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一门学科。“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先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以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学生有重点的学习,将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即掌握内容以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以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 三部分。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24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1。四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微生物的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微生物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Louis Pasteur、Robert Koch、Edward Jenner、Alexander Fleming、ИВАНОВСКИЙ、汤非凡及朱既明等国内外科学家

对微生物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概念;

(三)医学微生物及其发展简史;

(四)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目的。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细菌、病毒和真菌形态的基础上,学习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和培养;学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学习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形态、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质粒概念;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细菌L型的概念;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结构(模式图)、复制周期的五个阶段、异常增殖现象;真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繁殖方式。

(二)熟悉: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细菌新陈代谢的特点和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营养类型;培养基的分类;病毒的化学组成;理化因素对细菌和病毒的影响;真菌的分类与抵抗力。

(三)了解:细菌的分类方法;病毒的分类原则;病毒核酸的几种复制的方式;真菌孢子的类型;真菌的变异。

三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概念、大小(测量单位)、形态;

(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L型细菌的形成、特性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三)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浆、核蛋白体、质粒、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四)细菌特殊结构、功能及意义;

(五)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新陈代谢、厌氧的原理与能量的转换;

(六)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速度与规律(生长曲线);

(七)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及其类型与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概念。(八)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九)病毒的概念;

(十)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

(十一)病毒的增殖周期及病毒的异常增殖现象;

(十二)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

(十三)真菌的概念和分类;真菌的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的分类;

(十四)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第三和第四章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一教学目的

分别学习细菌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传播及感染的类型,讨论真菌的致病性和感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机体抗感染的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机制,学习抗菌免疫、抗病毒免疫和抗真菌免疫。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感染的概念;细菌的毒力:侵袭性和毒素;外毒素的定义、种类及特点;内

毒素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及传播途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毒感染的类型;真菌感染的几种方式;干扰素的定义、分类、诱生和抗病毒作用机制。

(二)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细菌感染的类型;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抗病毒免疫持续的时间;真菌感染的表现。

(三)了解:吞噬作用的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式;胞内感染和胞外感染的机制;抗真菌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内容

(一)感染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物质的组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的组成物质和作用方式;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定义、组成、作用特点;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感染的类型;

(五)真菌感染的表现;

(六)抗感染免疫的组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七)抗胞外菌的感染;抗胞内菌的感染;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八)抗真菌免疫。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遗传与变异原理基础上,学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毒性噬菌体和溶原

性噬菌体的概念及与宿主的关系;转座子的概念;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和机制。

(二)熟悉:遗传变异的原理;前噬菌体的概念;细菌的变异现象;病毒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整合和表型混合的概念。

(三)了解: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

(三)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变异的物质组成及功能;细菌基因突变的机制;

(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的机制;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种变异方式的概念,机制;

(五)病毒的基因组成;病毒的基因突变;病毒的基因重组和重配;病毒的基因整合及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六)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正常菌群基础上,学习微生态平衡影响因素与失调的主要原因及失调的防治,学习机会感染的致病菌类型与主要特点,学习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以及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以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微生态平衡的因素;医院内感染的来源。

(三)了解: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机会性病菌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教学内容

(一)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二)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分布情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三)人体各个部位的微生态系;

(四)微生态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五)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六)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和危险因素;

(七)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几个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和温度;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和温度;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特点;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二)熟悉:湿热灭菌的优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方法;真空干燥发保存菌种的方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三)了解:干热灭菌的方法;超声波消毒法的原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三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和区别;清洁和净化的概念;

(二)干热灭菌法的种类;湿热灭菌法的种类;辐射杀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消毒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四)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机制;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制,适用范围;

(五)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一教学目的

认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的诊断程序:标本采集、形态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及核酸检测,学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学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的治疗。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原菌检查的程序;细菌标本的采集原则;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疫苗的概念;死疫苗和活疫苗的区别;类毒素的概念和特点;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二)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哪些;血清采集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病毒标本采集的方法和原则;病毒分离的方法;病毒血清学检查的方法;真菌的培养方法和形态学检查方法;抗菌药物的种类;

(三)了解:细菌的免疫学诊断技术;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真菌的快速诊断;亚单位疫苗和DNA 疫苗;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

(一)病原菌标本的采集;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二)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和代谢产物、酶类、核酸及噬菌体检查方法;

