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x=g(x)的简单迭代法
有理数的整数次方根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因此可取a3或a4为结果,保留至6位小数可得≈ 1.414214,误差不超过10− 6。
【例1.2】计算的近似值,精确到10− 6。
解:这里a= 3,ε0= 10− 6,根据迭代公式(1.7)可得
an=(2an− 1+)(n∈N+),
因为4.913 = 1.73< 5 < 1.83= 5.832,取初值a0= 1.7,代入迭代公式,为精确到10− 6,计算结果均保留至7位小数:
这就是(1.6)式,同理(1.7)式也可以用微分法导出。
【例2.1】计算的近似值,精确到10− 3。
解:根据(2.9)式,≈ 1 +(x→ 0),如果取x= 1,则有
=≈ 1 + 1/2 = 1.5,
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x取的过大,近似公式不再适用了。
正确的做法是,可取x0= 1.42= 1.96,则Δx= 2 −x0= 0.04,可得
【例2.4】计算e1.02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
解:根据(2.13)式,设f(x) =ex,则f'(x) =ex,可得
ex+h≈ex+ ex∙h= ex∙(1 +h)(h→ 0);
令x= 1,h= 0.02,取e≈2.7183,则有
e1.02= e1 + 0.02≈e1∙(1 + 0.02) = 1.02e≈1.02×2.7183≈2.7727≈2.773。
为了应用方便,有时也把(2.3)式或(2.4)式写成另一种简单形式,把x0简写为x,把自变量的增量记为Δx=h,于是上述公式可以简写为
f(x+h) ≈f(x) +f'(x)∙h(h→ 0)(2.13)
7、解非线性方程的迭代法

§3 迭代收敛的加速方法
一、埃特金加速收敛方法
对于收敛的迭代过程,由迭代公式校正一次得 x1 = ϕ ( x0 ),
二分法优、缺点; 用途。
§2
一、不动点迭代
迭代法
将非线性方程f ( x) = 0化为等价形式 x = ϕ ( x).
(2.1)
f ( x*) = 0 ⇔ x* = ϕ ( x*) ; 称x * 为函数ϕ ( x)的一个不动点.
给定初始近似值x0 , 可以得到x1 = ϕ ( x0 ). 如此反复,构造迭代公式 xk +1 = ϕ ( xk ), k = 0,1,2,⋯. 称ϕ ( x)为迭代函数. (2.2)
(ϕ ( x) − x) 2 . ψ ( x) = x − ϕ (ϕ ( x)) − 2ϕ ( x) + x
(3.4)
(3.5)
定理5 定理5 若x * 为ψ ( x)的不动点, 则x * 为ϕ ( x)的不动点. 反之, x * 为ϕ ( x)的不动点,设ϕ ′′( x)存在, ϕ ′( x*) ≠ 1,则x * 为ψ ( x) 的不动点,且斯蒂芬森迭代法(3.3)是2阶收敛的.
k +1
.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2 求x3 − x − 1 = 0在[1.0,1.5]内的一个实根,准确到 小数点后2位.
k ak 0 1.0 1 1.25 2 3 1.3125 4 5 6 1.3203 bk 1.5 1.375 1.3438 1.3281 xk 1.25 1.375 1.3125 1.3438 1.3281 1.3203 1.3242 f(xk)符号 − + − + + − −
第7章.非线性方程迭代法

f
的重根
=
的单根。
➢ 正割法 / Secant Method / :
Newton’s Method 一步要计算 f 和 f ’,相当于2个函数值, 比较费时。现用 f 的值近似 f ’,可少算一个函数值。
割线
/ secant line /
收敛比Newton’s Method 慢, 且对初值要求同样高。
牛顿迭代法的改进与推广
➢ 重根 / multiple root / 加速收敛法:
Q1: 若 f (x*) ,0 Newton’s Method 是否仍收敛? 设 x* 是 f 的 n 重根,则:f ( x) ( x x*)n q( x) 且 q( x*) 0。
因为 Newton’s Method 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不动点迭代,
④
|
x
*
xk
|
1
1
L
|
xk 1
xk
|
?
✓ | xk1 xk | | x * xk | | x * xk1 | | x * xk | L | x * xk |
⑤
|
x*
xk
|
Lk 1 L
|
x1
x0
|
?
