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1]
![中国翻译史[1]](https://img.taocdn.com/s3/m/68a5cfc4da38376baf1faec8.png)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翻译史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佛经 翻译) ; 三、明清两代时期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 四、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活 动(文学翻译) ; 五、改革开放至今的翻译活动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
(一)周代
;
(二)秦汉时期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 (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二)发展时期(东晋到隋) ; (三)全盛时期(唐代); (四)基本结束时期 (北宋)
三、明清两代时期 (科技翻译)
在这一时期,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 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 教三柱石”(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 提要》) “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 通之前,先须翻译。” (徐光启) “信、达、雅”(严复)
五、改革开放至今
黄龙:《翻译学》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 血的结晶,也是目前我国大陆惟一标明“翻译学”的专 著。 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中认为:无论直译、意 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 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认为:“翻译必须随文体之 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 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 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相比,这一次涉猎的领域之广,从事 的人数之众,译著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国 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中国翻译史讲义

• 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
•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 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 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 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 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
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 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 易解。
•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 支谦的翻译风格 •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 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 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 人共同辅导太子。
•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 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 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 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唐代
❖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鲁迅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瞿秋白
▪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家
❖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代-秦符时期; 2 隋-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4 五四时期;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鸠摩罗什反对直译,倾向意译。
“天见人,人见天。”(竺法护译)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鸠摩罗什译)
4)彦琮(557-610)
彦琮(557-610),俗姓李,十岁出家,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着作家。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583年,西域来经,彦琮奉诏翻译;592年,到大兴善寺管理译经事务。前后译经23部,100多卷。
《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如何理解“文”和“质”?“文”与“质”孰重孰轻?
何谓“文”?“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贴切。
何谓“质”?“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质”重“文”
2)佛教首领巴结统治者。
3)佛教内部形成了各个宗派,彼此竞争,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2.唐朝佛经翻译的特点
1)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且都精通梵汉,深晓佛理;
2)译经计划性强,节译少,全译多;
3)译场制度完备;所译佛经,忠实原着。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
1)译主2)证义3)证文(或称证梵本)4)度语5)笔受6)缀文
7)参译8)刊定9)润文10)梵呗11)监护大使
3.玄奘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贡献
唐朝的佛经翻译主要集中在贞观-贞元(即627-805)期间。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以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开始译经(即645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
玄奘(600-664),原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长安大慈恩寺和尚。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法句经序》:我国最早带有佛经译论性质的文章
法句经中与翻译有关的词句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翻译名义集》卷一中法云原文抄录如下:
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
1)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2)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
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4)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
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4.佛经词汇翻译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3.佛经翻译第二阶段的特点
1)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翻译活动由此前的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第一阶段的佛经翻译分口授、传言和笔受三人,有时口授兼传言。现阶段则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以及校对等三道工序。
2.)此阶段翻译的原本往往不止一种,便于相互校勘。译经不必由胡本(于阗、月支、龟兹)传入,而是直接译自梵文。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1、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桓帝末年-西晋,即公元148-316年)
由东汉末年到西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2、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3、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唐代,即公元618-906)
为佛经翻译之大成。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一、Buddhist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
“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舍利弗秋露子
般若明
涅盘无为
浮屠佛
轮回生死
文质之争:“质朴”和“文丽”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
支谦受中国文化(如老子等)的影响很大。支谦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给译文加注的人。
支谦的翻译风格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发去___求经,_____年后回国。他不但把佛经由____译成汉语,还把_____着作的一部分译成______,是第一个把汉文着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印度17梵文老子梵文
玄奘的翻译技巧
1)A.补充法;B.省略法;C.变位法;D.分合法;E.译名假借法;
F.代词还原法。
2)玄奘的“五不翻”
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宝云。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有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
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
法显(334-420)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横穿中亚、南亚次大陆并由南洋海路回到中国的第一人。着有《佛国记》(即《法显传》),是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和南亚各国中古史以及东西交通史、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公元400年,法显65岁始往天竺;403年进入中天竺,404年参观访问了净饭王故国、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伽罗卫城(今尼泊尔南)。后在达摩竭提国住三年,在多摩梨国住四年,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文。413年回到建康。
3)翻译方法:
多采用直译甚至音译法。
4)本土的哲学概念(如道家、玄学)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遇到佛学的名词或概念,往往会从道家着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或概念来比附。
比如,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
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2.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八备”说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罗什译经74部,384卷,今存39部,313卷。他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三项翻译标准:“信”、“达”、“雅”
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达”
总结翻译经验,着有《辩证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辩证论》
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
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翻译要例“十条”:“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
寄send; entrust; rely on
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
译translate; interpret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2)支娄迦谶
支楼迦谶(约2世纪),西域月支人,简称支谶,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
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辞质多胡音”
3)公元3世纪:支谦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故姓支。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
佛梵文为Buddha
“菩萨”“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
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
Lecture 1佛经翻译
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