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皮方於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2. Reference Books for Translation Study. 3.Some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Study.
4.Criteria:An equal-valu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version. 5.Process:From comprehension stage to representation stage. 6.Analysis of the version: Gestalt observ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
印度佛教最高学府“烂陀寺”15个三藏法 师 之一,译经75部,1335卷,《瑜伽师地论》 《具舍论》《大般若经》。 不空(巴结权贵的高手,译有《金刚顶经》,北印度 婆罗门种,四大译师之一),义净,法显、玄奘为三 大求法高僧。 3、 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时),徐光启等。 ⑵内容:①回回历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股 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③物理学和机械 工程学(泰西水法、奇器图说)④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火攻契要、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器谱)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
一、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 1、 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鸦片战争——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二、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玄奘、徐光启、严复、林纾、鲁迅、茅盾、傅雷、王 佐良、季羡林、梁启超、林语堂、张培基、张今、罗 新璋、刘重德、刘宓庆、许渊冲、徐盛恒、谭载喜等。 三、 翻译史概要 1、 周朝——东汉桓帝前 周朝:象胥----负责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 以及通译事宜。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

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

中国科学翻译史时代与主要内容
现代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科学翻译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成为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特点
特点
古代时期:翻译理念以“信、达、雅”为主,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和意译相 结合,翻译工具主要是手工翻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但科学翻译尚未形成规模。
简评
简评
对于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成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贡献和不足 之处。
简评
贡献方面,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成果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引进、传播和发 展方面,还是在科学精神和文化的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几 何原本》的翻译引进了西方几何学的体系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带来了新的 思想和方向;《自然哲学概论》的翻译推广了进化论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外文科技论文和著作的翻译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使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更紧密地在一起。
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 成果及简评
01 引言
03 成果 05 结论
目录
02 特点 04 简评
内容摘要
中国科学翻译史是研究中国科学翻译发展历程的重要领域。从古代到现代, 中国科学翻译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成果和影响。本次 演示将分为引言、特点、成果、简评和结论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中国科学翻译史 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
结论
结论
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表明,科学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和改进。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 学翻译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科技著作和论文的研究和译介,提高科学翻译的 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翻译人才,促进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的交流和互动。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第四次高潮
• 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
文学译作。 •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玄奘:六种翻译技巧
• 补充法 • 省略法 • 变位法 • 分合法 • 译名假借法 • 代词还原法
北宋(结束时期)
二.西方翻译简史
• 西方最早译作
•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 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阶段)
翻译活动:第一次高潮
•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 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 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 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 发展。
第三次高潮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文 学异 ・文化点参
中 国 翻 译 史 的 四 次 高 潮 与 社 会 文 化
罗飞
(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西 西 安 70 6 ) 西 陕 10 1
摘 要 : 译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它 的 出现 和 发展 与 特 定 的 社 翻 会 文化 息 息 相 关 。 本 文在 总 结 几 次翻 译 高潮 的基 础 上 , 述 了翻 论
的。
这样 的划分 有利 于分析 翻译与社 会文 化之 间的相互 作用 。
四次翻译 高潮 使得 翻译不再 是“ 辫” “ 婆” 摆脱 了翻译 只 小 或 媒 , 是一种交流工具 的浅显认识 。接下来 , 重分析这一次次的高潮 着 对于社会 文化 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怎样 的影 响, 以及 每一 次翻译 高
需要 条件 , 展 需 要 社会 土 壤 ; 过 来 , 发 反 翻译 事 业 的发 展 也 滋 养 了
翻译 作 为 人 类 的 一 种 交 流 活 动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纵 观 中 国
几 千年 的翻译史 , 人们 的认 知水平 、 社会 文化发展 状况 以及 其他 种种 因素的发展变化 , 不 同程度 上推 动着 翻译 这项 活动 的发 在
后 日益 形 成 鲜 明的 对 比 , 是 科 技 翻 译 出现 的 历 史 要 求 。 这
经过 了上千 年 , 人们 对翻译有 了正确 的认识 , 那么在不 断修
正 对 翻 译 的认 识 当 中 , 译 作 为 一 项 跨 文 化 活 动 又 经 历 了哪 些 起 翻 伏 ?以 及 这些 起 伏 又是 如何 产 生 以及 对 当 时 的 社 会 又 有 怎 样 的 影响?