可用 | xk1 xk |来 控制收敛精度
| xk1 xk | | g( xk ) g( xk1 ) | | g(ξk )(xk xk1 ) |
3
| g( x) | | x2 | 1
现令 ( x) (1 K )x Kg( x) (1 K )x K ( x3 1)
3
希望 | ( x) | | 1 K Kx2 | 1,即
2 K 0 x2 1
在 (1, 2) 上可取任意 2 K,例0如K = 0.5,则对应
第五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定义迭代法为: 定义迭代法为:
x ( k + 1) = G J x ( k ) + g
其中Jacobi迭代矩阵:GJ = D1 ( L + U ) 迭代矩阵: 其中 迭代矩阵
g = D 1b = (7.2, 8.3, 8.4)T 取 x ( 0 ) = (0, 0, 0)T , 代入迭代式,得x(1) = Bx ( 0 ) + g = (7.2, 8.3, 8.4)T x ( 2 ) = Bx (1) + g = (9.71,10.70,11.5)T x (9 ) = (10.9994,11.9994,12.9992) 精确解为 x = (11,12,13)T .
记
A = D L U
其中 D = diag (a11 ,, ann ) , L, U 分别为 A 的 严格下、上三角形部分元素构成的三角阵 严格下、上三角形部分元素构成的三角阵. Gauss-Seidel方法的矩阵形式为 方法的矩阵形式为
x ( k +1) = D1 ( Lx ( k +1) + Ux ( k ) + b)
或者
x ( k +1) = ( D L)1Ux ( k ) + ( D L)1 b
( 这说明Gauss-Seidel方法的迭代矩阵为 D L)1U 方法的迭代矩阵为 这说明
从而有
定理5.2 定理5.2 Gauss-Seidel方法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方法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ρ (GG ) < 1 或
2.2 迭代法

x k +1 = 3 x k + 1
计算结果如下: 计算结果如下:
k=0,1,2,3…….
计算方法
k 0 1 2 3 4
xk
1.5 1.35721 1.33086 1.32588 1.32494
k 5 6 7 8
xk
1.32476 1.32473 1.3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2 1.32472
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
x = 1.32472
′( x* ) = ϕ ′′( x* ) = L = ϕ ( p−1) ( x* ) = 0, ϕ ( p ) ( x* ) ≠ 0 ϕ 邻域是p阶收敛的。 则迭代过程在 x * 邻域是p阶收敛的。
证: 由于 ϕ ′( x * ) = 0 * ′( x* ) < 1 , 即在 x 邻域 ϕ ϕ ( xk ) 在 x * 处 有局部收敛性, 所以 xk+1 = ϕ( xk ) 有局部收敛性, 将 泰勒展开
计算方法
一、迭代法的基本思想: 迭代法的基本思想: 为求解非线性方程f(x)=0的根,先将其写成便于 的根, 为求解非线性方程 的根 迭代的等价方程
x = ϕ ( x)
的连续函数。 其中ϕ ( x ) 为x的连续函数。 的连续函数
(2.3)
计算方法
即如果数 α 使 f(x)=0, 则也有 α = ϕ (α ) , 反之, 反之, 若α = ϕ (α ) ,则也有 f (α ) = 0 的右端, 任取一个初值 x ,代入式 x = ϕ ( x ) 的右端, 得到 0
ϕ ′( x ) ≤ L < 1
计算方法
则对于任意的初始值 x0 ∈ S ,由迭代公式 收敛于方程的根。 产生的数列 { xn } 收敛于方程的根。 (这时称迭代法在 α 的S邻域具有局部收敛性。) 邻域具有局部收敛性。)
迭代法求解方程(组)的根

