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高科技区园区资料

合集下载

全球知名工业园

全球知名工业园

全球知名工业园全球知名科技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裕廊工业区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

1961年8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国家经济发展局,负责投资、建设、招商、服务、产业政策等全过程.为早期开发区的快速启动奠定了基础。

1968年6月1日,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独立出来,成为裕廊镇管理局,主要职能为发展和管理土地、园区、不动产、城镇和国外用于工商业发展的地产,以及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新加坡政府将裕廊岛定位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

1977年正式建立石化专区,启动第一期计划并开始实施,仅在80年代就成立了13家石化公司,使得石化产业迅猛发展。

为满足下游产业对烯烃的需求,1991年又酝酿第二期计划并于1997年开始施行,由此石化产业进入快速集聚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级规模的石化基地。

裕廊工业区围绕石油和化工这个核心产业深入拓展,按照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力,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从而保证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园区占地23平方公里,是在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索菲亚协会”(当地银行、地主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下主导建设的,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建立于1969年,是法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科技园区。

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信息通信类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数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工程师,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主要从事创新和研发环节,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产。

园区企业以创新和研发活动为主,制造、物流、市场和销售等环节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和产品市场需求,对园区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

世界高科技园区资料

世界高科技园区资料

爱尔兰为欧洲西部岛国,西临大西洋,东与英国隔爱尔兰海相望。

爱尔兰人是古代克尔特族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

公元5世纪初,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皈依了天主教。

由于岛上王国林立、争斗不止,因此爱尔兰在政治上一直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国家。

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始了对爱尔兰的跨海征服。

到17世纪末,爱尔兰岛已完全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成为英国历史上在海外拓殖的第一块殖民地。

为了强化对爱尔兰人的统治,1801年,英国议会不顾爱尔兰人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英爱合并法案》,正式将爱尔兰纳入了不列颠的版图。

19世纪初英国和爱尔兰合并后,爱尔兰成为英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独立。

1948年爱尔兰脱离英联邦成为共和国,但北部6郡仍属英国的一部分。

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

爱尔兰于1955年加入联合国,1967年加入关贸总协定(现WTO),1973年加入欧共体(现欧盟)。

爱尔兰人口为391万,面积7.028万平方公里,为欧洲小国。

由于自然资源缺乏,传统上以农牧业为主。

爱尔兰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大力吸引外资,加速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

1994年以来,爱尔兰经济发展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始终高居欧盟各国之首。

尤其是1998年以来GDP增长速度连续创历史最好水平,1998年为8.9%,1999年为9.8%,2000年达11.5%,2001年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2001年GDP增长率欧元区为1.6%,欧盟为1.7%,英国为2.2%,法国为2.0%,德国为0.6%,美国为1.2%,日本为-0.4%),爱尔兰的GDP增长仍高达5.9%,GDP总量为1154亿欧元,人均2.95万欧元。

从2000年开始,爱尔兰人均收入跃居欧盟国家第2位,经济竞争力世界排名第5位。

爱尔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变革和调整,目前已从农牧业国一跃为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前列。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一)美国硅谷1、硅谷概况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

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

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世界十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世界十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世界十大著名高新技术开发区(the World Top Ten High-Tech Parks)目前世界上有十大著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别是:1.美国斯坦福科技园。

俗称“硅谷”,它是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从此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先河,目前,该区生产的电子集成电路产品占世界总产值的四分之一;2.日本筑波科学城。

它是日本六十年代后建立起来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聚集了1.5万名科研人员千余家企业,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区;3.独联体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区。

它是原苏联的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的联合综合性科研基地。

聚集了近三十所国立研究所和大学的科研力量,人数2万余人,是日前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区;4.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

它位于渥太华西部。

是加拿大科技核心区,集中了近400所大学、科研机构及高新开发公司,被称为“北硅谷”;5.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区。

它是德国电子和微电子及机电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中心,有“巴伐利亚硅谷”美称;6.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

它是英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聚集了皇家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和400余家高科技企业,生产了占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以上的计算机及软件和附件产品;7.法国诺布尔高科技产业区。

