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文学伴随人类的生活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这一概念指的是“语言的艺术”,其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等。
这篇论文通过对比中外文学的发展史、中外文学作品等来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与相通之处。
一、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最早是被用于记录宫廷档案,后在宋代唐朝期间通过广泛推出雕版印刷和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而在民间逐渐普及。
现代文学主要以白话文为主,文学家鲁迅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白话文的创始人。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追溯到晚清时期。
国家在那一时期经历着危机,知识分子们也纷纷开始寻求和尝试传统以外的解决方案。
他们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并深受其启发,至此打开了西方和中国之间的文化的窗口。
其中,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是最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环境下,在小说的写作热潮爆发,风格上,这个时期的小说同时显示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和西方的叙事方式的迹象。
在题材上,普遍关注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问题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包括吴沃尧,李伯元等。
二、以英国文学为例的西方文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文学,也被称为欧洲文学,指的是在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欧洲语言文学,许多不同的语言系统都被涵盖在其中。
西方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篇文章将以英国文学为例,进行中外文学间的对比和探讨。
英国文学的开山始祖是史诗贝奥武夫,创作于第8和11世纪初的英格兰,如今已经成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
文艺复兴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主要的戏剧和诗歌的作者是斯宾塞,莎士比亚,本琼森,约翰·多等人。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是讽刺文学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在约翰·德莱顿和亚历山大·蒲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18世纪也出现了首批英国小说作家,包括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以及亨利·菲尔丁。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生也不幸,其亲为仇
所算。”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
“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
人,即现在其书内。”
“作者必大不得时势”
“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
“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
4.期待传世 “言之不文,行而未远”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他写《史记》意在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期待得到世人理解。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传世”愿望就很 迫切,他曾致书于引为知己的王士祯,希望靠他的“游 扬而得传”。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 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中国小说产生的源头——神话传说和史传 文学
明 胡应麟说《山海经》“文极赡缛,时有 可观”、“颇为小说滥觞”。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是后世志怪小 说的发端。
中外小说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动机
1. 发愤著书----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及《诗经》 的作者。)
《阿Q正传》主题: (1)批判以阿Q、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国民的
弱点或劣根性,即批判“阿Q相”,以引起疗 救。
(2)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 映农民的苦难;
(3)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4)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精神。 (5)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资产 阶级的妥协性。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
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
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
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
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自然审美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方向。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诗歌中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本文将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首先,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以清新自然、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
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和思索,他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之处。
例如,在他的《归园田居》中,他描绘了自己返乡归隐的场景,借助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舒适。
而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索为主题。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横渡荷马滩》描绘了一个草地上的美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浪漫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以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他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笔触细腻柔和,让人沉醉其中。
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浪漫而慷慨激昂,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词藻和形象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总而言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陶渊明以婉约淡泊著称,而华兹华斯则更加浪漫激昂。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的诗歌都崇尚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而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和文学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异同点。
一、历史和传统中外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各自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以现代化为主导。
中国文学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和仁爱,而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以家庭、友情和爱情为主题,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成长、自我探索和社会问题。
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中外文学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直接和明确,善于运用对话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充满了生动的对话和戏剧性的冲突。
三、文学题材和内容中外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常常以历史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四、文学评价和认可中外文学在国际上的评价和认可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在国内享有盛誉,被视为国家的瑰宝。
中国的四大名著和文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方文学则更广泛地被翻译和传播,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总结起来,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历史、风格、题材和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摘要: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审美理想也在于达成与现实的审美对话,召唤世界向美生成。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对文学审美理想所持的乐观态度愈演愈烈,终于进一步扩展成审美主义的艺术期待。
