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综合实践课《北国风光》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思想政治_北国风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思想政治_北国风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国风光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能够了解东北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3.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东北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人文情怀的探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组展示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欣赏完之后,请你告诉老师: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视频:《家在东北》)视频介绍的是哪里?除了视频中看到的这些,东北还有哪些独特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了解这独特的北国风光。

(板书课题:北国风光)二、了解位置,明确范围: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寻找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省会城市。

谁能在地图上帮老师指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它包括哪几个省市自治区?指导学生识图寻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省会城市。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具体感知东北三省,演示课件。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简要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三条山脉夹平原,四条大河通大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东北平原)三、小组交流、梳理资料课前,我们已经分小组搜集了有关东北地区的资料,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中汇报,交流前,老师有几点要求:1、交流时,声要低,不影响其他小组。

2、展示时,仪态自信大方,展示形式多样。

3、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4、展示完,得分最多的小组发喜报鼓励。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交流梳理资料。

四、汇报展示同学们交流时非常认真,一看就知道我们5.7同学素质非常高,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要展示了,哪个小组先开始呢。

1、景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作出补充并评价。

教师补充:同学们汇报地很精彩,东北有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美景,而且还有冰雕、冰灯文化,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东北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社会活动北国风光教案及反思

社会活动北国风光教案及反思

社会活动北国风光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社会活动北国风光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北国风光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组织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国风光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北国风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

二、学习北国风光的特点(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北国风光的相关信息,并介绍给全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北国风光的特点,如山水之美、四季分明等。

三、社会活动组织与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北国风光景点进行社会活动策划。

2. 学生讨论并确定活动目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3. 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如宣传、物资准备等。

四、社会活动实施(20分钟)1. 学生按照计划,组织并实施社会活动,如北国风光摄影展、北国风光文化展示等。

2. 学生负责活动的具体执行和组织,教师在一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反思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讨论活动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教案反思:1. 教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入和学习北国风光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社会活动组织与合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反思与总结环节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总体而言,这个教案旨在通过社会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北国风光的美丽和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我国北国风光为背景的红色经典小说,讲述了东北联军在小分队的带领下,深入林海雪原,剿灭土匪,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故事。

本课将结合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选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北国风光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红色经典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北国风光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革命的感悟和品德的修养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

2.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情感教育法:以故事情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及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北国风光的特点。

教师简介《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理解故事情节。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精品教案]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精品教案]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精品教案] 《林海雪原》之《北国风光》教学设计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

让学生知道要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搜集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冬天刚刚过去~谁来说说我们这儿冬季有什么特点,下雪后你最喜欢做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我国的东北地区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东北地区在我国的什么位置。

二、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出示中国地图:首先来找一找东北地区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课件,,回顾看地图方向的方法,,、出示东北地区图:让学生说说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并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

,让学生简要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课件,师小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三条山脉夹平原~另外一面通大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东北平原,~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这里山峦起伏~到处都是森林~成了树木的海洋~被人们称为“林海”。

到了冬天这里会是什么景象呢,,课件,3、了解气候特点:这样的景象是由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的~根据你了解的知识说说东北地区的气候是怎样的。

我们这里最冷时零下10度左右~东北地区有零下20——30度~那里为什么这么冷呢,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生讨论并汇报, 师总结: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离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这里的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

南方已是鲜花盛开~长江两岸柳树发芽了~这里雪花依然飞舞。

这里林多雪多~因此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北国风光》WORD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畴。

了解一些差不多的地理知识,明白得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缘故。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

让学生明白要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预备:教师:课件学生:搜集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冬天刚刚过去,谁来说说我们这儿冬季有什么特点?下雪后你最喜爱做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我国的东北地区又是如何样的呢?第一让我们了解一下东北地区在我国的什么位置。

二、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1、出示中国地图:第一来找一找东北地区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课件)(回忆看地图方向的方法)2、出示东北地区图:让学生说说东北地区的大致范畴,并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

(让学生简要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势)(课件)师小结:东北地区的地势特点:“三条山脉夹平原,另外一面通大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东北平原),那个地点是我国闻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假如坐在飞机上向下看,那个地点山峦起伏,到处差不多上森林,成了树木的海洋,被人们称为“林海”。

到了冬天那个地点会是什么景象呢?(课件)3、了解气候特点:如此的景象是由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的,依照你了解的知识说说东北地区的气候是如何样的。

我们那个地点最冷时零下10度左右,东北地区有零下20——30度,那儿什么缘故这么冷呢?那个地点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生讨论并汇报)师总结: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离北寒带最近的地点,因此,冬季温度专门低。

