香橼、檀香等
利湿即利水渗湿见该条
利湿浊渗利湿浊之义亦称“分清别浊”适用于湿浊之邪郁于下焦的尿浊证药如萆薢等
利湿退黄利湿热、退黄疸之义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能利小便清肝胆湿热用于湿热黄疸药如茵陈、秦艽、栀子、金钱草、虎杖等
利痹见除痹
何首乌本品“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也”(《图经本草》)
佛手本品又名佛手柑以形而得名“佛手取象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纯阳之物又称“纯阳之品”在药物性能中有阴有阳凡其味辛甘与淡其气温热具沉浮之势等等则为阳;相反其味酸苦及咸其气寒凉具沉降之势等等则为阴因此所谓纯阳之物就是指其性能纯属为阳的要物如肉桂、高良姜、蜀椒、胡椒等正如《本草纲目》所说: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本草求真》所说:“肉桂气味纯阳”
纳气平喘见纳气平喘
纳气定喘摄纳肾气、平定气喘之义亦称“温肾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阳虚衰气不归原出现气短而喘动则更甚纳气定喘能温补肾阳恢复肾脏纳气功能用于肾虚气喘药如补骨脂、蛤蚧、胡桃肉等
饮片中药材经产地加工后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的需要把药物切成薄片、厚片、斜片、丝状、段片、块状等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它的炮制及贮藏和调剂等这种中药材称为“饮片”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即服用某些药物或服药期间对能影响药物发挥疗效及有碍病情的食物应避免食用如文献记载常山忌葱;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又如某些疾病不宜食用某些食物《灵枢`无味》篇“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另外服药期间凡属生泠、粘腻、辛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均应避免使用
疗金疮指治疗金属所致的创伤药如参三七等
辛开指辛味药有开闭塞、散气结的作用如麻黄能宣开肺气;薤白能通胸阳开胸痹皆为辛味
辛夷本品以形味而得名“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品又名“木笔”“迎春”因“初发如笔头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花”(《本草拾遗》)
辛润指辛味药能通过行气促进气化作用使津液敷布达到润燥生津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张景岳《类经》云:“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燥”
辛凉解表药性辛凉为主能发散风热解除风热表证谓之辛凉解表亦称“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除辛散透邪外兼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恶寒轻发热中的风热表证及风热头痛
咽喉疼痛等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辛温解表药性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解除风寒表证谓之辛温解表亦称“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药主要适用于恶寒重发热轻的风寒表证及风寒头痛体痛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等
辛散指辛味药物有发散解表的作用如麻黄桂枝能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
羌活本品以产地而得名“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辞海》1979版)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
谷精草本品以生长环境而得名“春生于谷田中”(〈图经本草〉)因“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本草纲目〉)沉香本品因“置水则沉”〈本草纲目〉因其气芳香而得名
没药本品又名“末药”“没末皆梵语”〈〈本草纲目〉〉按:梵语为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
补五内五内即五脏补五内即是补五脏气血虚弱之义
药如胡麻仁人参桑葚等〈〈本经〉〉谓胡麻仁“主伤中虚赢补五内”
补中益气即补益脾胃之气补中益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苦温适用于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出现久泻脱肛脏腑下垂等症药如党参白术等
补气补益正气之义亦称“益气”补气药性味大多甘温能补益脾气肺气心气适用于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肺气虚弱少气喘促语微自汗;心气虚弱心悸气短;脉结代及虚脱等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
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