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生命周期选择的指南

02生命周期选择的指南
02生命周期选择的指南

目录

1。项目的 (2)

2。范围 (2)

3。义务 (2)

4。工作程序 (2)

4。1个公司定义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2)

4。2软件学生救期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2)

4.2.1瀑布模型选择标准 (2)

4.2.2增量模型选择标准 (2)

4.2.3快速原型选择标准 (3)

4.3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3)

4.3.1瀑布模型 (3)

4.3.2增量模型 (4)

4.3.3快速原型制作模型 (4)

4.4各个阶段的任务,活动,工作产品和质量控制 (6)

4.4.1标准 (6)

4.5软件生命周期定制指南 (8)

4.5.1裁缝指南 (8)

5,参考 (9)

1。目的

指导项目团队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的阶段选择适合项目特征的生命周期,并能够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定义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

2.面积

此过程适用于新开发的软件项目。

3.责任

软件项目经理负责根据项目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生命周期。

4.工作程序

4.1公司定义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软件项目特征的标识和所选的软件开发模型。公司计划推荐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如下:

1.瀑布模型

2.增量模型

3.快速原型模型

4.2软件学生救期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定义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项目计划的基本点,也是标准化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定义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时,应首先根据每个项目的特征和选择标准从此规范中选择合适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然后定制适用于该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定义。。

4.2.1瀑布模型选择标准

1.用户一开始就给出了明确的需求,并且需求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改变或很少改变;

2.分析设计人员熟悉应用领域;

3.低风险项目(熟悉目标和发展环境);

4.用户应用环境稳定;

5.用户除要求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

6.用户接受该程序的运行版本只能在项目的后期开发阶段获得。

4.2.2增量模型选择标准

1、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用户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

2、客户分阶段接受交货;

3.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或难以完全掌握;

4.中或高风险项目(太紧的项目,可以分阶段提交,或者不熟悉系统目标和开发环境的项

目);

5.用户需要参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6.使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或第四代语言。

4.2.3快速原型选择标准

1、用户定义了软件的总体目标,但无法确定详细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要求

2、开发人员无法确定算法的有效性,操作系统的适应性或人机交互的形式;

3、分析和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

4.高风险项目;

4. 3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需求阶段,计划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和交付阶段。

4.3.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规定,每个关键的软件工程活动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相互连接和逐渐下降的固定序列,就像瀑布一样。当在某个阶段发现上游缺陷时,可以通过回顾来消除或改善它们。

4.3.2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遵循增量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将瀑布模型的基本组件与原型模型的迭代

功能结合在一起。软件产品被实现为一组增量,每个线性序列产生一个可释放的增量,每个增量释放一个可操作的产品。

4.3.3快速原型制作模型

原型模型从需求收集开始。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定义软件的总体目标,并在确定已知需求后进行快速设计,从而建立原型(原型不能作为正式产品发布或交付),然后进一步完善。优化要开发的软件,并逐步调整原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整个过程是迭代的。

快速成型

4.4每个阶段的任务,活动,工作产品和质量控制

4.4.1标准类型

*表示受控和强制选项。在某个阶段控制文档时,将在后续阶段进行控制。

小号代表阶段

?代表任务

问代表质量保证活动

P拟生产的代表作品

[R代表工作记录

4.5软件生命周期定制指南

本文档中推荐的三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针对近年来已出现或将要出现在公司中的软件项目的类型定义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两个软件项目完全相同。在组织中’的政策,程序,业务目标,获取方法和策略,项目规模和复杂性,系统要求,采用的开发方法,技术和开发环境以及项目团队,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获取,开发以及运行和维护。因此,当每个项目使用此标准时,都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其进行定制。

但是,在裁剪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阶段收敛的原则:

量身定制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应相互联系。一个阶段的里程碑工作是下一阶段的输入。不要从需求阶段开始,跳过分析和设计阶段,而直接进入编码实现阶段。

2)合理性原则:

每个生命周期阶段中列出的活动,工作和质量控制点都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合理地增加或合并。对于某些大型项目,可以为子项目,子工作产品或子活动添加一些质量控制点;对于小型项目或功能点较少的项目,可以适当组合一些质量控制点,但是计划必须说明合并的原因。

