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
韩熙载:《韩熙载夜宴图》的主人公

韩熙载:《韩熙载夜宴图》的主⼈公友情提⽰:本⽂1813字,阅读约需5分钟韩熙载(902-970年),字叔⾔,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潍州北海(今潍城)⼈。
五代⼗国南唐时名⾂、⽂学家。
韩熙载⾼才博学,⼜精⾳律,善书画。
为⽂长于碑碣,颇有⽂名,当时求其为⽂章碑表者甚多。
其所作制诰典雅,⼈称“有元和之凤”,与徐铉并称“韩徐”。
江左称其为“韩夫⼦”,时⼈谓之为“神仙中⼈”。
在北京故宫浩如烟海的书画收藏品中,有⼀幅⼀定不会被忽略,它就是被誉为传世名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画卷展⽰了南唐官员韩熙载在家中宴饮歌乐的景象,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客这五个⽚段,真实再现了整个夜宴的场景。
该幅画作构思精巧,⼈物刻画细腻,画⾯雅致清新,在故所藏书画珍品中亦属难得画中⼈物,到底是何⽅神圣呢?此画的主⼈公为韩熙载,潍州北海⼈(今潍城⼈),⽣活于五代⼗国的乱世,本为北⼈,出⾝官宦世家,曾祖⽗韩钧曾任太常卿,祖⽗韩殷任侍御史;⽗韩光嗣,任秘书少监、平卢节度副使等职。
其⽗因故被杀,他避乱于南⽅,先后历经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代。
官⾄中书侍郎、光政殿学⼠承旨。
他死后李煜下诏赠其左仆射、同平章事,赐谥“⽂靖”。
韩熙载在当时便以⽂才出名,时⼈评价他“学问精赡,辞⽓亮直。
本以通识,济之奇⽂”同光四年(926年)中进⼠,平⽣所撰诗⽂颇多,富有才⽓,在《全唐⽂》《全唐诗》中都存有其诗⽂。
据说,他南下时曾⽴下豪⾔壮语:江南若肯⽤我为宰相,我必长驱以定中原。
然⽽,历经三代宦海沉浮,年轻时的豪情似乎逐渐褪去,他的⼼思也默默发⽣了变化。
“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成为世⼈眼中对他的印象,这样的⼈设符合他的家世,却不是君王眼中可堪⼤任之⼈。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顾闳中。
他是江南⼈⼠,擅⼈物画,为画院中⾼⼿。
据《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继位后欲重⽤韩煕载,然⽽“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其第,窃窥之,⽬识⼼记,图绘以上之。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画卷描述《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
本幅无款。
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
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
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
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
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
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韩熙载简介韩熙载(907~970 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想授他为相。
韩熙载本也是个有政治才干的人,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擅舞,擅长诗文书画。
但南唐统治者贪图享乐,国势日衰,韩熙载不愿出任宰相,而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即派当时任画院的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顾闳中目识心记,回来后便作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卷。
创作经过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派画院待诏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画作此幅反映韩熙载夜宴情况的长卷,真实地描绘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神情。
全画分五段,段落之间,以屏风、帐篷等相隔:第一段“听乐”,图中人物有李嘉明、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志雍、紫薇郎朱跣、善舞少女王屋山等;第二段“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王屋山翩翩起舞;第三段“歇息”,画面由动转入静,有客披被而眠,韩熙载坐在榻上与侍女调情,有一侍女以琵琶遮面;第四段“清吹”,韩熙载右手持扇,正在欣赏乐队吹奏笛箫;第五段“散宴”,人或携妾离去,或依依不舍。
画卷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图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
韩熙载和他的《夜宴图》