那个地点的夏季温顺而短暂,冬季冰冷而漫长。

南方已是鲜花盛开,长江两岸柳树发芽了,那个地点雪花依旧飞舞。

那个地点林多雪多,因此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国风光》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个教学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北国文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文化底蕴,对于我国北国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学生对于品德和社会素养方面的知识也有待提高,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祖国北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品德和社会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北国文化背后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社会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实物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国风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北国风光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北国文化。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课件等,了解我国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国文化。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北国风光的绘画、摄影等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北国风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国风光》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材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北国的美丽风光,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审美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北方地区的特色风光和民俗文化对他们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北国的独特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新一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的北国风光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北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北国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课件,插入相关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

2.学具:准备地图、彩笔等学具,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训练。

3.教材:提前准备好《北国风光》教材,以便学生课堂上查阅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北国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北国的独特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北国都有哪些特色风光和民俗文化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对北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可采用讲解、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进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北国风光的感悟和喜爱之处。

《北国风光》教学案例

《北国风光》教学案例
六、教学反思:
《北国风光》的教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围绕儿童社会生活组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东北平原独特的冬季景观,体会不同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分组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了解东北平原。在小组探讨中介绍东北加上互联网教学,让学生真正自己体验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东北地区的独特特点,引发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及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当学生学习“北国风光的美景”和“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冰雪带给人们的快乐吧!”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网上资料,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东北地区的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们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汇报东北人的娱乐活动时,利用网上资源展示了东北特有的娱乐方式“二人转”,让学生身临其境,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欣赏到二人转中人物的风趣幽默和大秧歌红红火火的场面,感受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利用网上资源播放视频《沁园春.雪》,让学生的感情加以升华,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风景如画,升华情感:【搜索】《沁园春.雪》视频/programs/view/Stfv5xGFKzI/
(六)作业超市:
制作“民俗卡片”,交流探究收获。
(七)板书设计:林海雪原
—北国风光
东北地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01326592&cl=2&lmp;pv=&word=%B6%AB%B1%B1%C6%BD%D4%AD%D1%A9%BE%B0&istype=2&z=0&fm=rs8
教学重点: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孩子们,你能说一说下雪的情景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片,请你们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2.教师引领:孩子们,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3.学生交流:雪的世界……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到处都是雪……雪覆盖的地方一定很大……这个地方很冷……4.教师谈话:同学们,这些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童话般的世界。

知道吗?在我们的祖国,也有这样充满童话色彩的地方,那就是东北地区。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雪原,欣赏那童话般的仙境。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歌导入,使学生对“北国风光”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北国风光活动一:走进林海雪原(一)互动交流1. 教师引领:(出示东北地区图)同学们,课前我们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进行了了解。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调查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你的劳动成果。

2.学生小组内交流:学生依据“东北地区资料卡”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借助地形图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指导。

(1)地理位置教师过渡: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搜集到这么多的资料,老师为你们竖起大拇指。

下面就来共同聆听同学们精彩的汇报。

学生汇报:(学生利用中国地区图来介绍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指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

(2)地形特点教师过渡: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由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处在我国的最北部。

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东北地区的地形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汇报:东北地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那里有很多山,还有著名的东北平原,面积很大。

教师总结提升:(出示东北地形图,专门标出东北山脉河流的地形图)同学们,看着这张地图,山和平原是这样分布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三条山脉夹平原,另外一面通大海”。

正是因为山多,树木覆盖广,动植物品种多而珍贵,夏天一片翠绿,成了林海;冬天,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村庄,东北地区成了雪原。

(板书课题:林海雪原)(3)气候特点:教师过渡:我们知道当南海诸岛温暖如春的时候,东北已处于千里冰封的隆冬。

对于这样的东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特点,地理位置,让东北地区的气候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地方。

你们在课前了解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指导: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来看,(出示地球五带分布图)地球可以划分为五个带,纬度越高越冷,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处在高纬度地区,几乎全在北温带范围内,而且处在大陆的东北角。

离北寒带近,所以那儿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

冬季漫天的飞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一派迷人的北国风光!出示抢答题,教师读题,学生抢答。

(对回答好的小组给予表扬)4.教师小结:在刚才激烈的角逐中,同学们你争我抢,积极回答,老师为你们骄傲。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

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展示、比赛,同学们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都有了很深的认识。

处在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环境都很独特的东北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去欣赏那里的自然景观吧。

(三)欣赏冰雪世界教师过渡:同学们,东北的冬季寒冷而漫长,但是它却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充满童话的地方,去欣赏与众不同的景色。

课件展示东北的雪景、冰雕、滑雪等的图片。

随着幻灯片的播放,教师解说。

解说词为: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独特的天气虽冷,却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冰雕师不怕严寒,耐心地雕刻,人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欣赏冰雕,感受冰雕的神奇,雕刻师想象力的丰富,技艺的高超。

滑雪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刺激。

教师引领: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由谈一谈东北地区的雪景、冰雕、滑雪等带给自己视觉上、感官上的震撼。

孩子们对冰雪世界的赞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东北的冬季虽然是寒冷的,漫长的,但它却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装扮成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交流,教师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有所了解。