潮 又 对某 个 特 定 时 期 的社 会 文 化 发 挥 着 怎 样 的作 用 。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中国翻译史讲义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 为译经。 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 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 语言。
• 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
•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 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 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 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 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
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 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 易解。
•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 支谦的翻译风格 •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 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 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 人共同辅导太子。
•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 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 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 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中国翻译史(英文版-详细)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was born out of contact with vassal state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It developed through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 into Chinese.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universals of the experience of translation and to the specifics of the experience of translating from specific source languages into Chinese. It also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The modern Standard Mandarin word fanyi翻譯"translate; translation" compounds fan "turn over; cross over; translate" and yi "translate; interpret". Some related synonyms are tongyi通譯"interpret; translate", chuanyi傳譯"interpret; translate", and zhuanyi轉譯"translate; retranslate".The Chinese classics contain various words meaning "interpreter; translator", for instance, sheren舌人(lit. "tongue person") and fanshe反舌(lit. "return tongue"). The Classic of Rites records four regional words: ji寄"send; entrust; rely on" for Dongyi東夷"Eastern Yi-barbarians", xiang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 for Nanman南蠻"Southern Man-barbarians", didi狄鞮"Di-barbarian boots" for Xirong西戎"Western Rong-barbarians", and yi譯"translate; interpret" for Beidi北狄"Northern Di-barbarians".In those five regions, the languages of the people were not mutually intelligible, and their likings and desires were different. To make what was in their minds apprehended, and to communicate their likings and desires, (there were officers), — in the east, called transmitters; in the south, representationists; in the west, Tî-tîs; and in the north, interpreters. (王制"The Royal Regulations", tr. James Legge 1885 vol. 27, pp. 229-230)A Western Han work attributes a dialogue about translation to Confucius. Confucius advises a ruler who wishes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not to bother. Confucius tells the ruler to focus on governance and let the translators handle translation.The earliest bit of translation theory may be the phrase "names should follow their bearers, while things should follow China." In other words, names should be transliterated, while things should be translated by meaning.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reformers such as Liang Qichao, Hu Shi and Zhou Zuoren began looking at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he great translators in Chinese history.Zhi Qian (3rd c. AD)Zhi Qian (支謙)'s preface (序) is the first work whose purpose is to express an opinion about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reface was included in a work of the Liang Dynasty. It recounts an historical anecdote of 224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 party of Buddhist monks came to Wuchang. One of them, Zhu Jiangyan by name, was asked to translate some passage from scripture. He did so, in rough Chinese. When Zhi Qian questioned the lack of elegance, another monk, named Wei Qi (維衹), respond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Buddha should be translated simply, without loss, in aneasy-to-understand manner: literary adornment is unnecessary. All present concurred and quoted two traditional maxims: Laozi's "beautiful words are untrue, true words are not beautiful" and Confucius's "speech cannot be fully recorded by writing, and speech cannot fully capture meaning".Zhi Qian's own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texts are elegant and literary, so the "direct translation" advocated in the anecdote is likely Wei Qi's position, not Zhi Qian's.Dao An (314-385AD)Dao An focused on loss in translation. His theory is the Five Forms of Loss (五失本):1.Changing the word order. Sanskrit word order is free with a tendency to SOV. Chinese is SVO.2.Adding literary embellishment where the original is in plain style.3.Eliminating repetitiveness in argumentation and panegyric (頌文).4.Cutting the concluding summary section (義說).5.Cutting the recapitulative material in introductory section.Dao An criticized other translators for loss in translation, asking: how they would feel if a translator cut the boring bits out of classics like the Shi Jing or the Classic of History?He also expanded upon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with his theory of the Three Difficulties (三不易):municating the Dharma to a different audience from the one the Buddha addressed.2.Translating the words of a saint.3.Translating texts which have been painstakingly composed by generations of disciples.Kumarajiva (344-413AD)Kumarajiva’s translation practice was to translate for meaning. The story goes that one day Kumarajiva criticized his disciple Sengrui for translating “heaven sees man, and man sees heaven” (天見人,人見天). Kumarajiva felt that “man and heaven connect, the two able to see each other”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would be more idiomatic, though heaven sees man, man sees heaven is perfectly idiomatic.In another tale, Kumarajiva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ng incantations at the end of sutras. In the original there is attention to aesthetics, but the sense of beauty and the literary form (dependent on the particularities of Sanskrit) are lost in translation. It is like chewing up rice and feeding it to people (嚼飯與人).Huiyuan (334-416AD)Huiyu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is middling, in a positive sense. It is a synthesis that avoids extremes of elegant (文雅) and plain (質樸). With elegant translation, "the language goes beyond the meaning" (文過其意) of the original. With plain translation, "the thought surpasses the wording" (理勝其辭). For Huiyuan, "the words should not harm the meaning" (文不害意). A good translator should “strive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務存其本).Sengrui (371-438AD)Sengrui investigated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the names of things. This is of course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oncern whose locus classicus is the Confucian exhortation to “rectify names” (正名). This is not merely of academic concern to Sengrui, for poor translation imperils Buddhism. Sengrui was critical of his teacher Kumarajiva's casu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 names, attributing