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文

合集下载

研究论文: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

研究论文: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

112176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经典文库中,有一位令人震惊的忧郁大师――本雅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他的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有很深刻的理论深度,同时他独具一格地提出了很多学术概念。

他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机器时代艺术的特征与本质。

笔者尝试从作品诞生的背景切入,探析作品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作者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

1 诞生的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于是诞生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名思想家,本雅明公开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认识到:“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认为相比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要缓慢得多,而艺术就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

这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对艺术相关论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也就意味着对创造力、永恒价值等一些传统概念的忽视,意味着存在法西斯主义意识兴起的危险。

在充分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本雅明提出了几点创造性的论断。

首先,他认为艺术内在价值的演变是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而发生的;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倾向的观点中,他创造性地认为机械复制技术让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走到了前台,促进了大众的进步;最后,他提出了艺术生产理论,认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就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

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而技术决定着艺术生产关系,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技术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技术决定论。

2 “机械复制”与“灵韵”由于本雅明体内的马克思主义和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激烈碰撞,他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特别复杂的情感,通过“机械复制”和“灵韵”这两个对立词就可以表达这种矛盾。

作为一个创造性词语,“灵韵”寄托了本雅明太多的思想和情感。

读《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想论文

读《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想论文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所想《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主要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以其冰冷的大批量复制对艺术本身具有最真实而独特的“灵光”进行了吞噬,同时以电影为例,它也阐述了这种日渐兴起的复制技术对现今艺术领域造成的影响。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书中将艺术的创造与复制有序的进行阐述,诠释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给各个阶段的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书的开端保罗,瓦雷里如是说:“我们应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会使一切艺术技术改头换面,从而推动发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变艺术本身的观念。

”从而一方面说明艺术技术在后现代艺术的厚积薄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其能后促成艺术领域的“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第一节,他研究了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这些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传播视觉形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量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消失了。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光”消失了。

这一概念来自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视觉体验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思考。

随着复制技术的愈演愈烈,机械复制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处不在的,盗版cd、盗版书籍、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复制发挥的淋漓尽致。

原创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灵光,而由其所复制出的作品却没有这样的灵性。

复制技术的出现使艺术作品丧失了其“唯一性”和“此时此地”的灵光。

现代人类的有强烈的物欲横流情愫。

希望通过实物的复制来攻克独一无二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思想倾向,这会导致“灵光”的逐步消失,复制技术把已经被复制的东西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抽离剥解开来,于是艺术品开始它的被“克隆”的生涯,取代了独一无二。

在现实的需要下复制品被赋予价值。

从历史性的积极层面而言,“灵光”的消失,必然是遗憾,但这是一场历史的变化,社会总是向前发展,一切旧的事物并将受到时代淘沙的洗礼。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机械复制艺术(CMA)是一种21世纪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利用机械化手段来复制任何类型的视觉艺术,包括照片、绘画、雕塑等等。

它融合了艺术、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的技能,以及使用CAD、CAE、CAM软件,将艺术作品复制成高精确度的机械模型。

本雅明是CMA艺术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媒介,将视觉艺术重新诠释为精确机械复制品,在艺术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其中许多先前不可能操作的问题都得到解决。

本雅明坚信,利用机械化手段进行艺术复制,可以将艺术表现得更加原汁原味、真实而可靠,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

他在其论文《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中深入剖析了早期的CMA技术,以及它如何服务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推广与分享。

本雅明的论文从技术数据角度重新定义CMA艺术,强调艺术精神应能完美地在机械和科学之间得到有效的表达,以便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艺术本质及其机械复制技术相关的技术问题。

他指出,CMA艺术不仅可用于复制作品,还可以实现更多精致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机械复制,在作品上加入特定的色彩、纹理、光晕等,达到强化特定元素的效果。

此外,本雅明还提出了基于CMA的艺术科学理论,即在科学上剖析复制的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为艺术从理论角度提供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机械复制艺术是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研究、讨论并分享艺术作品,充分把握艺术的精髓。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改变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艺术家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机械复制艺术也让艺术可以走向更高精度的层次,以更精确的机械和细节展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本雅明在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为未来人们深入探索CMA艺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的发展和改进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它更加关注艺术创作的内涵,也更加回顾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