韩熙载和他的《夜宴图》作者:路上哥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0年第09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南唐保大十三年12月17日,周世宗柴荣任命司空、门下侍郎李谷为淮南前军行营都部署,兼任庐州、寿州知州,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为其副将。
李谷统领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出兵征伐南唐,后周和南唐之间的“淮南之战”爆发。
此时,后周统帅李谷年轻时的好友韩熙载正在南唐朝中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是南唐国财政的主要负责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后周大兵圧境,满怀壮志未酬的韩熙载不知道是不是又想起将近三十年前他和李谷的一段青春往事。
韩熙载与李谷年轻时是好友,韩熙载因为父亲的牵连离开后唐、逃离中原地区,到淮南避难。
他与李谷在正阳关分手渡淮河时,在一个小酒馆里,两人举杯痛饮。
几杯酒喝过,韩熙载对李谷说:“兄弟,后唐我是不能再呆了,好男儿志在四方,如今吴主求贤若渴,我到了吴国,必定有用武之地,有朝一日,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
”李谷笑着回答说:“那我们就各自努力,好自为之吧。
有朝一日,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
”两人说罢,相视大笑,而一旁的史虚白也禁不住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两人说这话时,中原的皇帝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如今南唐土地上的主人那个时候还是徐温。
现在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开始任用他为帅统兵前来夺取南唐的土地;而韩熙载在南唐,虽然胸怀大志,眼看着国事不堪收拾,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一切,抑或真的是冥冥中早有定数,造化弄人?01韩熙载,字叔言,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902年)出生于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韩熙载少年时和青年时期的事迹失考,史料上只记载了一句:“少隐嵩山,唐同光中,擢进士第。
”这里的唐同光是指后唐同光,同光为后唐李存勖年号(公元923--926年)。
韩熙载隐居嵩山读书时,曾游学于洛阳,在此时,他和家在洛阳的李谷相识。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韩熙载登进士第。
浅析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点

浅析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析《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点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
后唐同光进士。
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
南唐李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
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逃往南唐,?曾有统一中原之志,?并多次参政,?但终不被重用。
其晚年浪迹耿舞,?表示了对封建礼教的藐视与抗争,?更是对其政治上失意的一种寄慰。
也有人这么说,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
本幅作品就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说到顾闳中,他是南唐宫廷画师,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因此,下文笔者要阐述人物刻画方面,顾闳中确实在绘画方面的有很高的造诣,让现今的学者专家们感叹于他的深厚功力,而《韩熙载夜宴图》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后代画家不断追摹的蓝本。
当时的南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而是一番萧条景象,后主李煜想要重用韩熙载,然而之前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的韩熙载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
于是有了顾闳中用画笔再现那场夜夜笙歌了。
笔者并不想简单地阐述画中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琵琶曲中的翩翩起舞,阑珊夜色下的醉生梦死,抑或通宵达旦的意犹未尽。
这些留给文学爱好者就够了。
笔者想要深入的是顾闳中在画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它们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 色彩的运用笔者初次接触本幅作品时,因才学疏浅,并未看懂其深层的故事情节的相关联性。
单单是一整幅画中浓重的色彩对比让笔者影响深刻。
韩熙载的一身白色,床榻桌椅的墨色,仕女服装的淡或浓青色,还有宾客们的朱红与青墨色,隐约可见和尚的淡黄色,使得这幅作品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使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
韩熙载

韩熙载(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名噪一时。
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时期,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时期,他谏言推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定,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时期,继位后的李煜,虽然在诗词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但终日沉迷酒色、不思治国。
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出身北方,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一直对其心存戒备。
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败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故为以求自保,便终日设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去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
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连环画式构图,依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浑然一体。
同时又通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其中。
“听乐”场景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
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他宴客及侍女共同欣赏艺妓的琵琶弹奏。
画作者以其高深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听乐”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目光、姿态,让观者充分感受到琵琶奏出的旋律,在撩拨着听者的心弦。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韩熙载

【名称】韩熙载夜宴图【类别】设色画【年代】五代(原迹已佚失,今版本为宋人临摹本)【作者】顾闳中【文物现状】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
江南人。
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
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
为古代人物画杰作。
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电影】:《夜宴》,冯小刚。
【相关图书】:《韩熙载夜宴》,吴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本段]文物描述《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
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
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
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
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
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
故宫藏画珍品:顾闳中(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及背后的那些故事