迭代法求解⽅程(组)的根⾸先,迭代法解⽅程的实质是按照下列步骤构造⼀个序列x0,x1,…,xn,来逐步逼近⽅程f(x)=0的解:1)选取适当的初值x0;2)确定迭代格式,即建⽴迭代关系,需要将⽅程f(x)=0改写为x=φ(x)的等价形式;3) 构造序列x0,x1,……,xn,即先求得x1=φ(x0),再求x2=φ(x1),……如此反复迭代,就得到⼀个数列x0, x1,……,xn,若这个数列收敛,即存在极值,且函数 φ(x)连续,则很容易得到这个极限值,x*就是⽅程f(x)=0的根。
举个例⼦:求解⽅程: f(x) =x^3-x-1=0 在区间 (1,1.5)内的根。
⾸先我们将⽅程写成这种形式:⽤初始根x0=1.5带⼊右端,可以得到这时,x0和x1的值相差⽐较⼤,所以我们要继续迭代求解,将x1再带⼊公式得直到我们我们得到的解的序列收敛,即存在极值的时候,迭代结束。
下⾯是这个⽅程迭代的次数以及每次xi的解(i=0,1,2....)我们发现当k=7和8的时候,⽅程的解已经不再发⽣变化了,这时候我们就得到了此⽅程的近似解。
1#define eps 1e-82int main()3{4x0=初始近似根;5do{6x1=x0;7x0=g(x1); //按特定的⽅程计算新的近似根8}while(fabs(x0-x1)>eps);9printf("⽅程的近似根是%f\n",x0);10}注意:如果⽅程⽆解,算法求出的近似根序列就不会收敛,那么迭代过程就会变成死循环。
因此,在使⽤迭代算法前应先考察⽅程是否有解,并在算法中对迭代次数给予限制。
下⾯再写⼀个求解⽅程组的例⼦加深⼀下理解:算法说明:⽅程组解的初值X=(x0,x1,…,xn-1),迭代关系⽅程组为:xi=gi(X)(i=0,1,…,n-1),w为解的精度,maxn为迭代次数。
算法如下:算法核⼼:1int main()2{3for(i=0; i<n; i++)4x[i]=初始近似根;5do6{7k=k+1;8for(i=0; i<n; i++)9y[i]=x[i];10for(i=0; i<n; i++)11x[i]=gi(X); //按特定的⽅程计算新的近似根12c=0;13for(i=0; i<n; i++)14c=c+fabs(y[i]-x[i]);//c要每次重新设初值为015}while(c>eps and k<maxn );16for(i=0; i<n; i++)17print("变量的近似根是",x[i]);18}选取初始向量精确度为1e-8,迭代次数为100求解代码如下:1#include<iostream>2#include<cstdio>3#include<cstring>4#include<cmath>5#define eps 1e-86using namespace std;7const int maxn=100;8double x[10],y[10];9int main()10{11for(int i=1;i<=4;i++)12x[i]=0;13int cnt=0;14double c=0;15do{16for(int i=1;i<=4;i++)17y[i]=x[i];18for(int i=1;i<=4;i++)19{20x[1]=(6+x[2]-2*x[3])/10;21x[2]=(25+x[1]+x[3]-3*x[4])/11;22x[3]=(-11-2*x[1]+x[2]+x[4])/10;23x[4]=(15-3*x[2]+x[3])/8;24}25c=0;26for(int i=1;i<=4;i++)27c+=(fabs(y[i]-x[i]));28}while(c>eps&&cnt<maxn);29for(int i=1;i<=4;i++)30printf("x%d = %.4lf\n",i,x[i]);31}运⾏结果如下:迭代法求解⽅程的过程是多样化的,⽐如⼆分逼近法求解,⽜顿迭代法等。
第7章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设 0为给定精 度要求,试确定分半次 数k 使
x* xk
ba 2k
由 于2k , 两 边 取 对 数 , 即 得
ba
k ln(b a) ln
ln 2
数值分析
18/47
§例1: 5.用2 二二分分法 求 法x3 4x2 10 0在[1,2]内 的 根 ,
要 求 绝 对 误 差 不 超 过1 102。 2
第七章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数值分析
本章内容
§7.1 方程求根与二分法 §7.2 不动点迭代及其收敛性 §7.4 牛顿法 §7.5 弦截法
