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合适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假如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全然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道理和消毒灭菌的全然常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比较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因为其与后续课程接洽紧密,是以在教授教化过程中既应看重其体系性,同时又应留意与临床相干常识的接洽。

经由过程理论讲解使学生体系操纵病原生物的全然理论和全然常识;经由过程实验教授教化使学生操纵全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为往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差不多。

在教授教化中应积极开创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授教化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才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大年夜纲中有些内容恰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授教化中应留意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不雅察才能和优良的科学风格,并增长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依照教授教化筹划本大年夜纲安排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授教化内容及全然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操纵: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明白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学时分派:理论2学时教授教化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差不多性状目标要求:1.操纵:细菌的全然形状,细胞壁的全然构造,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专门构造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进展滋长的前提,方法,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品。

病毒大年夜小与形状,构造与化学构成。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基础 医学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医药卫生人员。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5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贾文祥 等
医学微生物学
3.微生物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 细菌学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其功能;细菌的L型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7.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掌握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2.掌握对氧要求的细菌的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不生长的原因
3.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熟悉与医学相关的合成代谢产物及 意义
7.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和杀菌机制
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主要是革兰染色法和抗 酸染色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肽聚糖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细菌染色、致 病及抗生素等作用的关系
2.掌握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四种特殊结构和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
3.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_张卓然_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_张卓然_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美容医学专业<五年制>用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美容医学专业等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分支及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今后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弧菌与螺旋菌、螺菌与螺旋体。

二、细菌的结构(一)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及主要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原生质与原生质球)及其临床意义。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二)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与功能、荚膜、细荚膜粘液层、糖萼等的概念。

鞭毛的排列、化学组成与结构、鞭毛的功能。

菌毛的概念、普通菌毛与性菌毛的性质与意义。

芽孢的形成、大小、位置及其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三、细菌形态的结构检查法(自学及结合实验课学习)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革兰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化学组成,注意仅存在于细菌学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二氨荃庚二酸及吡啶二羧酸等,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如: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及半透明、渗透压等。

二、细菌的代谢(一)细菌生长的化学条件、自营菌与异营菌的划分原则、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氧无机盐及生长因素等。

)(二)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的划分;专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细菌生长温度。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一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先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以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有重点的学习,将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即掌握内容以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以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 三部分。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24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1。

四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微生物的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微生物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Louis Pasteur、Robert Koch、Edward Jenner、Alexander Fleming、ИВАНОВСКИЙ、汤非凡及朱既明等国内外科学家对微生物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概念;(三)医学微生物及其发展简史;(四)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目的。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一教学目的在认识细菌、病毒和真菌形态的基础上,学习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和培养;学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学习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的形态、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质粒概念;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细菌L型的概念;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结构(模式图)、复制周期的五个阶段、异常增殖现象;真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繁殖方式。

(二)熟悉: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细菌新陈代谢的特点和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营养类型;培养基的分类;病毒的化学组成;理化因素对细菌和病毒的影响;真菌的分类与抵抗力。

(三)了解:细菌的分类方法;病毒的分类原则;病毒核酸的几种复制的方式;真菌孢子的类型;真菌的变异。

三教学内容(一)细菌的概念、大小(测量单位)、形态;(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L型细菌的形成、特性及在医学上的意义;(三)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浆、核蛋白体、质粒、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四)细菌特殊结构、功能及意义;(五)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新陈代谢、厌氧的原理与能量的转换;(六)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速度与规律(生长曲线);(七)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及其类型与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概念。

(八)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九)病毒的概念;(十)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十一)病毒的增殖周期及病毒的异常增殖现象;(十二)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十三)真菌的概念和分类;真菌的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的分类;(十四)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第三和第四章感染与抗感染免疫一教学目的分别学习细菌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传播及感染的类型,讨论真菌的致病性和感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机体抗感染的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机制,学习抗菌免疫、抗病毒免疫和抗真菌免疫。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感染的概念;细菌的毒力:侵袭性和毒素;外毒素的定义、种类及特点;内毒素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及传播途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毒感染的类型;真菌感染的几种方式;干扰素的定义、分类、诱生和抗病毒作用机制。

(二)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细菌感染的类型;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抗病毒免疫持续的时间;真菌感染的表现。

(三)了解:吞噬作用的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式;胞内感染和胞外感染的机制;抗真菌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感染的概念;(二)细菌的致病物质的组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的组成物质和作用方式;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定义、组成、作用特点;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感染的类型;(五)真菌感染的表现;(六)抗感染免疫的组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七)抗胞外菌的感染;抗胞内菌的感染;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八)抗真菌免疫。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一教学目的在认识遗传与变异原理基础上,学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毒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的概念及与宿主的关系;转座子的概念;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和机制。

(二)熟悉:遗传变异的原理;前噬菌体的概念;细菌的变异现象;病毒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整合和表型混合的概念。

(三)了解: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三)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变异的物质组成及功能;细菌基因突变的机制;(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的机制;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种变异方式的概念,机制;(五)病毒的基因组成;病毒的基因突变;病毒的基因重组和重配;病毒的基因整合及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六)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一教学目的在认识正常菌群基础上,学习微生态平衡影响因素与失调的主要原因及失调的防治,学习机会感染的致病菌类型与主要特点,学习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以及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以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微生态平衡的因素;医院内感染的来源。

(三)了解: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机会性病菌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二)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分布情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三)人体各个部位的微生态系;(四)微生态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五)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六)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和危险因素;(七)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一教学目的在认识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几个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和温度;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和温度;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特点;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熟悉:湿热灭菌的优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方法;真空干燥发保存菌种的方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三)了解:干热灭菌的方法;超声波消毒法的原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三教学内容(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和区别;清洁和净化的概念;(二)干热灭菌法的种类;湿热灭菌法的种类;辐射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消毒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四)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机制;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制,适用范围;(五)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一教学目的认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的诊断程序:标本采集、形态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及核酸检测,学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学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的治疗。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病原菌检查的程序;细菌标本的采集原则;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疫苗的概念;死疫苗和活疫苗的区别;类毒素的概念和特点;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二)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哪些;血清采集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病毒标本采集的方法和原则;病毒分离的方法;病毒血清学检查的方法;真菌的培养方法和形态学检查方法;抗菌药物的种类;(三)了解:细菌的免疫学诊断技术;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真菌的快速诊断;亚单位疫苗和DNA 疫苗;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一)病原菌标本的采集;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二)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和代谢产物、酶类、核酸及噬菌体检查方法;(三)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五)真菌感染的标本采集;病原性真菌的检查与鉴定;真菌的快速诊断;(六)人工主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七)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八)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九)抗病毒化学制剂及作用机制;(十)真菌的治疗。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一教学目的在认识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明了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三)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三教学内容(一)细菌耐药性概念;(二)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三)细菌耐药性基因的控制;(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和外排机制;(五)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的关系;细菌耐药性控制的策略。

第二篇细菌学第十章化脓性细菌一教学目的在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