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产业集群(1)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1、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标物质构成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2、试述能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3、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
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由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性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资本是身缠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地区资本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4、试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题,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活动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劳动力素质逐渐代替了劳动力数量,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
5、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指南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指南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 (4)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4)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 (4)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4)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4)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4)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4)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4)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 (4)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4)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4)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4)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 (4)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 (4)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 (4)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 (4)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 (4)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 (4)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 (4)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4)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4)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 (5)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5)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5)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 (5)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 (5)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 (5)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5)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 (5)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 (5)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 (5)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5)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 (5)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 (5)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 (5)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 (5)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 (5)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5)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 (5)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 (5)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 (5)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5)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 (5)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5)1.1.1 文化产业的内涵 (6)1.1.2 文化产业的外延 (6)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 (7)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7)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8)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8)3.1.1 政策背景 (8)3.1.2 政策现状 (8)3.1.3 政策成效与不足 (9)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9)3.2.1 政策目标 (9)3.2.2 政策原则 (9)3.2.3 政策措施 (9)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 (9)3.3.1 政策制定 (9)3.3.2 政策实施 (10)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10)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10)4.1.1 创意与创新功能 (10)4.1.2 产业集聚功能 (10)4.1.3 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 (10)4.1.4 文化旅游功能 (10)4.1.5 社会教育功能 (10)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0)4.2.1 总体规划 (10)4.2.2 空间布局 (10)4.2.3 设施建设 (11)4.2.4 生态环境保护 (11)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 (11)4.3.1 管理体制 (11)4.3.2 政策支持 (11)4.3.3 运营模式 (11)4.3.4 服务平台 (11)4.3.6 文化交流与合作 (11)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 (11)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 (11)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 (12)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 (12)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 (12)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 (13)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13)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13)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3)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 (13)7.1.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 (13)7.1.2 文化产业人才现状 (14)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4)7.2.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14)7.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4)7.2.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15)7.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5)7.3.