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发展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中国翻译简史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三、鼎盛期(初唐—中唐
玄奘(600--664)
• 通称“三藏法师”,二十年间 七十五部, 共 一三三五卷。印度学者柏乐天说: 玄奘“是 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他的业绩将永 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 精熟两种语言, 又深通佛理,质量极高 • 梁启超“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 也”。 • 柏乐天“是把原文读熟了, 嚼烂了,然后用适 当的汉语表达出来”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一、草创期(东汉—西晋)
代表人物及译作
竺法兰:《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 摄摩腾:《四十二章经》(与竺法兰合译)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十二因缘》
《 转法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般若三昧经》《首楞严经》 支谦: 《阿弥陀经》《须赖经》 《维摩诘经》《私诃末
五不翻
• • • • • “秘密故” “含义多故” “此无故” “顺古故” “生善故” 用之词 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 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 久已通行的音译词 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一)、洋务时期的翻译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 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张之洞 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 型的西学观点。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 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 型翻译家。 2.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 。 3.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 。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2.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 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 袖之一。被中国学术界丰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 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之道。 严复(1854—1921)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维新运动时出色的思想家 、宣传家,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林纾(1852—1924)晚清文学翻译家。福建人,爱国 志士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2,.佛经的翻译可分为三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
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有 《道品行经》等。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年),安息(即波斯) 人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胡适 鲁迅 周作人 郭沫若
பைடு நூலகம்
新中国翻译时期
1.新中国翻译时期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迅速发展。据中央人民政府 出版总署的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国 出版的文学翻译书籍达2151种,每种印数少则数万册,多 至百万册。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使中国 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国”。中国多语种翻译出版渐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高潮,内容渐丰,除比较集中 的语言教学、文学作品、哲学社科类外,学术、财经、科 技、电子类作品也被大量译入和出版。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到1990年,全 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 类新书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了9.44万种。
新中国翻译时期
(2).1978年,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的几对 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 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 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14]"他认为,当 译文用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 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相同内容时就意译; 当原文的表达形式更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 反之,当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 可以意译。
新中国翻译时期
2.翻译近代化发展过程 (1).在当代翻译史上,傅雷在1951年提出了文 学翻译的"传神论"标准,这较先前的翻译标准更 加完善。 钱钟书在1964年提出了"化境"说,所谓"化境 " 就是指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 字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而生搬 硬套,又能不失原作本身的特色和风格,那就算 得入于'化境'了。 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翻译标准理论的争论 仍在继续,但翻译工作者们多采取了兼容并蓄的 态度。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二)、维新时期的翻译
1.背景知识: 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形势,如康有为说指出,犹如“ 寝于火薪之上”,“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耽, 处四强邻之中而为国,岌岌哉!”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登上了政治舞台,企图通过变法来实现他们的 政治纲领。所以在维新时期,非常重视翻译,翻译重心向 社科文献乃至社科经典的转移,在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 倡导下蔚然成风。 因此,到了维新派手里,新学与旧学之 争,西学与中学之争,才开始大规模地展开。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2.(1)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特点 ①阶段性特征明显 ②开创“洋译华述”模式 ③实用翻译为上 ④译出语无一为英语 ⑤翻译只是传教的副产品 ⑥翻译活动不成体系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翻译观 就译论而言耶稣会士以及参与西学翻译的士 大夫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虽然未能建立系统的翻 译方法和理论但已经透过他们的一些著述中阐述 了浅显的翻译观点。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1.背景知识: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 人士面对民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 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培养早期翻译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 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晋至南北朝
以鸠摩罗什为主。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 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一生 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
隋至唐中叶
此一时期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 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 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 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其后则有义净、 不空等。
1.“大而不强”鱼龙混杂。虽然翻译数量和品种极大
丰富,然而众多翻译学家们却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中国 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 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仍有很多。 2.人才匮乏成为掣肘。翻译学界的专家们认为,造成 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中国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对翻译的需求大增, 而现有的翻译队伍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人 才匮乏成为主要掣肘。 3.规范行业适应挑战。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已在中国催生出百亿元人民币的翻译市场,大量翻译公司 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业界专家们指出,中国翻译 行业仍需进一步规范才能把握好如此巨大的商机。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4.中国佛经翻译思想的历史贡献:
1.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佛经翻译事业从最 早的重直译,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再到隋代的彦琮又 倾向于直译,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奠定了中 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2.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 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 语梵文。第二佛经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来的 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不仅译出了浩 如烟海的经书,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他们的 翻译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翻译 思想形成前的发轫时期。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 期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 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 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 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 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 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 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 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 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翻 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 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文言文。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1.背景知识:科技——来自西方的水 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译介了大量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西方科 学著作。 (1)在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合译的《几何原本》中,许多 名词如点、线、直线等的译法在中国沿用至今。 中国有经纬度的精确概念则开始于他们合译的数 学著作《测量法义》。 (2)在这一时期,耶稣会传教士还把中国的 《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经 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中国翻译发展史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第16组:
李珊珊、魏蓉婕、刘 静、 马 钰、张 莎、卢清华、 耿 富
目录
1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2 3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4
5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 时期
新中国翻译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1.佛经缘起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3.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 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 《
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 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
真谛 :(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摄大乘论》 玄奘:唐代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 826年),
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 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 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 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3.影响: 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从事的以科学为 手段的传教活动实际上开创了我国的第一次科技 翻译高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着其深刻的 时代背景,尤其是他们采取的适应性传教策略以及 在译介西方科技著作时采取的适应性翻译策略所 形成的“西学东渐”译介成果对当时的中国社会 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带 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另一重要意义在 于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书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的精髓被介绍到了西方,对西 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