(三)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五)真菌感染的标本采集;病原性真菌的检查与鉴定;真菌的快速诊断;

(六)人工主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

(七)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

(八)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九)抗病毒化学制剂及作用机制;

(十)真菌的治疗。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明了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三)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三教学内容

(一)细菌耐药性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

(三)细菌耐药性基因的控制;

(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和外排机制;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的关系;细菌耐药性控制的策略。

第二篇细菌学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致病性;链球菌的分类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淋球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葡萄球菌的分布、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区别;链球菌的免疫性;肺炎球菌致病性;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与培养特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色素与致病性。

(三)了解:球菌的分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性;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

三教学内容

(一)球菌的分类;

(二)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分类,SPA的主要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

(三)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四)葡萄球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五)链球菌的分类、抗原结构;

(六) 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七) A群链球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八)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九)肺炎链球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十)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鉴别;

(十一)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十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十三)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第十一章肠道感染细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肠道杆菌的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主要生化反应;志贺菌的致病性;沙门菌的致病性和肥达试验;霍乱弧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志贺菌的分类及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的防治原则;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三)了解:志贺菌的防治原则;志贺菌的免疫性;沙门菌的免疫性及分类;其他肠道菌属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三教学内容

(一)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及分类;

(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IMViC试验;

(三)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引起肠道感染的埃希菌的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及致病特点;(四)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五)志贺菌的生物学特性——鞭毛、菌毛、分解葡萄糖、分类;

(六)志贺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七)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鞭毛、分解葡萄糖、乳糖、抗原的构造及分类;

(八)沙门菌的致病性,包括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沙门菌的免疫性;

(九)沙门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十)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十一)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十二)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十三)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十四)其他菌属。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厌氧菌的分类及其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二)熟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

三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四)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五)无芽胞厌氧菌的分类及生物学性状;

(六)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

(七)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种类基础上,学习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卡介苗接种)。

(二)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特殊染色与培养)、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嗜肺军团菌和百日咳鲍特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和分布;锡克实验原理和结果判定;其他的呼吸道细菌的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抵抗力和变异性);(二)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和致病机理)和免疫性(超敏反应和结核菌素试验);(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四)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五)非结核分枝杆菌;

(六)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抵抗力和变异);(七)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八)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九)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十)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十一)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四和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动物源性细菌(炭疽芽胞杆菌、布氏菌及鼠疫耶氏菌)和放线菌与诺卡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炭疽芽孢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布氏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炭疽芽孢杆菌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的区别;鼠疫耶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炭疽芽孢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三)鼠疫耶氏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四)放线菌属的分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五)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诊断与治疗。

第十六章螺旋体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螺旋体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镀银染色、暗视野检查、培养法)、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螺旋体的特点和分类;对人有致病性的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二)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三)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与流行环节、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四)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支原体概念及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常见的支原体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原体的概念、形态和培养特性;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脲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穿透支原体;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

三教学内容

(一)支原体的概念及生物学特性;

(二)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四)穿透支原体。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立克次体的概念及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几种常见立克次体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外斐试验);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的疾病。

(二)熟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引起的的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贝纳柯克斯体和汉塞巴通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三教学内容

(一)立克次体的概念及种类与共性;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四)贝纳柯克斯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五)汉塞巴通体。

第十九章衣原体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衣原体概念及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几种常见衣原体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衣原体的概念;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及发育

周期、分类、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衣原体的共同特性;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几种引起人类致病的衣原体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一)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

(二)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三)沙眼衣原体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四)沙眼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五)肺炎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六)鹦鹉热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和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二)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传播规律)、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麻疹病毒的致病

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呼吸道合胞

病毒的致病性;风疹病毒的致病性;鼻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腺呼吸道病毒的形态、致病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四)腺病毒的一般特性与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肠道感染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引起肠道感染的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其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二)熟悉:各类肠道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生物学性状与引起疾病;

(四)其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引起肝炎的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抗原组成、抵

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引起慢性感染、特异性预防等)比较。

(二)熟悉: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

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三)了解:其他肝炎病毒及肝炎相关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四)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及肝炎相关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虫媒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汉坦病毒的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二)熟悉: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波拉病毒的流行环节及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三)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四)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埃波拉病毒的传播媒介及致病性。