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借助地形图,五带划分图帮助学生理解。

东北冰雪世界的欣赏,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些为下文了解东北人们的生活习俗奠定基础。

】活动二东北生活习俗大搜寻1.教师引领:同学们,课前我们分“衣”“食”“住”“行”,依据“东北生活习俗大搜寻资料卡”对东北生活习俗进行了大搜寻。

现在就把你搜寻到的结果拿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块交流吧!2.教师出示: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4.教师引领: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可以看出你们课前下了很大的功夫。

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东北,去看看东北人是怎样生活的。

5.学生交流:学生分组依次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

(1)“衣”组:教师引导:穿衣吃饭,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住在那里的人们,冬天穿什么,才能抵抗寒冷的天气?我们就先来交流东北地区有关穿衣的问题。

学生交流:展示实物,狗皮帽子,折上后面的帽檐,耳朵露出来了;放下帽檐,就把耳朵捂住了。

教师补充:东北气候寒冷,他们穿的衣服抗寒效果很好,否则就会冻伤。

(随机展示皮袄、皮帽的图片),对于东北的穿衣有这样一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同学们看,这就是他们那儿的皮帽和皮袄,毛朝外是为了让落到身上的雪顺着毛滑落下来,衣服就不会湿了。

(2)“食”组:教师引导:东北人穿的衣服完全适应东北的雪多、天冷的气候特点,能够抵挡住寒冷的入侵,具有东北地区独特的特点。

东北人在吃的方面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学生汇报:预设:冬季东北的特色招牌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铁锅炖鱼,做法简单,口感鲜美。

教师补充:东北的饮食上也有两大怪,大缸小缸渍酸菜、吉祥喜庆粘豆包。

东北人特喜欢喝高度酒,特别是外出的人,回到家喝一口酒,寒气就没了。

(3)“住”组:教师引导:我们让“住”组的同学给我们当向导,介绍东北人住的地方的特点。

学生交流:东北人住的地方很有自己的特色,窗户都是双层的,保暖性好。

火炕是东北的一大特色,非常暖和!他们平时吃饭,唠嗑都是在炕上。

一家人,坐在炕上,暖呼呼的,其乐融融。

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的进行补充。

(4)“行”组:教师引导:东北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吃得热乎,穿得暖和,住得舒服,不再怕寒冷的冬天了。

在冰天雪地里,厚厚的积雪上,外出的东北人如何行走?高人自有妙招。

请听来自“行”组同学的展示汇报。

学生汇报。

(搜集到图片的同学一边展示一边解说)冬天有些地方雪下得很大,他们都要装上防滑链。

有些车我看到是和我们这里的车不一样的,因为装了链轨,避免在雪地上打滑,安全多了。

他们那儿最有意思的出行工具是狗拉雪橇或羊拉雪橇。

教师引领:看了“乐组”同学自编自演的节目,你能不能夸上两句?学生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同学,说上两句。

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的资料,了解二人转。

教师引导欣赏:二人转视频《小拜年》教师小结:看,东北人的衣食住行乐都和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他们特聪明,采取各种方式让自己能够更好得适应自然环境。

二人转、民歌等曲艺类让东北人漫长的冬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充分体现出东北劳动人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对艺术的追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东北歌舞成为全国百姓休闲娱乐中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特别是东北秧歌和二人转更是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视频、表演、图片等灵活多样的展示,学生对东北人的衣食住行乐有了充分的了解。

知道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而突出了重点。

】三、拓展知识,迁移发展:对比提升教师引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东北人现在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和我们这儿冬天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区别。

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让我们共同来交流吧。

学生交流:东北人现在的生活(学生从衣食住行乐几方面进行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东北好多家庭都用上了暖气,使用炕的家庭越来越少;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代替了雪橇的作用;貂皮大衣不再是东北人的专利;二人转现在也登上了春节晚会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二人转……学生畅所欲言谈发现:教师小结: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生活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

不过,差异再小,每个地区仍保持着自己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东北的资源为我国做出的贡献!最后我们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区的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是不同的。

人们为适应大自然,而不断地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变得更好。

最后设计毛泽东的词结束本课,让学生再次感受北国的风光。

】板书设计北国风光地理位置气候独特风光秀丽习俗多样【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使学生清楚的明白,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的独特,使那里的风光秀丽,习俗多样,简单明了。

】教学反思1、本教案的亮点: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设计了合理的表格,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让资料搜集活动落到实处。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并用,有小组的交流研讨、对信息的整理提升,使课前准备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共享的目的;有新知巩固的擂台赛,让学生对林海雪原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学生融入到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导学生谈一谈、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感受、看法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明白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认识到不同区域的人们的习俗特点、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热爱,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存在的不足: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家中没网),无法搜集到相关的资料,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效果不好。

在体验这一环节,学生懂得少,附:表格东北地区资料卡东北生活习俗大搜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