3)可视化原理:

任务,活动,工作产品和质量控制点必须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中明确列出。

查看具体切割步骤4.5.1裁缝准则。

4.5.1裁缝准则

最好针对特定项目或合同进行定制。

4.5.1.1生命周期阶段的拦截

选择了生命周期模型之后,可以考虑项目的特征,生命周期模型,源输入和最终输出来拦截一个或多个相邻阶段。例如,选择瀑布模型。交付软件项目可以拦截需求定义,计划,设计,实施和测试的五个相邻阶段。

4.5.1.2生命周期阶段的合并和细分

对于截获的两个相邻阶段,对于某些小型项目,可以将两个相邻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例如,瀑布模型中的设计和实现阶段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相反,对于大型项目,一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例如,瀑布模型的设计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轮廓设计和详细设计。但是,对于合并阶段,应解释原因。

4.5.1.3任务定制

在此标准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中都列出了建议的任务(活动),其中一些是强制性的(带有*),有些是可选的。对于强制选项,如果未选择,则应说明原因。如有必要,还可以添加一些未在本标准中列出的任务,例如培训,外包,外包软件,现场安装,数据准备等。

4.5.1.4切割工作产品

在本标准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中列出了许多推荐的工作产品和记录。有些是必需的(带有*),有些是可选的。对于强制选项,如果未选择,则应说明原因。如有必要,还可以添加一些本标准中不推荐的工作产品,例如培训计划,外包合同等。

对于小型项目,可以将一些工作产品,开发文档和管理文档进行合并。

4.5.1.5里程碑

里程碑的主要目的是标记计划的事件和进度。每个阶段至少选择一个,以显示一个阶段的完成,但是当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较长时,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些小的里程碑。应对里程碑进行相应的检查或正式审查。

5参考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一、概述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通俗说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遵循的模式,即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和项目开发过程有非常紧密关系,它是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出来适合于不同项目使用的经典、有效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划分任务,依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 选用恰当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进行软件开发,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项目管理难度;缩短开发进度;便于项目状态跟踪;为过程改进和度量提供基线;改善组织级的过程弱势,提高过程能力成熟度级别。 为了便于分类汇总和统计各种生命周期模型的指标和数据,结合公司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我们选择了常用的几种基本模型进行了描述,项目开发小组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可以根据模型的适用前提、优缺点和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并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参加评审。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常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等。 以上所提到的件生命周期模型病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一种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都有所应用。只要选择了最适合的,并按照此模型的流程来开发软件,都会取得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模型,项目实施中有四项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活动都会出现在项目过程中。这也是最重要的四项活动,其他的活动其实都是为这些活动服务的,不管是配置管理、风险管理,还是评审等等。 以下对各种常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设计思想、WBS划分(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工作分解结构)、优缺点、使用范围进行分析。

CMMI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解读

编码:SHZIM-O-OPD-P02 xxx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更改控制页

目录 1目的 (1) 2范围 (1) 3模型介绍 (1) 3.1瀑布模型 (1) 3.1.1模型说明 (1) 3.1.2模型分析 (1) 3.2迭代模型 (2) 3.2.1模型说明 (2) 3.2.2模型分析 (3) 3.3快速原型模型 (3) 3.3.1模型说明 (3) 3.3.2模型分析 (4) 3.4精简模型 (4) 3.4.1模型说明 (4) 3.4.2模型分析 (5) 3.5V模型 (6) 3.5.1模型说明 (6) 3.5.2模型分析 (6) 4模型选择 (8) 4.1模型选择原则 (8) 4.2项目分类 (8) 4.3模型选择指南 (9)

1目的 描述适合公司现状、可供项目选择的组织级生命周期模型。 2范围 公司所有软件项目。 3模型介绍 3.1瀑布模型 3.1.1模型说明 图1 瀑布模型 对于需求比较明确的项目,可以使用瀑布模型进行项目开发,每个阶段的输入都是依靠上一个阶段的输出,每个阶段内都需要完成与最终产品相关的所有工作。 3.1.2模型分析 优点:

