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课程号:5012762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 34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熟悉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学时分配:0.5学时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内容:细菌(bacterium)的大小、形态与排列。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在革兰染色中的意义,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中西医《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edic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22200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分:2总学时:40,其中理论24,实验16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及其它相关的临床学科选用教材:杨黎青.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二版) [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严华、朱永泽主编.医学形态实验教程[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必读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诸欣平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汪世平,叶嗣颖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英文原版改编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Microbiology(Third Edition)[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2] 吴观陵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Sougata Ghosh,《医学寄生虫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病原生物学的系统讲解,使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能够熟悉临床上常见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种类及其特征,掌握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建立无菌操作的观念,为后续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理论课部分1.单元名称绪论(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及要求;认识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重点难点: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单元名称第一章细菌形态结构、生理(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绪论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了解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掌握细菌的测量单位、形态与结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意义、细菌L型。
2.掌握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细菌的生理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2.掌握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噬菌体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2.掌握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3.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 掌握质粒、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2. 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细菌的耐药性1.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 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医院感染等基本概念;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2. 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的来源与类型、医院感染的特点;3.熟悉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非特异性、特异性)、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掌握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及特点、类毒素的定义;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球菌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作用与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以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2.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方法;3.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4.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5.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黄汉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医学微生物学》,李凡、谷鸿喜、黄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医学微生物学》,吴移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王传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医学中各种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及动植物宿主)关系的科学。
它对医学、健康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包括凝聚态质的物种、细菌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熟悉细菌学、传染病学及免疫学等医学生物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某种疾病特征诊断微生物性病,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和使用,掌握各种免疫技术等。
有针对性地翻译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经典原理和相关方法,为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工作或从事其他对医学微生物有关联的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教学内容:包括有微生物学概论(历史发展史、分类系统、微生物的组成、微生物的生殖及耐药性)、细菌学(各种形态细菌的分类、发生、繁殖、检测及特性)、病原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病原特性、传播、潜伏期、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传染病预防、抗感染(免疫学的概念、免疫机制、免疫抗药性、疫苗原理及应用)等。
(2)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及实践实验(观察、文献检索论文计划、实验设计及研究)。
四、课程考核1. 课堂考试:本课程为选考,考查学生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的程度,主要以问答形式为主,并结合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讲授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能够对病原微生物性病进行识别、分类、鉴定、细菌的分离等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安全要求。
评价学生实操能力及适应医学实践需要的水平,主要以竞赛形式考试。
五、课程备考提示1. 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熟悉传染病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类病原体的解剖结构、功能产物、培养基的特性及整个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系统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培养其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解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培养方法。
3. 理解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机制,以及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
4. 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能够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培养科学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微生物实验和结果解读。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a.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包括形态、代谢特征和生长条件。
b.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了解其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a. 常见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b. 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a. 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b.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4. 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a.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应答和防御机制。
b. 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5.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致病机制a. 常见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特征和致病机制。
b. 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技能a. 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b. 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实际应用场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5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贾文祥 等
医学微生物学
3.微生物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 细菌学
第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其功能;细菌的L型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7.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掌握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2.掌握对氧要求的细菌的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不生长的原因
3.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熟悉与医学相关的合成代谢产物及 意义
7.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和杀菌机制
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主要是革兰染色法和抗 酸染色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肽聚糖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细菌染色、致 病及抗生素等作用的关系
2.掌握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四种特殊结构和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
3.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
6.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及相关感染控制及法律监督等
第
教学内容
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教学要求
1.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
1. 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
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物理表面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
5.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6.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教学要求
1.熟悉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的基本概念
2.熟悉常用的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其用途
3.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5.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4.熟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了解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培养基的种类
5.了解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条件及细菌的新陈代谢
6.熟悉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了解细菌的分类法和命名原则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2.高温灭菌法的种类及用途、低温保存菌种的方法
3.紫外线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及应用
3.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 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 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试验、遗传工程等 教学要求
1. 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F质粒、Hfr、R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人卫出版社
2005年8月
钱利生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Patrick R.
medical microbiology
St Louis, MO:
2005
Murray
Mosby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
Sherris, John
an introduction to infectious
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法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五个 方面的内容:基础细菌学,临床细菌学,基础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和病原性真菌。基础细 菌学和病毒学主要论述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与免疫、实验 室诊断和特异性防治等;临床细菌学和病毒学着重描述与医学相关病原菌和病毒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与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病原性真菌主要论述真菌的主要特点及 其与医学的关系。
2. 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 熟悉Ames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 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 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1.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来自3.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New York : :
2004
C.
diseases
McGraw-Hill
Jawetz,
Melnick,&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24th ed.)
George F.
2007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4.熟悉细菌的形态、大小及其形态检查法
5.了解细菌的多形性、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第
教学内容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2.按对氧要求不同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3.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生长曲线及其分期
4.细菌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
5.细菌的新陈代谢,需氧呼吸与发酵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机制及其预防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
第
教学内容
1. 正常菌群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条件致病菌及医院内感染
2. 毒力、半数致死量的概念,黏附素、胞外酶和抗吞噬因子在细菌致病中的作用
3. 细菌内、外毒素的性质及致病作用
4. 细菌感染的途径、类型及结局
5. 抗菌免疫的形成过程
6.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补体等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MED130007
编写时间
2010年1月3日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数
3.5
周学时
4+3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
程训佳
开课院系
上海医学院
**预修课程
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学
课程性质:
请根据教学培养方案上的课程性质在以下4个栏目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