机械复制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雅明的论文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门新兴艺术形式的精髓,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它。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

本雅明除了膜拜价值,还有很多价值艺术品的唯一性本真性历史时空的间隔性艺术思想瓦尔特·本雅明还在艺术方面有不凡的建树。

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关于“光晕”(aura)这一概念的阐述。

随着他的著作被整理发表和翻译,他的这一新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光晕艺术”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综合本雅明的表述,“aura”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它有一种神秘性。

艺术由于其诞生的原始时代与巫术祭仪的紧密关系而具有崇拜价值,“光晕”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崇拜价值内在的神秘性有关。

二是它具有一种模糊性。

“光晕”是一种可以意会但很难言传的感觉,它可以打动你的心灵,使你陷入沉思,但你却很难准确地说出这种感觉是什么,这与“aura”本身的丰富复杂性相关。

三是独一无二性和本真性。

因为艺术品的问世是即时即地的,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思维紧密相关,所以它独一无二。

唯有这种独一无二才能构成艺术品的历史,组成艺术品的原真性。

四是一种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距离感,鉴赏者只有在理智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才能体会到其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性,才能被其吸引并打动,从而在感觉上生成一种亲切贴近感。

“光晕”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当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开启的距离越远时,越会赢得人们的亲近。

可以看出,本雅明的“光晕”理论是囊括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复杂概念,探究其概念蕴含的美学意义,对于理解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本雅明(Benjami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众多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中一个领域就是他在艺术范畴中对于机械复制艺术的研究。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艺术论》(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讨论了机械复制艺术所带来的新的内涵和外延。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可以实现以某一个原先存在的艺术品为原型,而通过某种技术,复制出一系列新的艺术品。

如把画家拍摄的一张景物照片,经过数码处理,复制成一系列的类似的照片。

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破坏了艺术品的独特性,使其失去了它被誉为特殊的原因。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降低了观众对艺术品的审慎度,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这种改变对艺术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雅明还指出,机械复制艺术使得艺术品能够更加容易地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开辟出一种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还增强了艺术品在社会空间中交流的效果,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品的受众面,因此它成为当代艺术史中一个重要的转型点。

此外,本雅明还指出,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还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革社会审美的变化。

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所伴随而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越来越普及的市场,使得一些原本只能供少数精英阶级所享有的艺术也对普通大众开放了。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它为新一代社会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审美,它使得大众更加自由地参与到艺术的表达中来,同时也有助于艺术越来越深入到生活中去,改变大众的审美观念。

总之,本雅明《械芸》是20世纪重要的艺术理论文章,它对于阐释机械复制艺术所带来的新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对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影响都有重大意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审美讨论的重要经典,它为当代人们思考艺术和美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受到了挑战。这种复制技术 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生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和稀有性。此外,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呈现出一种“在场缺席”的状态,即观众可以在场 欣赏艺术作品,但这种在场性并没有削弱艺术作品的缺席感。
2、技术艺术权力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本质和价值的概念及其影响
其次,本雅明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当代文化 中,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和数字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是否会 削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本雅明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复制技术改变了 艺术作品的传统属性,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仍然存在。这种独特性和价 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概述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是指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物质 生产活动来看待。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 变化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本雅 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1、艺术生产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待,更应其文化 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思想 启迪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 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这种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 品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传统艺术作品往往 是独一无二的,而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无限量地复制,使得艺术的 独特性消失。同时,机械复制技术也改变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使观众可 以更加“亲近”艺术作品。
谢谢观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突飞猛进,数字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让许多崇尚艺术、崇尚设计的人群受到了鼓舞。

特别是这些年,机械复制技术崭露头角,使艺术创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激发了现代艺术创作的革命。

机械复制艺术可以说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一种趋势,它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创作出令人瞩目的作品,令观众叹为观止,弘扬艺术的精神,拓展艺术的范畴。

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作品,甚至可以在少量工序的情况下完成作品创作过程,节省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时间,节省了艺术家的精力。