it to Kumarajiva's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linking names to essences (名實).Sengyou (445-518AD)Much of the early material of earlier translators was gathered by Sengyou and would have been lost but for him. Sengyou’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resembles Huiyuan's, in that both saw good translation as the middle way between elegance and plainness. However, unlike Huiyuan Sengyou expressed admiration for Kumarajiva’s elegant translations.Xuanzang (600-664AD)Xuanzang’s theory is the Five Untranslatables (五種不翻), or five instances where one should transliterate:1.Secrets: Dharani 陀羅尼, Sanskrit ritual speech or incantations, which includes mantras.2.Polysemy: bhaga (as in the Bhagavad Gita) 薄伽, which means comfortable, flourishing, dignity, name, lucky,esteemed.3.None in China: jambu tree 閻浮樹, which does not grow in China.4.Deference to the past: the translation for anuttara-samyak-sambodhi is already established as Anouputi 阿耨菩提.5.To inspire respect and righteousness: Prajna 般若instead of “wisdom” (智慧).Daoxuan (596-667AD)Yan Fu (1898)Yan Fu is famous for his theory of fidelity, clarity and elegance (信達雅), which some believe originated with Tytler. Yan Fu wrote that fidelity is difficult to begin with. Only once the translator has achieved fidelity and clarity should he attend to elegance. The obvious criticism of this theory is that it implies that inelegant originals should be translated elegantly. Clearly, if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is not elegant or refined, the style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elegant either.Liang Qichao (1920)Liang Qichao put these three qualities of a translation in the same order, fidelity first, then clarity, and only then elegance.Lin Yutang (1933)Lin Yutang stress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to the original, to the reader, and to art. To fulfill this responsibility,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meet standards of fidelity (忠實), smoothness (通順) and beauty.Lu Xun (1935)Lu Xun's most famous dictim relating to translation is "I'd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寧信而不順).Ai Siqi (1937)Ai Siqi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delity, clarity and elegance in terms of Western ontology, where clarity and elegance are to fidelity as qualities are to being.Zhou Zuoren (1944)Zhou Zuoren assigned weightings, 50% of translation is fidelity, 30% is clarity, and 20% elegance.Zhu Guangqian (1944)Zhu Guangqian wrote that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is the root which you can strive to approach but never reach. This formulation perhaps invokes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root in Daoist philosophy.Fu Lei (1951)Fu Lei held that translation is like painting: what is essential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rather spiritual resemblance (神似).Qian Zhongshu (1964)Qian Zhongshu wrote that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is transformation (化, the power of transformation in nature): bodies are sloughed off, but the spirit (精神), appearance and manner (姿致) are the same as before (故我, the old me or the ol。

翻译史

第35课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基本结束时期)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 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 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 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 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 鞮”,“译”,总称“舌人”,主要 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 构。
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 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 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 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 “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 为“鬼”的。
“如是我闻”在语法解构上受了梵语的影 响,颠倒了。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 传教,西方学术。 重要的成就: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 著作。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 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 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 的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 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从语言方面说,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 汇的一部分。
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年 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为 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以 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
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
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
佛经翻译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 逐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 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第三,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特点:顶峰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译作质量和数量
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 了深远的影响;医学、天文、算术乃 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译者:玄奘、法显、义净等。 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
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 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 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 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 他通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 为止,“传译梵文”,译经3部,14卷。 《般若道行经》《般舟三味经》《首楞严 经》。
⑵内容:①回回历 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 股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 ③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泰西水 法、奇器图说) ④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火攻契 要、 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 器谱)
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 说、药露说)
⑥生物学(鹰论) ⑦语言学和文学(伊索寓意) ⑧哲学、神学及其他(逻辑学、论灵魂、 伦理学、圣经)等。
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 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这一段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有三:
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 华籍胡裔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 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 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 行的。
第二,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所以早期 翻译佛经,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一 经,由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 “度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录 成汉字,再进行修饰。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主张“依实出华”; 彦琮:《辩正论》 “十条” ,“八备”;
(见பைடு நூலகம்文137页;陈文27&28页)
慧远: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私译转入官译。
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 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的四个阶段
古代: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乾隆初年《繙清说》为止
近代: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翻译史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 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 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 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 大特色,共有四个阶段:
魏象乾的《繙清说》
《繙清说》: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 研究单篇专著。魏氏在文中讨论了翻译的 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入门与 提高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