1.可以明确划分项目的各个阶段,便于管理; 2.项目成员只需要在被安排的阶段开展项目工作,不需要全程参与; 3.阶段工作内容清晰,降低了开发难度。 缺点: 1.对项目的启动条件要求较高; 2.若出现需求不明确或设计开发技术瓶颈,将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工作启动; 3.最终产品提交给用户确认的时间比较晚,存在一定的风险。 3.1.3模型参照 参见《瀑布模型》。 3.2迭代模型 3.2.1模型说明 图2 迭代模型 通常有许多项目不能在需求开发阶段提供准确的需求,对于这样的项目,可以选择迭代开发模型,将能够确定的需求分析确定下来。之后便可以对这部分确定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整个项目可以进行多次迭代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迭代的起点从需求开发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但是有时候也可能出现从设计或编码阶段安排新的迭代过程。

生命周期模型描述-模板1

XXX有限公司 生命周期模型描述

目录 1简介 ....................................................................................................................................................................... I 目的 ........................................................................................................................................................................... I 适用范围 ................................................................................................................................................................... I 术语表 ....................................................................................................................................................................... I 2过程概述 ............................................................................................................................................................. II 3生命周期模型描述 ............................................................................................................................................. II 3.1V字模型............................................................................................................................................................ II 3.1.1概述 ............................................................................................................................................................ II 3.1.2阶段定义 ................................................................................................................................................... III 3.1.3适用情况 ................................................................................................................................................... III 3.1.4优点 ........................................................................................................................................................... IV 3.1.5缺点 ........................................................................................................................................................... IV 3.1.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IV 3.2中等简化V字模型.......................................................................................................................................... I V 3.2.1概述 ........................................................................................................................................................... IV 3.2.2阶段定义 ..................................................................................................................................................... V 3.2.3适用情况 ..................................................................................................................................................... V 3.2.4优点 ............................................................................................................................................................. V 3.2.5缺点 ............................................................................................................................................................. V 3.2.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V 3.3最简化V字模型............................................................................................................................................... V 3.3.1概述 ............................................................................................................................................................. V 3.3.2阶段定义 ................................................................................................................................................... VI 3.3.3适用情况 ................................................................................................................................................... VI 3.3.4优点 ........................................................................................................................................................... VI 3.3.5缺点 .......................................................................................................................................................... VII 3.3.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VII 3.4瀑布模型 ......................................................................................................................................................... V II

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汇总情况

1.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1.1基本概念 传统的设备管理(Equipment management)主要是指设备在役期间的运行维修管理,其出发点是设备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具有为保障设备稳定可靠运行而进行的维修管理的相关涵。包括设备资产的物质运动形态,即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拆换,体现出的是设备的物质运动状态。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更侧重于整个设备相关价值运动状态,其覆盖购置投资,折旧,维修支出,报废等一系列资产寿命周期的概念,其出发点是整个企业运营的经济性,具有为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而管理的涵,体现出的是资产的价值运动状态。 现代意义上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应该称为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Equipment-Asset life-cycle management)更为合适,它包含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从采购,(安装)使用,维修(轮换)报废等一系列过程,即包括设备管理,也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因此考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综合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1.2.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任务 以生产经营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产能最高的理想目标。

1.3.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三个阶段 (1. 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规划决策,计划,调研,购置,库存,直至安装调试,试运转的全部过程。 (1)采购期:在投资前期做好设备的能效分析,确认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 进而通过完善的采购方式,进行招标比价,在保证性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下进行最低成本购置。 (2)库存期:设备资产采购完成后,进入企业库存存放,属于库存管理的畴。

