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美的本质及特征)【圣才出品】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10章优美与崇高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你对优美与崇高有什么看法?答:(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优美给人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崇高给人们无限的力量感觉,可以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①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②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2)对优美与崇高的看法①优美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态,它是一般的显而易见的美,一种能给人舒服愉悦感觉的美。
如悠扬欢畅的歌声、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壁画以及夕阳下的微风拂柳等等都是能给人优美感觉的一种美。
②与优美相比,崇高更深刻复杂一些。
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是一种显示主体实践严重斗争和动人心魄的美,又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
例如古希腊的悲剧,它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直接给人一种舒服惬意的享受,相反还可能使人感受到痛苦的侵袭,但这恰恰是崇高的的魅力所在,它能让人在悲剧的冲击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获得一种近似庄严和神圣的感受。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康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答:(1)康德对崇高的看法①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这种“无形式”使人得到无限性的感受,这就是崇高的表现。
②优美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
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斗争,产生比较强烈的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仅能间接地产生的愉快。
③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美的本质及特征)【圣才出品】

第2章美的本质及特征1.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答:(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之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的原因①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在实践中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一方面,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另一方面,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这就是人的目的、计划与理想的实现,人在生产过程中是按照预先想好的目的、计划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
③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正因为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才能在劳动的产品中直观自身。
所以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着美,产生着美。
2.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答:(1)自由创造包含“自由”和“创造”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它包含了创造,是人在创造中对自身的一种解放。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对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日益发展,人的自由也随之愈来愈多。
(2)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的原因①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自由的可贵在于它体现了创造。
②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在自由创造中显示了人的智慧、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
3.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1)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即合乎规律性是真。
而合乎目的性(即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一定功利要求)即是善。
(2)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美以善为前提。
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7-12章)【圣才出品】

第7章意境与传神一、名词解释1.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意境答: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
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3.风格答: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的刨作个性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它是作家、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
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艺术体裁的驾驭,文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个人的风格既取决于个人的禀性才情,又是在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的风格则在个人风格中得到体现。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艺术美)【圣才出品】

第6章艺术美1.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哪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答:(1)艺术美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更鲜明地体现了美的本质特征。
它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方面:①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②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2)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①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而改变,艺术美一经创造出来就固定不变了,可长久供人欣赏。
③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比现实美更精辟、更鲜明、更生动、更具典型性。
④艺术美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3)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比较①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但是他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他的主要观点有三:a.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b.在艺术中创造想象中的作用是有限的;c.艺术形式本身带有局限性。
②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a.黑格尔否认艺术美来于生活,不仅否了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
b.他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而想象就连在随意创造形象时也比自然较自由。
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采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
c.他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
艺术必须抓住事物的普遍性,并加以理想化,只有把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概括出来,去掉一切偶然东西,才会使作品更好地表现出基本意蕴。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接触到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完全否认社会生活,是错误的。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美感的本质特征)【圣才出品】

第13章美感的本质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
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
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
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2.简述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答:(1)美感的潜伏功利性①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②美感功利性的来源: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③美感功利性是在非功利性后面潜伏着的美感的社会功利性是由事物的实用性发展而来的,某种事物一旦获得审美价值之后,人们可以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而去获得这一事物,而忘掉这事物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这也只是说明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蕴含在愉悦性之中。
④美感的社会功利内容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物化形态的艺术上美感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人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从而潜伏着更深广的社会功利内容。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圣才出品】

第8章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简答题1.联系实际,说明影视艺术时空转换的自由性是如何体现的。
答:影视艺术灵活的时空转换的自由性特点,来自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特殊的表现手段,主要有平行式、对比式、复现式、交叉式、积累式、象征式等几种表现方式。
每种表现方式各具独特的表达内涵与功能。
(1)平行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可以将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连接起来,交替地出现在银幕上,使剧情发展显得紧凑有力。
如表现一个革命者被叛徒出卖,一个画面是敌人发动汽车来抓人,另一个画面则是革命者处理完文件后与家人告别。
两个画面平行交替,造成紧张惊险的气氛。
(2)对比式蒙太奇对比式蒙太奇,则是根据情节的需要,通过镜头切换,将不同性质的两个事物加以对比。
如一个画面是山珍海味的宴席,另一个画面是一个骨瘦如柴、衣不蔽体的流浪儿蜷缩在街头垃圾箱旁。
两个画面组接在一起,就能收到强烈的对比效果,给观众以强大的震撼,使观众不得不去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
(3)复现式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从内容到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画面,反复出现。
如影片《第六纵队》中26号门牌的三次出现,都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伴随着主要人物出现的,起着激发观众联想力,突出情节、事件和人物的作用。
具体采取何种时空转换、重组的方式,取决于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内容需要。
蒙太奇的应用可以自由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不受任何限制,天南地北、古往今来、白昼黑夜都可以在瞬息问相继出现在画面上,其时空转换的自由性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媲美的。
2.什么是蒙太奇?有哪些作用?请以相关作家作品进行论述。
答: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最早作为电影术语指“组接、构成”。
(1)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进行有目的、有逻辑地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
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影片中的时空关系,进行叙事。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意境与传神)【圣才出品】