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5)7.3.3 加强人才激励机制 (15)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15)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 (15)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 (16)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 (16)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16)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 (17)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 (17)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 (17)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18)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 (18)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 (19)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 (19)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 (19)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 (19)11.2 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与引导 (20)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20)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 (20)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 (20)12.1.1 监管体系 (21)12.1.2 监管机制 (21)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 (21)12.2.1 政策评估 (21)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12.3.1 坚持创新发展 (21)12.3.2 加强人才培养 (21)12.3.3 深化产业融合 (21)12.3.4 强化品牌建设 (21)12.3.5 完善产业链条 (21)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11.2 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与引导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的元素。
产业生态学每章节知识点2012323

产业生态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1 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指政府机构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所制定的政策或规则,以协调产品各相关责任人的环境责任,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工具辅助实施。
2污染控制方法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自由排放,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四个阶段。
3 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成型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4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行为调控的系统科学。
产业生态学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实践要落实到企业、园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各个层面。
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是产业生态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5 产业生态学产生背景:由于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于是人们意识到,应该按照自然界的生态模式来规划产业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产业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 产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2)产业系统代谢过程模拟与改进,例如产业代谢分析、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等;(3)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 );(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面向环境的设计;(5)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政策,例如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6)产业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具体分为在企业、园区以及国家/ 全球等各个层面的应用。
7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是:(1)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冲突的问题。
(2)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3)对其他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4 有利于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第二章1垂直关系是产业生态链的主要结构,根据这种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
2资源代谢分析包括元素流分析,分子流分析和物质流分析。
3 Allenby 提出理想产业系统包括资源开采者,物质处理者,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四类基本组成部分。
产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产业经济学以()为研究对象。
A:总体B:个体C:结构D:产业答案:D2.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包括()A:产业结构B:产业组织C:产业关联D:产业布局答案:ABCD3.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产业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A:对 B:错答案:B4.产业经济学与宏微观经济学完全没有关系。
()A:对 B:错答案:B5.产业经济学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产业组织理论,另一部分是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A:对 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SCP范式中的P指的是()。
A:市场竞争B: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D:市场结构答案:D2.马歇尔冲突时指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
()A:错 B:对答案:B3.对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
A:梅森B:克拉克C:贝恩D:张伯伦答案:ACD4.芝加哥学派认为,过分严格的反垄断政策会使美国经济丧失活力,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结构上。
()A:对 B:错答案:B5.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都反对哈佛学派的积极性反垄断政策,这两个学派认为垄断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暂时的,政府无须主动干预垄断。
()A:错 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在下列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中,()是能衡量市场上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例。
A:洛伦兹曲线B:CRn指标C:基尼系数D:HHI指数答案:B2.以下是产品差异度量方法的是()。
A:交叉价格弹性B:广告密度C:产品差异因子D:托宾q值答案:ABC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A:价格歧视B:产品差异C:进入壁垒D:市场集中度答案:BCD4.策略性进入壁垒强调在位者主动利用自身的在位优势通过各种策略性行为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A:错 B:对答案:B5.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称之为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没有任何联系。
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创新发展 (4)第三章企业培育 (6)第四章融合发展 (8)第五章产业集群 (9)第六章环境营造 (10)第七章应用场景 (12)第八章开放合作............................................ 14«第九章支撑保障.. (16)第十章附则 (19)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形成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本条例所称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驱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第三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应当遵循自立自强、开放合作、优化生态、融合渗透、集群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发挥引领经济发展作用。
