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箴言:守住内心的宁静

合集下载

返璞归真佛教的自然哲学语录

返璞归真佛教的自然哲学语录

返璞归真佛教的自然哲学语录自然哲学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个体的内心平静与独立的觉悟。

自然哲学源于佛教的根本教诲,并借鉴了许多东方哲学的智慧。

下面是一些返璞归真佛教自然哲学的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返璞归真佛教的精髓。

1. 自然之道,返璞归真。

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简朴和真诚,与自然融为一体。

2. 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干扰。

佛教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内心的波动,保持平静与宁静。

3. 悟道在心,不在言语。

佛教强调体悟与实践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佛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4. 自然之美,无需言语。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智慧。

5. 心生欢喜,出入自如。

佛教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喜悦与自由,不被外界所困扰与束缚。

6. 陶冶心灵,修身养性。

静心冥想,修炼内心的智慧与慈悲,培养纯净善良的品质。

7. 自然法则,宇宙共通。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众生都受制于自然法则,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循环与变化。

8. 心若莲花,纯净无瑕。

我们要学会摒弃执著与贪欲,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无私。

9. 和谐共生,无忧无虑。

佛教教导我们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忧虑与烦恼只会增加痛苦。

10. 世间万物,皆系缘起。

一切众生的存在都有其原因与缘起,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真理并以善意对待他人。

11. 大慈大悲,利他利己。

佛教强调慈悲与利他的重要性,只有关怀他人并为他人着想,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12. 聚散离合,世事无常。

佛教告诉我们,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变化与离别,并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13. 念念不忘,般若智慧。

我们要修炼内心的般若智慧,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14. 缘起性空,万法皆空。

佛教教导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我们应该超越对物质的依恋与执着,寻求内心的真正自由与解脱。

15. 修行有道,智慧增长。

通过修行与实践,我们的智慧将不断增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义。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人生哲理

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人生哲理

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人生哲理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人生哲理佛经上说,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恼就愈多。

人生确实如此。

一个人容易生气,欲望很难得到满足,这都是因为他的内心浮躁所致。

当然,内心宁静并不是要远离人声嘈杂、车马喧嚣的生活环境,也不是说要远离凡尘与艰苦的劳作,而是在精神上远离世俗,在闹市中能心静如水,在浮华的现实中也能抽出身来,收获清新与甘醇,散发质朴与新鲜……内心宁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智慧的展现。

只有当你保持内心宁静时,才能体会到世界的博大和生命的精深。

一个炎热的夏日,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法。

老和尚说:“心头有火,会烧毁自己的心。

这火是欲火,是怒火,所以,我们要制欲,制怒,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心静了心头的`火自然就灭了,心也自然就凉了,这就是心静自然凉!”小和尚听完后说:“师父,你刚才最后说的一句是什么?”老和尚说:“心静自然凉啊!”小和尚问:“心静自然凉?”老和尚说:“是的!”小和尚又问:“什么自然凉?”老和尚说:“心静。

”小和尚轻声念道:“哦,心静自然凉。

”小和尚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道:“自然凉前面是心静,心静前面是什么呢?”老和尚说:“心静前面什么也没有了,心静是一切的开始,心静了,才能感受到美好的生活。

所以,真正的心静是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

”小和尚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感悟】正如老和尚说的那样,心静是一切的开始,心静了才能感受到美好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留给自己一片宁静,不让外界的事物干扰了内心,而使心灵背负压力、煎熬和郁气。

如果一个人内心无法宁静,那么,不管他是幽居在瓦尔登湖畔,还是隐居在东篱,他的生活都是无法宁静的。

因为内心的状态决定了生活的状态。

就像佛家讲求的定心,通俗而言就是专心归于平静,自得安宁。

一个人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那么即使他再伟大,也无法感受快乐,只会自找气受,自找苦吃。

当你的内心真正做到了宁静,那你就拥有了一个安静的生命。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铁树)。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第一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

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

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2 道家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六大家的思想精华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

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

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

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

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

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你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

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这句话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

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

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

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

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让人内心平静的名言警句1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2、如果我们静心,唤醒内在的意识,我们会知道自己的伟大,知道自己和宇宙源头有沟通,而且是其中一分子,我们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因此我们会更有耐心、更坚强、更有智慧,可以做更多神奇的事。

3、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4、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6、我们必须先得到内在和平,才能将和平带入世界。

7、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歌德8、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