生命周期评价

第二章产品清洁生产 第一节生命生命周期评价的理念 生命周期评价的理念 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ife Cycle Analysis (一)定义 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通过识别和量化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评价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环境负荷,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评价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生产、运输分配、使用、维护和再使用、循环再生、以及处理处置。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输入、输出及潜在环境影响进行的综合评价。 美国环保局(EPA):通过对特定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对产品或活动进行整体评价的概念或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清单、影响和改进,是一个交互式发展的程序。 Procter & Gamble公司:显示产品制造商对其产品从设计到处置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荷承担责任的态度,是保证环境确实而不是虚假地得到改善的定量方法。 美国3M公司:在从制造到加工、处理乃至最终作为残留有害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检查如何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法。 (二)特点 全过程化 定量化 体现环境保护手段由简单、局部、粗放向复杂、全面、精细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分类 概念型LCA:定性的清单分析评估环境影响,不宜作为公众传播和市场促销的依据,但可以帮助决策人员认识哪些产品在环境影响方面具有竞争和优势。 简化型或速成型LCA:涉及全部生命周期,但仅限于简化的评价,着重主要的环境因素、潜在环境影响等,多用于内部评估和不要求提供正式报告的场合。 详细型LCA:包括目的和范围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解释4个阶段。 (四)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生命周期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发展起来的理论。当前生命周期评价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框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完善和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起源 生命周期评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展的一系列针对包装品的分析、评价,当时称为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REPA)。 标志:1969年美国中西部资源研究所(MRI)开展的可口可乐饮料包装瓶评价。 起源阶段的特征: (1)由工业企业发起,秘密进行,研究结果作为企业内部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可口可乐玻璃瓶转向塑料瓶。《SCIENCE》发表文章(1976年4月)。 (2)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产品包装品。 (3)采用能源分析方法。由于能源分析方法在当时已比较成熟,而且很多与产品有关的污染物排放显然与能源利用有关。 2、发展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全球性固体废弃物问题,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法(REPA)逐渐成为一种资源分析工具。 这时期的REPA着重于计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原材料消耗量。 发展阶段的特征: (1)政府积极支持和参与。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开始关注生命周期评价,要求工业企业对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全面的监测与分析。(2)案例发展缓慢,方法论研究兴起。REPA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论,分析所需的数据常常无法得到,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分析步骤,同类产品的评价程序和数据也不统一。这些都促进对评价方法的研究。 3、趋于成熟 80年代末以后,区域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普及以及可持续行动计划的兴起,促使大量的REPA研究重新开始。 REPA涉及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工业企业、产品消费者,但是使用REPA的目的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所分析的产品和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急需对REPA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统一。 1989年荷兰“国家居住、规划与环境部(VROM)”针对传统的“末端控制”环境政策,首次提出了制订面向产品的环境政策。提出了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要对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数据进行标准化。 1990年“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首次主持召开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在以后的几年里,SETAC主持和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对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 1993年SETAC根据在葡萄牙的一次学术会议的主要结论,出版了一本纲领性报告:“LCA纲要:实用指南”。该报告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提供了一个基本技术框架,成为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出现飞跃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生命周期评价在方法论上还不十分成熟。SETAC和ISO 积极促进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的国际标准化研究。 ISO14040标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已于1997年颁布,该标准体系目的是对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技术框架及实施步骤进行标准化。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些促进LCA的政策和法规,如“生态标志计划”、“生态管理与审计法规”、“包装及包装废物管理准则”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LCA案例,如日本已完成数十种产品的LCA,丹麦用3年时间对10种产品类型进行了LCA等。 1996年,第一份专门关注生命周期评价的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在CMMI的各种构件中,只有目标是必需的,实践是期望的,子实践是解释说明的。所以首先要满足模型里每个目标的要求,目标的达成是根据实践的执行情况来判断的,模型里给出的实践是可以替换的。只要能达成目标,采用什么实践都是可以的。 静态测试是相对于动态测试而言的,静态测试是不动态执行程序代码而寻找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评估程序的过程。相对于动态测试而言,静态测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为静态测试可以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早期就发现缺陷和问题,从而减少返工的成本。 对过程改进的一大疑虑是担心丧失灵活性。反对过程改进的人,总是拿“活学活用”当作挡箭牌,其实这几个字应该有次序的,即先学、后用、再活。 过程改进的目标是寻求制度和灵活的恰当平衡,其中制度乃是灵活之本。 丹明(Deming):“质量由满足需求的能力组成。” 左兰(Juran):“质量就是适于使用。” 克罗斯比(Ceosby):“质量意味着符合基于用户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 关于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最后的总结 1.在前期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瀑布模型或改进型的瀑布模型. 2.在用户无信息系统使用经验,需求分析人员技能不足情况下一定要借助原型. 3.在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多东西前面无法计划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和螺旋模型 4.在需求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模型 5.在资金和成本无法一次到位情况下可以采用增量模型,软件产品分多个版本进行发布 6.对于完全多个独立功能开发可以在需求阶段就分功能并行,但每个功能内都应该遵循瀑布模型 7.对于全新系统的开发必须在总体设计完成后再开始增量或并行. 8.对于编码人员经验较少情况下建议不要采用敏捷或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 9.增量,迭代和原型可以综合使用,但每一次增量或迭代都必须有明确的交付和出口准则.