故宫藏画珍品:顾闳中(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及背后的那些故事短清来自云上文化00:00 02:56 点击上方音频,聆听云上的声音《韩熙载夜宴图》第一段《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五代时期大画家顾闳中的作品。
这幅画从表达主题思想到绘画的艺术技巧,都显示了我国人物画高度的成就。
这幅杰作创作于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后主(李煜)时期(961—975),距离现在已经将近千年的历史。
大家知道,在我国历史上,五代的五十几年,是一个干戈扰攘、战乱不息的时期。
尽管如此,各地爱好艺术的风气并没有因战乱而陷于停顿,因为当时战争是局部的,这一国里有战争,那一国里却太平无事,何况在继承唐代之后,绘画作家很多,实力非常雄厚,特别是人物画作家,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
《韩熙载夜宴图》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第二段自937年建国,地方富庶,经济生活又比较安定,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相应地文化艺术也就发达起来,又因开封、西安许多地区不安定,中原的许多画家都逃到金陵来,由此金陵便形成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出现了不少有才能的画家,《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家顾闳中,江南人,是李后主时期画院的待诏(最高的画官)。
据《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作品,宋徽宗的御府只收藏了5件,《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之一。
从·但据另外的书记载,《夜宴图》还另有几个摹本流传世间。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本是原作真本,也是体现顾闳中高超绘画水平的代表作品。
这幅画的主题是描写南唐的中书舍人韩熙载在做官时期,平常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一段故事。
《韩熙载夜宴图》第三段我们欣赏这幅画,对于画里的主人公——韩熙载的身世,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欣赏起来就更有兴趣。
但是,关于这个人,历代画史上记载很多,说法也不一样。
韩熙载,山东人,后唐时期(朱全忠的朝代)即中了进士。
他父亲在后唐做官,后因争权被杀,韩熙载在山东站不住脚,辗转逃到了金陵(南京)。
《韩熙载夜宴图》详解