——扁鹊9、纯朴者是何等有福,因为他们享受着极大的宁静。

——托马斯10、心要跟小孩一样,很单纯、很简单,才能很快进步。

要简单,但不要简陋。

1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2、当我们往内静观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没有身体,没有物质,只有真实的能量存在,那就是我们的源头。

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成这个肉体,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来处,真实的能量才是万物的源头。

13、神圣具有美妙、悦人、妩媚、安详和宁静的性质,给心灵带来难以表达的纯洁、光明、平安和欣喜。

——乔·爱德华兹14、心放松,精神不这么争名夺利,我们的聪明才智会自然跑出来,我们越轻松工作越好。

15、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1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7、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

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

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

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

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

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

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面所说,就是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一世,草本一秋,谁都想活得幸福。

什么是福?
生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是“长寿”之福;
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是“富贵”之福;
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是“康宁”之福;
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是“好德”之福;
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是“善终”之福。

这就是古人追求的“五福”。

其实,这福那福,归根结底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福祉。

宋代无门和尚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生没有比心灵宁静安祥、自由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又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的人吃饭香,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粗茶淡饭亦津津有味;心安的人睡觉甜,用不着什么金屋龙床;心安的人气定神闲,即使面对人生苦难,一切皆可淡化,生命也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然而,世界物欲横流,世事纷杂,人心贪婪,浮躁不安,追名逐利,没有片刻安闲。

安身立命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当如何自处,何以心安呢?
儒家:慎独心安
“慎独”源自于儒家经典《中庸》,郑玄注《礼记》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加以约束,不可以放纵。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自身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能够做到喜欢善如同喜欢美景,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切实做到。

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

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情,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慎独的故事当数“杨震暮夜却金”。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经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

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着十斤金子,作为拜见礼。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意思是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他认为天黑了没人会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意思是说有天地、鬼神、你和我知道,怎么可以说是没人知道!王密听罢只好羞愧的退出去了。

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本可笑纳王密敬献的重金,但他却坚决拒收,并铮铮铁言,其“慎独精神”,堪称历代师表。

道家:心斋虚静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专一,然后就能虚以待物。

心志专一了,自然心安。

出自《庄子·人间世》:“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於听,心止於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

“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

人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

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
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
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

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

但是心由虚静到清明的过程中,还要警惕对虚静的过度执着,若是过度执着,并不能带来心安,反而会产生心病。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是王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重要传入。

他小时候读薛文清语录,语录中说“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失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体”,于是决定照书上说的去做。

罗汝芳闭关于家乡的临田寺,置水镜于桌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同一,但这种消除杂念的办法不能奏效,久而久之引起“心火”病,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神经衰弱。

一次经过某僧寺,见榜上有“急救心火”字样,以为是名医招贴,于是拜访。

恰好那是颜山农聚众讲学,罗汝芳随众人听了很久,认为这样能够救他的“心火”,次日五鼓,即往纳拜称弟子,尽受其学。

罗汝芳初次见到颜山农,说了自己求“安心”的办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火”病。

颜山农说道:“你那是强力克制欲念,不是体味仁道!”
佛家:将心安心
达摩祖师曾经与弟子慧可有过一次著名谈话,慧可问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我的心总是不能平静,希望师父能让我安心。


祖师回答:“将心来,与汝安。

”(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等了半天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不到我的心。


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

”(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达摩祖师“安心”公案的意思是,惶惑和疑虑的心并非真正的心,只是一时妄念,只是虚幻情境,所以不管如何努力寻找都没有用,只有识破这一关,才能了然于“心”,真正安下心来,明心见性。

后来慧可传扬佛法,经常出入酒楼屠场,烟花之地,有人指责他作为出家人,不应该出入这些场所,慧可回答:“我是给自己调心,和你有什么相干?”
世界的净与不净,全在于心怎么看,心无杂念,心安则世间事变得无可厚非,一切随缘自在,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苏东坡在《赠惠山僧惠衷》一诗中用了这个“将心安心”的典故:“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其中有他自身的写照。

自22岁中进士以来,苏东坡一直在宦海中沉浮。

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

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及62岁贬至儋州。

苏东坡去世前在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然有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

大半生的坎坷流放生涯,苏东坡依然达观自在,是因为他的“心安”,他在词中这样说:“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心安”,正如白居易说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居住环境和职业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不管生活如何风云变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心安”,只要心安,处处都是家乡,守住内心的宁静,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