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政治出现了中央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地方上还有淮系、湘系等权力集团,加上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干预,各个集团在权利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博弈,北洋海军成了牺牲品。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洋务运动的破产,较为广泛的说法,是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标志的。
下面店铺分享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一起来了解吧。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
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列强不允许中国“自强”1.资本主义国家构筑侵略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整个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一再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是一些明朝的残余势力,如郑成功等也战胜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强国的荷兰。
中国取得这些胜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反对外国侵略;二是西方殖民者还处于工厂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与东方封建国家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
侵略中国的失败,使西方殖民者意识到,中国太大太强了,要使中国屈服,必须做好侵略准备。
为此,在整个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侵略者都在做这项工作——构筑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2.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期间的清政府,可以说无岁不在战争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用侵略战争的方式,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中国国内挑起战争,进而鼓动它国干涉中国内政,典型的事件是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最终迫使清政府派左宗棠劳师远征,历时数年,前后耗掉协饷五千二百三十万两之巨。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联合侵略,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国内连绵不绝的战争,致使清政府在财政经济上限于破产的境地,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飙升为什么说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一次尝试。
这场运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反而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而北洋舰队的覆灭,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标志。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内部矛盾和不协调造成的。
在这场运动中,西方技术和文化被引进到中国,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技术和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
在洋务运动的推进过程中,官僚主义、腐败和浪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运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北洋舰队的覆灭也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中国现代海军的奠基者。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击败,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中国社会。
北洋舰队的覆灭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挫折。
它揭示了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不足和缺陷,也暴露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是紧密相关的。
它们都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和技术时的困境和挑战。
这些失败和挫折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束,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
中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 导致洋务运动兴起的外部压力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的高峰期。
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为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国发起了洋务运动。
然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与这种外部压力有关。
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领先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使了中国政府推行洋务运动。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是被动的,缺乏内外结合的综合国力,因此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官僚体制的腐败和腐朽是洋务运动无法克服的障碍。
传统的官僚体制对于现代化改革的推行是保守和抵触的,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外,洋务运动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洋务机构和企业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 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政府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但这些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来说造成了一定的依赖。
同时,西方列强的利益也无法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完全契合,导致了中国政府与西方资本和技术的矛盾。
此外,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众多,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和管理也存在问题,导致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4. 洋务运动的社会矛盾洋务运动的推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也是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引进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来说,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这导致了农民对洋务运动的不满和反抗,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统治造成了威胁。
此外,洋务运动也引发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劳动条件的恶劣和剥削现象的存在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对抗。
5. 洋务运动的经济问题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问题,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李鸿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2 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 学生,翻译了一批西 学书籍,给当时的中 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1 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 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 些促进作用。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 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 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 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 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 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 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 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 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 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 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 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 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 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 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 皮。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 腐朽性。洋务企业虽 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 义性质,但其管理确 是封建式的,企业内 部充斥着营私舞弊、 贪污中饱、挥霍浪费 等腐败现象。
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 ②清朝内外交 困(内指太平 天国运动,外 指列强侵略)
洋务运动的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 代军事工业。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 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 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 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 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 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 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的总结与反思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使得19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改变这一窘状,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这一运动简要概述其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并以此为鉴,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发展提出一些正确的方向。