文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由于异质于东方文化的西方文化的介入,比较文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比较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本文力图从中外文学不同的审美理想出发,探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学角度;中外文学;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形态Abstract:Theliteraturestemsfromtherea lityesthetically,theliteratureidealal soliesinachieveswiththerealityestheti cdialog,summonstheworldtoproducetoUS. Alongwiththemodernityadvancement,theoptimisticattitudewhichestheticidealho ldstotheliteratureisincreasinglyfierc e,finallyfurtherexpandstheestheticpri ncipletheartisticanticipation.Thelite ratureresearchhasnotlookedlikewiththe culturalresearchunifiescloselylikethi stodayintogether,butasaresultofthenet erogenyintheEasternculture’swesternc ulture’sinvolvement,thecomparativeli teraturehasnotlookedlikewiththecompar isonculturerelatescloselylikethistoda yintogether.Therefore,thisarticletrie shardfromthe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 reesthetictoembarkideallydifferently, discussesintheforeignliteratureteachi ngthecomparativeliteratureteachingres earchresults.keyword:Literatureangle;Chineseandfor eignliterature;Estheticideal;Harmonio us;Estheticshape前言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中外比较文学

中外比较文学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中外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过比较中外文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外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道德伦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爱恨和命运的问题。
中外文学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描绘,常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的形象和意境著称。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刻画,通过对话和情节的推进来展现故事。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丰富的对白和戏剧性的冲突而著名。
中外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和家庭观念。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描绘了家庭的荣辱和情感纠葛。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开放和多元,探索个体的自由和追求。
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探讨了人类的欲望和意识的冲突。
中外文学在文化传承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传统的承袭和延续,经典作品被视为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文学教育强调对经典作品的研读和解读。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创新和革新,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西方的文学教育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和时代作品的全面了解。
通过比较中外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外文学各有特色,都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外文学的交流和对比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的交流。
无论是中外文学,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传承。
愿这种交流能够促进文学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作者:王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以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篇幅,尽管都是山水田园诗,中西山水田园诗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西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就其发展脉络而言,中国山水田园诗自形成后一直绵延不绝,而西方则是时断时续;在主题方面,中国山水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而西方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关键词:中西山水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2-02一、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热爱歌颂自然之美,正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山水风光的作品多不胜数。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一时期山水风光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1]晋宋时期,诗人们开始重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山水田园诗也由此走向了兴盛。
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主要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和李白。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仍然发展着,出现过不少好的作品,但发展远不及盛唐时期。
回顾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白形成后它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从未出现过断层。
反观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则出现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层。
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是欧洲最先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
[3]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描写和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逐渐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自古以来,诗歌是表达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
下面我讲通过比较纳兰容若的诗词风格与雪莱最著名的《西风颂》来探寻中外抒情诗人的相同与差别。
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作家的各种知识、观念、情感、意愿都要参与其中,社会生活的各种普遍原则、规定、习惯、风俗也会通过作家的意识而参与其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外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是相似的,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纳兰容若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西风颂》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
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
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诗共分5节,每节的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前3节写“西风”。
那狂烈的西风,它的威力可以将一切腐朽的生命扯碎,天空在它的呼啸中战栗着。
看吧!那狂暴犹如狂女的头发,在天地间摇曳,布满整个宇宙;那黑夜中浓浓的无边际的神秘,是西风力量的凝结;那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是它的帮手。
这力量足以打破一切。
在秋天,西风狂暴地将陈腐的生命吹去,以横扫千军之势除去没有生机的枯叶,吹去那痨病似的生命。
然而,它没有残杀一粒生命。
它要将种子放进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里
生根发芽,埋下春的信息。
然后,西风吹响春的号角,让碧绿、香气布满大地,让它们随着西风运行的足迹四处传播。
经过西风的破坏和培育,生命在旺盛地生长;那景象、那迷人的芳香在迅速地蔓延着,那污浊的、残破的东西已奄奄一息,在海底战栗着。
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
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诗歌的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这令人心碎的诗句道出了诗人不羁心灵的创伤。
尽管如此,诗人愿意被西风吹拂,愿意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间感受到西风的精神,西风的气息;诗人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
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东方的抒情诗都会比较委婉,会用很多比喻、隐喻之类的手法。
西方的会比较直抒胸臆,开门见山。
西方对于情感的描述比较强烈。
《凤凰游》
夜昼交暇身微弱,
穷山涉水近青波。
小楼侧椅婀娜过,
不念凤凰念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