第二十四章人类疱疹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人类疱疹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及其他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点及常见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EBV特异抗体检测意义。

(三)了解: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二)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三)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四)EB病毒致病性。

(五)其他疱疹病毒简介

第二十五章反转录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反转录病毒种类基础上,学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免疫性

(三)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命名与分类。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三)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第二十六章其它病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狂犬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和人类细小病毒B19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学习这些病毒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其致病性;人类细小病毒B19大小及致病性。

三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三)人类细小病毒B19生物学特点及其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朊粒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朊粒概念和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朊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与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朊粒、PrP SC、PrP C的定义。

(二)熟悉: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

第四篇真菌学

第二十八章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皮肤和皮下感染的真菌种类的基础上,学习这些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皮肤癣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皮肤癣菌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

(三)了解:角层癣菌生物学性状及引起疾病;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种类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

引起疾病。

三教学内容

(一)皮肤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

(二)角层癣菌生物学性状及引起疾病;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种类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引起疾病。

第二十九章深部感染真菌

一教学目的

在认识深部感染的真菌种类的基础上,学习这些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原则;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和致病性。(二)熟悉: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其他深部感染真菌(曲菌、毛菌、肺刨子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种类(曲菌、毛菌、肺刨子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6人/实验室),学生每人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复习资料、课堂答疑、每周定时答疑等。

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占30%(实验报告占20%,小测验占5%,平时占5%)。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件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精神,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为规范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与管理水平,并满足人才培养状态平台系统数据填报的需求,特制订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1.课程代码是课程身份识别码,是课程“身份证”。同一名称的课程有且只有一个独立代码,不论是在一个专业还是在多个专业开课。 2.教学大纲内容相同的课程必须使用同一名称。每门课程名称要规范(包括部分课程的中英文名称);课程名称必须反映课程核心内容。 3.当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作重大修改,原课程名称已不能准确反映课程内容时,应按新开课程重新申请备案,另行编制课程代码。 4.课程代码编制以教务处统一制定的编制办法为实施原则。 二、课程代码编制方法 课程代码由11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构成情况如下: A B F G H I J 层次代码专业代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流水号 1.A位数字为层次代码——卫职院层次代码,三年制高职为A,五年一贯制高职为B,二年制高职为C;卫校层次代码,一律为Z。 2.B-F位数字为专业代码—— 卫职院开设的医药卫生大类(62):护理类(6202)的护理专业代码为620201,助产专业代码为620202;药学类(6203)的药学专业代码为620301;医学技术类(6204)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为620401;康复治疗类(6205)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代码为620501。

卫校开设的医药卫生大类(10):护理专业代码为100100,助产专业代码为100200,农村医学专业代码为100300,康复技术专业代码为100500,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为10070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为100800,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代码为100900,药剂专业代码为101100,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代码为101700,中药专业代码为101800,制药技术专业代码为102000。 注1:不同专业的同一门公共课程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为62,中职为10)下+9999为专业代码。比如五个高职专业都开设的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专业代码为629999;中职各专业都开设的公共课《职业生涯规划》,其专业代码为109999。 注2:不同专业的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为62,中职为10)下+8888为专业代码。比如三年制高职护理、助产都开设的专业课《内科护理学》,其专业代码为628888;三年制高职检验技术、药学都开设的专业课《临床医学概要》,其专业代码为628888。 3.G位数字为课程类别代码——公共课为1,专业基础课为2,专业课为3。 4.H位数字为课程性质代码——必修课为1,公共选修课程为2,专业选修课程为3。 4.I-J位数字为课程流水号——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开课顺序由01到99(同一学期开课的,按教学计划中排列先后进行流水排序)。 注: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整体代码应相同,即同一门课程有且只能有一个代码。 教务处 2017年7月22日

于峰编著_医学概论_教学大纲

师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e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时】 68 【学分】 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属于药学专业的方向课程。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药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逐渐发展成生物 一心理-社会模式,今后药学生从事的职业也从以研发、生产为主,逐步向药学 服务过渡。因此,加强药学生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教育,保证药学生能够掌握医学 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学服务能力,是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学目标)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 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 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 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 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6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教学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症状的问诊要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问诊的容,常见症状的病因与特点,体格检查的手法 3、了解:病历书写 二、主要教学容 1、问诊的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2、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 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 3、体格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 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①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②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③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 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④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⑤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⑥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最新最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诚信关爱,防病治病,搞好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入户寻访,预防为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或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8.履行医德义务。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二)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前常见急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的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疾病预防、康复、临终关怀以及流行病学、循证医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标准 课时数:60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 一、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部分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等先修课。 二、课程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