OPD-3-11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 东南融通集团 2006年4月30日

作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文件编号:OPD-3-11 版本:B 修改记录

目录 1目的 (1) 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 (1) 2.1项目特征: (1)

1目的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的目的:就是指导项目组初步选择适用本项目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以便根据软件项目自身特点裁剪公司标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过程,用于定义软件项目过程PDSP。 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选择指南 这一节描述了项目的特性,这些特性被用来作为选择合适的LC模型的标准。共有11种特性。每一种规则都有一个对它是如何影响对模型的选择和它使用指导的描述。 在LONGTOP-TOSSP的项目中,总共有7种推荐的模型。两张表格详细描述了7种模型以及规则的合适值。 ●表格1按照正规性递减的顺序提供了基本的瀑布模型–标准V 瀑布, 4阶段V 瀑布和3 阶段V 瀑布。 ●表格2包括了大部。 ●表格3提供了标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项目特性的总结。 ●在表格4中列出了一个真实项目对生命周期选择的例子来说明对表格3的使用。 ●使用这节为你的项目选择和简短列出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使用项目的特征和给出的值来 作为指导。项目的适应性矩阵或记录计划(POR)可以影响对合适LC的最终选择。同其他在PDSP中规定的选择模型的规则一起,捕获你的项目的特征以及生命周期的选择。在LONGTOP-TOSSP中,这个数据被周期性地用来对特征作重新校准。 ●利用下一节所详细描述的模型,有适应或裁剪地最终选出最合适的模型。 2.1 项目特征: 工作量: 这指示了完成项目所估计的规模/单位工作量。一般来说,高工作量需要更严格和正规的LC模型。 大: 工作量> 30 工程月(EM) 中: 工作量在15-30 EM之间 小: 工作量在6-15 EM之间 非常小: 工作量< 6 EM 代码规模/交付的源文件说明: 这指示了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对此的实际指导是从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使用的正式的规模估计技术发展而来。利用了复杂度和工作量来替换。 团队规模: 这指示了依据人员数量的团队规模。一般来说,越是大的团队要使用越是严格和正规的LC模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改进的瀑布模型 虽然瀑布模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瀑布模型仍然是最展本的和最效的?种可供选择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要求软件开发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编码-> 测试的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可以定义明确的产出物和验证准则.瀑布模型在每?个阶段完成后都可以组织相关的评审和验证,只有在评审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由于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验证,瀑布模型要求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文档产出,对于严格的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不应该重叠,而应该是在评审通过,相关的产出物都己经基线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瀑布模型的优点仍然是可以保证整个软件产品较高的质量,保证缺陷能够捉前的被发现和解决. 采用瀑布模型可以保证系统在整体上的充分把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但对于前期需求不明确,而又很难短时间明确淸楚的项目则很难很好的利用瀑布模型.另外对于中小型的项目,需求设计和开发人员往往在项目开始后就会全部投入到项目中,而不是分阶段投入,因此采用瀑布模型会导致项目人力资源过多的闲置的情况,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往往会以进度约束而不选择瀑布模型,这往往是?个错误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个关键因素往往是概念需求阶段人力不足.冈此在概念需求阶段人力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在开发周期上并不会存在太人的差别.反而是很多项目对于迭代或嫩捷模型用不好,为了赶进度在前期需求不明确,没有经过?个总体的架构设计情况下就开始编码,后期出现大量的返工而严重影响进度. 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个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在RUP中也捉及到软件开发要以架构为核心.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系统会彼分为相关的f?系统和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间的接口都可以定义淸楚.在这种情况下,当模块B的详细设计做完成后往往就没有必妥等到其它模块的详细设计都妥完全作完才开始编码,冈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可以将系统分为多个模块并行开发,每个模块仍然遵循先设计和编码测试的瀑布模型思路.这是瀑布模型的?种最重要的改进思路,也可以说这是?种增量开发的模型.

