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桃花源记》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桃花源记》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

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

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

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

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

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文中酒,菊,鸟意象之考察

陶渊明诗文中酒,菊,鸟意象之考察

陶渊明诗文中酒,菊,鸟意象之考察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文人,他的诗文作品被称为“陶酒菊鸟”。

其中的酒、菊、鸟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陶渊明诗文中的酒、菊、鸟意象进行考察和解读,并探讨这些意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酒意象。

酒在陶渊明的诗文中经常象征着人生的欢乐和无忧无虑的状态。

他以饮酒为乐,尤其喜欢独酌,醉卧沙场的形象更是成为他作品中的常见意象。

陶渊明的酒文化与他倡导的田园生活和隐逸情怀相辅相成。

他通过酒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繁琐的世事的厌恶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

其次我们来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菊意象。

菊是陶渊明最为喜爱的花卉之一,他将菊花视为一种高雅、高洁并寄托了他自身追求高尚品德的哲理和信念。

陶渊明的菊文化表现为对贞洁清高的向往。

他笔下的菊花常常是高洁傲然的,如《归去来兮辞》中的“鹿鸣上林,食橘山栗,羞花落,青菊黄華”。

通过描绘菊花的形象,陶渊明传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和道德追求的崇敬之情。

最后,我们来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鸟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被赋予了寓意和象征,它们往往象征着自由、智慧和壮美。

鸟的自由飞翔与他背井离乡的生活态度相契合,也与他对人生追求自由和超脱尘世的理想相呼应。

鸟在陶渊明诗文中的形象如鹧鸪、孔雀、鹰等,通过描绘它们的形态和行为,陶渊明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和渴望超脱尘俗的心态。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酒、菊和鸟这三个意象经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他常常将菊花和酒合为一体,透过赏菊和饮酒,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而鸟则常常和酒、菊并列,共同构成了他作品中的隐逸意境,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厌倦以及对高尚境界的追求。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诗文中的酒、菊和鸟意象是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象征。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陶渊明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烦恼和厌倦,以及对高尚品性、自由自在生活和超脱尘俗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意象的丰富和深刻,为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内涵和诗意。

【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汇总

【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汇总

【标题】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作者】秦平【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鸟??酒??菊【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专业】小学教育【正文】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

他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在他诗歌里面用了大量的意象表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如鸟、酒、菊等意象。

目前,学术界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但多数比较单一,散乱,其多是对某种意象单独研究。

本文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鸟、酒、菊等意象为代表来研究其深刻内涵的。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文献,在此列出最主要的几部: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杨义《陶渊明传》岳麓书社此外还有很多的文献资料。

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可谓妇孺皆知,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

身受儒、道、玄学影响的陶渊明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

他曾经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个人追求从积极向上转为矛盾彷徨,最终走向洒脱、释然。

他的这种洒脱,释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用鸟、酒、菊意象表现了出来。

在流传下来的全部作品中,有很多写鸟、酒、菊的诗。

其中写酒的地方有42处,居于首位。

其次是鸟,流传下来的125首诗中,与鸟有关的有40余篇,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再次是菊,虽然菊在陶诗中所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6处,但后来由于人们把菊花和陶渊明合为一体,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联系上下文,所以本文从鸟,酒,菊三个类型来论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一、鸟意象“鸟”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很多都是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

这与鸟有自由飞翔的能力有关,但在飞翔中鸟又会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的侵扰,为尘世的“罗网”所困。

所以,它常又成为文人无法实现自由愿望时咏怀的对象。

为此,鸟意象往往和文人的自由与困境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可以从先秦文化典籍中看出来。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分类及意义分析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分类及意义分析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分类及意义分析陶渊明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植物意象广泛出现,并被用于表现人物心情、描绘自然风景、传递思想观念等多种用途。

下面是关于陶渊明诗歌中植物意象分类及意义分析的一些观点。

一、植物意象分类花卉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花卉意象常用于表示女性的美丽和柔弱,也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

例如,在《春望》中,陶渊明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君何不带绿鬓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暮苏州城外愁,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中的"绿鬓"指的是陶渊明的妻子李白鬓间缠绕的茉莉花,表示李白的柔美和美好的性格。

果实意象:果实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美好的生活,也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

例如,在《山中》中,陶渊明写道:"西山千里见,果熟梅子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首诗中的"果熟梅子黄"描绘了陶渊明所在的山中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

草木意象:草木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常用来表示自然的生命力和繁茂,也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