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虑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疾病康复学》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学生在医院、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 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 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部分章节后面提供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急救医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救医学的概念。 二、熟悉: 1.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2.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 1. 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3.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4. 急救护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时间过得真快啊,马上就要毕业了,在临近毕业之际对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鉴定。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一) 光阴似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从二0XX年进入X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就读以来,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本人各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顺利完成了学业。回首四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收获的四年,是不断汲取养分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是值得思念的四年。在毕业之际,总结归纳了这四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成长了不少,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学无止境,需要加紧步伐去完善自己,提高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师的教导下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实的掌握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方面锦上添花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够熟练的操在人事心理学学习中,实践并学会了工作分析基本流程规范,了

解了一些HRM基本知识;在管理心理学中,掌握了部分管理学理论知识及流程规范,如EAP、不同的工作设计;选修了劳动法,知晓了一些关于劳动法、就业法、仲裁法等知识;通过团体心理培训课,看到了团体游戏对鼓励士气、培养相关能力的意义。 计划安排较细致,注重随时记录在案;做事较细心,注意事后检查;较诚实乐观,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能承担强度较大、连续的工作;乐于融入团体,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乐于承担额外工作;心理学基础知识较扎实,善于主动学习并向别人请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二) 我是xx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组下我的专业知识更是获得优秀的成绩,思想上也和祖国高度统一,坚持拥护党的领导,社会实践能力也有质的飞跃,下面就是这段时光的自我鉴定。 专业学习上,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主观的心理世界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认清了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陷,明了了自己的潜力所在,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指明了方向,心理学教会我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习题和对待问习题。心理学教给我如何适应纷繁社会,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成长的技能与技巧,让我能够抱着一份平淡与坦诚去面对现实中的人与事。 社会实践方面,屡次社会实践经历,如营销计划方案,车展设计,也证明和表现了我较高水准的组织计划方案和沟通协调能力,显示了相关的问习题解决及管理能力。现在我已不单单满足于单纯的实践,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传染病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 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 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 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 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 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 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15%,有5%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生理学(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 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为6分。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目的是掌握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规律及其功能和功能的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教学重点: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等课程。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的任务。 3.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 生理学的概念。 【难点】 生理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主要内容】 1.生理学任务。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目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0201K)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以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培养目标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 培养目标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培养目标4:尊重患者个人信仰、隐私和人格,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树立沟通意识。 培养目标5: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 培养目标6: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培养目标7: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8: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培养目标9: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

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10:具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基 本能力。 培养目标11: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目标12: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 . 培养目标13: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目标1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临床医疗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临床医疗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毕业要求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临床医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 毕业要求2: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有良好的医德。毕业要求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务实,追求卓越,具备在医学某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 中国医科大学 二○一○年十月

前言 《临床医学导论》是我校实施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子项目中的一个成果,是为顺应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早期接触临床”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分为三篇,即第一篇医学篇,第二篇医生篇,第三篇临床篇,共33章内容。共讲授28学时,实习1周。在五年制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以及七年制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此门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症状,初步了解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知识,掌握正确临床思维的方法,特别是从症状学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并通过1周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 本门课程主要由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学校有关学科教师承担理论授课,实习由各临床学院组织实施。本门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习成绩即要求学生写两份病志,其成绩占30%。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间实习方式。理论讲授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课间实习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并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有1-2周时间去家乡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汇编成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篇医学篇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希波克拉底誓词。 2.熟悉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教学内容] 学习医学发展史,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拓宽知识面和科学思路,树立为医学献身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二章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 2.熟悉临床医学进展。 3.了解基础医学进展。 [教学内容] 从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及重要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有初步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医学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授课学时] 1.2学时 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熟悉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与条件。 3.了解医学模式的特征。 [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各种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其转变的背景与条件,让学生对现代医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1学时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

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 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 (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检验与临床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医学检验系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医学检验系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