生命周期模型及选择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及选择指南 Version 1.1 文档名称:ZD-MMI-Guidelines-生命周期及模型选择指南-V1.1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 目的和范围 (1) 2 生命周期可选模型简介 (1) 2.1 瀑布模型 (1) 2.1.1 标准瀑布模型 (1) 2.1.2 V模型 (3) 2.1.3 中等简化V字模型(V4模型) (5) 2.1.4 最简化V字模型(V3模型) (6) 2.2 原型模型 (8) 2.2.1 原型模型的形式 (8) 2.2.2 特点 (8) 2.2.3 缺点 (9) 2.2.4 适用项目 (9) 2.2.5 阶段划分 (9) 2.3 螺旋模型 (10) 2.3.1 特点 (10) 2.3.2 适用项目 (11) 2.3.3 阶段划分 (11) 2.4 增量模型 (11) 2.4.1 特点 (12) 2.4.2 适用项目 (12) 2.4.3 阶段划分 (12) 2.5 迭代模型 (13) 2.5.1 特点 (14) 2.5.2 适用情况 (15) 2.5.3 迭代分类 (15)

3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 (16) 3.1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特性指标 (16) 3.1.1 需求清晰性、完整性、稳定性 (16) 3.1.2 项目规模 (16) 3.1.3 项目类型 (17) 3.1.4 技术复杂度 (17) 3.1.5 可重用性 (18) 3.1.6 重用已有产品 (18) 3.2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决策参考 (18) 3.3 生命周期模型与特性指标对应关系 (19) 3.4 生命周期选择 (20) 附录:标准项目生命周期图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概述

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概念和起源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种评价产品、工艺或活动,从原材料采集,到产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用、维护和最终处置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有关的环境负荷的过程。它首先辨识和量化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以及环境释放,然后评价这些消耗和释放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辨识和评价减少这些影响的机会。 生命周期评价(LCA)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被称为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REPA)。作为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开始的标志是1969年由美国中西部资源研究所针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包装瓶进行的评价研究,该研究使可口可乐公司抛弃了过去长期使用的玻璃瓶,转而采用塑料瓶包装。随后,美国ILLIN0IS大学、富兰克林研究会、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居研究所以及欧洲、日本的一些研究机构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其它包装品的类似研究。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由工业企业发起,研究结果作为企业内部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1990年由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 ETAC)首次主持召开了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在该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概念。在以后的几年里,SETAC又主持和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对生命周期评价(LCA)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SETAC根据在葡萄牙的一次学术会议的主要结论,出版了一本纲领性报告“生命周期评价(LCA)纲要:实用指南”。该报告为LCA方法提供了一个基本技术框架,成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研究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 1993年SETAC在“生命周期评价纲要:实用指南”中将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改善评价,如图1所示。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对于一个软件的研制,从问题的提出,经过开发、使用、维护、修订,直到最后终止使用而被另一软件所取代,就像是一个生命体从孕育、出生、成长到最后消亡,软件的这个状态变化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life cycle)。软件生命周期的演化具有阶段性,依据一定的原则,可以把软件生命 周期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相邻的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每个阶段都以 其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本阶段工作的基础。软件生命周期的划分有助于软 件开发和管理人员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软件开发及其管理。软件开发的经 验表明,软件开发越到后期,改正前期开发工作的失误越困难,因此在软件开 发工作中应该对软件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给予充分认识,在前期工作不无分的前 提下不应过早地进入软件开发的下一阶段。依据不同的原则对软件生命周期的 划分也不同,《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中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8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 设计、实现(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 本书按照人们所习惯的粗分方法把上面8个阶段划分为计划、开发和维护3个 阶段,在概述其他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软件的开发过程。2.软件开发方 法在规定的投资规模和时间限制内,实现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是软件开 发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根据软件开发的特点,提出了多种软件开发 策略。通过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阐明从问题提出到最终软件实现,软件开发工 作过程的阶段性任务分解,并规定了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以及工作结果的 表达形式。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型有: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渐进模型(increamental model)、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智能模型(intelligent model)等。这里介绍其中的3种。(1)瀑市模型瀑市模型1970年由W.Royce提出,其开发过程 依照固定顺序进行,各阶段的任务与工作结果如图1所示。该模型严格规定各 阶段的任务,上一阶段任务输出作为下一阶段工作输入。此模型适合于用户需 求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严格的场合使用,其缺点是:由于任务 顺序固定,软件研制周期长,前一阶段工作中造成的差错越到后期越大,而且 纠正前期错误的代价高。图1瀑布型开发过程(2)渐进模型从一组简单的基本用户需求出发,首先建立一个满足基本要求的原型系统。通过测试和运行原型系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