数值分析
2/47
本章要求
1. 掌握二分法基本原理,掌握二分法的算法 流程;
2. 掌握理解单点迭代的基本思想,掌握迭代 的收敛条件;
3. 掌握Newton迭代的建立及几何意义,了解 Newton迭代的收敛性;
27/47
§ 7.2 不动点迭代法及其收敛性
不动点迭代的几个重要问题: 1、迭代格式的构造; 2、初值的选取; 3、敛散性的判断;☆ 4、收敛速度的判断。
数值分析
28/47
§ 7.2 不动点迭代法及其收敛性
三.压缩映射原理(整体收敛性)
考虑方程x g( x), g( x) C[a, b], 若
则f (x)=0在[a, b]内必有一根。
二. 过程
将区间对分,判别f (x)的符号,逐步缩小有根区 间。
数值分析
14/47
§7.1.2 二分法
三. 方法
取xmid=0.5*(a+b)
若f(xmid) < (预先给定的精度),则xmid即为根。
否则,若f (a)*f (xmid)<0,则取a1=a,b1=xmid 若f (a)*f (xmid)>0,则取a1=xmid,b1=b 此时有根区间缩小为[a1, b1],区间长度为 b1-a1=0.5*(b-a)
2.2 迭代法

首先用归纳假设证明如下不等式
| x* xk | Lk | x* x1 |
38
当k=1时 x x1 L x x0 ,已证成立。
k 1 x x L x x0 成立,可得 假设 k 1
不动点迭代的几何解释 y=f(x)=x y=g(x)
38
不动点判定定理
设g是一连续函数,且 { pn } 是由不动点迭代 n 0
生成的序列。若 lim pn p ,则p是g(x)的不动点
n
pn 1 p pn p ,则 lim 证:lim n n
g ( p ) g (lim pn ) lim g( pn ) lim pn1 p
1 1 x xk x k 1 x k ( x k ) ( x k 1 ) 1 L 1 L L Lk x k x k 1 x1 x0 1 L 1 L
L越小,收敛越快
38
不动点迭代的图形解释
一般来说从 f ( x ) 0 , 构造 ( x )不止一种,有的
38
由介值定理,存在 x [a , b] 使 f ( x ) 0
即
x ( x ).
②设方程 x ( x ) 还有一根 , 即 a (a ). 则由微分中值定理有
x ( x ) ( ) ( )( x ) L x
x4 2x 2 x 3 0 x 2 ( x)
x 4 1
x 3 ( x) x4 2x2 3
(其中第二式 x4 2 x 2 1=x 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等号成立,则表示a是根或者b是根,[a,b]上已有根存在了, 若等号成立,则表示a是根或者b是根,[a,b]上已有根存在了,对于 上已有根存在了 一般情况,由根的存在定理 由根的存在定理, 一般情况 由根的存在定理, h( x) = 0在 [a , b] 上至少存在一个根 x*, 即x = g(x) 在[a,b]上至少存在一个根 x*, 即 h( x* ) = g( x* ) − x* = 0. [a,b]上至少存在一个根 * * * * * 设 [a,b]上另一根 上另一根, 下证唯一性, y 为 x = g(x)在[a,b]上另一根,则 y = g( y ),x = g(x ), 下证唯一性, y* − x* = g( y* ) − g( x* ) ≤ L y* − x*, ∴ y * = x *。 从而 20 由条件(1)知 { xk } 适定的,另外 适定的, 由条件(1)知
定理3 (压缩不动点定理或压缩映象定理) 若迭代函数g(x)满足 定理3 压缩不动点定理或压缩映象定理) 若迭代函数g(x)满足 g(x) (1) g( x ) ∈ [a , b], ∀x ∈ [a , b] (3.3) ( 2)∃0 < L < 1, 使∀x′, x′′ ∈[a, b] 有g( x′) − g( x′′) ≤ L x′ − x′′ (3.4)
k →∞
k ←∞
即 x * 是 ( 3 . 2 )的解 。g(x)把定义域的每个 映成了 把定义域的每个x 把定义域的每个 映成了g(x),因此 ( 3 .2 ) , 的不动点。 的解也称 g ( x ) 的不动点。 也可理解成: 是映射, 也可理解成:g(x ) 是映射,若 x* 满足 x* = g( x* ), 则 x * 称为 g ( x )的不动点。 的不动点。 适定是收敛必要条件 即不适定则一定不收敛 必要条件, 适定则一定不收敛。 注: 适定是收敛必要条件,即不适定则一定不收敛。