第五条市发展改革部门和市科技创新部门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协调、督促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卫生健康、国资、市场监管、统计、城管和综合执法、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小企业服务、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以及市网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关工作。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第1章:总论 (4)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4)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4)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4)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4)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4)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3.1 产业优势分析 (4)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4)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4)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5)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5)4.2 产业布局优化 (5)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5)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5)5.1 优先发展领域 (5)5.2 支撑产业领域 (5)5.3 潜在新兴领域 (5)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5)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5)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5)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5)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5)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5)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5)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5)8.1 政策体系构建 (5)8.2 政策支持措施 (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5)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5)9.3 人才队伍建设 (5)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5)10.1 国际市场分析 (5)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5)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5)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5)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6)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6)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6)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6)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6)第1章:总论 (6)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6)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6)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6)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7)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7)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8)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8)3.1 产业优势分析 (8)3.1.1 资源优势 (8)3.1.2 政策优势 (9)3.1.3 市场优势 (9)3.1.4 技术优势 (9)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9)3.2.1 技术创新能力 (9)3.2.2 管理能力 (9)3.2.3 品牌建设 (9)3.2.4 人力资源 (9)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9)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10)3.3.2 完善创新体系 (10)3.3.3 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10)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10)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10)4.2 产业布局优化 (10)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11)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1)5.1 优先发展领域 (11)5.2 支撑产业领域 (11)5.3 潜在新兴领域 (12)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12)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12)6.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2)6.1.2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12)6.1.3 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 (12)6.1.4 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12)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3)6.2.1 确定攻关方向 (13)6.2.2 组织协同攻关 (13)6.2.3 强化人才支撑 (13)6.2.4 优化创新环境 (13)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3)6.3.1 完善转化机制 (13)6.3.2 建立专业化平台 (13)6.3.3 加强推广应用 (14)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14)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14)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14)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15)8.1 政策体系构建 (15)8.2 政策支持措施 (1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16)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6)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6)9.1.1 培养目标与定位 (16)9.1.2 培养内容与方法 (16)9.1.3 培养渠道与平台 (16)9.1.4 质量保障与评价 (17)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17)9.2.1 人才引进策略 (17)9.2.2 激励机制设计 (17)9.2.3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 (17)9.2.4 国际化人才竞争与合作 (17)9.3 人才队伍建设 (17)9.3.1 人才培养与使用 (17)9.3.2 人才结构调整 (17)9.3.3 人才储备与选拔 (17)9.3.4 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 (17)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18)10.1 国际市场分析 (18)10.1.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18)10.1.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1.3 市场壁垒与政策环境 (18)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0.2.1 间合作 (18)10.2.2 企业间合作 (18)10.2.3 产学研合作 (18)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19)10.3.2 产品与服务创新 (19)10.3.3 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推广 (19)10.3.4 人才培养与引进 (19)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19)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 (19)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19)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20)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20)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12.1.1 组织保障 (20)12.1.2 政策保障 (20)12.1.3 技术保障 (20)12.1.4 监督保障 (21)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21)12.2.1 监测指标体系 (21)12.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21)12.2.3 评估机制 (21)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21)12.3.1 调整原则 (21)12.3.2 调整内容 (21)12.3.3 优化方向 (21)以下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1.2 发展战略与目标1.3 发展规划与布局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3.1 产业优势分析3.2 核心竞争力构建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4.2 产业布局优化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5.1 优先发展领域5.2 支撑产业领域5.3 潜在新兴领域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7.1 产业链现状分析7.2 产业链构建策略7.3 产业链优化路径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8.1 政策体系构建8.2 政策支持措施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9.3 人才队伍建设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10.1 国际市场分析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先进技术为核心,具有较高的知识密度、风险和投入,以及较强的创新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第9章企业文化变革与创新ppt课件