第7章意境与传神一、名词解释1.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意境答: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
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3.风格答: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的刨作个性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它是作家、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
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艺术体裁的驾驭,文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个人的风格既取决于个人的禀性才情,又是在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的风格则在个人风格中得到体现。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自然美)【圣才出品】

第5章自然美一、简答题1.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②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③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
所以在评价自然美的时候,如果脱离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2.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
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①中国山水诗画a.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
b.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
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c.山水诗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早一些,如魏曹操《观沧海》。
d.山水诗画兴起的社会原因第一,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
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第三,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答:(1)美与真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
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b.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美是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②区别
a.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b.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美与善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b.美以善为前提。
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
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
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①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存在。
②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2.简述美学史上对丑的研究。
答:(1)荷迦兹对丑的研究
①他认为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
②他还认为变化可以产生美,而“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
(2)鲍姆嘉通对丑的研究
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
(3)谷鲁斯对丑的研究
从主观的感受来规定丑的本质,他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
”
①一是否认丑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客观性质,由于这种性质才引起特定的感受;
②二是丑可以引起不快,但引起不快的并不一定都是丑,如室内的温度过热或过冷都能使人感到不快,但并不是丑。
(4)克罗齐对丑的研究
①他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丑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
他所谓的“表现”是指主体心中所产生的物象。
②他也是否认丑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性质,他所谓“表现”,即心中的物象,实际上都是指的精神活动,在艺术中仅仅把丑归结为形式上的杂多也是片面的。
(5)马克思、恩格斯对丑的研究
①在谈到现实中丑的事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
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如果从美学上研究丑,则必须结合形象。
一切美和丑都不是抽象的,只有当这种内在因素显现为形象,这才是美学上所研究的丑。
二、论述题
1.论述美和自由创造。
答:(1)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①“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我们所说的“自由”包含了创造,是人在创造中对自身的一种解放。
②美的事物引起人们普遍喜爱的原因: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
③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特性的原因
a.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自由的可贵在于它体现了创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特征就愈是显著。
b.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在自由创造中显示了人的智慧、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
(2)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①在实践中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a.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的主要特征是在劳动结束时所得到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经在表象中观念地存在着。
b.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这是人的目的、计划与理想的实现,人在生产过程中是按照预先想好的目的、计划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
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正因如此,人才能在劳动的产品中直观自身。
③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是指人和各种劳动产品的关系,而且包括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包括各种劳动产品和生活本身。
总之,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着美,产生着美。
2.试述美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答:(1)美的内容和形式
①内容:自由创造活动;
②形式:感性的形象;
③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④由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类最珍贵的特性,才能普遍地、必然地引起人的喜悦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2)美的产生离不开劳动实践,但不是任何劳动实践中的产品都是美的
①并不是所有劳动实践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有具体的历史的内容的。
它体现了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的结果,而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先进水平。
因此,这一时代的某些产品,只有体现了先进的生产水平的自由创造,才可以说,这个产品是美的。
②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事物的形式问题,事物的形式上变化与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统一的。
③形式方面的变化的两方面要求
a.在自然物的形式变化上要符合实用的目的、要求;
b.由于形式美的产生以及它的相对独立性,人们在生产一件产品时不仅考虑到实用,还体现出人对形式法则的自觉运用,以便满足人的进一步的审美要求。
c.美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自由创造的结果,都使人感到舒畅和自由。
这样美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达到高度的有机结合。
(3)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①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时,提出“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
②关于“内在固有尺度”的两种不同理解
按照“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是按照物种的尺度和人的需要来制造产品。
a.是指自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b.认为指客观规律与人的目的需要相结合,这种尺度对于产品来说,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③两种理解的共同点:都肯定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都强调人类能认识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生产。
④美的规律的涵义
a.从狭义上理解美的规律就是指形式规律。
b.从广义上理解就是从人的本质、特性去理解,也就是从人的自由创造去理解,其中包括对形式规律的运用,但不只是形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