a ≤ x ≤b
x ∈[ a , b ]
邻近讨论, 因此有局部收敛定理4 实际计算中往往只在根 x 邻近讨论, 因此有局部收敛定理4: 若 ( 定理4 局部收敛定理) 定理4 局部收敛定理) g ( x ) 在不动点 x * 的 δ 邻域满足 ∀x ∈ [ x* − δ , x* + δ ], 有 g ( x ) − g ( x * ) ≤ L x − x * ,( 3 . 7 ) 0 < L < 1, * ∀x0 ∈ [ x* − δ , x* + δ ], 由 xk +1 = g( xk ) 产生的序列{ x k } 收敛于 x , 则 x* − xk ≤ Lk x* − x0 , k = 0,1,⋯. ( 3 .8 ) 且有误差估计: 且有误差估计: 证明: 证明:∀k ≥ 1, x* − xk = g( x* ) − g( xk −1 ) ≤ L x* − xk −1 ∴ x* − x1 ≤ L x* − x0 ≤ Lδ < δ,
0
1 Lk ( 30 有误差估计 : x * − xk ≤ xk + 1 − xk ≤ x1 − x0 ; 3.5 ) 1− L 1− L * x − xk + 1 0 * 4 若g′( x )存在, 则 lim * = g′( x* ) k →∞ x − x k (3.4) g( x′) − g( x′′) ≤ L x′ − x′′ * g(x ) g(xk ) 证明: 证明:
几何意义 x=g(x)的根 求x=g(x)的根
⇔ 求
0 < g′(x*) <1 y
p0
p1
p2
y=x
y = g ( x)
y
− 1 < g ′( x ) < 0
*
p0
p2
→
xk → x* ⇔ 迭代法收敛 ←
xx*p1来自y=xy = g(x)
* 0 x 0 x1 x 2 x
g ′( x ) > 1
*
h(a ) = g(a ) − a ≥ 0, h(b) = g(b) − b ≤ 0,
x* − xk +1 = g( x* ) − g( xk ) ≤ L x* − xk , k = 0,1,⋯, * ⇒ x* − xk ≤ Lk x* − x0 → 0, ∴ lim x k = x 。 k→∞
k →∞
1 0 x = g ( x ) 在 [ a , b ]内有唯一解 x *; 则 0 2 对∀xo ∈ [a , b]由xk + 1 = g( xk )得到的{ xk } ⊂ [a , b], 且 lim xk = x *; k →∞ 0 证明:1 作 h( x ) = g ( x ) − x ,由(1), 得 h( x ) ∈ C [a , b ], 且 证明:
问题: 由g ( x k ) = x k + 1 , 求 x k + 1,然而 x k 是否是g(x)定义域上的值? 问题: 是否是g(x)定义域上的值? g(x)定义域上的值 定义4 保持有界, 且全在g(x)定义域内, g(x)定义域内 定义4 若迭代序列 { x k } 保持有界, 且全在g(x)定义域内,则 lim xk = x* . 则简单迭代 简单迭代法(3.2)称为适定 (3.2)称为适定的 若进一步有 k → ∞ 简单迭代法(3.2)称为适定的; 称为收敛 法(3.2)称为收敛的。 称为收敛的 迭代公式 x k + 1 = g ( x k ), k = 0,1,⋯ ( 3 . 2 ) 当迭代(3.2)收敛时, 又是g(x)的连续点, g(x)的连续点 当迭代(3.2)收敛时,极限点 x * 又是g(x)的连续点,则 (3.2)收敛时 * = g( lim xk ) = g( x * ) x = limxk +1 = lim g ( xk ) k →∞
x* − xk ≤ x* − xk +1 + xk +1 − xk ≤ L x* − xk + xk +1 − xk 3 ∀ k ≥ 0, 1 * xk+1 − xk . (3.4) ∴ x − xk ≤ 1− L xk +1 − xk = g( xk ) − g( xk −1 ) ≤ L xk − xk −1 ≤ ⋯ ≤ Lk x1 − x0 , 又 Lk ∴ x* − xk ≤ x1 − x0 . 导数的定义) 1− L (导数的定义) * * x − xk +1 g( x ) − g( xk ) 0 lim * = lim = g′( x* ). 4 k # * k →∞ →∞ x − x x − xk k 注: 从定理的结论3知,L越小收敛越快,L叫做渐进收敛因子。 (1)从定理的结论 越小收敛越快, 叫做渐进收敛因子 渐进收敛因子。 (1)从定理的结论3