例如,在《赠汪伦》中,陶渊明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解冰肌骨,肝胆欲裂开。

白发三千丈,青史一百年。

嗟余听鼓,起舞落日间。

如此多情,岂敢倾城来!",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解冰肌骨"等句子描绘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繁茂。

二、植物意象的意义分析描绘自然风景: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植物意象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表现自然界的美好和繁茂。

表示人物心情:植物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常用来表示人物的心情。

例如,在《绝句》中,陶渊明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千岁平生,不见秋风,只无肠断处,有感于落花",这首诗中的"落花"意象表示人物心情的凄凉和悲伤。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通过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表现出一种田园诗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运用了许多典型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典型意象构成了他的诗歌与其它诗人的区别,使其作品在千百年来仍能保有活力。

陶渊明的典型意象主要包括山水、桃花、竹子、荷花等。

其中,山水是陶渊明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

在他的诗歌中,山水常以其高伟、清新、恢弘的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同样也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就通过对山水的描述,表现了他希望逃离尘世的愿望。

除了山水,桃花、竹子、荷花等也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桃花常表现出逝去的时光、友情、爱情等深厚的人情感慨;竹子则表现出清幽、俊秀、高洁、不屈不挠、韧性和生命力;荷花则象征着超然物世、生命力、自然美和个人境界的提高。

总之,陶渊明通过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入思考,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其中,典型的意象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思想与情感的深刻表达。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归园田居的意象

归园田居的意象

归园田居的意象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的笔调,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运用了以下意象:
1.尘网和樊笼:这两者都是指束缚人的世俗纷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
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2.方宅和草屋:这些是诗人所向往的简朴自然的住宅,代表了诗人的田园理想。

3.榆树和柳树:诗人用这些树木来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4.远村和炊烟:这些形象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和安逸,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
活的热爱。

5.狗吠和鸡鸣:这些声音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日常景象,也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情
趣。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通过一系列自然、朴实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展示了诗人的高洁志向和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经典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进行深入研究。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意象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草木、鸟兽等。

1.山水意象陶渊明笔下的山水意象往往具有清新、宁静、淡泊的特点。

他常常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例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南山的远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2.草木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草木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善于运用各种草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通过对荒凉的庭院中依然盛开的松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和执着。

3.鸟兽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兽意象也颇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鸟兽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例如《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通过对鸟儿和鱼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人生意象除了自然意象外,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生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通过对人生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1.隐逸意象隐逸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摒弃。

例如《归隐集》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对自己性格的描绘和对丘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

2.时光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时光意象也十分突出。

他常常通过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感慨。

例如《杂诗》中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把握。

三、陶渊明诗歌意象的艺术效果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

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

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

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

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

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

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

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 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

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薄二首》。

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

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

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

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 猎猎秋风中,万物萧苏,只有菊花在瑟瑟寒风中凌霜盛开、傲然怒放, 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这无疑成就了它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形象。

而陶渊明愤世嫉俗, 洁身自好,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修养心性, 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正与菊花的卓然特立完美地叠合在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 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两者合而为一,难分伯仲。

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有言:其文章“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更是对陶渊明洁身自好、傲然桀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三)以秋菊寄托美好情感,表达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表明自已远离尘俗,对以秋菊为代表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强烈愿望。

《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有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人格意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作者在弃官归田之后,看到自己酷爱的秋菊依然长势喜人,格外欣慰,其实这里的秋菊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直以来,很多评论家在评价陶诗时常有“冲淡自然”之说,这一方面与他泊淡闲适的性情分不开,同时也是他精神气节的具体体现。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倡导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在陶诗中找到最好的印证。

陶诗就像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像秋菊般傲然;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然深情。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在《己亥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这里作者也以松菊为喻,对陶渊明人品、诗品作出了高度评价。

二、飞鸟意象“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高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

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

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 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

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

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 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

《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

《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

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

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

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

“久在樊笼中”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

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 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

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十七》)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

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最后谈的即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归鸟意象,这之间寄托诗人归隐园田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作者对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的眷恋和皈依。

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

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以大量篇幅写了他迷途而返,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陶渊明与上流社会彻底决裂的宣告书。

文章《归鸟》诗中“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回归的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无不悠然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三),诗人把在夕阳中返巢的飞鸟,暗喻自己挣脱世俗一切羁绊,找到最终归宿时畅快心情。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在对羁鸟迷途知返的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他那颗历尽沧桑、饱受煎熬的疲惫之心终于有了依托之所,至此,我们也深深体悟到作者质性自然的情怀,闲适容与的胸襟,傲然不群的性格。

刘勰在其著名文论《文心雕龙. 物色》谈到意象的内在联系时写道: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景物具有不同的形貌,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