它是法国高能物理和电子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开发基地,拥有8000多家研究和制造高能物理和电子产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8.意大利国家高科技区。

它主要从事通讯卫星及卫星地面接收站台票的研究和开发,迄今已为世界各国生产了六十二颗通讯卫星和七十四座地面站系统;9.瑞典希斯达电子城。

这里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电子公司,能生产完整的成套电子整机和附件产品;10.新加坡国家高科技区。

它是新加坡1994年全国建成的高科技产业区。

是亚洲国家中比较成熟和最先产生经济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融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4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80%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最著名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美国的“硅谷”(又称斯坦福科学公园)。

50年代建于加州,它聚集了1000多家生产电脑、半导体的企业,这里生产的电脑、半导体元件占世界总产量的25%,年产值高达44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现有国立研究所和大学46所,科研人员达1000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2500人,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三、德国的慕尼黑高新技术开发区。

它是德国的电子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几百家电子公司,赫赫有名的西门子公司就雄居此地。

仅西门子公司一家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产品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

四、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联合科研基地。

这里集中了320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1.8万人,是一个科研、教学、生产三合一的综合体,对开发西伯利亚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英国的苏格兰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里是英国电子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00余家电子企业,生产着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的电脑及附属产品。

六、法国的格勒诺布高新技术开发区。

该区拥有8000多家电子企业,是法国电脑、电子产品基地。

七、加拿大的卡尔顿高新技术开发区。

它拥有35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约2.5万人。

八、意大利的蒂布尔蒂纳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里是意大利电子工业基地。

它的产品已覆盖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民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九、瑞典的希恩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它方圆7km2的面积内,集中了全国70%的电子工业,现有150余家公司。

产业园区国外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国外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国外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关注。

国外产业园区是一种集中的、现代化的产业集聚体,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生产环境和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擎。

本文将从国外产业园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管理模式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产业园区的历史沿革国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美国出现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

这些园区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聚效应。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产业园区逐渐走向成熟,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现今,国外产业园区规模日益庞大,种类日益丰富,已成为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吸引外商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二、国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1. 美国作为最早形成现代意义上产业园区的国家,美国的产业园区规模庞大,类型多样。

其中,加州硅谷是美国最有名的产业园区之一。

硅谷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院校,以及众多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高端产业为主导,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 德国德国的产业园区以其严谨的管理和高质量的产业集聚体著称于世。

其中,慕尼黑工业园区是德国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之一。

该园区侧重于高科技企业的集聚,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德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慕尼黑工业园区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支持。

3. 日本日本的产业园区以其密集的产业集聚和高效的管理而著称。

十大科创园成功案例

十大科创园成功案例

十大科创园成功案例一、美国硅谷。

说到科创园,那硅谷肯定是超级大明星啊!这个地方就像是科技界的魔法乐园。

好多超级有名的科技公司都从这儿冒出来的,像苹果,那iPhone改变了咱们整个世界的通讯和生活方式啊。

还有谷歌,感觉现在谁离得开谷歌搜索呢?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那些聪明的脑袋都吸过来了。

学校也和企业合作得超紧密,斯坦福大学就在旁边,源源不断地给硅谷输送新鲜血液。

而且这里的投资环境超棒,风投们都跟嗅觉灵敏的小猎犬似的,一有好项目就扑上去给钱,让那些创新的小种子能茁壮成长。

二、中国深圳南山科技园。

哟呵,深圳南山科技园那也是相当厉害啊!这地方就像是中国科技的先锋队。

腾讯就在这儿,微信、QQ这些软件可是连接了十几亿人呢,改变了咱们社交的模式。

还有大疆,那无人机在全球都飞得呼呼响,不管是摄影爱好者用来拍大片,还是一些专业领域的应用,大疆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这里的创业氛围浓得像刚煮好的咖啡,到处都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政策也很支持,政府就像一个贴心的管家,给科创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让它们能安心搞创新。

