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整理版]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整理版]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2c9e1ac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1.png)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人的解放问题无疑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是马克思毕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
马克思自然观从属于马克思哲学,其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论述也是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的。
因而,从人的解放视角进行审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开始探索人的解放问题,在中后期进入经济学研究后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劳动的解放,并通过对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劳动所承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从社会解放的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解放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一、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劳动的解放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的解放”是他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进行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
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之限度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将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做了原则区分:政治解放不以废除宗教为前提,也不以废除私有财产作为前提;而人的解放,不仅必须摧毁宗教的幻想,也必须首先摧毁资产阶级社会。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人的解放就一般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这两个方面的涵义,也即是说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中并利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既然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无疑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思考就不是仅仅局限于哲学的层面,而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本身寻求人的解放之道。
为此,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批判中,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解放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人的劳动解放问题,并从劳动解放的阐发中对人的解放的涵义、道路和社会条件等作出规律性的揭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概念对人的解放的理论内涵展开了分析。
异化劳动使人在劳动中把自己异化为与人的类本质对立的“非人”,本来人为了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而生活,然而生活却成了目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手段,劳动者为了生活就要把生命活动当作手段。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二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意义。
1.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要求我们,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以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和制约性为前提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8]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才会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自然的报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9]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能动的存在,而且也是受动的存在。
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
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对于主体的能动性既不能过分膨胀,也不能完全消解,必须强调能动和受动、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
2.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自然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
与抽象自然观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去孤立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马克思紧密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中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两种关系互为中介、互相制约。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蕴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蕴作者:刘日明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02期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是“对象性的活动”原理,并以此为根据,瓦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抽象的对立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初关系。
同时,马克思把社会历史的向度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了自然和历史的非思辨统一。
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界的复活”统一起来,深入到现代世界的本质中而展开了对现代性生产的批判。
马克思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的现代社会批判,既与自然生态问题上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划清了界限,又与自然生态问题上的伦理批判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自然;政治;对象性的活动;现代性生产D09.1A006507马克思存在论基础上的自然概念,真正触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在“对象性的活动”或“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基础上,建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现实的、原初的关系。
这种自然观,要求用社会历史、政治的眼光看待自然问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社会改造的历史性实践,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界的复活统一起来,对既敌视人又敌视自然的现代性生产进行了历史的批判,从而为当代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马克思存在论基础上的自然概念“自然”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此种关系来谈论“自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这一问题是以近代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言说的,并在“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对立形式中表现出来。
此种言说方式和表现形式在黑格尔哲学中最为明显和完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黑格尔哲学就是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并借助于思辨辩证法来扬弃和克服人与自然之间抽象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矛盾的逻辑的、思辨的和解。
就此而言,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概述和评价是值得重视的。
马克思说道:“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浅论马克思自然观

浅论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是19世纪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对于自然观的思考对于后来的社会主义和生态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自然是生产和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
本篇文章将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出发,分析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自然物质就是生产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自然的重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对于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所探讨,他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且处于自然界之中。
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观基于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列宁主义经济学中,从宏观上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因素,深刻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紧密性,以及发展经济活动的一定限度。
他强调了人类为自身的生态环境发展和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有限的自然资源集合,而这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是尤为明显的。
马克思自然观的意义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重视自然环保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互相依存性和相互作用性,以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任何工作之一,这对于当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式。
2.认识经济发展的有限性马克思自然观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
马克思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的约束。
这种经济发展的有限性在当代已经得到证明,人类在经济发展同时必须考虑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不加以限制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环境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3.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自然观对于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探讨的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之前,自然观大致经历了古希腊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的阶段。
古希腊自然观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希腊哲学家总是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具有统一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自然界、整个世界在希腊哲学家那里虽然不是从整体上,而仅仅是直接的直观的观察结果,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但是其进步意义在于,其观点是建立在发展而不是僵化的基础上的,这就为以后正确地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哥白尼为首的科学家开始向教会的权威挑战。
但是这个时期自然观的整体特征是自然界的不变性。
不管自然界是怎样出现的,一旦出现就会是永恒不变、僵化的东西,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
近代机械自然观则是运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在力学规律支配下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的动力,导致了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最终导致了神秘主义。
直到1755年康德学说的出现,打破了第一推动力的禁锢,这时的自然观验证了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处在不断地流动和无休止地变化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了前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在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了区别于前人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区别于唯心主义,坚持“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与客观性;区别于旧的唯物主义,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并加上社会历史的自然观,最终建立起了科学的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中。
