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字词解释(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忍:使坚韧(13)曾:同“增”,增加(14)恒:常(15)过:犯过失(16)衡:通“横”,梗塞,不顺<(17)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8)征:征验,表现(19)色:脸色(20)喻:了解(21)入:在里面,指国内(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4)出:指国外(2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用原文回答"1、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答题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3、“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_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
(1)行拂乱其所为拂乱_________(2)人恒过过___________(3)衡于虑衡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___________3.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C.温故而知新D.一年归,妻跪问其故4.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参考答案:1.轲、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2.(1)违背(2)犯错误(3)通:“横”,梗塞,不顺。
(4)在里面,指国内。
3.B4.C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完整word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1、 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 ⑤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 _____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④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⑥而后②入则无法家拂⑤劳其筋④ 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 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 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 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 ⑤ 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4、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 5.翻译句子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2)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⑨所以动以忍⑦空乏其②困于心、,衡于虑 ___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出则无敌国外患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3)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 道理? 答:2、 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 “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 ___________ ( 7、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⑤而后作.⑥而后喻.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⑥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性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⑦人恒过,然后能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5.翻译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这一章讲的是和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答:6、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答:中心论点: 如何提出: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
答:1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答案1、实词积累①发:起,被任用②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任:担子,责任④过:犯错,犯过失⑤作:奋起,有所作为⑥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苦:使痛苦⑤劳:使劳累⑥饿:使饥饿⑦空乏:使资财缺乏⑧乱:使扰乱⑨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介词,从②介词,在③介词,给④介词,在⑤其:代词,他的⑥则:连词,如果⑦恒:常常然:代词,这样4、通假字①曾:同“增”,增加②衡:通“横”,梗塞,不顺③拂:通“弼”,辅佐。
5、(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5)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6)(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7)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6、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答: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答:排比。
增强行文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3、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心理、身体、生活)5、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7、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8、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1、答:居安思危12、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仲尼厄而作《春秋》。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