三、以色列特拉维夫创新区。

以色列这个特拉维夫创新区可不得了。

别看以色列国家不大,但是创新能力那是杠杠的。

这里的科技公司专注于很多高科技领域,像网络安全,在如今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时代,他们的网络安全技术就像一个个超级保镖,保护着全球很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数据安全。

他们的创新源于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只能靠脑袋瓜子。

而且以色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很独特,军队里面都像是一个大的创新训练营,很多军人退役后就带着在军队里学到的技术和创新思维投身到科技创业中。

四、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

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就像是一个严谨的科技工匠的大作坊。

宝马汽车总部就在这儿,宝马那些炫酷的汽车,不仅外观时尚,而且技术超先进,什么自动驾驶技术之类的都在不断研发和进步。

这里还有很多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优秀企业。

世界著名会展场馆——德国新慕尼黑博览中心

世界著名会展场馆——德国新慕尼黑博览中心

世界著名会展场馆——德国新慕尼黑博览中心
德国新慕尼黑博览中心
新慕尼黑博览中心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新城区,于1998年2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建筑业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新慕尼黑博览中心总占地面积达73万平方米,目前共有16个展馆,1个国际会议中心。

其中展馆室内面积为180,000平方米,室外面积为253,000平方米,拥有
超大面积的展示空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展览中心之一。

新博览中心拥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在东西人口处有两个地铁站、两个高速公路交汇点和1.3万个泊车位,使展商和观众都能享受到最为方便高效的交通便利。

作为一个以国际最高水准建立的巨型展馆,新慕尼黑博览中心具有许多领先优势:展馆无障碍的人性化设计,使布展和参观变得更为轻松方便。

完备的通讯设施,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展区都配备了最先进的通讯接口和宽带电缆,使各项展会都能得到最好的技术支持。

广泛而周到的服务(如旅行社、商务中心、外汇兑换、饭店服务等),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商务环境。

由于新慕尼黑博览中心构造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备性,自展馆建成以来,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包括Bauma、Electronica、ISPO等在内的大量国际性大型博览会。

在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眼中,新慕尼黑博览中心已成了展示先进技术、交流最新成果的最理想选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该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

园区面积当时为2平方公里,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

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

目前,园区拥有300多家电子公司,仅西门子一家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产品就占世界的30%。

德国科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就西欧地区而言,德国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就发展到90多个,以后几年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德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后来居上之势。

由于面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挑战,德国政府希望加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抢先采取产业、技术、贸易三位一体市场的优势地位。

德国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孵化中心”、“技术园区”、“研究园区”,最为多见。

较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例:
一是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

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投资成立。

园区面积当时为2平方公里,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

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

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

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

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西欧地区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

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

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

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园、信息产业科技园(均在1.4平方公里左右)。

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除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之外,十分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

制定鼓励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园区建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

其政策导向主要是针对市区规划建设而言。

因为慕尼黑市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一些传统工业为保其生存不得不搬出市区。

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扶持传统产业发展。

并由政府出资,对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目前,园区内有5600平米的标准厂房为传统产业的可租用面积,并有250个企业在园区的扶持下向市场提供供货订单。

由于传统产业是很成熟的产业,他不仅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对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慕尼黑高科技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第二个小企业工业园,预计到2010年,整个地区将有1.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可提供小企业使用。

二是海德堡科技园区。

创建于1985年,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国际科学园,为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

其股东是海德堡市政府和莱茵奈克工商会。

海德堡科技园以生命科学中心著称,位于海德堡市大学校园及其它市区场所,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

除筹建一个新的生物医学园外,另有3200平方米孵化楼正在建设中。

园区与各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去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乘火车仅需35分钟,是欧洲科学、商务和社会生活的中心门户。

海德堡科技园区能提供非常灵活实用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在科技开发方面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高分子生物学中心、诺尔公司、罗切医疗公司以及莱茵奈克生物科学研发三角地区另外80家中小型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政府的关系除海德堡市之外,在符腾堡州和德国联邦政府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5月,美国费城科技信息所研究报告称之为“德国最重要的研究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