一方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一切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
自在自然是人类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自然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摘要: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对马克思在关于人道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有所感悟,在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背景试图探讨生态以及当下自然观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应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观。
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道;自然关系;异化;生态互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谈到了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只是淡淡着墨几笔,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当然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也有谈到他关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看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手稿》的理解,来论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稿》中关于生态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第三个笔记本当中着墨较多的写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地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地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1]83这段话最能表达马克思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生存的,当然马克思是首先承认并肯定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这一前提之下,认为人,社会与自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整篇文章看,马克思否定了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观点,即,把自然看作脱离了人的纯粹的自然界,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当中马克思说道“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
我们同时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1]105从这里我们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把自然看作“天然的自然”与“人化的自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然界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的统一,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相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摘要: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
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
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
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复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①。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复活”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过程,生态问题即社会问题、人的问题。
循着这样的思路,马克思走上了探求“复活”自然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为我们求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一、自然“复活”的逻辑前提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对古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的超越,不仅从观念上宣告了“自然之死”,而且从实践上造成了“自然之死”。
有机论自然观坚持“物活论”的观点,古希腊人相信: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②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对“物活论”思想的颠覆,由此,自然被宣布为一种没有生命的“机械”。
美国女性生态主义者麦茜特把机械论自然观对有机论自然观的取代称之为“自然之死”。
③从有机论自然观到机械论自然观再到马克思实践论的自然观,经历了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提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时,其前提预设是:自然已经死亡了。
”④而“自然之死”的逻辑前提则是“自然之生”。
那么,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就成为解决自然“复活”问题的关键。
对麦茜特而言,“自然之生”指的是有机论自然观的统治,“自然之死”指的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胜利。
她认为:“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
”⑤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观远远超越了有机论和机械论。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的呢?马克思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
”⑥“紧张”、“痛苦”是生命活力的象征,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紧张”、“痛苦”。
马克思把精神的属性归置于物质,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超越有机论的自然观。
因此,如果把自然物质的精神特征、生命活力理解为“自然之生”,那便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误读。
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自然是抽象的“无”,现实的自然是人化自然。
自然之生死指的是人化自然之生死。
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马克思承认天然自然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但同时又强调天然自然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⑧天然自然是非对象性的抽象的自然,人化自然是对象性的现实的自然,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⑨。
正是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创造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生产实践在赋予自然以生命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重生。
自然的人化过程本质上是在劳动基础上自然的“活化”过程,劳动赋予了自然以人的生命活力,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的外在本质。
人化自然具体表现为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一方面,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的结合是自然“复活”的前提。
马克思说:“当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时,它们本身又复活了。
”⑩“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这些过去劳动过程的产品仿佛复活了。
”B11“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纺纱、织布、打铁,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
”B12可见,自然的“复活”表现在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成为人生命的延伸。
在这里,自然“复活”的前提是“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不是劳动者“活”的条件,而是埋葬劳动者的“墓穴”。
另一方面,作为生活资料的人化自然,当被人们所享用和消费的时候,恰恰表现为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独占,使他们垄断了生活资料的分配权。
马克思把“自然之生死”问题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提出了人化自然范畴。
人化自然作为物化的劳动,从其本身的自然存在状态来看,是没有生命的。
人化自然是人类生产劳动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乃是“自然之生”;当人化自然不能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即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则构成了“自然之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分析了“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使人变成了非人,即劳动者变成了牛马,资本家变成了寄生虫。
异化劳动所创造的人化自然即私有财产,不仅不能表现和确定人的本质,反而成为一种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压迫和剥削劳动者。
因此,马克思宣告了人化自然的死亡,也即宣告了私有财产的死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死亡。
为了拯救死亡的自然,就要“复活”自然,而“复活”自然则必须扬弃私有财产。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B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了“物质变换”范畴,强调实现自然的“复活”必须要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28劳动不仅激发出人类自身“沉睡着的潜力”,而且拯救了天然物质“沉睡着的潜力”。
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是一种自然必然性。
然而,物质变换必须“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B29才能进行。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物质变换过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B30,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生态危机即自然的病态和死亡。
马克思认为,要弥补和修复物质变换的“裂缝”,拯救和“复活”自然,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人类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
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B31。
物质变换的范围和程度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物质变换的效率和频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但是,这并不是造成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源,也不是自然的病态和死亡的原因。
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根源在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方式。
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组织方式,才能做到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自觉实现对物质变换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B32只有当人类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并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的时候,人类才能拯救自己和“复活”自然,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注释①⑦B13B16B19B20B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128、120、128、122、122、97页。
②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③⑤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曹孟勤:《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⑧⑨B24B25B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0、48、33、83、84页。
⑩B17B29B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0、393、24、97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B12B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201—202页。
B14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
B15张志扬:《偶在论》,三联书店,2000年,第2页。
B18罗骞:《人的解放与自然的全面复活——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生态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B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
B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75页。
B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B30B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6、926—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