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再版、或重译 ▪ 其他则主要是来自一些亚、非、拉的友好国家的新作品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註:學術界認為,在《魏略·西戎傳》 裡提到,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約西元前2 年﹚大月氏使臣 伊存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的記載。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中国翻译史课件大全

中国翻译史课件大全

中国翻译史·概论第一讲(2012.9.6)一、学习中国翻译史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程2.了解我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往过程3.认识到翻译对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4.学习先哲,做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二、中国翻译史要学习些什么◆翻译史料:什么时候,什么人,翻译了什么著作,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思想(翻译理论)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分析史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呢?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必须先有一本“历史账”,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比较清楚◆“设身处地”“穿越”到历史情境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史料四、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一般而言,我们把我国的翻译史分为5个时期,称之为“翻译的五个高潮”。

【对于每个翻译高潮,我们都应该提出并解决如下问题: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有哪些?各自有些什么贡献?出现这样的翻译现象的历史机缘是什么】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4.民国时期的翻译【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五、参考资料(略)第二讲(2012.9.13)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2)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

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

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中国翻译史概述 ppt

中国翻译史概述 ppt
唐 Nhomakorabea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
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
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利玛窦Matteo Ricci

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

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

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 “泰西儒士” 。

在中国建立第一所天真教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佛 经 的 翻 译
鸦片 战争 至甲 午战 争前 的翻

归 纳
中国翻译简史
其他称呼:舌人、反舌、

行人

翻译的来历 越人歌:我国历史上第一篇
诗歌翻译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
1.
一文字,
中国 在此过程中应该会有
翻译 很多翻译活动,但至
简史 今未有很多著述。
·
秦的
翻译
翻译活动增多
西


译官


东汉 至唐 末的 佛经 翻译
汉时傳入中國
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 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 使人口授《浮屠經》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洋務派建立的譯書機構
京師同文館設於1862年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是19世紀中 國最大的西書翻譯出版機構
中西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在职研究生班
中国翻译史概述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1中国翻译的历史

1中国翻译的历史

二、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 内容用本民族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 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 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 的形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 Word-for- 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南北朝 梁武帝 真谛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 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代表人物:玄奘。 主要方向: 佛经的翻译 提出的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忠实、通顺)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在 佛经翻译呈现颓势时,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化、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 原本》Elements 林纾翻译160多部作品。
3. 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
After lunching in the basement of the Medical School, Philip went back to his rooms.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sense-for-sense, lib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必自寻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西方日狄鞮, 北
简 史
方 日译。
其他称呼:舌人、反舌、
行人
翻译的来历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
1.
一文字,
中国
在此过程中应该会
翻译 有很多翻译活动,但
简史 至今未有很多著述。
·
秦的
翻译
翻译活动增多
西


译官


东汉 至唐 末的 佛经 翻译
汉时傳入中國
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 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 使人口授《浮屠經》
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 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 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 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介入,多元的翻译格局。
近几年,翻译学科建立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设立(MTI)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次

直译多于意义

首倡了风韵译、神似、神韵

文学翻译受到重视:译本的选 择以俄国作品居多,法国、德

国、英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也深受青睐.

进行翻译理论、方法的大讨论
主要翻译家:
鲁迅
巴金

胡适
梁实秋

郭沫若
冰心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夏后即位,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的翻译

象胥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

和 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曰: ‘道路悠 远,山川阻深,音使不

通,故 重译而朝。’

周朝的翻译
1.
寄、象、狄鞮、译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其欲,东方日寄,南 方日

(1582)

精通汉语汉俗,熟读儒家经典

《几何原理》;《四书》

徐光启 :译《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等

李之藻:万历四十一年与利玛

窦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 翻
的最早著作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

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清末的西学翻译、民初“五四”

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
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利玛窦Matteo Ricci

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

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

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 “泰西儒士” 。

在中国建立第一所天真教堂
佛经翻译的发展阶段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鸠摩罗什,意译 彦琮: 《辨证论》
译者的条件:八备
特点
译者多为汉人,精通梵汉两

种语言和佛理。

有计划地进行佛经翻译。

译场制度更加完善。。

译文质量好,忠实性较高。
·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
SUCCESS
THANK YOU
2019/8/6
外国文学的翻译
《伊索寓言》、《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
遗事》、《悲惨世界》、《安

娜·卡列妮娜》……

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 建、马君武、苏曼殊和王国维

等。

特点
提倡白话翻译

翻译语言西华(异化翻译)
白马寺译经
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 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 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迴首都洛陽,皇 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 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汉朝 佛教 翻译 之始
《浮屠经》 浮屠— Buddha,佛陀,浮
图,复豆 白马寺译经 《四十二章经》
佛经 翻译 概览

清末 的翻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洋務派建立的譯書機構
京師同文館設於1862年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是19世紀中 國最大的西書翻譯出版機構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 末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 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唐代 结束时期(ending):北宋 译者及译本 (Translators and Source Texts)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

朱光潜
1949 后 的 翻 译
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 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 一页。
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 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 建立翻译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西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在职研究生班
中国翻译史概述
中国翻译理论概述

主要翻译理论介绍

原文阅读 (或教学视频)
东汉至唐末的佛教翻译
明末清初的西学(科技)翻译

国 翻
清末的西学翻译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翻译高潮
开端
夏、商朝的翻译活动
译者:西方来华僧侣(monks)— 安世 高、支谶;中国僧侣 — 西行求经,回 国,译经。
译本:胡本(西域文本);梵本。
东汉到西晋
安世高译经:被确认为我国
确凿可考的译经之始 —《明

度五十校计经》

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


佛经 翻译 发展 时期
第二阶段:东晋—隋末(317 – 617 A.C )
清末 甲 午 战 争 后 的 翻 译
维新派对西方政治历史书的大量翻 译
日文书籍的翻译或转译
报社出版社推出大量的翻译作品
翻译理论方面:
严复的信达雅:《天演论·译例言》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梁启超翻译批评、翻译史的贡献: 《西学书目表》,《论译书》、《译 印政治小说序》 ,《佛教之初输 入》、《翻译文学与佛点》、《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