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白纸、直尺、量角器。

2.教学资源:PPT、实验操作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池底变浅、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折射定律。

2.学生通过PPT学习折射定律的内容,教师解释折射定律的公式和意义。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验证光的折射现象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方向。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2.实验二:探究折射定律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以不同角度斜射入玻璃砖,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图像。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折射定律。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难点补充:1.光的折射现象: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总结(第六、七章)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总结(第六、七章)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总结(第六、七章)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总结(第六、七章)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总结:探究类:测量类:(1)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1)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2)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3)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探究导体上的电流和导体电压的关系。

(5)探究导体上的电流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1、探究串联电路电压关系:(1)电路图:(2)记录数据:实验序号A、B间电压U1/VB、C间电压U2/VA、C间电压U/V(3)实验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电11.41.63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21.51.53端的电压之和。

31.81.23表达式:U总=U1+U2+…(实验要进行多次测量,灯泡要求换用不同规格,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探究并联电路电压关系:(1)电路图:(2)记录数据:实验序号L1两端电压U1/VL2两端电压U2/V总电压U/V(3)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个1333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两24.54.54.5端的电压。

3666表达式:U总=U1=U2=…(实验要进行多次测量,灯泡要求换用不同规格,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测量小灯泡、定值电阻的电阻:(1)电路图:(2)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原理:R=U/I方法:伏安法(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①数据表格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亮度电阻R/Ω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灯12.00.20暗10丝中电流越大,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

22.50.24亮10.4(灯泡电阻随灯泡两端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32.80.25更亮11.2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以便多测几组数据,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灯丝电阻不能求平均值: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而改变,不是因为实验误差造成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4)测量未知定值电阻①数据表格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R平均值/Ω1231.72.52.20.140.200.1812.112.512.212.3②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跟通入电流的多少,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教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教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一、探究二力平衡实验在探究二力平衡问题时,摩擦力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之一。

在两个实验中,甲实验更合理,因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是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拉力大小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实现。

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拉力的方向。

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物体上的方法是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方法是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是二力平衡条件是同体、等大、方向、共线。

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是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原理是二力平衡,测量方法是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应用是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

由前两个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

三、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牛顿第一定律)此实验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通过小车运动的距离可以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

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实验结论是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它将保持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通过实验直接探究出来,只能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来,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After making some ns。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的物理属性【要点精讲】(一)物体的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来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1000mg=1g,1000g=1kg,1000kg=1t。

3.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4.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如果指针偏向左侧,则应向右侧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偏向右侧,则应向左侧调节平衡螺母。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的质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事项:(1)我们在使用天平进行称量时,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大于天平的称量范围;(2)取放物体、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时动作要轻缓,不要使天平发生剧烈的振动;(3)取放砝码和拨动游码应用镊子;(4)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用手摸,也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实验原理: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m 等于多个相同回形针的总质量除以回形针的个数,即m =m 总/个数。

2.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实验原理:m 水=m 烧杯+水-m 烧杯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3)将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出烧杯的质量为m 1;(4)把水倒入烧杯内,称量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2;(5)则水的质量为m 2-m 1。

(三)物质的密度1.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这种物质特有的性质。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调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本实验选自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本实验开展之前,教材内容已经介绍了“称重法”测量浮力和浮力产生的原因,因此本节安排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浮力的认识,同时巩固了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而且为下一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础,减轻了下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难点分散,化难为易。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外,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懂得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明确实验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方法;(3)会设计实验步骤,会选择实验仪器,能正确进行实验推理论证,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归纳总结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2)体会“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分析说明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因此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主要过程,并且学会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出实验结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06气体压强与流体压强知识点串讲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06气体压强与流体压强知识点串讲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6 气体压强与流体压强(知识点串讲)知识网络重难点突破知识点一大气压的存在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

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典例1:(2019春•江北区期中)如图所示是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或示例图片,用来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答案】A【解析】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当活塞向上运动时,里面的气压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故A正确;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了连通器,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故B错误;锅炉水位计也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船闸在工作时,闸室分别与上游和下游构成连通器,故D错误。

故选:A知识点二:大气压的测量及工具1.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2.测量结果:p0=760mmHg=76cmHg=1.01×105Pa(叫标准大气压)说明:(1)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2)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典例2:(2019春•硚口区期中)大气压强,如图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会使实验测量值偏大B.将该装置从山底拿到山顶做实验,水银柱会变低C.标准大气压大约可抬起760cm高的水银柱D.玻璃管倾斜会使得水银柱变高【答案】B【解析】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若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则水银面上方就有一琮的气压,这时就会将水银向下压一些,测量值会偏小,故A错误;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水银柱的高度是由外界大气压决定的,外界大气压越大,水银柱就越高,而山顶上的大气压更小,所以水银柱会变低,故B正确;标准大气压大约可支撑760mm=76cm高的水银柱,故C错误;由于外界大气压不变的情况下,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的高度不会变,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
八下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
一、探究二力平衡实验
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
2、你认为右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5、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6、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7、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8、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方向、共线。

9、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0、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11、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4)转换法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
(5)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

三、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牛顿第一定律)
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

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他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5、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是?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6、牛顿第一定律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答:不能,只能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来,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将此实验略加修改还能做哪个实验?答:(1)将斜面长一些,增加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探究速度变化的实验(2)保证平面的材料相同,增加一个木块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此不可能
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无关,所以力不
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此实验使用海绵而不用木板为什么?答:木板不容易产生形变,而海绵容易产生形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1、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不能说压强越明显,因为探究这个实验时还没有提出压强的概念)
2、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用海绵形变的大小来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转换法;而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具体受哪个因素影响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3、如果将图乙中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放海绵的作用效果相同吗?答:相同,因为压力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其他因素无关,改成木板后只是我们观察不到效果而已。

4、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她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五、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
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也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不是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8、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9、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

六、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1、实验更合适的操作顺序是:b a c d
2、实验中溢水杯倒水必须有水溢出后才能做实验,否则会出现什么结果:答:会出现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3、此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关系是:Fa-Fc=Fd-Fb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七、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的调节:左高右调,右高左调。

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在调节平衡螺母。

2、将杠杆调成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3、选择杠杆终点作为支点的好处: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好处是: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方便。

5、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缺点是:测力计本身有重量,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6、如上图,乙图和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怎样变化:由大变小,原因是力臂由小变大。

7、你认为哪个图更合理?答:丁图,实验不受弹簧测力计的重力的影响。

8、使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最终目的是:更能正确认识力臂。

9、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是结论具有普遍规律。

八、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原理:有用功/总功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同一滑轮组: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6)测量机械效率时为什么不能使弹簧测力计静止?机械效率会怎样?答:当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绳子和滑轮之间没有摩擦力,拉力示数会变小,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增大,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偏大。

九、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2)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木块被小钢球推动的距离多少
使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目的: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3)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4)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5)斜面的作用:是物体具有速度并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6)水平面的作用: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

(7)能量转化:在斜面上机械能转化过程: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水平面上能力转化过程:动能转化为内能。

(8)木块最终停下来的原因:在水平面受到摩擦力。

(9)实验推理与假设:当水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做匀速直线匀速,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10)超载、超速问题判断:超速时,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超载时,速度不变,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11)用小球做实验有不足之处是:不能保证小球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