定族等。孝文帝在改汉姓的基础上,他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 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据此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为了使鲜卑与汉族两族进一步融合,还大力倡导 鲜卑人与汉人互通婚姻。
改籍贯。拓跋宏颁布诏令,规定凡迁徙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 埋葬在河南,不得归葬平城,从而来有效切割鲜卑人与平城根据 地之间的联系,也保证了其后代的籍贯从此改为洛阳而不再为平 城人。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阻力: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阻力:
二、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和原则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1.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
三、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与流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1.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
需求 评估
行政 指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础 结构
变革实施 机构
培训和评价
文化变革
三、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与流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策的方式有很多种,也是很多企业和管理者头 疼的问题:听上级的会不会被认为是马屁精?总自己拍板会 不会给人独断专行的印象?重系统性思维,一件事情如果发生 过两次化流程中体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多媒体业
硅谷 微电子、生物 科技、创投业
拿帕 葡萄酒 葡萄种植
洛杉矶地区 国防 /航空航 天、娱乐业
凤凰城 直升机、半导体、电 子测试实验室、光学
科罗拉州
计算机集成系统 /工 程服务业、矿石 /石 油、天然气钻探 威奇托
轻型飞机、
农场设备
达拉斯 地产业
宾州 /新泽西州 制药业 匹兹堡 尖端材料、能源
中观:都是表现为产业效应,并呈现某种主导产业。企业间 同类或相关,共享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发挥和受益于规模 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
宏观:都是一定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布局形式和规模。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比较
不同点:
➢ 侧重点不同 产业集聚:产业的同类企业的空间集中的规模,从而成员
间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成员间的互补与合作。 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企业与相关机构间在空间集中基础
产业集聚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比较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产业地理集中的宏 观表现,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 生产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相同点: 微观:活动主体都是地理位置上靠近、接近的同类企业或相 关企业。
北卡罗来纳州 家具、合成纤 维、裤袜
多尔顿 地毯
得州东南部 /路易 斯安纳州 化工业
纳什维尔 /路 易斯维尔 医院管理
佛州南部 保健科技、 电脑、邮轮
图2 美国产业的分布
图3 中国工业产业的分布
南阳伞业、新塘 羽绒业、杭州女 装、萧山化纤
义乌服装、针织、 饰品、袜业、小商品
织里童装、南浔建 材、安吉竹制品
国内市场占有率
金属外壳打火机 :90%
水彩笔:
90%
纽扣:
80%
合成革:
70%
锁具:
65%
剃须刀:
60%
塑编:
60%
商标徽章:
40%
低压电器:
36%
拉链:
30%
皮鞋:
26%
产业的空间集群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 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第一产业: 国外:美国中北部玉米带、南部棉花带,英国东南部谷物,中北部的牧业带。 国内: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大兴安岭的小麦带。 第二产业: 国外:美国达拉斯的房地产,英国的剑桥工业园,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 国内:浙江绍兴的纺织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业。 第三产业: 国外:美国纽约金融服务、广告,洛杉矶好莱坞影视娱乐业,硅谷微电子 国内:北京的中关村,东莞的IT业。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比较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全过 程,而产业集群则是地域集约化经济的高级 阶段。
产业集聚为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产业集群 则是产业集聚向纵深程度分工发展的结果。
二、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
表1 波特式产业集群的鉴别方法
使用的地理 层面
主要方法
关键统计 指标
上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联系,即基于分工的同类企业在同一 产业环节的竞争,以及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及与生产 型服务之间的合作。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比较
不同点: ➢粘性不同
产业集聚:成员之间强调有形实体依附与互补的 纵向联系。
产业集群:成员间竞争与合作,即强调有形实体 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且更加注重信息、知识等无 形实体在成员间的交流与碰撞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空间集聚性:企业 在地理上高度集中, 具有空间上相互接近 的特性
➢柔性专业化:上下 游企业在经营活动上 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
“第三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
地区 比耶拉 普拉托 都林 帕尔马 蒙特贝露那 摩德纳 萨斯索罗 卡拉拉 阿雷佐
特色产业集群 毛纺织 毛纺织
自动化设备 食品
主要分析 工具
产业集群表法 国别比较
统计分析和 专家意见 贸易出口量
产业集群表
产业发展 指数法
国别比较 国内比较 问卷调查
-----
-----
地区级产业集群 鉴别法
海宁皮革、平湖箱包、海 盐紧固件、桐乡羊毛衫
余姚模具、鄞县服装、姜 山燃气灶具、咸祥金融箱 柜、横街水表及配件
海洋药业、船 舶修理、水产 品精深加工
义乌服装、针织、饰 品、袜业、小商品
诸暨珍珠(五金、袜业、 衬衫)嵊州领带、新昌 轴承、绍兴轻纺
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 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 群区601个,年产值达 6000亿元。平均每个 县有3个产业集群,这 些集群的产业不是全 国行业最大就是最强。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
概念
波特(M. 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 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 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波特教授1990年在其研究里极力强调地理群聚现象对于生产力 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产业集群的共性特征
汽车生产过程
博伊西 锯木、农场、机械
波士顿
威斯康辛州 /爱荷 华州 /伊利诺州 农业机械
密歇根州 钟表
克里夫兰 /路 易斯维尔 油漆与涂料
密歇根州西部
共同基金、生物 科技、软件与网
络、创投业
明尼阿波利斯市
办公家具
麻州西部
心血管设备与服务
聚合物
底特律
汽车设备与零件
表
罗彻斯特
影像设备
纽约市 金融服务、广 告业、出版
第九章 产业集群与 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内容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及与产业集聚的区别 二、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三、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理论分析 四、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需要产业集群 五、案例研究
图1 美国蔬菜产业分布
西雅图 飞机设备与设计、 船舶与舰艇制造
俄勒冈 电子测量设备 木工设备、木材
拉斯维加斯 娱乐业 /赌场 小型民航公司
滑雪靴 针织品
瓷砖 石制品
珠宝
产业集群的共性特征
钢一 个逐渐演进的过程, 集群成员从互相选 择到密切协作需要 时间的积累,有非 常活跃的创新交互 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分工协作,形成生产链。过程
思考: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OR
金华量具、永康五金、 东阳西服、浦江针织 吴村镇羽毛球、峡口铸 造、龙游扑克、常山轴承
龙泉太阳伞、青田鞋 革、云和木制玩具
台州汽配件、椒江 塑料制品、临海彩 灯、三门铆钉
苍南标牌、乐清低压电器、宜山再生 晴纶、瑞安汽配、平阳塑编、虹桥电 子元件、磐石服装、温州防风火机
图4 浙江主要产业的分布
温州重要产业集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