而本雅明(Bernard Aymé)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鼻祖,是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先驱,以他的意志和思想,发展出了现代机械复制艺术。

本雅明认为,艺术应当复制、乃至重复,这是有利于艺术的深化与发展的有效的方式,他的观点,给机械复制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弘扬了机械复制艺术的创作理念。

机械复制艺术在它的发展中加入了现代科技,从而带来了全新的机械复制艺术手法,包括数字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D扫描技术,等等。

它能够把艺术作品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感慨万千,同时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而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正是为机械复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机械复制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

总之,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是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基石,它
带来的变革,令现代艺术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而本雅明也因此成为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鼻祖。

在今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将为机械复制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想法,助力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
摘要:“机械复制”理论是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论题,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集中阐述了摄影以及电影等兴起的典型现代复制艺术,在艺术复制方式、艺术价值以及艺术接受等方面的转变和革命性意义,同时还将理论研究扩展到大众文化范畴内。

深入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复制艺术和大众文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光韵;大众文化
瓦尔特·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提出光韵、经验、震惊、艺术生产等一系列概念对现代艺术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他力图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其中他的“机械复制”理论是他的现代艺术理论中最富原创性、最为人称道也是最受非议的一部分。

一、机械复制与艺术
要全面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那就不能忽视他对现代技术中不同复制方式的区分。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首先区分了两种典型的复制方式: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

一般来说,手工复制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难度大耗时多,因为手工复制需要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是手工复制品与原作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使得再精确的复制品都无法超越原作的艺术价值。

但进入机械复制技术时代以后,人们可以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精确的复制,原作在众多的复制品面
前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现代艺术的发展似乎印证了黑格尔的预言:“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哲学家认为传统艺术诸如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正在由中心走向边缘,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很难再产生出经典作品。

而本雅明则认为传统艺术的衰落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电影等等在丰富人们视听的同时也同样能创造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艺术从单纯的手工复制方式到大规模机械复制方式的变迁历程。

本雅明一方面看到了复制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改变了传统艺术独一无二的存在
方式,另一方面他也不否认由复制技术造成的艺术品韵味的消失——使其由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

二、艺术光韵的消失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机械复制在增加其作品数量的同时,也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其审美属性。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②正是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传统艺术灵韵的审美性。

本雅明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缺少的正是艺术作品的韵味。

在他看来,韵味的消失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距离感”的丧失。

本雅明是从时空角度对光韵进行描述的,“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③艺术品产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还有其流传过程,这些都会给欣赏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引发人无穷的想象。

但是通过机械复制而产生的作品,因其可随时随地欣赏而破坏了欣赏原作时的那种膜拜心理。

其次,传统艺术的神圣性被消解。

在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技术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都可以通过复制技术随时随地的展现在欣赏者的眼前,摄影师可以将任何想要记录的影像留存下来。

三、艺术大众化
本雅明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艺术已经逐渐丧失了其膜拜价值,而是在逐渐满足现代人近距离把玩、贴近生活、展示自身的需要,摄影技术和电影就是最有利的证明。

“由于日益强烈的‘万物平等意识’,当代群众渴望物体在人性上和空间上更贴近自己,因此强烈的接受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

”④本雅明预言一种新的文化即将出现,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文化。

1.为接受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些曾经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欣赏到的艺术,现在已经从神坛走下了广场,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艺术带来的审美乐趣。

2.强化接受者对作品的主动解读。

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的自我满足实际上会造成主体能动意识的减弱,而在技术发展的时代,机
械复制的技术则提供给了大众更多接触欣赏对象的机会,由于大众所具有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必然造成对不同作品甚至一件作品不尽相同的看法和理解。

这种现象在整个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是具有革命性力量的。

结语
总之,在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为我们构建起了一种新的观念,这对我们对艺术本身性质和功能变化的研究是极富有启发性的。

著名学者王一川曾对本雅明做出这样的评价:“本雅明力图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这种追求难能可贵,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抗性日渐衰退的年代。

⑤”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②③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④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⑤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7-),女,河南省周口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当代文化理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