《熙载夜宴图》详解关于《熙载夜宴图》的原作者和绘制背景在北宋《宣和画谱》卷七中有这样的记载:“顾闳中,江南人也。
事伪主氏为待诏。
善画,独见于人物。
是时中书舍人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氏惜其才,置而不问。
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夜宴图。
”《宣和画谱》的作者认为煜命人“写臣下私亵以观”有失体统,应该“阅而弃之”,但此图还是入了北宋御府的画库,而且这个画题在御府的收藏中还中有几本,比如《宣和画谱》中记录的南唐家顾大中的《熙载纵乐图》等等。
元明以来更有多个本子见于著录书中,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对此有详细的考证,可见《熙载夜宴图》在画史上是后代画家不断追摹的母题和蓝本。
除顾闳中外,还有一位画家周文矩。
“后主命周文矩顾弘中图熙载夜燕图,予见周画二本;至京师见弘中笔,与周事迹稍异。
”(元汤垕《画鉴》)由此可知,后主至少派了两个画家,去监视熙载,了解他的行踪举止。
画于乾德五年(964年)。
台静农先生在“《夜宴图》与熙载”(写于1967年)引述宋人著述,称“后主即位,颇疑北人,鸠死者多,而熙载且惧,愈肆情坦率,不遵社法,破其财货,售集妓乐,迨数百人,日与荒乐,蔑家人之法。
”顾闳中的原迹早已佚失,现藏故宫博物院传为顾闳中的《熙载夜宴图》被认为是存世最古的一件摹本,一说是北宋摹本,一说是南宋摹本。
此图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无款。
乾隆初此画从私家收藏转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1921年溥仪从宫中携出变卖,后大千购得,带到。
20世纪50年代又从私家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馆。
《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图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
从全图的结构上看,画家分别利用三件大的立屏将画面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的空间深度感又通过斜置的榻、几案、屏风等物件的对称布局来表现;全图共绘了46人(女21人,男28人),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各自的形象十分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
韩熙载,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人。
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
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韩熙载也叫韩文靖,祖先是南阳人,曾祖父那一代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做官,分别担任太常卿、侍御史、秘书少监。
公元902年,韩熙载出生在潍州北海,从小就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二十出头考上了进士。
由于父亲被卷入了王公俨的事件中,韩熙载被迫逃亡。
出于好朋友李谷在汝阴和交通方面的考虑,他流亡到了吴国,为了融入当地,上交了一份《行止状》给吴睿帝。
虽然韩熙载的《行止状》写得气势恢宏,足见其才能,但他的这份傲气也被人指指点点,之后几年并没有被器重。
公元937年,李昪当上了皇帝,重新重用了韩熙载,任命他为秘书郎,并希望他能辅佐太子李璟,七年间韩熙载的文采得到了李璟的赏识。
六年后,太子登基,韩熙载被委以重任,官职做到了知制诰,却因为他的过于耿直和公正,招来了很多人的记恨。
韩熙载曾一度遭陷害被贬官,后官复原职,并升迁到了户部侍郎的职位。
公元955年,后周进攻南唐,韩熙载建议李璟不要用陈觉,李璟不听,导致南唐国力衰弱,积郁成疾的李璟去世了。
李煜登基后,因为性格原因,有不少人对韩熙载不满,使得他的
为官之路也不是很顺,几上几下。
作为朝中的重臣,李煜对于晚年的韩熙载可以说是很宽容、很尊敬了,以至于在他寿终就寝时,追封他谥号,为穷困的他挑选不错的墓地,并请名士写墓志铭。
韩熙载是个什么样的人韩熙载自幼通读诗书,擅长写书作画,特别有才华,文学造诣颇高,一生写了不少诗文典籍,包括《韩熙载集》、《拟议集》等,可惜基本上找不到了。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熙载还在音律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韩熙载出生于官宦世家,继承了家中为官的思想,后来也位居高位。
只是过于耿直的他还没能适应圆滑的为官之道,加上自己本身恃才自傲,得罪不少同僚,这也是其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早年的韩熙载拥有抱负,意气风发,也确实做得还不错,到了晚年,正直南唐衰落时期,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了,即将成为亡国之人,心中自然郁闷,于是用歌舞声乐和喝酒来安慰自己,这一点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有体现。
韩熙载出于动荡的时代,侍奉了三位帝王,为官正直,不怕权贵,在南唐的政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他性格幽默、孤傲狂放,才华出众,擅长书画和音律,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后人对于韩熙载的评价,基本上是正面,因为一幅夜宴图,让人对其正面的形象产生怀疑,其实他只是借机化解李煜的疑心和避免接受宰相一职,表达了他对南唐国运的忧心。
韩熙载夜宴图隐藏鲜为人知故事韩熙载夜宴图生动地描述了韩熙载宴请群臣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南唐的社会背景和风气。
那
么其中韩熙载夜宴图隐藏鲜为人知故事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韩熙载夜宴图隐藏鲜为人知故事。
南唐时期,朝廷盛行骄奢淫逸的风气,所以南唐越来越衰弱。
此时后周发展的比较强大,李煜担心南唐政权,对在南唐朝廷做官的北方人十分猜疑。
而韩熙载恰好是一名北方人,而且他在南唐朝廷位高权重,更加引起了李煜的猜疑。
韩熙载为了避免君主的无端猜疑,他选择了纵情酒色来远离朝廷的斗争。
当时,韩熙载夜夜笙歌的宴会生活传到了后主李煜耳中,为了勘察韩熙载宴会的真假,他便让画家周文矩和顾闳中悄悄观察韩熙载夜宴场景,将所见画成一幅作品,以便自己鉴定真假。
后来,顾闳中和周文矩前去参加韩熙载夜宴,俩人都将韩熙载声势浩大的宴会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李煜看后,认为韩熙载是位没有野心的臣子,于是减少了对韩熙载的戒心。
所以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每一幅画卷都有美色和韩熙载,画家将其中的性欲场景描绘的十分隐晦。
韩熙载夜宴图中,内室坐塌后面有一张床,床上蓝色被子高高隆起,好像里面藏有一人。
这就是画家对韩熙载夜宴淫乱之事的含蓄表达,如果慢慢考察,会发现韩熙载夜宴图中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