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引言概述: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且丰富多样的历史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定律,这些定律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包括中央集权、天人合一、礼乐文化、科举制度、边疆防御、官僚体系、农耕经济、民族融合、治国理政和思想启蒙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定律。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中国政治体制一直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决策和管理,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

这一定律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障了统一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张和独立性。

小点1:中央集权的起源和影响小点2: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小点3:中央集权的优缺点和限制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小点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起源小点2:天人合一在中国历史中的表现和影响小点3: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三、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文化注重礼仪规范和音乐艺术,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文化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教育功能,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小点1:礼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小点2:礼乐文化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小点3: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传统影响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治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和普及,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规律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1. 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中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方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统一力量,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分散。

同样,西部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的附属。

这种现象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有体现。

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的循环。

在一个朝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往往导致农民起义,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战乱。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与割据,最终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随着统一王朝的衰落,分裂局面再次出现。

3. 历史周期性:从公元前476年开始,中国历史呈现出大约700年为一个周期的分裂、统一、强盛的正弦周期特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为第一个周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为第二个周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第三个周期。

4. 盛世之后必有衰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鼎盛时期,如汉朝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明朝的成祖等。

然而,在这些盛世之后,往往伴随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

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尽管有一些王朝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最终仍难逃衰败和更迭的命运。

6. 历史借鉴: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为后朝所借鉴。

例如,唐朝灭亡后,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避免了重蹈覆辙。

7. 地理因素: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北方地区的统一力量和农耕文明优势使得南方的分散势力逐渐纳入北方政权的统治范围。

8.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尽管历经战乱和外族入侵,但汉族和中华民族始终坚守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周期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定理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的余数定理和《算经十书》中的中国剩余定理等。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早在商朝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但在《周髀算经》中第九章第十六题中,首次提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余数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它可以用来求解整数运算中的余数问题。

《九章算术》中的余数定理是最早的一次记录,它的内容是“除数若干,余数等于被除数与除数之差”。

中国剩余定理是一种用于求解同余方程组的方法,它最早出现在《算经十书》中。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将原问题转化为若干个模同余方程的组合问题,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模数来简化计算过程。

这些古代数学定理在当今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仍然有很大的作用,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要遗产。

- 1 -。

50条经典历史学定律,教你认识历史演变

50条经典历史学定律,教你认识历史演变

50条经典历史学定律,教你认识历史演变1.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过去经验的重要遗产。

2.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时代都建立在前一个时代的基础之上。

3. 历史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

4. 历史是具有客观性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5. 历史是动态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特征与问题。

6. 历史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相似的事件与模式会在不同的时期重复出现。

7. 历史的演变是不可逆转的,但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指导未来的行动。

8. 历史中的个体与集体作用互相影响,个人行为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9.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10. 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引发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11. 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12. 历史中的冲突和对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但也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

13. 历史中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4. 历史的研究需要通过多种来源和证据进行深入分析。

15. 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可以不同,但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和证据基础上。

16. 历史学定律不是绝对的,可能存在例外情况。

17.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就和挫折,可以增进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18. 历史中的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社会变化。

19. 历史中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 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和进步。

21. 历史上的发明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2. 历史中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历史中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24. 历史中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对国家和社会都产生重大影响。

25. 历史中的人权和社会正义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

26. 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写作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写作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写作文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

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

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有敌人是好事。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为奸"怎么能离开"朋党"。

第六定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

第七定律,"富不过三代"定律。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第九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
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中国历史的九大定律

中国历史的九大定律

弓藏 ; 狡兔死 , 走狗烹 。 ” 兔死狗烹 这样 的事 , 历史 上有很多 , 如刘邦和朱元 璋。 天下 汹汹 , 想要南 面 为王 的野心 家 奸 臣和小人 , 虽为人所不齿 , 但他们
在 中 国历 史 上 占有 重要 地 位 。皇 朝 的 灭
历史 的原 因 , 中国人 常常结 为宗派 , 十分 自然 , 是一 种客 观存 在 的社会 现象 。许

乎 一直是 一 国独大 的局 面 , 边没有任 周 何 一个 国家的人 口与经济实力可 以与这 个 中央帝 国“ 度长 絮大 , 比权 量力 ” 。没 有 强大的敌人 , 去了外部的压力 , 失 内部
自然就腐 化 。未 闻边 塞号 角 , 但见歌 舞
升 平 。 自秦 以后 , 皇朝 的历史 一代不 如 代, 整个 社会 的精神 处 于退 化 之 中。 没 有 了竞 争 的压力 , 也就 失去 了不断创
了“ 围” 包 。权 力 越 大 , 围 就 越厚 。 包
象牙筷子 。贤 臣萁子说 :象牙筷子肯定 “
不能配 瓦器 , 配犀角 之碗 , 要 白玉 之 杯 。
玉杯 肯定不 能盛野 菜粗粮 , 只能与 山珍 海味相配 。吃 了山珍海 味就不肯再穿粗
葛短衣 , 住茅草 陋屋 , 而要 衣锦绣 、 乘华
车、 住高楼 。国 内满足不 了, 就要到境外 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 果 然 , 王 “ 赋 税 以 实 鹿 台 之 纣 厚 钱, ……益 收狗马器物 , 仞宫室 。…… 充 以酒 为 池 , 肉为林 , 男女 裸 相逐 其 悬 使 间, 为长夜 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 , ” 亡其 国, 自身“ 赴火而死” 。
政 府法制 2 1 年 00
多 人对 此 十分 忌讳 , 意 回避 , 莫 如 刻 讳 深 。其实大可不必 。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历史上的轨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毋庸置疑,历史并不是一些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内在规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一、帝王更替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替的周期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夏朝开始,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即”盛衰之道“。

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每次朝代的消亡,往往预示着新的一轮百年历史的开始。

后来的共和国和新中国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封建时代到帝王制度,再到现今的单一政党,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不过,在中国历史中,这个中央集权制度也是有历史演变的。

从秦朝的春秋战国到唐朝的盛世,再到元明清各朝时期的权力结构都存在着变化。

三、批判精神的保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家争鸣”的思想,即相信在众多思想中,会有一种更合理、更真实的思想。

这种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态度,历久弥新。

再加上自秦始皇以来给予知识分子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很高的地位,中国文化氛围中的批判精神得以持续发挥。

四、稳定优先,改革缓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稳定是第一位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不断尝试,中国人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有高度的稳定,才能够稳步推进改革。

因为在较为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决定都难以顺利实施,可能导致社会大乱或者是混乱的状态。

因此,中国在往新路上探索的时候,也要求数步走或者是缓慢进发,极少采取颠覆性的改革。

五、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恕、勇、智、诚、信,讲究排除无证据的猜想和主观臆断;道家思想强调“至信无欲”的思想,对做人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存等有深刻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流派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5条千古不变的中外政治定律

25条千古不变的中外政治定律

腾讯微博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谈国事”。

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敌友定律英国上世纪外相哈默斯顿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称之为“敌友定律”。

4、哈定悲剧定律25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发生的是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上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

公共的东西似乎从来都被人关心。

5、阿罗不可能定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

然而,通过选举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 Arrow)采用数学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6、帕金森定律把一堆螃蟹放进一只篓子里,即使不盖上盖,螃蟹也爬不出来。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7、霸权周期定律霸权周期理论是莫德尔斯基提出的,认为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开始一个长周期即霸权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

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

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

我以为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情形居多。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

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

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二曰“奢”。

三曰“淫”。

四曰“逸”。

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

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

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

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

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

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
片断。

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

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

“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

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

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

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

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