关键字:洋务运动兴衰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启示现代化进程是19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的话告诉我们,不仅在生物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快速适应世界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不为世界所淘汰,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洋务派区别于一些守旧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并未变更清末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得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并无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最终以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而失败告终。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想,这正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分析历史的成与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代服务,避免历史的悲剧在今天再次上演。
一、洋务运动兴衰的大体经过一般认为,洋务运动兴起于1861年清政府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束于1895年公车上书前夕。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和目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以“自强”为目的,兴办了大量军工企业,例如,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筹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同年,李鸿章创立了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第二年,崇厚有建立了天津机器局。
在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创立了大量民用企业,例如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现代化尝试,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晚清王朝埋下了更深重的危机,促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清朝政府官员普遍持有保守的思想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包容万象,足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曾国藩等人也持有这一观点,在洋务运动中缺乏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对洋务运动的推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他们重大器械和武器生产,却忽视了教育、科技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国家实力不足洋务运动初期,大量使用外国专业人员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外国专家仅在基础建设方面提供了帮助,而中国的选人标准低,缺乏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人才。
加上中国的国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无法推动洋务运动的全面发展。
三、各地官员反复无常清朝中央政府虽然大力推动洋务运动,但各地官员对此的态度却常常反复无常。
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为了贪污私利而破坏洋务发展,对洋务事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此外,历次政变的发动,也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停滞和退步。
四、洋货抵制运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礼”是其中一项,它强调的内容包括吃、穿、用皆应“循经习俗”,“不可失祖宗之业”,这导致了一些人对洋货的抵制,人们不愿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这种思想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而愈发强烈,导致了抵制洋货的运动在各地兴起。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不过,洋务运动不管其成败,都有其历史价值,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全面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状况。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
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
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
政治出现了中央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地方上还有淮系、湘系等权力集团,加上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干预,各个集团在权利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博弈,北洋海军成了牺牲品。
李鸿章竟然为了保住他的政治资本----北洋海军,告诉北洋舰队将士“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
”④而当时就有人愤怒的批评道“今日买船,明日置炮,此处筑台,彼处设垒,岁费国家数百万金,而每有震惊,一味议和”⑤可以看出世人对北洋海军无所作为,在中日海战中惨败的愤怒,身为中国人,竟落得一点尊严也没有,换作是其他国家的民众也会这样的恼怒。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者对外界入侵的最大可能的回复,而想要让当权者能多大的思想进步来改革政治制度以致成功很难,“清政府上上下下是这样的腐朽,以致无力抵御外敌的侵略。
他败在日军的大炮和刺刀之下,更是败在自身的苟且和衰破之中!两者相比较,后者更让人痛心。
"⑥北洋海军的覆灭和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后来的戊戌维新的失败就告诉了进步人士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才能达到国家富强独立,所以后来有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来结束无能的清王朝,建立的共和的中华民国。
二、从战略失误和军队素质看中国北洋海军和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4年,日本军舰开始进入现代海军时代,保持纵队阵势,围攻停泊在鸭绿江口外的新建的中国舰队,在那里的中国海军提督原是一个年老的骑兵军官,竟让他的舰队横排成一线,结果他们只能使用军舰前部的炮塔。
现在日本人在这里又一次舷炮齐射,正在向吴淞炮台实行围攻。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这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先生在登陆上海而日本发动1.28事变进攻中国上海时看见日本军舰在长江吴淞口忙着调兵入侵上海说出的一句话,而话中所说的年老骑兵军官就是任北洋海军主舰之一定远舰指挥官刘步蟾。
“在黄海大战中,指挥官的临场失态使北洋水师一接战便处于被动,但好象主要责任不全在丁汝昌,而在近年来一直颇受褒扬的刘步蟾。
当阵形凌乱的舰队距敌尚有5300米之遥时,刘竟在未向丁请示的情况下擅令“定远”主炮开火,打响了海战第一炮,被一些史家目为先发制人之举,而美国
著名海军理论家马汉却有相反的评论:“这样远距离的射击,海军舆论能否首肯,我的回答是否。
战斗的关键在于最初,最初的射击已经决定胜负的一半,并尽可能要短兵相接。
”⑦当然马汉说的的确确如此,定远舰的第一轮攻击波竟然一发未中,射出去炮弹纷纷沉入大海,可知当时北洋海军因为上头的私扣军饷和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已经军费捉襟见肘,后来日本海军利用其机动性强和速度快的特点从后路包围中国舰队,北洋舰队不得不退入威海卫保持北洋海军的主力,也就有了日本用鱼雷击伤被刘步蟾炸沉,而兄弟舰镇远舰被日军降服编入日本海军的悲剧结局,曾经被国人称颂的舰只从此作为侵略中国耀武扬威的帮凶,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但想想看,定远舰只有四门重炮,远距离的发炮就算打得到日本海舰的距离,也难以保证其精确性,刘步瞻在指挥上也是有失误的。
作为远东第一大水师却落得如此之下场,还有就是其军队素质差。
“然而究竟是北洋舰队的炮大甲坚,克制住日本舰队的船快泡速呢?还是反过来被日本舰队的船快炮速所克制?这全在于双方将士平时的训练态度,特别是双方将领临场运用之妙。
”⑧东乡平八郎在近距离观察了济远舰之后便断定“中国海军可以击灭”,他说该舰威力虽足恃,但细看舰上各处殊不整洁,甚至主炮上晒着水兵的短裤,主炮是军舰的灵魂,如此亵渎之,可见全军的纪律与士气(田汉《关于中国海军的几个问题》)。
如此之军队,难怪被日军不看在眼里,北洋舰队的覆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面对“三千年之未有之变局”,清政府想通过给自己的统治套上一层铁甲、以学习西方的新技术来支撑日趋崩塌的封建专制秩序,然而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这一根柱子也将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中朽坏,最后淹没在历史的记忆里,但它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深刻且苍白的。
洋务运动充斥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满清封建统治者、满汉权贵之间的矛盾,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所以封建统治体制下的洋务运动必定会走向毁灭。
但洋务运动也同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成为后来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并引起了社会风气和国人价值观念的改变,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与西方科学文化的发达,需要在更深层面上改变旧社会的面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摆脱中国被侵略、国人被奴役的现状。
文献来源:
①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文化思想》(M)第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
②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84页。
③魏丕信:第22期《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之《洋务运动与防务破产》(J)
④李鸿章:《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十一月初一日),(B)第19卷第1页
⑤:张振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M)第五册第62页
⑥张海鹏、邓红洲、赵一顺:《国耻百谈》(M)第189页中华书局出版
⑦李信:《伪近代史的幻灭——从北洋水师致败的素质、兵器因素看洋务运动的历史悲剧》(EB)
⑧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二卷《洋务新政的半殖民地军事设施》第八章《北洋舰队的建立与覆灭》(M)第120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