目录 一、设备管理的现状 (3) 二、解决方案 (4) 三、技术特点 (8) 四、应用行业 (14) 4.1. 油田业 (15) 4.2. 医疗业 (16) 4.3. 铁路运输业 (18)

一、现状、问题 设备作为一个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如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在目前企业面临成本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无疑是帮助企业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设备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广大企业的重视,而企业如何对设备进行很好的管理也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健康与否的关键。 目前在的设备管理领域的软件产品有以下几类: 设备管理系统:管理设备台帐资料,日常巡视检修工作,故障处理等。 地理信息系统:将设备绘制到地图上,方便查询和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管理设备运行维护中的各种工程项目及进度。 自动化控制及调度系统:对自动化设备进行监视、控制等。 CAD等绘图软件:用来设计各种设备安装、施工图纸。 这些系统都是不同厂家开发的,有些企业已经全部上线实施了,有些企业只使用了一部分,信息化水平有高有底,系统之间只能进行简单的集成,使用起来不方便、功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且很容易产生系统间的数据不一致。 大多数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对设备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缺少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有效

工具,难以将设备信息、实时数据、图纸信息等进行统一管 理; ●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甚至一些离线的CAD、excel文档 中,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数据间一致性差; ●系统分散导致工作流程很难做到闭环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手 段支撑业务精细化管理; ●管理软件和自动化软件难以进行有效集成,设备的大量状态数 据无法进行有效利用; ●系统功能简单,以表单、流程、报表为主,缺乏可视化分析展 示手段,难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 ●现场工作缺乏技术支持手段,设备维护的大量工作要在现场进 行,传统设备管理软件只能运行在桌面电脑上,现场工作只 能事后人工补录到系统中,难以进行及时的监控,工作现场 也难以获取系统中有用的信息; 二、解决方案 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资产管理思想,以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目标,优化企业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设备采购、维修保养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到工程项目施工、项目移交、设备运行、最后到设备报废,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及文档完整版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及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软件开发,同任何事物一样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结束等阶段,称之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通常,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维护等。 1)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这个阶段主要确定软件开发的目标及其可行性,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解决问题需要的费用、资源、时间。要进行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制定项目开发计划。 该阶段产生的文档主要有可行性分析报告(一般很少需要)和项目开发计划。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明确软件系统要做什么,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数据、和界面等要求。 该阶段产生的文档有软件需求说明书。 3)设计 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明确软件系统由那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层次结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的功能,同时确定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 详细设计是对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地、结构化的过程描述,既该模块的控制结构或者说逻辑结构。 该阶段产生的文档有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接口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等。4)编码 编码就是把模块的控制结构转化为程序代码,该阶段需要编码规范。 5)测试 测试是为了保证软件质量,该阶段产生的文档主要有软件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软件测试报告。 6)发布与维护 发布就是完成软件开关并已开发的软件系统安装到客户的服务器上,维护是为客户提供培训、故障排除以及所需的软件升级。 该阶段产生的文档主要有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用户手册、应用软件清单、源代码清单、维护文档