§3 解x=g(x)的简单迭代法 x=g(x)的简单迭代法
3.1 简单迭代法公式
问题: f(x)实函数 实函数. f(x)=0的近似值 的近似值。 问题: f(x)实函数.求f(x)=0的近似值。 基本思想方法: 基本思想方法: ( 3 .1 ) x = g( x ) (1)先将f(x)=0化为等价方程 (1)先将f(x)=0化为等价方程 先将f(x)=0 (2) 从某 x 0 出发,作序列 { x k } : 出发, 初始近似 x = g ( x ), k = 0,1,⋯ 迭代公式) (迭代公式) ( 3 . 2 ) k +1 k k+1次近似 次 f(x)=0的根 的根。 若 { x k } 收敛于 x* 且 g ( x ) 连续,则 x * 是f(x)=0的根。 连续, 称 (3.2)式称为简单迭代法或单点迭代法或单步迭代法。 g(x)称 (3.2)式称为简单迭代法或单点迭代法或单步迭代法。 式称为简单迭代法 迭代函数。 为迭代函数。 说明: f(x)=0化成等价方程x=g(x)的化法有很多种 化成等价方程x=g(x)的化法有很多种。 说明: 由f(x)=0化成等价方程x=g(x)的化法有很多种。 讨论的问题: 如何选取迭代函数g(x)? 迭代函数g(x) 讨论的问题: (1) 如何选取迭代函数g(x)? g(x)满足什么条件 迭代序列收敛?收敛速度是多少? 满足什么条件, (2) g(x)满足什么条件,迭代序列收敛?收敛速度是多少? 如何加速迭代序列的收敛速度 迭代序列的收敛速度? (3) 如何加速迭代序列的收敛速度?
分析: 结论(1) (1)中 有唯一根,因此想到根的存在性定理, 分析: 结论(1)中 x = g(x)有唯一根,因此想到根的存在性定理, 连续条件。 (3.4)实际是 (3.4)实际是Lip .z .连续条件。
1 0 x = g ( x ) 在 [ a , b ]内有唯一解 x *; 20 对∀xo ∈ [a , b]由xk + 1 = g( xk )得到的{ xk } ⊂ [a , b], 且 lim xk = x *; k →∞ 1 Lk 0 * ( 3 有误差估计 : x − xk ≤ xk + 1 − xk ≤ x1 − x0 ; 3.5 ) 1− L 1− L x * − xk + 1 收敛程度) (收敛程度) 0 ′( x* )存在, 则 lim * ′( x* ) 4 若g =g 收敛速度) (收敛速度) k →∞ x − x k
注: 1 3 3 3 ′( x) = x2在 −1 1] (2)定理 不是必要条件, 定理3 [ , (2)定理3不是必要条件,如 x − 2x = 0 ⇔ x = x ⇒ g 2 2 是解, 只要 x0 取在0 上不满足定理3的条件( ),实际上 取在0 上不满足定理3的条件(2),实际上 x = 0 是解, 可以满足。 附近, (-1 附近,把(-1,1)缩小使 g′( x ) ≤ L < 1可以满足。 3.4)式的条件较难验证,常采用导数来代替。即有推论1 (3.4)式的条件较难验证,常采用导数来代替。即有推论1 : 3.4) 推论1 定理3 推论1 定理3 中(3.4)可用下式替代 max g ′( x ) ≤ L < 1 ( 3.4)′ 证明: 证明: 只证 (3.4)′ ⇒ (3.4), 因 ∀x′, x′′ ∈ [a , b], g( x′) − g( x′′) ≤ g′(ξ ) x′ − x′′ ≤ max g′( x ) x′ − x′′ ≤ L x′ − x′′ . # 思考: 思考:3.4)′不成立时结论是否成立 ? 不一定 ( 因此该推论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若 ( 3 . 4 )′ 不成立时,则 因此该推论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不成立时 则 需要判断(3.4) (3.4)。 需要判断(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