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⑵ 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初中语文_《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两首诗,用心体会诗歌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2、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案】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 、的艺术手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我为课堂添光彩:请同学们说一句你最熟悉的诗词,并说出它的题目和作者。
(分小组展示并给与量化打分鼓励。
)刚才的展示非常好,看的出来,同学们的课外诗词积累的很丰富。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诵诗句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读一读。
(二)赏诗景1. 《关雎》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关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选取其中的小结)3.试着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蒹葭》一诗的情境。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1、《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结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
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
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
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
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
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初中语文_《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探究内化: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诗经〉两首》课文简析

《〈诗经〉两首》课文简析1、《氓》:《卫风·氓》用240个字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生活经历,塑造了鲜亮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女主人公深深的自责与怨恨之情。
表达方式上以叙夹议,融入抒情。
《氓》不仅仅停留在叙述上,还穿插适当的议论,以揭示中心情感,说明态度看法。
《氓》的表达结构是如此的:叙──叙──议──叙──叙──议。
其中处处都融入强烈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回忆恋爱,缠缠绵绵。
经历的第一页是乍看上去专门忠厚的“氓”借上门换丝来与“我”约会。
应该说,他给主人公留下了专门好的印象,因此赶忙爽快地承诺了他的求婚。
送恋人送过一条河,一直送到顿丘,一边送一边情话绵绵,安慰他不要急躁动气,要他耐心等到秋天来迎娶。
送别与安慰这两个细节饱含深情,塑造了一位温柔体贴的女孩形象。
第二节,回忆迎娶,载笑载言。
这一节的叙述能够分作两小部分,一是等待,一是出嫁。
等待以细节刻画心理:分别后日思夜想心上人,泣涕涟涟度时刻,终于盼到心上人,才破涕为笑,滔滔不绝地讲着别后的想念。
出嫁非抒情重点,简笔概述带过。
叙述到那个地点,主人公停了下来,表达对起初自己的错误选择深深后悔之意,同时也对世上许多天真女孩提出了忠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五节叙述的情调低沉了下来,发出繁重的叹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正因为那个人不专一,因此“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女主人公不禁“躬自悼矣”。
文章在轻巧(第一、二节)、反思(第三、四、五节)的基础上,发出了决绝的誓言:不再与你过这种生活了,否则“老使我怨”,既然你违抗了起初对我的承诺,不念旧情,那就完全拉倒吧!我们能够想像,远在春秋时代,一个女子勇敢地作出了如此的选择是多么坚强。
叙述方式上采取真实亲切的自诉。
自诉是最能打动人的叙述方式。
一部《诗经》大多篇什都采纳这种真实亲切的自诉方式,而《氓》专门感人。
诗中的女主人公在被抛弃之后,悲愤填满了心胸,自然地回忆起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
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
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身的才气和品德才干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和。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突破天堑。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难过!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蒹葭》的主题今
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
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和的美好人生。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和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神往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溢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
《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
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
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
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流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
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局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胜利之中了。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憨厚、真挚、健康。
《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
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
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
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难过!
《诗经》反映实际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都是关于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
《关雎》的意境简约,具有日常性。
全诗以展现滩头水畔的形影不离的雎鸠鸟开头,看这美好的和谐之景,听它们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边的青年的无限情思。
“窈窕淑女”,她在参差的荇菜之间,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时叠加,勾勒出一幅翡翠兰苕的画卷。
《蒹葭》意境空灵虚泛。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缥缈,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和,于是他徘徊往复。
此情此景,情调凄婉,意境的营造出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会的架构,显示出幽邃繁富的色彩。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示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示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示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
很难发现相互间的意义联系。
进一步,“兴”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发生的,所以它是虚灵微妙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