02生命周期选择的指南

目录 1。项目的 (2) 2。范围 (2) 3。义务 (2) 4。工作程序 (2) 4。1个公司定义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2) 4。2软件学生救期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2) 4.2.1瀑布模型选择标准 (2) 4.2.2增量模型选择标准 (2) 4.2.3快速原型选择标准 (3) 4.3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3) 4.3.1瀑布模型 (3) 4.3.2增量模型 (4) 4.3.3快速原型制作模型 (4) 4.4各个阶段的任务,活动,工作产品和质量控制 (6) 4.4.1标准 (6) 4.5软件生命周期定制指南 (8) 4.5.1裁缝指南 (8) 5,参考 (9)

1。目的 指导项目团队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的阶段选择适合项目特征的生命周期,并能够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定义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 2.面积 此过程适用于新开发的软件项目。 3.责任 软件项目经理负责根据项目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生命周期。 4.工作程序 4.1公司定义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软件项目特征的标识和所选的软件开发模型。公司计划推荐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如下: 1.瀑布模型 2.增量模型 3.快速原型模型 4.2软件学生救期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定义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项目计划的基本点,也是标准化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定义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时,应首先根据每个项目的特征和选择标准从此规范中选择合适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然后定制适用于该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定义。。 4.2.1瀑布模型选择标准 1.用户一开始就给出了明确的需求,并且需求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改变或很少改变; 2.分析设计人员熟悉应用领域; 3.低风险项目(熟悉目标和发展环境); 4.用户应用环境稳定; 5.用户除要求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 6.用户接受该程序的运行版本只能在项目的后期开发阶段获得。 4.2.2增量模型选择标准 1、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用户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 2、客户分阶段接受交货; 3.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或难以完全掌握; 4.中或高风险项目(太紧的项目,可以分阶段提交,或者不熟悉系统目标和开发环境的项 目); 5.用户需要参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6.使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或第四代语言。

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需求说明书

博源集团 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需求说明书

第一章引言 1.1 编写目的 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集团现有ERP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此文件描述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功能需求,可作为系统设计人员、测试人员、用户等相关人员从事推广和使用的依据和输入。 1.2 编写背景 集团面对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资产,必须要能快速准确的获取相应资产的信息,才能方便快捷的进行管理,通过长久对博源集团计算机资产进行管理,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计算机资产数据信息不全面、真实,帐面资产和实际资产不符。 2、部分计算机资产改变使用人后未能及时更新信息,使资产与使用人不能正确地一一对应。 3、计算机资产报废及更新流程不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则及责任人。 4、调转人员的计算机资产(笔记本)未能做资产转移或留存导致部分资产流失。 5、企业间资产横向信息不透明,导致部分企业间的计算机资产不能调配,产生不必要的投资。 针对以上问题,借鉴设备管理思想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形成博源集团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通过集团ERP管理平台系统不

仅能将所有资产的信息在系统里面保存查询,更方便的是能将每个资产的基本信息以及其他附加信息都保存到系统里面来进行查询和写入。 1.3 管理目标 利用集团ERP系统实施计算机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实现如下目标: 1、利用集团ERP系统建立集团计算机资产信息管理共享平台,集中掌控计算机资产配置情况、资产使用状态,实现计算机资产的合理调配,降低资产闲置率,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2、实现对计算机资产运行及状态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处理,实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通过与集团ERP中的人力资源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的结合,保证计算机资产审批的真实性,权威性; 4、通过此方法的执行,可以将计算机资产的管理纳入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推进计算机资产标准化管理。 5、延伸应用,网络设备、服务器、打印机及正版化软件都可以应用此方法。 第二章系统需求 2.1 定义 博源集团计算机全生命周期:指计算机资产从采购(更新)、分配、使用、运行维护到最后报废的全生命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