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史实推断、情景体验等方法与过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概况,归纳农耕生活的特征。

2.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生活(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重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建议用列表法,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农耕生活概况,归纳两个聚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受远古人类的高超智慧,理解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以及一些考古发现的图片,通过史实推断、合作探究、情景体验逐步了解农耕生活的形成与特征。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复习+问题”导入。巩固旧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复习:人类是从进化而来的。目前我国已确认最早的是万年前的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人。北京人过着和生活;使用石器;懂得使用。

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先民们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进行积极创造,逐渐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这就是当时主要遗址。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特点?

——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第7页。

进入新课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阅读习惯。

或用以下表格

1.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

2.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

3.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________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上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

【积极思考深入学习】

1.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根据考古发现的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请仿照实例,从以下史实中得出有关“半坡居民”的相应结论。示例:史实: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和芥菜的种子。

推论:半坡居民懂得种植蔬菜。

史实1: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个陶制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个圆孔。

推论1:

史实2: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都制作的比较尖利。

推论2:

点拨:本题旨在通过文物、古迹、遗迹等进行直接、主动的探究历史,让我们根据考古资料观察历史、发现历史和感悟历史,以培养证据意识、探究意识和保护文物意识等。

答案提示:推论1: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懂得钻孔技术和纺织技术。推论2: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弓箭,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等。

【合作探究提升素养】

追寻先民的足迹

步骤一:学生表演(片段)。(时间:1.8万——7 000年前)

镜头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镜头二: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棵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棵。

镜头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问题设计1:这段表演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探究1:原始农耕产生的大致过程;说明:人类是在不断发明中进步;抓住机

遇,抓住偶然事件,往往会拓展人们的思维,使人类发生巨变。

步骤二:展示如下电子文稿画面。(时间:距今7 000年——5 000年)

第一组: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为干栏式。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第二组:典型的陕南风光,半坡人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织,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问题设计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河姆渡大多用骨耜,半坡居民大多用木耜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提示:

相似点: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弓箭;有了家庭饲养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耕,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不同点:①房屋式样不同: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是干栏式;②种植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③生活范围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河流附近;河姆渡居民挖井饮水,扩大了生活范围等。

认识: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同的自然条件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使用工具等方面也有区别,这才导致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理解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性,体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艰辛,增强我们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问题设计3:从历史时空看,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大体处于同一时代,有人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同意:时间、地域、农作物、房屋

同意:

1.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

3.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